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

合集下载

棉铃虫发生特征规律是怎样的?怎样防治?

棉铃虫发生特征规律是怎样的?怎样防治?

棉铃虫发生特征规律是怎样的?怎样防治?
(1)发生规律。

棉铃虫,又名棉铃实夜蛾。

全国普遍发生。

棉铃虫是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植株的蕾、花、果实、种荚,也钻蛀茎秆、果穗、菜球等,还取食嫩叶和嫩芽。

果实和种荚被吃空或引起腐烂。

菜球被钻蛀后因雨水、病菌侵入引起腐烂、变质,不能食用或降低产品质量。

棉铃虫喜温喜湿。

成虫产卵适温在23。

C以上,20。

C以下很少产卵。

幼虫发育适温在25~28t,适宜相对湿度在75%~90%o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

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棉铃虫95%卵产于番茄的顶尖至第四层复叶之间,结合田间管理,整枝打叉,摘除带卵、虫叶片、果实和嫩梢等,压低虫口数量。

在发生盛期,适时去除番茄下部老叶,可预防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②物理防治。

用黑光灯、高压汞灯、杨树枝把或性引诱剂捕盆诱杀成虫,效果显著。

③生物防治。

在棉铃虫高峰期后3~4天及6~8天,连续2次喷施Bt乳剂IOOO倍液,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④药剂防治。

棉铃虫防治关键是用药时期,抓住卵孵化高峰期至2龄盛期,即幼虫未钻入果实内之前用药。

可用2%甲维盐乳油5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或氟虫月尿1500倍液,或4.5%高效氯
氟菊酯IOOo倍液,或2.5%氯氟氟菊酯乳油IOoo倍液,或24%甲氧虫酰月井悬浮剂1500倍液。

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

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

四、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危害最为严重,主要20多科200余种,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番茄等主要农作物。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棉铃虫抗药性的上升,棉铃虫在我国连续大爆发,给棉花生产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近十几年来,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种植,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发生和危害。

(一)危害特点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四代,后滞育蛹越冬。

第一代幼虫主要危害小麦,第二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危害盛期在6月中旬左右,第三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豆类花生、番茄等,危害盛期在7月中旬左右,第四代危害盛期在8月中旬左右,没有第三代厉害,后第四代滞育蛹越冬。

棉田现一代正处于现蕾初期,棉虫多将卵产在上部嫩叶正面和顶尖上,棉田二代处于现蕾盛期,果枝数多,群尖多,棉蛾多将卵产在各个果枝的嫩尖和蕾花苞叶上。

卵初产乳白色,产出后一天出现褐色,孵化前变为褐色,幼虫从卵壳爬出后,先取食卵壳,然后危害嫩尖上为展开的小叶及顶尖造成无头棉。

经1、2天开始转向危害幼蕾。

棉田一代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保顶,重点朝顶尖上喷药,一旦幼虫钻入幼蕾内,很难连药喷到虫子身上就很难防治住了,一定要抓住初孵幼虫期诸葛关键防治时期。

整个幼虫期要危害蕾、花、铃10余个,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二)环境条件对棉铃虫发生轻重的影响棉蛾产卵有一定的选择性,凡生长旺盛现蕾多的棉田落卵量大,长势弱的棉田落卵量少。

成虫产卵量高,平均每头雌蛾可产1000多粒,多的高达3000余粒。

各地复种增加,棉田以外寄主增多,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

小麦与棉花间作,虫口密度显著高于平作棉田,棉田间作玉米,高粱,常可减轻棉花上的落卵量。

棉铃虫耐干旱能力强,在干燥气候条件下,虫蛹羽化率高,存活率和繁殖率高,易爆发成灾,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也不利于抗虫棉青蛋白的合成。

大量降雨对卵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影响很大,高湿度的土壤中虫蛹大批死亡或不能羽化,使棉铃虫种群数量锐减。

(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择抗虫性好的棉花品种。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方法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方法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方法棉铃虫(名称: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以棉花、玉米、大豆和蔬菜等作物为食,给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繁殖和损害,我们需要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并结合综合防治方法。

一、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棉铃虫是一种夜间活动的昆虫,老熟的幼虫体长可达35毫米左右。

