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

合集下载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
人工降雨改变了自然的自然规律,把本来要降到南方的雨强行强到北方了,另外,降雨是向云层中播散催化剂碘化银,不属于自然水,碘化银也会产生污染,因为用了干冰,还会引起温室效应。

人工降雨的条件
1、云中要有充足的水汽。

要有适当多的凝结核。

我国人工降雨主要使用两种催化剂,一是干冰,汽化时使周围空气层冷却到零下几十摄氏度,从而引起水滴的凝结。

2、第二是碘化银,毒性极低。

碘化银制造冰晶的效率很高,通常一块积状云只要播撒十几克或者几十克就能奏效,投放量很低。

人工降雨的原理
1、人工降雨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2、人工降雨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降雨剂,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

人工降雨的方法
1、一种是用飞机把干冰等冷却剂撒播到云中,使云内温度显著
下降,细小的水滴冰晶迅速增多加大,迫使它下降形成降水。

2、另一种是利用火箭、炮弹把化学药剂打向高空,轰击云层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云滴与云滴发生碰撞,合并增大成雨滴降落下来。

人工降雨技术

人工降雨技术

人工降雨技术人工降雨技术是一种通过人类的干预来促使自然降雨的过程。

它在干旱地区或需要增加降雨的地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工降雨技术的原理、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原理人工降雨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云层中的颗粒物的浓度、尺寸和位置,以促使水蒸气凝结形成雨滴并加速降落。

关键的元素是云中的冷凝核,它们是微小的颗粒,可以促使水蒸气在其中凝结成为液态水。

常见的冷凝核包括云中的粉尘、气溶胶和气溶胶生成物。

二、方法1. 云助剂人工降雨最常用的方法是投放云助剂。

云助剂主要包括盐类、银碘化钾、冰银碘化钾等,它们能够作为冷凝核,促使云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滴。

2. 科学导弹科学导弹是另一种常见的人工降雨方法。

通过发射导弹,产生的爆炸能够在云层中产生冷凝核,从而引发降雨。

3. 激光技术激光技术被广泛用于人工降雨。

激光束可以聚焦在云层中的水蒸气上,产生局部的升温和膨胀效应,从而形成液态水滴。

三、发展方向1. 精确预测人工降雨技术的发展需要精确的天气预测系统。

准确地知道何时何地会有降雨是决定人工降雨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2. 环境友好型云助剂目前使用的云助剂中含有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因此研发出环境友好型的云助剂是人工降雨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

3. 增加降雨量降雨量的增加是人工降雨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

今后的研究应该集中于如何更有效地增加云层中的冷凝核数量,从而提高降雨量。

4. 不同地域的人工降雨技术世界各地的气象条件不同,因此需要研究不同地域的人工降雨技术。

针对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出更适合的人工降雨方法。

总结:人工降雨技术的发展使得干旱地区和需水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帮助,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未来,随着对云层和气象条件的深入研究,人工降雨技术将会更加精确和高效。

我们可以期待,它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工降雨的原理 干冰

人工降雨的原理 干冰

人工降雨的原理干冰人工降雨是指利用人工手段促使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或降雨的一种气象作业。

而干冰则是一种常用于人工降雨的材料之一。

那么,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干冰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在云层中投放一定量的冷凝核,促使云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继而形成降雨。

而干冰作为一种常用的冷凝核材料,其原理就是利用其低温特性,通过向云层投放干冰,使云中的水汽在其周围凝结成冰晶,最终形成降雨。

干冰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它的温度非常低,可以达到零下78.5摄氏度。

当干冰投放到云层中时,周围的温度会急剧下降,使得云中的水汽围绕干冰迅速凝结成冰晶。

这些冰晶会不断增长,最终形成足够大的水滴,从而导致降雨。

除了温度的影响,干冰还可以通过机械作用促使云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

当干冰与云中的水汽接触时,由于温度的突然下降,水汽会迅速凝结在干冰上,形成冰晶。

同时,干冰本身的重量也会使得冰晶向下坠落,进一步促使云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最终导致降雨。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降雨是一项复杂的气象作业,需要根据具体的气象条件和云层特征来选择合适的人工降雨方法和材料。

干冰作为一种常用的人工降雨材料,虽然具有一定的降雨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投放量的控制、作用时间的持续等方面的挑战。

总的来说,人工降雨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手段促使云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降雨。

而干冰作为一种常用的冷凝核材料,通过其低温特性和机械作用,可以有效促使云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从而达到人工降雨的目的。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人工降雨技术,以提高其效果和可靠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缓解干旱等问题提供更多的有效手段。

