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学案

合集下载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通过描绘画面来感受课文中的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2.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2 学会通过描绘画面来感受课文中的美。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课件或黑板;4.2 生字词卡片;4.3 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1.1 播放春天的音乐,让学生谈谈对春天的印象;5.1.2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的树木,谈谈春天的变化;5.1.3 板书课题《春意挂上了树梢》,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美好。

5.2 朗读课文5.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5.2.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提示生字词的正确读音;5.2.3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

5.3 学习生字词5.3.1 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5.3.2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5.3.3 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5.4 理解课文内容5.4.1 学生讲述课文主要内容;5.4.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春天的特点;5.4.3 学生讨论春天的美好,分享自己的感受。

5.5 描绘春天画面5.5.1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描绘;5.5.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讲述画面中的春天;5.5.3 教师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5.6 小结与作业5.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5.6.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5.6.3 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预习下一课。

【素材】春意挂上了树梢

【素材】春意挂上了树梢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都具有了一定的能力,对于文本或浅或深地都有着自己一定程度上的思考和认识。

当然,由于认识的不够深入以及背景知识的缺乏,也有着不少认识上的疏漏和偏差。

因此要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确定学生需要充实的知识经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不一味迁就学生的基础上,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元阅读,在此基础上对文章作精要的分析。

的基础上2、品读文章,感受萧红作品语言的感染力。

3、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及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披文入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精神和艺术的对话。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及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这个专题的第四篇文章《春意挂上了树梢》。

先请大家谈谈,你一看到文章题目得到的心理暗示是什么?学生回答。

(可能会答出与春意盎然相类似的答案)二.走进文本。

我们今天所学的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感性认识有赖于理性的判断,下面请大家集体朗读课文,看看你从文中是否感受到春意?提问,读完全文,是证实了原先的感觉,还是证伪了原先的判断?大家谈谈初步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可能会说到凝重、悲凉、压抑甚至“寒冬”。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上的落差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进一步走进课文。

三.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找找文中的”春意”.明确: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了;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

2.写了春天的景色,那文章更多的笔墨在写什么?明确:人物的活动。

请同学们具体说说。

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提示和鼓励。

白天的中央大街:外国女人的脚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人们在街上笑着打招呼,逛街;马车夫的脱下了大毡靴;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冻伤腿的乞丐在乞讨;瞎人拉手风琴乞讨。

春意挂上了树梢复习学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复习学案

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一、字音辨读1. 树梢.(shāo) 2.泥泞.(nìn ɡ) 3. 大毡靴..(zhān xuē) 4.蹿.(cuān) 5. 腋.下(yè) 6.鬈.发(quán) 二、字形辨识1.⎩⎪⎨⎪⎧ rón ɡ(融)洽rón ɡ(溶)解2.⎩⎪⎨⎪⎧ 帽yán (檐)shàn (赡)养 3.⎩⎪⎨⎪⎧ 烟lǚ(缕)褴lǚ(褛)4.⎩⎪⎨⎪⎧ 流mán ɡ(氓)mǐn (泯)灭5.⎩⎪⎨⎪⎧ yè(腋)下奖yè(掖)6.⎩⎪⎨⎪⎧mén ɡ(朦)胧细雨mén ɡ mén ɡ(濛)(濛) 三、词语辨析1.融化·溶化·熔化辨析⎩⎪⎨⎪⎧ “融化”特指冰、雪、霜受热后化成水。

“溶化”指固体溶解在水或其他液体里。

“熔化”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

例句⎩⎪⎨⎪⎧ ①屋子北面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积雪融化得比较慢。

②把一勺砂糖放进杯子的水中,砂糖便渐渐溶化了。

③铁加热到1 530℃便熔化成铁水。

2.朦胧·曚昽辨析⎩⎪⎨⎪⎧“朦胧”旧时指月光不清,现在多指模糊不清。

“曚昽”指日光不清。

例句错误!四、熟语释义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一、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春天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学会感恩,懂得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春天景象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欣赏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天的美好。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春天的特点。

(2)板书课题《春意挂上了树梢》,让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进行点评。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讨论交流:(1)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谈论自己身边的春天。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点评。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眼中的春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春天的诗歌、故事等资料,进行阅读。

(2)与家人分享课文内容,让家人感受春天的美好。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是高二语文学习的可以之一,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

大家对《春意挂上了树梢》这一课文有什么看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教学设想】以“春意”为核心,引导学生读懂文中陶醉于春意和感受不到春意的两类人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及以点带面的方式揭示出的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群的形象特征;以学定教,以问带疑,还原情境,引导学生读懂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作者选定这些人物和场景来表现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学生预习时对萧红的了解情况引入,消除学生对教师、文本的陌生感,创设情境。

