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___中华书局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 教案

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式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幻灯片图,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主学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展开?(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试行和确立的过程。
②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怎样展开的?(2)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建立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拓展延伸的问题,提出疑问。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1)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2)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3)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三)、合作探究:学习成果汇报1、教师精讲点拨: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2、探究结论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经济特区的建立,给我们生活带了那些变化?五、小结1、对内改革:(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2、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建立六、课后作业给身边的人说一说改革开放的故事和变化。
附一:板书设计改革开放的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建立。
附二: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导学案一、预习案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首先开始的省份:和 1978年开始试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历史中华书局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的展开》教学设计

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改革开放的展开,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经济特区的建立,其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经济特区的建立,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
二、教学目标1、目标:了解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分析:了解我国对内改革的方式和成就,掌握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问题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经过和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找出重点并做好标记,然后解答老师的提问,问题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问题2: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A. 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课件2 中华书局

1985年,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 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
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
广州
大连
上海浦东开发区
内地
闽南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开放格局
沿 经海 济开 特放 区城
市
沿
海
经 济
内
开 放
地
区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对外开放格局
课堂小结
对内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下列流行语与时间对应不 正确的是( )
A.大跃进——20世纪50年代后期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60年代
C.经济特区——20世纪80年代
D.北京奥运——21世纪初
3,右图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 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开展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4,邓小平说:“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
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1980年,国家首先 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①深圳②厦门③上海④汕头⑤珠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谢谢大家!
国有企 业
国有企业改革
1、国有企业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政企不分,吃大锅饭
企业没自主权, 职工积极性不高
2、国有企业改革
1)单一公有制 2)政企不分 3)按劳分配
多种所有制
企业活力增强
扩大企业自主权 职工积极性提高
二、对外开放
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是怎样一步步展开的?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 作业

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是“大包干纪念馆开馆仪式”,这个纪念馆应建在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的()A.北京 B.深圳C.安徽风阳小岗村 D.上海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这主要是为了()A.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冲破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的束缚C.激发国有企业的内在活力D.利用境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的步骤,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土地改革②农业合作化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人民公社化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城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C.废除人民公社 D.促进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5.某同学在一历史网站上查阅到一篇文章,文章内容有:“当今世界日益成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经济全球化在不断推进和深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积极推行对外开放,大踏步走向世界。
”你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是()A.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B.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C.开放上海浦东D.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典型事例是 (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维护农民利益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使用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的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B.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C.改革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改革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中华书局版复习特训五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中华书局版复习特训五第1题【单选题】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这次变革的总设计师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据统计,“1979年至1982年,深圳工业生产值每年平均递增81%……1983年,深圳全市总产值完成了7.2亿元,比1979年增长了11倍。
”导致深圳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实行B、经济特区的建立C、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D、国有企业的改革【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A、农业合作化B、人民公社化C、建立农民互助组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A、当地山川峻美,风景秀丽宜人B、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C、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D、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设立( )A、成为农村改革的开端B、标志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D、回应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 )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B、坚持走群众路线C、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D、借鉴苏联的经验【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 )①实行土地公有制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 )A、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B、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C、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D、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第8课改革开放的展开___中华书局 (1)

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 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 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2、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改革试点----四川 (扩大企业自主权) 1984年改革全面展开
国有企业改革
1、国有企业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政企不分,吃大锅饭
企业没自主权, 职工积极性不高
对外 开放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 对外开放 格局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 城市 沿海经济 开放区 内 地
深圳
汕头
珠海 海 厦门 南
广州上海等 14个城市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区
环渤海地区
1985年,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 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
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大型宣传画 《小平同志在深圳》
自学提示:
1、根据上节课内容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 2、认真阅读教材并思考: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 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党和人民怎样 解决这个弊端? 3、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 面展开了,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的改 革重点是什么?是哪个城市? 经济特区是怎么出现的?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到目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1981年产粮
5.02亿斤 6.70亿斤
1982年产粮 7.15亿斤
请问:以上数据,说 明了什么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范 围 方 式
安徽四川 全国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1、背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下-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 课件(25页)

2、农村改革的尝试:分田到户,自负盈亏 第一个吃螃蟹者: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
3、农村改革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央指导,全国推广
解疑合探
开放
1980年我国建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目 的是什么?请你说一说我国对外开放的 地区逐渐扩大的情况。目前我国形成了
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
执课教师:丹水一中 齐高
引子
“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就成大都市;25年, 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字, 不止代表地点: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 重若生命的效率。”
-----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
这是哪一座城市?为什么 它可以具备这样的经济活力?
城0吨货船的广东深圳经济 特区蛇口工业区顺岸式码头
(1984年10月摄)
游客在深圳参观新落成的邓小平画像 (2004年8月16日摄)。
深圳港鸟瞰(11月25日摄)。
自学探究
1、对内改革的第一步首先在哪里进行?形式是 什么?改革以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1980年我国建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目的是 什么?请你说一说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 的情况。目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5、右表反映的粮食产量变化发生于(D)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二、读下图回答 (1)被称为“一夜城”和改革开放“窗口”的城市是哪一座?
深圳
(2)根据图示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简要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
①前者是是中国主动,便于引进外国资金、先进科技和管 理经验,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具有主动性、主权性; ②后者中国被迫,便利外国资本输出,剥削廉价劳动力和 掠夺原材料,进行经济掠夺,具有强迫性、侵略性。
八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下册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