李磊人工降雨的原理

李磊人工降雨的原理

李磊人工降雨的原理
李磊人工降雨是指中国科学家李磊领导的一种人工增雨技术,旨在通过改变云体内的微物理过程来促使云体产生降水。

具体原理如下:
1. 云体选择:李磊人工降雨技术首先通过雷达等设备监测云体,并选择适合进行人工增雨的云体。

2. 云体刺激:利用飞机或火箭等工具向云体中喷洒一定量的云雾化剂,例如碘化银等。

云雾化剂中的颗粒可以作为云滴的凝结核,促使水蒸气在云体内凝结成液态水滴。

3. 云滴生长:云雾化剂中的颗粒与水蒸气结合形成云滴后,云滴会通过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相互碰撞和融合,逐渐增大,形成降水中的雨滴。

4. 降水形成:随着云滴的增大,当云滴的质量超过一定值时,重力将使其下降,形成降水,即雨滴或雪花。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增雨技术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云体的性质、环境条件和气象参数等。

因此,人工增雨只是一种尝试,不能保证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成功产生降水。

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的原理阅读精选(1):是采取往天空打干冰,干冰在升到必须高空中会解体吸热升化变化气态,周边的水蒸气会被气温下降而聚积成内含超多水份的密云,当水云到达必须程序会容纳不下那么多的量时,开始降雨。

阅读精选(2):使用干冰进行人工降水的原理,是利用干冰在云层中挥发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中要吸收超多的热量,使云层温度急剧下降。

原先饱和的水蒸气变得大大过饱和,而过饱和状态是不稳定的,以致小冰晶增多、增大、空气浮力托不住时,就会向下降落。

如果云底到地面温度高于0℃就下雨;要是温度低就下雪。

1、如何人工降雨把天上的水实实在在地降到地面上来,不让它白白跑过去,这就是人工降雨,但更为科学的称谓是人工增雨,有空中、地面作业两种方法。

空中作业是用飞机云中播撒催化剂。

地面作业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

炮弹在云中爆炸,把炮弹中的碘化银燃成烟剂撒在云中。

火箭在到达云中高度以后,碘化银剂开始点燃,随着火箭的飞行,沿途拉烟播撒。

飞机作业一般选取稳定性天气,才能确保安全。

一般高炮、火箭作业较为广泛。

2、人工降雨的条件人工降雨是要有充分的条件的。

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不仅仅需要必须的宏观天气条件,还需要满足云中的微物理条件,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个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云层条件再好,也不会下雨。

然而,在自然的状况下,这种微物理条件有时就不具备;有时虽然具备但又不够充分。

前者根本不会产生降水;后者则降雨很少。

此时,如果人工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使云中产生凝结或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并过程,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

催化剂在云中起的作用,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说,就好像是盐卤点豆腐,使本来不会产生的降水得以产生,已经产生的降水强度增大。

3、人工降雨对人无害是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掉落下来,高炮人工降雨就是将内含碘化银的炮弹打入有超多积雨云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到达必须体积后降落。

人工降雨和气象物理学

人工降雨和气象物理学

人工降雨和气象物理学气象物理学作为气象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着大气中的各种物理过程以及与气象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人工降雨则是气象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旨在通过人为手段来增加降水量,以应对或改善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人工降雨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象物理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人工降雨的原理和方法人工降雨是通过干扰和调节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气流运动、云的形态等方式来增加降水量。

目前常用的人工降雨方法主要包括云物理方法、雾化喷洒方法以及溶剂掺入法等。

(这里可以详细介绍各个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场景,举例说明)2. 气象物理学在人工降雨中的应用在人工降雨过程中,气象物理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应用:2.1 云微物理过程的研究通过对云中微粒、水汽和冰晶等微观结构的观测和模拟,可以了解云内的水汽转化过程、冰晶的生成和发展等,从而为人工降雨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了解云中气溶胶的浓度和成分分布,可以选择合适的人工降雨方法和调整操作参数。

2.2 云物理过程的模拟和预报通过模拟和预报云的发展变化,可以选择合适的天气条件和时机进行人工降雨,提高人工降雨的成效。

利用数值模型对云物理过程进行模拟,可以预测云中水汽含量、温度、液滴大小等重要物理量,为人工降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 降水过程的监测和评估通过气象雷达、卫星遥感等观测手段,可以对降水的时空分布进行监测和评估,从而了解人工降雨的效果与影响。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了解人工降雨对气象水文等方面的影响,为进一步改善和调整人工降雨工作提供依据。

3. 人工降雨的应用效果和展望人工降雨在解决水资源短缺、抗旱救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不过,人工降雨的应用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

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物理学的研究,提高人工降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结语人工降雨作为气象物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是破坏云中的水汽胶性稳定状态,如何破坏这种稳定状态?最常见的方法是降低温度,使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水蒸气冷凝形成雨滴。