再以霍建起导演的电影《萧红》公映,这位远离人们七十年的作家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引起热议这一话题,拉近学生与作家的距离。

2.教师范读全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进文章的情境。

让学生在听朗读时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结合预习和听读感受提炼概括文意。

问:文章围绕“春意挂上了树梢”,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的不同活动?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提示和鼓励。

(描写了三月哈尔滨不同人物的生活场景,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日伪时期东北地区中下层人民悲苦凄凉的生活现状。

)二、问题梳理概述预习时学生所提问题,投影展示学生问题较为集中的几类:1.题为“春意”,为什么文中却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如何理解“春意”?温暖的题目,为什么读来却有苦涩凄凉的情感?2.为何写不同类型的人的活动?为什么反复写到中国人与外国人?如何理解汪林这一人物形象及写她的作用?3.作者萧红写这篇散文的背景、心情和态度;4.第8段的理解;“三月”句两次出现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1.文题及开头给人暖意,写了怎样的“暖”?学生关于文题的问题:文题为“春意”,但文章读来苦涩,入眼却又感觉暖意。

如何表现的?(1)三月的哈尔滨有怎样的暖意?①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②蹿着芽;③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高中语文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方案

高中语文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方案

高中语文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方案高中语文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方案春天来了,但那春日的暖阳只挂在树梢上,只能使那上层的人们暖和起来;但那树根呢?那底层的人们感到的仍然只是寒冷和痛苦。

这个题目既是对春日风情的写实,又饱含着作家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慨之情。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高中语文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意挂上了树梢》原文阅读赏析说实话,在这一期《经典美文》中,意蕴深远、值得一读的精品委实不少。

但读完萧红的这篇《春意挂上了树梢》,我却再也无心去读其它了,我的大脑已完全被它占领。

就像刚喝完一杯醇酒,尽管酒杯已干,却意犹未尽,仍然觉着还有一些什么没有品咂出来。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联想到历史上那些赏春、赞春的诗文,以为这也必是一篇赞美春天风物的美文。

然而,当你读完全文后会发现,一切并不如你所料,作家对这个春天并无什么溢美之辞。

高明的作家总是能够出人意料的。

但如果你认为作家这样做,仅仅是为玩一个出人意料的游戏来哗众取宠的话,那就显得作家太过浅薄了。

萧红在散文创作方面是特别有才能的。

鲁迅就曾说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见《高山仰止》1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而且,萧红短短的一生屡遭困顿、颠沛流离,可谓坎坷不平;再加上她又正值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之期。

所以,她对底层人民的痛苦和国破家亡的黑暗社会状况都体验颇深。

这样的生活经历,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她成为一个只重玩弄技巧的浅薄之辈。

相反,我们总能在她的作品中读到一种深切的对苦难民众的同情、炽烈的反帝爱国情绪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这些,我们从她的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和散文《滑竿》《放火者》等作品中都可体会得到。

这篇《春意挂上了树梢》,也正写在民族危机非常深重的那段历史时期。

在这里,作家花费大量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极不协调的哈尔滨春日街景图:春日来临,阳光和暖。

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快乐地走上街头去享受这春日暖阳,人们脱去了穿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厚厚的冬装,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还有的甚至在这春夜到大街上伴着音乐唱、跳、说笑;而也就在这样的暖阳之下,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烂脚的乞丐吃着个烂梨在沿街乞讨,一个瞎人在隔道拉着手风琴乞求人们的怜悯。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标题:《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固定搭配,提高课文的朗读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黑板、笔、音乐播放器。

2.教材准备:教材《春意挂上了树梢》。

3.其他准备:备课单、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导入音乐:播放一段春天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先听一听,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教师说:春天来了,大自然变得格外美丽,我们通过这首歌的旋律,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你们对春天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2.预习导入(5分钟)教师说:我们刚才提到了春天的一些特点和感受,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篇相关的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预习一下这篇课文的标题和图画,想一想,这篇课文会讲些什么内容呢?学生预测课文内容。

3.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说:请同学们独立阅读这篇课文,并试着回答以下问题:1)课文中提到了哪些春天的迹象?2)“春意挂上树梢,花儿摇曳笑",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3)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阅读时间,然后开始收回学生的答案,看谁答对了。

4.生词解析(10分钟)教师说: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肯定遇到了一些生词,现在我们一起来解析一下。

教师将课文中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逐一解释,让学生记下来。

5.口语练习(10分钟)教师说: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季节。

请同学们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一下你们的想象力,假设春天是什么样的,你们会做些什么?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轮流展示各组的想法。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指明答)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

课前已经请大家做了预习,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交流:感觉很温暖,很明朗。

)师:可能大家想到的是朱自清笔下生机勃勃的春景,还记得吗?“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心中溢满的是盎然的春意。

