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范畴: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合集下载

16政治革命与改革

16政治革命与改革
33.19 1. 19
2、 革命推翻了旧制度
• 使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 使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 • 改造世界与造就新人相结合, 改造世界与造就新人相结合, • 每次革命都将引起道德和精神上的飞跃 变化, 变化, • 革命的洗礼 • 使人类走上进步
33.20 1. 20

3、 革命造就了新的政治体制
33.7
1.
7
(三)政治制度的新旧交替是 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结构的质变,政治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结构的质变, 发展是政治制度的根本质变 • 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构成政治制度的核 心内容。 心内容。
33.8
1.
8
人类政治形态的沿革: 人类政治形态的沿革:
33.16 1. 16
特点
• 是要消灭一切剥削与压迫的关系,建立没有剥 是要消灭一切剥削与压迫的关系, 削和压迫的社会。 削和压迫的社会。 • 革命后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社会关系,剥夺者进 革命后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社会关系, 行剥夺,对所有制进行改造, 行剥夺,对所有制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 •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是绝大多数人参加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 的革命 •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33.28 1. 28
5、政治改革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 经济结构的变革 • 引起经济利益的调整 • 最终要求政治利益的调整。 最终要求政治利益的调整。 •
33.29
1.
29
33.26 1. 26
2、 改革是一个渐进的有计划 有步骤的过程
• 改革是政治统治者有意识的推进的过程 • 革命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 革命有突发性, 性。 • 变革的途径、手段、时机 变革的途径、手段、 • 改革者必须有选择、有鉴别 改革者必须有选择、 • 更关心变革关系的后果。 更关心变革关系的后果。

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67)

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67)

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6/7)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对政治社会化的专门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到60年代中期,它己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不过,对于政治社会化的含义,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界定。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1.家庭。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文化因素。

5.政治事件。

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和政治实践等。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等。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论改革与革命的区别_宋斌

论改革与革命的区别_宋斌
另外,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 政治 学导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 《 政治学原理 》 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 《政治学新编 》 等教材 中,都延续了 《政治学基础 》 中的问题,将改革
和革命的区分标准多重化。
三、结语
以 《政治学基础 》 为代表的各种教材,将马 克思主义定义与中国传统定义“混合”使用,这样 做可以与当代英美国家对革命和改革的定义接轨, 同时也符合我国传统上的表达习惯,这是一个显而 易见的好处。但是这种“和稀泥”式的做法在要求 严谨的学术上是不妥的,在面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教 材中危害更大。
笔者认为,在对待改革与革命区别问题上,我 们不仅要在形式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更要在具体实践中运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 论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只在现象 层面分析问题。另外,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定义和传统 定义以及西方当代定义的矛盾问题上,我们是可以 避开这种矛盾的。下表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 责任编辑:赵云长 ]
177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二、当前我国部分学者对改革与革命的阐述上 的矛盾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政治学原理 》 一
收稿日期: 2012-06-07 作者简介: 宋斌 (1990 — ),男,安徽阜阳人,本科生,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176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宋斌:论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书中,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有两套评判体系。该书 “国家历史类型及其更替”一章中,在论述改革与
关键词:革命;改革;社会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12命的区别的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革命与改革区别的论述首先 体现在对两者产生原因的论述上。马克思主义认 为,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在 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改革和革命 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 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 关 系 便 由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形 式 变 成 生 产 力 的 桎 梏 。” 对于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产生的这种“桎 梏”,可以有改革和革命两种情况出现,两者对于 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改革是通过统 治阶级做出一定的让步,使得被统治阶级受压迫的 程度得到减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矛盾。而 革命则是通过被统治阶级的力量,从根本上推翻统 治阶级原有的压迫制度,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实现社会性质的转变和发展,因此革命是“历史的 火车头”。

对比范畴: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对比范畴: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政治改革者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 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地加以推开的方式。
(2)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
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就是指政治改革者确定其最终的 和总体的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 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
3、二者的不同目的
• 政治革命的目的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变更政治权力,变革社会利益 关系和权利关系,从而实现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因此, 政治革命的归宿是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的实现。 •
第六篇
政治发展
对比范畴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含义
二、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区别 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联系
一、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含义
1、政治革命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1)政治革命发端于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对抗性。 从静态来看,利益的剥夺、利益竞取和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是照成利益矛盾激化和对抗的重要原因。 从动态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 变化,是的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状态随之发生变化。 (2)政治革命发生于社会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重大变化。 在社会利益矛盾激化和对抗的基础上,有不同利益主体转 化而来的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对立状态,而当这 些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政治革命即将告 发。 (3)政治革命的核心问题和政治特征是政治权力的变异。
综上所诉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 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 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 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其历史发 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 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 序和政治制度,从而 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

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

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力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利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3.政治权力: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或原则,在政治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支配能力。

4.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5.政治参与:普通公民通过一定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组成、运行、决策以及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6.政治统治: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对全社会所进行的强力支配和控制。

7.政治管理:国家权力为了维护某种政治秩序和实现某种政治目标,按一定原则和方式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自觉的、有计划的管辖和控制。

8.国家机构:统治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完成国家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

9.政体: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去组织其实现阶级统治和管理权力的国家机关,主要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

10.议会君主制:君主是国家元首,政府在形式上对议会负责,君主的行动受到议会严格的约束,君主图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1.议会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总统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内阁由议会中拥有多数议席的一个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管理形式。