自主学习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阅读课本44-45页内容 (1)背景: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前,广大农民就已经对 人民公社 的管理模式日益不满,一些农村酝酿着改革。 (2)过程: 安徽 、四川两省农村首先开始试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 邓小平 和党中央明 由于当时思想认识的局限性,不少干部担心这种做法会否定社会主义 。 确肯定了这种做法,为全国 农村 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经过完善,发展成为 。 (3)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又 把责任、 权利 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 农村经济 的大发展。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哪?
适合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建国后我国农村(农业)政策上有哪些变联产承包责任制
【探究问题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①责任到户(或责任到人),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然调节与合理配置,增强 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和积极性,推动农民关心生产,关心市场。②三 者得利。农村生产的农产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 自己的”,兼顾国家、集体、生产者个人三方利益,也克服了平均主 义的分配方式。③切合实际。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农民劳作 的个体差异性大,分户承包适合大部分地区的生产实际。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新中国 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 远意义的 伟大转折,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 折点。这次会议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 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 中前进的局面,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意义 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1979年3月1979年3月,邓 小平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 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 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四项基本原则同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经济建设 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一起,逐 四项基本原则同以 渐形成了我国建设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 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 地聚起座座金山。……
自学提示:
1、根据上节课内容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 2、认真阅读教材并思考: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 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党和人民怎样 解决这个弊端? 3、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 面展开了,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的改 革重点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4、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个城市? 经济特区是怎么出现的?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到目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十年来,海尔集团(前身为青岛电冰 箱厂)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 发展成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的 中国第一品牌。
张 瑞 敏
海 尔 集 团 总 部
二十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 发展成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 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三、经济特区的建立 1、起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展开:
3、对外开放的格局 沿海 经 沿海 经济 济 开放 特 开放 城市 区 区
内 地
经济 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对外陆路通道和港口
原因
著名侨乡,海外交往密切 靠近港、澳、台
对外 开放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 对外开放 格局
3.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
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国有企业改革有没有起色?谈谈你的理由?
改革以后,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有了 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 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 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 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 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 了企业的活力。
国营经济掌握着经济命脉,支撑 着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厦。
农村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对 内 改 革
城市
国有企业 改革
课堂小结: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 对内改革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革 开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放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2、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 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 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 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 影响。
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1981年产粮
5.02亿斤 6.70亿斤
1982年产粮 7.15亿斤
请问:以上数据,说 明了什么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范 围 方 式
安徽四川 全国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1、背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
第二汽车 制造厂
上海宝山 钢铁公司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 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 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
冰箱厂的文字。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 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 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 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 城市 沿海经济 开放区 内 地
深圳
汕头
珠海 海 厦门 南
广州上海等 14个城市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区
环渤海地区
1985年,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 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
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大型宣传画 《小平同志在深圳》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1981年的深南中路
深圳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 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1950年土地改革
1953年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调整)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在“左”倾错误影响下,我国农村
的落后面貌长期没有大的改变。为了能够解 决吃粮的基本需要,农民群众曾在1957、 1959、1962年实行过包产到组、到户的生产 组织形式。由于当时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 道路”,致使受到压制,1978年安徽、四川 实行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推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三、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内改革应 该先从哪里开 始改革?
农村
安徽凤阳曾经流传的花鼓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嫁出, 不见新娘进凤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 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 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 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 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 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 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 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 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 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 合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 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农村改革前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集中劳动,吃大锅饭 缺少自主权 积极性不高
2、农村改革的尝试:分田到户,自负盈亏
第一个吃螃蟹者: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
3、农村改革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央指导,全国推广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
作用: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 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 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 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2、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改革试点----四川 (扩大企业自主权) 1984年改革全面展开
国有企业改革
1、国有企业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政企不分,吃大锅饭
企业没自主权, 职工积极性不高
2、国有企业改革
1)单一公有制 2)政企分开 多种所有制 扩大企业自主权
企业活力增强
职工积极性提高
3)按劳分配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和结果
70年代末 1984年 1992年
开始
全面展开
有计划的 商品经济自主权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 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
日新月异的深圳(地王商业大厦)
上海浦东金融贸易区
金茂大厦
金 浦东开发区 南浦大桥 茂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东方明珠 大 厦
南浦大桥
历史的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制定制定政策一定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要实事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