PPT师:那读完全文后,你还感觉到温暖、诗意、明快吗?(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交流:凄凉、伤感、苦涩、哀愁)师:是什么让你感觉到凄凉的?(交流:底层人,如叫花子,拉琴的瞎子,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师:除了写到这些不幸的人以外,作者还写到哪类人?(外国人,少数富有的中国人,汪林……)师:这两类人之间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师:非常好,可见这篇文章的大意是看懂了。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学案上的题目,回到原文中去,细品这篇文章。

二、问题探讨:师:文章开头描写春天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划出原句并把它朗读出来。

(学生读)明确: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了 暖风如轻纱,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的云彩 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橱窗里的胡已经开了,草也绿了。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春意渐渐挂上了树梢。

师:告别冰封的冬天,迎来暖风如纱的美丽春天,请同学们看看,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日子里,这里的人们都有着哪些活动。

作者选取了几个场景来进行描写的?(默读、交流)PPT :外国女人的脚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不见了人们在街上笑着打招呼,逛街冻伤腿的乞丐在乞讨瞎人拉手风琴在乞讨院内:汪林吸烟、换衣服,为情书忙乎着晚上的中央大街: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在风雪中寂寞的大街又号叫起来了各色各样的人跑满了街年轻的人排在商店的窗子前跟着音乐唱歌,和姑娘们一道说笑街道的转角也是人,哀哭的,老人,孩子,母亲们师:在这初春时节里,虽然呼吸着相同的空气,沐浴在共同的阳光或是星辰下,但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是不一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学案
高二语《春意挂上了树梢》学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以“春意”为核心,引导学生读懂中陶醉于春意和感受不到春意的两类人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及以点带面的方式揭示出的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群的形象特征;以学定教,以问带疑,还原情境,引导学生读懂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作者选定这些人物和场景表现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学生预习时对萧红的了解情况引入,消除学生对教师、本的陌生感,创设情境。

再以霍建起导演的电影《萧红》公映,这位远离人们七十年的作家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引起热议这一话题,拉近学生与作家的距离。

2教师范读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进的情境。

让学生在听朗读时进一步熟悉,同时结合预习和听读感受提炼概括意。

问:围绕“春意挂上了树梢”,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的不同活动?
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提示和鼓励。

(描写了三月哈尔
滨不同人物的生活场景,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日伪时期东北地区中下层人民悲苦凄凉的生活现状。


二、问题梳理
概述预习时学生所提问题,投影展示学生问题较为集中的几类:
1题为“春意”,为什么中却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如何理解“春意”?温暖的题目,为什么读却有苦涩凄凉的情感?
2为何写不同类型的人的活动?为什么反复写到中国人与外国人?如何理解汪林这一人物形象及写她的作用?
3作者萧红写这篇散的背景、心情和态度;
4第8段的理解;“三月”句两次出现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题及开头给人暖意,写了怎样的“暖”?
学生关于题的问题:题为“春意”,但读苦涩,入眼却又感觉暖意。

如何表现的?(1)三月的哈尔滨有怎样的暖意?
①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②蹿着芽;③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学生品读,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轻纱”,比喻,通感,化抽象为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春风吹拂的轻柔惬意;“蹿”,用词精妙,富于动感,形象地写出了新绿的生长速度和蓬勃的生命力;“陷”,写出了春风吹拂时人身心沉醉惬意之感。

(2)人们感觉到暖意了没有?
有所体现:脱去冬装;逛街;晒太阳;
“陷进去”:令人沉醉,如梦如谜,有生命力——春在歌唱……
2题为“春意”,为什么却写了不少人的活动?又为什么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
(1)怎么写人的活动的?(从白天到黑夜切换场景写哈尔滨人的活动。


(2)具体写了什么活动?(两类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描绘处于“冬”“春”季节、两重世界的人们——哀哭的弱势群体、欢快的外国人,这样概括是否恰当?
幸福者(汪林们、外国人),沉醉在春意里,四季快乐;不幸者,被遗忘遗弃在寒冬里,四季哀哭。

(3)题为“春意”,为何写人的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透过本看写法:通过人的活动和感受,从侧面具体表现春意,突出对比,鲜明表现了底层人民的辛酸痛苦,揭示世道不公,突出主旨。

A写人对春意的感受。

一半人感受并享受春意,另一半人被遗忘在寒冬里。

B自然春意悄然而至,人间却冰火两重天。

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春意为什么只是“挂上树梢”?(对比:春意飘浮在树梢,底层的人们无法感受到;春意只是自然的春意,人间没有真正的春意。