一般通过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数量,如果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过饱和的水蒸气会迅速聚集在凝结核上,形成雨滴。

降温的措施有以下两类:
一、干冰降雨的原理
干冰降雨原理为冷却剂撒播到云中,使云内温度显著下降,水蒸汽遇冷液化成许多小滴和小冰晶,这些细小的水滴和冰晶迅速增多加大,迫使它下降形成降水。

而另一种是利用火箭炮弹把化学药剂打向高空,轰击云层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云滴与云滴发生碰撞,合并增大成雨滴降落下来。

二、碘化银降雨的工作原理
碘化银在人工降雨中所起的作用在气象上称为冷云催化。

碘化银只要受热后就会在空气中形成极多极细的碘化银粒子,1g 碘化银可以形成几十万亿微粒,这些微粒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在冷云中产生几万亿到上百亿个冰晶,云中的水滴上的水分子经蒸发凝华迅速转化到这些冰晶上,使冰晶很快长大,而产生降雪。

如果地面气温较高,雪降落过程中边融化边碰撞合并为水滴,最终成为降雨。

这就是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的方法

人工降雨的方法

人工降雨的方法人工降雨是指人类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主动诱发或增强降雨的一种方法。

它是解决干旱、缓解水资源短缺、调节气候环境等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人工降雨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社会讨论。

本文将介绍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存在的挑战和展望。

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云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引入一定的增雨物质,改变云内颗粒的大小和密度,从而促使云滴合并到一定的尺寸,形成降雨。

在大气中,云滴通常由水蒸气在空气中的饱和点以上的条件下凝结成的。

利用人工降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添加一些化学物质或冰核晶种物质到云中,使得凝结水滴聚集并增大,最终形成降雨。

目前,人工降雨的主要方法包括云种植、云分散和云外增雨等。

云种植是指通过飞机、火箭等载体将人工云种植试剂或冰核晶种物质喷洒到云体中,从而改变云内颗粒的特性,促使云滴增大并形成降水。

云分散是指利用人工手段,使云体内部的水汽自然扩散,达到分散云体,减少降水的目的。

云外增雨是利用雷达、火箭、超声波、微波等仪器设备,对云体进行干扰,从而引发或促使降水。

这些方法的应用取决于气候条件、云体特性以及环境和资源的限制。

人工降雨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农业领域是人工降雨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增加降水量和降水时间,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灌溉需求,提高土壤湿度,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

此外,人工降雨也在水资源管理和补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人工降雨技术,可以增加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补给量,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性。

另外,在森林火灾预防和响应方面,人工降雨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增加降雨量,可以减少森林火灾的蔓延速度和范围,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然而,尽管人工降雨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人工降雨的效果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由于天气系统复杂多变,降雨效果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云体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预报和控制降雨的准确性尚待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降雨
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美国化学家兼物理学家兰茂尔,一生进行过有益的研究,但他在科学上实现的最大突破还是人工降雨。

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他就和化学家射弗等人共同进行了人工降雨的研究。

在他的研究室里保存着小小的人工云,它就是充斥在电冰箱里的水蒸气。

兰茂尔一边降低冰箱里的温度,一边加入各种尘埃微粒进行降雨实验。

1946年7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由于实验装置出了故障,装有人工云的电冰箱里的温度一直降不下来,兰茂尔只好临时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降温。

当他则把一块干冰放进冰箱里,这时奇迹出现了:水蒸气立即变成了许多小冰粒,在冰箱里盘旋飞舞,人工云化为了霏霏飘雪。

这一奇特现象使他明白尘埃微粒对降雨并非绝对必要,只要将温度降到零下40度以下,水蒸汽就会变成冰而降落下来。

兰茂尔高兴地去找射弗,商量怎样把这一想法付诸现实。

接着便出现了振奋人心的一幕:1946年的一天,一架飞机在云海上飞行,兰茂尔和射弗将干冰撒播在云层里,30分钟后就开始了降雨。

第一次真正的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后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本加特又对兰茂尔的人工降雨方法进行了改良,他用碘化银微粒取代干冰,使人工降雨更加简便易行。

兰茂尔在1957年去世时,终于满意地看到人工降雨已发展成为一项大规模的事业。

人工降雨的发明,标志着气象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遗憾的是,它也曾被用于非正义的战争。

如1967~1972年,美国在侵越战争中出动了2600架次飞机进行人工降雨,目的在于截断“胡志明小道”运输线,结果造成山洪暴发,交通堵塞,其破坏效果超过了常规轰炸。

当然,美国政府这种滥用人工降雨的行径受到了世界舆论的谴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