它的卵形状像圆顶,偏黄白色,通常在农作物的叶片上产卵。

幼虫则是最主要的危害阶段,它们以叶片为食,严重时可导致株高度减少。

棉铃虫的寿命一般为30至50天,成虫体型较大,翅膀为褐色,前翅有深色圆斑和菱形深色斑点,翅膀展开约为40至50毫米。

成虫主要活动于傍晚至清晨,在这个时间段对其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二、综合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利用棉铃虫的天敌和天才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天敌昆虫蚂蚁,蚂蚁会寻找并捕食棉铃虫的卵和幼虫。

此外,一些寄生昆虫如小蜂也可以寄生在棉铃虫体内,从而控制其数量。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

在选择农药时,应综合考虑对害虫的毒杀效果、环境友好性和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等因素。

使用农药前需详细阅读产品说明,并按照建议的用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

3. 栽培管理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也能够有效地减少棉铃虫的危害。

例如,选择抗虫品种,及时清除农田中的杂草和病虫基源,以减少害虫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合理施肥和灌溉,保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状态,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4. 诱捕监测诱捕监测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可以用来了解棉铃虫的发生和活动情况。

通过设置黄板、粘虫球等诱捕装置,可以吸引并捕获成虫,从而判断其数量以及危害程度。

定期检查和监测诱捕装置,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 文化措施文化措施包括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安排、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及及时清除残茬等。

通过合理的文化措施,可以减少棉铃虫的滋生和传播,降低其危害程度。

棉铃虫防治技术

棉铃虫防治技术

产卵量一般在 1 0 0 0粒 左 右 ,卵 散 产 于 生 长 茂 密 、
花 蕾 多 的棉 花 上 ,尤 以嫩 尖 、 嫩 叶 等 幼 嫩 部 分 居
多。
3 防治技 术

防 治棉铃 虫 可通 过农 业 防治 、诱 杀成 虫 和 生物 防 治三种 办法 进行 。
门线 白色 ,毛突 黑色 。② 体色 黄 白,背
3 . 1 农业 防 治 。种 植 转 B t 基 因抗 虫 棉 可 以控 制 棉
铃 虫的猖 獗 为害 ,而 且对 于 充分 发挥 天 敌对 其他 害 虫 的 自然 控 制 作用 也有 一 定效 果 。秋 后深 翻 冬灌 , 减 少越 冬虫源 ,麦 收后及 时中耕 灭 茬 ,降低 成 虫羽
用。 0 5 1 1 3 0 河北省 元 氏县农 林 畜牧 局 牛 晓丽 明 。本 刊 已加入 CNK I中国期 刊全 文数 据 库 .如 不 同意 文章 录入 电子数据 库 ,请 在 来稿 时 注明 .本刊 将 另作 处 理 5 、 刊 用 。 来 稿 一 经 刊 登 ,赠 当期 样 刊 并 酌 付 稿 酬 。1 5日 内 未接 到 刊 用通 知 的 , 可 自行 处理 。 来稿请 自留底 稿 ,无论 刊 登 与否 恕不 退稿 。 来稿 文
入土 化 蛹 。6月 中下旬 第 一代 成 虫盛 发 ,大 量 迁 入
铃 可 食 害蕾 、花 、铃 1 0个 左 右 , 对 棉 花
产 量 的影 响很大 ,造 成惨 重损 失 。
1 棉铃 虫 的形态 特征
元 。棉铃 虫 以幼 虫危 害 ,每 头 幼 虫一 生
棉 田产 卵 。7月下 旬至 8月上 旬 为第 二代 成 虫 盛 发 期 ,主要 集 中在 棉花 上产 卵 。第三 代 幼 虫危 害期 在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棉铃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棉铃虫取食棉花的铃、子、籽等部位,导致棉铃变小、掉落、受伤等,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为了有效防治棉铃虫的危害,下面将介绍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1.棉铃虫发生规律:棉铃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高温多湿的环境是其繁殖和发生的有利条件。

在南方地区,一般在7月份开始出现棉铃虫的危害,8月份达到高峰期,然后逐渐减少,11月份基本结束。

2.棉铃虫防治技术措施:(1)合理耕作措施:及时翻耕,保持土壤湿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棉花的抗虫能力。

(2)选择抗虫棉种: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如免疫系列的棉花品种。

这些品种对棉铃虫的抵抗力更强,抗虫效果更好。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天敌细菌等生物手段进行防治。

常用的天敌包括益虫昆虫、蜘蛛等。

也可以引入天敌细菌来消灭棉铃虫。

(4)化学防治:根据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有选择性的杀虫剂,如吡虫啉、恶虫净等。