12.总统共和制: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又作为政府首脑,领导和组织政府,政府不向议会负责,而向总统负责的国家管理形式。

13.半总统制总统既作为国家元首又掌握一定的行政大权,组织领导政府,而政府又必须接受议会监督,向议会负责的国家管理形式。

14.单一制: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

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

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政治学基础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力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利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3.政治权力: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或原则,在政治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支配能力。

4.政治权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5.政治参与:普通公民通过一定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组成、运行、决策以及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6.政治统治: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对全社会所进行的强力支配和控制。

7.政治管理:国家权力为了维护某种政治秩序和实现某种政治目标,按一定原则和方式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自觉的、有计划的管辖和控制。

8.国家机构:统治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完成国家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

9.政体: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去组织其实现阶级统治和管理权力的国家机关,主要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

10.议会君主制:君主是国家元首,政府在形式上对议会负责,君主的行动受到议会严格的约束,君主图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1.议会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总统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内阁由议会中拥有多数议席的一个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管理形式。

12.总统共和制: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又作为政府首脑,领导和组织政府,政府不向议会负责,而向总统负责的国家管理形式。

13.半总统制总统既作为国家元首又掌握一定的行政大权,组织领导政府,而政府又必须接受议会监督,向议会负责的国家管理形式。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1.政治发展有两种形态,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2.夺取政权是政治革命的首要标志。

3.政治改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活动。

4.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首要特点是科学性。

6.“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句话是由___提出的。

7.国体是国家统治形式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8.社会政治发展的本质内容是变革和调整。

9.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1.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包括首领威信、暴力和物质财富。

1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包括平等权、参政权、民主权和自由权。

13.暴力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冲突、对抗、战争、暴动和武装起义。

14.政治统治行为特征表现为阶级性、最高性、合法性和有序性。

15.政治管理行为方式包括政治领导和政治决策、政治组织、政治协调和政治沟通、政治控制和政治监督。

16.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有主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

17.正确,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

18.正确,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19.错误,___不是一种政治社团。

20.正确,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21.正确,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67.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68.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69.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包括暴力、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70.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包括平等权、参政权、民主权和自由权。

71.暴力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冲突、对抗、战争、暴动和武装起义。

72.政治统治行为特征表现为阶级性、最高性、强制性和合法性。

73.政治管理行为方式包括政治领导和政治决策、政治组织、政治协调和政治沟通、政治控制和政治监督。

74.根据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行为形态,政治参与可分为主动参与、动员参与、消极参与和不参与。

政治学原理填空题

政治学原理填空题

政治学原理填空题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5、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6、(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7、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按照经济理性人的原则,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纪人)。

10、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1、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2、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13、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4、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5、(伦理)与政治不分,正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6、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17、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他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8、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将遇到以下三个难题:第一个是数据问题,第二个是隐性价值问题,第三个是(价值中立)问题。

19、(公民权利)的外延大于政治权利的外延,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改革的区别 二、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区别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 1、二者的不同特征 • 2、二者的不同方式 • 3、二者的不同目的 • 4、二者的不同作用 • 5、在政治关系中的区别
1、二者的不同特征
• 政治革命的特征 (1)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2)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 (3)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 (4)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 (5)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
政治改革的联系 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联系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 1、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采取的 两种基本形态和方式; • 2、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都是社会政治经济 和文化发展,特别是社会利益矛盾发展的 必然结果; • 3、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更新了政治体系;
• 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的作用
(1)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 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2)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 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3)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
5、在政治关系中的区别 在政治关系中的区别
• 政治革命 是政治关系的质变方式,其标志是政治 权力的变更和移易。 • 政治改革 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方式,其特征是社会 政治的演进和完善。
2、政治改革的含义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 政治改革 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 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 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 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 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 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 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的方式 (1)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就是采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打碎 旧的国家机器,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 制度和政治秩序。
(2)非暴力革命
非暴力革命就是指在革命形势的逼迫下,统治阶级不 得不让出政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性的新旧交替。
• 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的方式 (1)综合性改革方式
政治改革的目的 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能够有效的解决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矛盾,能 够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能够提高政治权力 的效能和作用,能够维护政治统治的利益要求。
4、二者的不同作用
• 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的作用
• • • • • (1)政治革命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 (2)政治革命改变政治关系; (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 (4)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 (5)政治革命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综上所诉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 政治革命 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 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 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其历史发 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 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 序和政治制度,从而 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的特征 (1) 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 系的调整; (3) 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 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2、二者的不同方式
第六篇
政治发展
对比范畴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含义
二、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区别
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联系
一、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含义 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的
1、政治革命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1)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发端于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对抗性。 政治革命 从静态来看,利益的剥夺、利益竞取和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是照成利益矛盾激化和对抗的重要原因。 从动态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 变化,是的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状态随之发生变化。 (2)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发生于社会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重大变化。 政治革命 在社会利益矛盾激化和对抗的基础上,有不同利益主体转 化而来的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对立状态,而当这 些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政治革命即将告 发。 (3)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的核心问题和政治特征是政治权力的变异。 政治革命
• 4、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变革了政治文化, 同时也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发展; • 5、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都是为了实现特定 阶级的利益,而对政治关系采取的相应的 变革和调整; • 6、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都促进了社会发展。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政治改革者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 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地加以推开的方式。
(2)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
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就是指政治改革者确定其最终的 和总体的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 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
3、二者的不同目的
• 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的目的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变更政治权力,变革社会利益 关系和权利关系,从而实现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因此, 政治革命的归宿是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的实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