3对汪林这一形象,学生较感兴趣,恰可作为一个拓展堂深度的契机,促进堂智慧的生成。

(1)三遇汪林:
①也戴小沿帽;转过“商市街”;②吸着烟卷;又换了淡绿色的衣服;腋下夹着一封信,大概又是情书(烟卷,细节描写);③混在鬈发的人之间,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在快乐的人群里。

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汪林是个衣食无忧、生活闲逸无聊、享受快乐的小姐;平时与洋人相融,生活方式受洋人影响。

(2)为什么要写汪林这个人物?注意上面几个句子中的“也”“又”“也”等词语。

汪林代表了这样一类人:虽没有做什么坏事,但是对于亡国之痛,他们麻木不仁;对于身边的哀哭疾苦,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种淡漠和冷酷,加重了冰城的寒意,作者在客观描述中隐含批判讽刺(或否定)。

4中国人与外国人。

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混在这些鬈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讨论,把握时代背景。

上世纪三十年代伪满时期的哈尔滨是一个畸形繁荣的城市,是一个病态的满目疮痍的社会。

它快乐,疯狂,充满异邦的音乐,满街都是鬈发的外国人;
它寂寞,哀哭,完全在风雪里,墙根转角都发现着不幸者。

繁华的商市街、中央大街,是少数富人们和外国人的天堂,却是底层不幸者的地狱。

(同样运用对比)
为什么题目温暖而诗意,读却颇多苦涩凄凉?朗读,比较异同:(1)“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同中之异。

自然界有冬春变化,春意已至,人间有冷暖不公,春意何在!第二句多一个停顿,也就多了一份苦涩与沉重,作家笔端流露出一种悲悯与反思。

(2)抓住最能体现出春意的“树芽”“小题大做”,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深入研读本,品味作家“以暖写冷”的手法。

6关注散背后的那个“我”。

讨论:“我”可视为线索人物,全通过“我”的见闻感受串起白天黑夜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活动。

注意“我”的见闻感受发生的变化——由“醉人的春意”到人间的残忍、苦涩、沉重、悲凉。

由第8段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师生讨论,明确:愤激之辞,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隐含对造成这种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不平。

温故知新:鲁迅《祝福》中类似的内容。

知人论世:关于“我”——萧红背叛家庭抛弃富贵,怀着理想之梦到哈尔滨;历经苦难与萧军结合,租住在商市街2号半地下的偏棚;其集《商市街》就写当时贫穷、饥饿、动荡的时局和他们的生活。

哈尔滨以满目疮痍的冷酷现实粉碎了春之梦,萧红在《商市街》里曾说,“只要满洲国存在一天,我们是不能这块土地的”……
7结尾的艺术
变化结尾内容,朗读,比较表达异同:(1)去掉“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2)去掉“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3)变化“快乐”和“哀哭”的顺序。

师生讨论,总结:题目以“春意”起,结尾以“哀哭”终。

题暖冷,当春意挂满了树梢,那些沉沦在寒冬里挣扎哀哭的不幸者更让作者深受触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现实社会的苦涩和沉重、冷酷和悲凉。

作者用以暖写冷、以乐写悲的手法表达对这个畸形繁荣的城市的悲愤不平,表达对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不幸者的同情和悲悯。

先扬后抑,反向立意,题目与主旨矛盾,匠心独运地收到一种反讽效果。

四、后作业
(1)推荐阅读:关外那片黑土地——《商市街》《呼兰河传》;(2)鉴赏写作:请另择一段突出运用对比手法的学作品内容作赏析。

(例:唐诗《燕歌行》“战士”与“汉将”;《红楼梦》“焚稿”与“良缘”;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屋里”与“屋外”……)
【教后反思】
一堂语不能解答所有问题,后我就这节进行了反思。

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起到什么作用?
一、促进提升学生的发问能力。

学生在接触一个陌生本时所产生的阅
读体悟可能是令教师惊异的。

指导预习的时候教师既要发现他们的阅读潜能,又要能够挖掘他们的这种潜能。

激发学生的发问能力,提升学生的发问水平,应该是教师重要的“教”的能力。

二、“以学定教”,不等同于“以学代教”。

带着思考去阅读,学生所提的问题深广度各不相同,解决问题则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而不能未经思考和整理原样呈现,散乱无。

教师要注意对价值含量高的问题积极引导,枝节的问题、含金量较低的问题,可以简化、淡化处理,也可存疑作后讨论,延伸思考。

三、对堂“意外”的点化能力。

堂生成的问题,总有不在预设之中的,出现意外的情形,无论好坏,教师要有“点化”之功,要及时捕捉、点评,促使它释放最大的光亮,也许就光照堂;有的问题貌似没有什么价值,却可能会成为一个契机,教师的转化能力就很重要;如出现不和谐音符,也须体现教学机智,巧妙化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