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药害。

3.具体防治措施:(1)定期巡田观察:及时发现棉铃虫危害的迹象,比如叶片被咬食、叶片上的粪便等。

巡田观察可以及早发现,及早防治。

(2)黄板监测:在棉田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引和捕杀害虫。

黄板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虫口的密度和分布情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生物防治:可以引入天敌昆虫,如蜘蛛、寄生蜂等,来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也可以使用天敌细菌来杀灭棉铃虫,如苦杏树细菌等。

(4)适时化学防治:在棉铃虫的危害高峰期,根据虫口密度和经济损失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在施药时,要注意用药剂量和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

(5)清除秧苗、采棉垃圾:清理棉田中的秧苗和采棉垃圾,减少棉铃虫的滋生环境,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综上所述,防治棉铃虫的措施包括合理耕作、选择抗虫棉种、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棉铃虫

棉铃虫

棉铃虫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属鳞翅科、夜蛾科。

它为害的作物很多,除棉花外,还为害玉米、番茄、胡麻、向日葵、豌豆、辣椒等作物以及多种杂草。

棉铃虫别名很多,为害玉米时叫玉米穗虫。

新疆各地玉米田均有虫子发生。

一、形态识别成虫:中等大小的蛾子,体长14~18毫米,雌蛾褐色或灰褐色,雄蛾青灰色。

复眼球形绿色。

前翅环状纹圆形,边缘褐色,中央有一褐色斑点,肾状纹边缘褐色,中央为深褐色肾形斑;后翅灰白色或褐色。

卵:馒头形,直径约0.5毫米,高约0.6毫米,卵顶端有菊花瓣花纹,四周有纵脊和横脊。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40毫米,头部黄色,有褐色网状斑纹。

体色变化较大,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

体表满布褐色或灰色小刺。

蛹:纺锤形,长14~25毫米,初为绿色,渐变为褐色。

体表具刻点;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

玉米上发生的棉铃虫,有时被人与玉米螟混淆,但前者身体较大,体色多少具绿色成份,后者身体较小,体色由褐色、淡褐色或黄白色组成,绝无绿色成份。

二、为害特征棉铃虫为害玉米,主要咬食花粉和花粉管、花丝。

常从玉米雌穗(玉米棒子)顶端侵入,蛀食籽粒和穗轴、苞叶。

三、发生规律新疆棉铃虫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地下2~5厘米的土室内越冬。

次年5月开始羽化为成虫。

成虫白天躲藏在隐蔽处不活动,日落后飞出,四处寻找开花植物,取食花蜜,补充营养。

交配后即可产卵,一头雌蛾可产卵1 000粒左右,最高可达3000粒。

第一代卵高峰南疆在6月上旬,北疆在6月中旬,主要产在胡麻、豌豆、早番茄、早玉米和紫草、菲沃斯、曼陀罗上,麦株上也有。

第二代卵高峰南疆在7月上旬,北疆在7月中旬,主要产在玉米、棉花、番茄、烟草、辣椒等植物上,第三代卵高峰在8月,主要产在玉米、烟草、棉花、晚番茄、高粱上。

棉铃虫在玉米上产卵,主要是抽雄而未开花的阶段,开花后则减少。

产卵部位主要在雌花花丝和雄花上,叶片正面也有。

卵期一般3~4天,随温度而定。

棉铃虫

棉铃虫

开发价值
棉铃虫的幼虫体色多变,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因而可以通过饲喂不同的食物来改变其体色来实现其观赏价 值。而且,棉铃虫体内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可以开发为经济动物批量饲养,从而供人、啮齿动物、鸟类、鱼类等 食用,由此变害为宝。
谢谢观看
危害特点
危害特点
幼虫及害状(2张)棉铃虫为害棉花时,主要以幼虫蛀食棉花的蕾、花、铃。蕾被蛀食后苞叶张开发黄,2~3d 后脱落;花的柱头和花药被害后,不能授粉结铃;青铃被蛀成空洞后,常诱发病菌侵染,造成烂铃。幼虫也食害 棉花嫩尖和嫩叶,形成孔洞和缺刻,造成无头棉,影响棉花的正常发育。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
棉铃虫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铃夜蛾属动物
01 形态特征
03 危害特点
目录
02 生活史及习性 04 分布范围
05 室内饲养
07 物种价值
目录
06 综合防治
基本信息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鳞翅目,夜蛾科,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 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30 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农业防治
(1)种植抗虫品种,如转Bt基因抗虫棉。 (2)合理布局作物。棉花与小麦、油菜、玉米等合理间作套种或插花种植,可以丰富棉田天敌资源。 (3)耕地灭蛹。冬季深翻冬灌,破坏蛹室,结合冬灌,可使越冬蛹窒息死亡。麦收后及时中耕灭茬,可降 低成虫的羽化率。 (4)喷磷驱蛾。产卵盛期在棉田喷洒2%过磷酸钙浸出液,具有驱蛾产卵,减轻为害的作用。 (5)人工除虫。成虫产卵盛期结合对棉花进行整枝、摘心、抹赘芽、剪空果枝等,将去除的幼嫩部分带出 棉田外销毁,可以消灭大量卵和幼虫。

棉铃虫的防治和治疗技术

棉铃虫的防治和治疗技术

棉铃虫的防治和治疗技术汇报人:文小库2023-11-15•棉铃虫的介绍•棉铃虫的预防技术•棉铃虫的治疗技术•棉铃虫的防治案例分析•棉铃虫防治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棉铃虫的介绍01棉铃虫的生物特性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的棉花害虫。

棉铃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棉铃虫以棉花、番茄、豆类等作物为主要食物来源。

昆虫分类生命周期食性分布范围棉铃虫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地区,对全球各地的棉花、番茄、豆类等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危害程度棉铃虫的幼虫蛀食植物的蕾、花、果,造成落蕾、落花、落果,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棉铃虫的分布和危害棉铃虫可以通过自然界的生物链进行传播,如鸟类、昆虫等。

自然传播棉铃虫也可以通过农事操作、运输工具等人为因素进行传播。

人为传播棉铃虫的传播途径棉铃虫的预防技术02农业防治选择种植对棉铃虫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降低棉铃虫对作物的危害。

采用轮作制度,避免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减少棉铃虫的繁殖和危害。

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湿度,提高作物抗虫能力。

种植抗虫品种轮作制度精耕细作引入棉铃虫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微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农药,如Bt等,对棉铃虫进行防治。

灯光诱杀利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棉铃虫成虫,减少繁殖数量。

色板诱杀使用黄色或白色色板诱杀棉铃虫成虫。

化学防治药剂选择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

施药方法根据棉铃虫的危害情况和作物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如喷雾、熏蒸等。

棉铃虫的治疗技术03棉铃虫对不同的杀虫剂会产生不同的抗性,因此需要根据虫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

药剂选择施药方法安全措施为了提高药效,一般采用喷雾的方式进行施药,同时需要注意施药的时间和频率。

由于杀虫剂对棉铃虫的天敌也有影响,因此需要注意保护天敌,同时避免药剂对人体的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学名: 棉铃虫界: 动物界纲: 昆虫纲 目: 鳞翅目 科: 夜蛾科目录展开简介。

体光滑,绿或褐色,是严重的作物中文学名:棉铃虫中文俗名:棉铃实夜蛾棉铃虫拉丁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英文名:Cotton bollworm所属科目:鳞翅目夜蛾科外形特征成虫体长15~17毫米。

翅展30~38毫米。

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线、纹均黑褐色,不甚清晰;肾纹前方有黑褐纹;后翅灰白色,端区有一黑褐色宽带,其外缘有二相连的白成虫斑。

幼虫体色变化较多,有绿、黄、淡红等,体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蛹自绿变褐。

卵呈半球形,顶部稍隆起,纵棱间或有分支。

生物学特征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因地区而异。

在山东省莱州市每年发生4代,九月下旬成长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在苗木附近或杂草下5cm—10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

翌春气温回升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出现第一代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尚有棉铃虫出现。

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卵散产,较分散。

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500粒~1000粒,最高可达2700粒。

卵多产在叶背面,也有产在正面、顶芯、叶柄、嫩茎上或农作的、杂草等其它植物上。

幼虫幼虫孵化后有取食卵壳习性,初孵幼虫有群集限食习性,二三头、三五头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头向叶缘排列、自叶缘向内取食,结果叶片被吃光,只剩主脉和叶柄,或成网状枯萎,造成干叶。

1龄~2龄幼虫沿柄下行至银杏苗顶芽处自一侧蛀食或沿顶芽处下蛀入嫩枝,造成顶梢或顶部簇生叶死亡,危害十分严重。

3龄前的幼虫食量较少,较集中,随着幼虫生长而逐渐分散,进入4龄食量大增,可食光叶片,只剩叶柄。

幼虫7月~8月份为害最盛。

棉铃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一只幼虫可危害多株苗木。

各龄幼虫均有食掉蜕下旧皮留头壳的习性,给鉴别虫龄造成一定困难,虫龄不整齐。

早晨露水干后至9时前,幼虫常在叶面静伏,触动苗木即会摇落地面,是人工捕捉的好时机。

棉铃虫以蛹在地下约5cm~10cm深处越冬,可结合冬季松土追肥将部分虫蛹翻至地面,死外电或为天敌所食。

棉铃虫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0%~90%。

第二代、第三代然害最为严重,根据我所1997年7月下旬至8月份的多次调查,严重地片虫口密度达98头/百叶,虫株率60~70%,个别地片达100%,受害叶片达1/3以上,影响叶产量20%,质量下隆至少1个等级,苗木生长量影响很大,估测经济损失每亩300元左右。

成虫:成虫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

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肾缢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蛹形态特征蛹长17~21毫米,黄褐色,腹部第五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棉铃虫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幼虫:幼虫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黑褐色,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

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

体表布满小刺,其底部较大。

卵形态特征卵约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

生活习性成虫白天姬蜂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黄蜂于棉株上部。

幼虫5~6龄。

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

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

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

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蝇等寄草蛉生性天敌和草蛉、黄蜂、猎蝽等捕食性天敌。

除用化学方法防治外,还可进行树枝诱杀、建立玉米诱集带诱杀等。

赤眼蜂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5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

第1代主要在麦田危害,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顶尖,第3、4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

第4、5代幼虫除危害棉花外,有时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

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生长繁殖棉铃虫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6代,以蛹在寄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

翌年春季陆续羽化并产卵。

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为害。

第2代以后在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

成虫白天栖息在叶背或荫蔽处,黄昏开始活动,吸取植物花蜜作补充营养,飞翔力强,有趋光性,产卵时有强烈的趋嫩性。

卵散产在寄主嫩叶、果柄等处,每雌一般产卵900多粒,最多可达5000余粒。

初孵幼虫当天栖息在叶背不食不动,第2天转移到生长点,但为害还不明显,第3天变为2龄,开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实,可转株为害,每幼虫可钻蛀3~5个果实。

4龄以后是暴食阶段。

老熟幼虫入土5~15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

分布范围耕作栽培制度对棉铃虫种群动态的影响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作物布局的变化,使棉铃虫得以在不同作物间辗棉铃虫转取食危害,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扩展。

此外,由于营养水平的差异使棉铃虫发育进度不一致,田间种群世代参差不齐、交叉重叠,危害历期延长。

栽培管理水平提高及栽培制度、耕作制度改变的影响地膜植棉的种植方式,使棉田棉花的生育期普遍提前,为一代棉铃虫发生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玉米、番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引诱棉铃虫大量危害,在玉米和番茄上繁殖后再回迁到棉田,使二代棉铃虫在棉田的防治压力剧增。

随着膜下滴灌以及高密度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垦区秋耕冬灌面积减少,茬灌和干播湿出面积加大,导致棉铃虫羽化率高,越冬基数逐年增多,极易爆发成灾。

气候因素与棉铃虫发生的关系秋季和春季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和存活率。

9~10月温度偏高,气温下降慢,次年春季气温稳定回升,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大、成活率高,易造成棉铃虫的大发生。

冬季气候变暖,有利于棉铃虫的越冬。

棉铃虫种群的自然控制防治策略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压低越冬基数坚持系统调查和监测,控制一代发生量;保护利用天敌,科学合理用药,控制二、三代密度。

农业技术措施秋耕冬灌,压低越冬虫口基数。

秋季棉铃虫危害重的棉花、玉米、番茄等农田,进行秋耕冬灌和破除田埂,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死亡率,减少第一代发生量。

优化作物布局,避免邻作棉铃虫的迁移和繁殖在棉田田边、渠埂点种玉米诱集带,选用早熟玉米品种,每667平方米2200株左右。

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栖息和产卵的习性,每天清晨专人抽打心叶,消灭成虫,减少虫源。

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天敌,有利于棉田棉铃虫生态的改善。

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控制棉田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棉花徒长,可降低棉铃虫危害。

在棉铃虫成虫产卵期使用2%过磷酸钙浸出液叶面喷施,既有叶面施肥的功效,又可降低棉铃虫在棉田的产卵量。

适时打顶整枝,并将枝叶带出田外销毁,可将棉铃虫卵和幼虫消灭,压低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量。

诱杀棉铃虫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叶挥发物具有趋性和白天在杨枝把内隐藏的特点,在成虫羽化、产卵时,在棉田摆放杨枝把诱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每667平方米放6~8把,日出前捉蛾捏死。

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蛾具有诱杀棉铃虫数量大,对天敌杀伤小的特点,宜在棉铃虫重发区和羽化高峰期使用。

防治方法当棉田棉铃虫百株虫率一代为5~10头、二代为15~20头、三代25头时可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以挑治为主,严禁盲目全面施药。

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到幼虫二龄前,施药效果最好。

二代卵多在顶部嫩叶上,宜采用滴心挑治或仅喷棉株顶部,三、四代卵较分散,可喷棉株四周。

棉铃虫的防治应以生物性农药或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为主。

棉铃虫发生较重地块,在产卵盛期或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前,局部喷洒拉维因、卡死克、赛丹、BT制剂等防治。

关键是抓住防治时期。

防治试验试验地点:莱州市明波银杏研究所苗圃(莱州市店子镇东尹家村北)。

试验方法:三种处理,四种农药。

三种处理为800倍、1000倍、1500倍液;四种农药,分别取两种混用,共试株数分别435(17.4m2)对照数相同,在幼虫危害期喷雾防治作对照观察。

试验材料:80%敌敌畏乳油。

40%氧化乐果,5%高效顺反式氯氰菊酯乳油。

25%强杀净乳油。

试验原理:DDV乳剂可胃毒、触杀作用,氧化乐果有内吸作用。

二者结合可提高药效;5%高效反式氯氰菊酯乳油具有强烈的胃毒、触杀、拒食作用,25%强杀净乳油具有内吸、触杀、胃毒作用,二者皆为近年成面世的新农药。

棉铃虫对于以前常用农药的抗药性极强,而且虫龄混杂,发育不整齐。

根据虫生物学特性及四种农药性能,分别采取两种混用以提高药效。

试验结果:供试苗圃分别为一小畦17.4m2,约435株,供试虫数包括捉到供试虫并对虫龄作了人为调整.7月11日、22日用药对蓟马、红蜘蛛杀灭效果良好。

8月17日、18日两次用药对粘虫、午毒蛾、蓟马等杀灭效果良好。

1500倍液试用于农作物刹虫效果良好。

邓蔬菜害虫如菜青虫、钻心虫等效果理想。

高效农药防治试验每喷雾器用量:用“邯科140”5-10毫升+ 农喜3号15-20毫升棉铃虫,可在10-20分钟快速杀死5龄以上大虫,且持效期达15天左右,同时兼治甜菜夜蛾、烟粉虱、蓟马、伏蚜、螨等多种害虫,实现一喷多治、低本高效,可实现“一个月两遍药,棉田害虫杀干净!”研究价值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植物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可以有效、特异地抑制昆虫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害虫的生长。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生物技术》,并被该杂志列为该期突出亮点论文之一。

RNA干扰是一种新发现的基因调控机制。

该研究组以棉花和棉铃虫为研究对象。

因为棉花中有一种主要毒素叫棉酚,它对大多数生物体有毒性。

但棉铃虫对它有抗性,它以棉花为食物,为自己提供养料。

研究组首先分离了棉铃虫参与棉酚解毒的基因———P450,用双链RNA的转基因植物喂食后,棉铃虫P450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对棉酚的耐受性大大减弱。

再用含有棉酚的棉花叶子喂食,使这些棉铃虫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药用价值NPV率先实现突破棉铃虫病毒又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棉铃虫专一性的病原微生物。

棉铃虫NPV生物农药防治效果好、药效持久,对其他生物无任何毒副作用,是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生产的昆虫杀虫剂产品,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登记注册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

但长期以来,棉铃虫NPV必须通过“活体”生产,多项核心技术没有得到根本突破,导致生产规模小、产品生产成本高,难以实现产业化。

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同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协同攻关,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棉铃虫群养技术,使饲养规模和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十倍;通过采用独特的病毒分离纯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原药中的病毒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