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到宋明理学的“理”(阅读试题及答案 )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专题试题集

儒家思想专题试题集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一、单项选择题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2.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根源是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3.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其反映的现象是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4.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5.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6.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学派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尊王贱霸"D、"法不阿贵"7.下列属于孔子思想的内容是①“仁者爱人”②“无为而冶”③“为政以德”④“克己复礼”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③D ①②8.体现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性的是A.克己复礼 B 忠恕 C 未知生,焉知死 D 有教无类9.下图为《孔子讲学图》,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A.“有救无类”的办学思想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独立思考D.学思结合1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A.孔子是“至圣先师”B.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C.“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合D.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13.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青神中学2022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青神中学2022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青神中学2022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满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1.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子》《庄子》,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Fra bibliotek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 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A.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B.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内涵
C. 程朱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D. 儒家义利观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儒学家陈亮主张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政弊……希望以此寻找出让国家转弱为强的途径。”可知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内涵,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探讨儒学的功用,A选项排除。程朱理学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与儒家义利观无关,D选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3.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答案】C
点睛:从历史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本题实际上考查 是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材料通过当时诸子对社会现况的描述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也体现了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对哲学关系。
4.《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宋明理学练习题一、选择题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

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排除。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

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A解析B项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 项也不正确。

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 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题讲解】孔孟思想以善论为基础,仁为灵魂,礼为躯体,中庸与权变为调控器,有机构成伦理政治学说系统。

“仁”是贯彻全部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并被以为是人类天生的本性。

人性变坏,是后天环境所致,因此主张适应自然,经过教育实践与生活磨练来恢复善性,这是一种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精神的联合。

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题目。

资料一:所谓“人性论”,实质上就是对于人的本性、实质是什么的理论。

它是社会伦理、政治、宗教、哲学等各样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

卢梭以前说过:“人类的各样知识中最实用而又最不齐备的,就是对于‘人’的知识。

”假如我们“不从认识人类自己开始”,我们就不可以认识社会的各样问题。

这就是说,一定从研究人开始去研究各样社会现象。

今日我们展开人性论研究,不单有助于加深对人的实质的认识,并且将推进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研究的深入展开。

( 摘编自莫法有《试论中西哲学史上人性论之差别》) 资料二:孔子的“性邻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经过“性”与“习”的比较阐述了人性的先本性,以为人性在实质上就是人所拥有的天生的或与生俱来的本性,它不是任何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尔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属于“习”的范围。

可是,孔子并无明言人性的内涵,也没有将人性问题直接限制在道德的范围以内,使得人性问题成为道德问题的重要内容。

孔子将“性”与“习”相对比,从“性”与“习”的实质区其他维度说明人性的先本性,这是其高妙之处。

假如没有“习相远”作参照,仅言“性邻近”,是看不出人性的先本性的,至多只好得出人性的相像性以致同样性的结论。

( 摘编自陆建华《性朴、情欲与性恶:荀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兼及先秦儒家人性论》 ) 资料三:对于孔子所言的人性的先本性、人性的与生俱来的实质,儒家后学的孟子和荀子也是赞成的。

孟子曰:“形色,本性也。

”( 《孟子·悉心上》) 即以为身体与面貌是天生的,有以先本性来解读人性的实质的意味。

2019届高考历史思想史精选精练:(3) 宋明理学

2019届高考历史思想史精选精练:(3) 宋明理学

(3)宋明理学1、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

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

”此处程颐所说的“理”( )A.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B.仅指儒家伦理C.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D.源于人的内心答案:A解析:由材料“天下之理一也……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可见此处的理指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故排除B,选A;材料没有体现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理与心的关系,排除D。

2、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学,天下之公学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这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于( )A.重建儒学的信仰B.否定孔子的权威C.完善心学体系D.批判专制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可知,王阳明认为有些话就算是孔子说的,也不一定正确,可见这是对孔子权威的一种冲击,所以选B项。

A项与题干无关;C项材料不能体现;D项不符合王阳明的思想。

3、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

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B.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解析:根据材料“理学〈新儒学〉...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

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小练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含解析

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小练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含解析

专题小练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原先深藏于宮廷密室的图书典籍散落民间,成为一般平民的读物。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已是大势所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私学兴起推动教育平等B.社会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C.文化下移导致官学崩溃D.“百家争鸣”成为时代潮流2.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于是提出“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说明( )A.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B.民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民主思想D.西周抛弃了神权政治而走向德治3.《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

根据甲骨文研究成果,《周易》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中的“贞”字就是“占卜”的“占”,此卦为大吉大利的好卦,春秋以后“元亨利贞”被阐释为“仁礼义信”四德。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儒家义理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B.《周易》年代久远导致认知偏差C.借助于传统文化宣扬儒家思想D.“贞”字内涵的演化受时代影响4.“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5.《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天命为性,性赖于心,“心弗取不出”,这就必然归结到“教使然”。

这体现出孟子主张( )A.重视教化B.心由性生C.心外无物D.人性本善6.《墨子》中说,天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

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

这主要反映了墨子思想( )A.严厉批评儒家现实主义B.体现下层百姓精神诉求C.构建中国最早宗教信仰D.为统治者营造集权氛围7.明清时期,官员在君主面前的地位越来越低,但这并未使官僚队伍与君主离心离德,也没有影响官僚对皇帝和国家的忠心,反而还使这种忠心越来越强烈。

实用类文本孔子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孔子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闻读I (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材料一: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

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 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似乎孑L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孑L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

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

孑L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

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

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临口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

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

孑L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孑L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

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 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 答复也不同。

《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孑L子有三种答案。

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孑b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

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还用得看?我以为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复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

吾恐季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仁”到宋明理学的“理”(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孔子的“仁”到宋明理学的“理”(或“心”),再到现代新儒学的“心”、“性”等。

这种范畴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思想资料上看,孔子的思想资料主要是《周礼》,而宋明理学除孔子著述、儒家经典外,还有道家、佛家的东西。

现代新儒学除继承宋明理学的遗产外,还有西学的成份。

这不同是思想资料多寡、丰贫的不同,更是社会时代的不同,因为这多寡、丰贫不是从头脑、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变迁提供的。

孔子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礼崩乐坏”,周公那一套不再行于世。

孔子虽四处奔走,讲学授徒,也没能奏效。

持续到任用法家治国的秦始皇时代,儒学还处于低谷。

孔子之被立为正统,是从汉代开始的。

刘邦接受了陆贾马上取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拉开序幕,到汉武时代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策略奠定基础。

但是,孔学并非像孔子儒家所创立的系统那样被原封接受,而是有一个从礼仪到其社会地位逐渐确立的过程。

它适应建立新的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的需要。

刘邦刚当天子,君臣关系一如征战中的兄弟,一塌胡涂,是儒臣叔孙通制定的“朝仪”,才使尊卑贵贱的地位和交往通过法定的“仪”严格确立下来。

刘邦之后,到文帝、景帝,礼仪虽有,但孔学不显,黄老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成为治国之道。

到武帝刘彻时儒学才超越黄老诸家,成为“显学”。

之后,代之而起的是魏晋玄学的兴盛和佛学的崛起。

被称为“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登上了时代的祭坛。

“独尊儒学”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油然而起。

如果说先秦的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那么在魏晋则是以道为主,严分亲疏,位主贵贱的礼仪受到双重挑战,它一方面表现在曹操的实践中,如求贤非求德,有才可重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名士们不拘小节,非圣无法的言谈中。

从汉的外在宇宙论到宋的内在心性学,有唐一代是一个关键环节。

表面上看,儒、释、道同尊共奉,既始于唐也终于唐,但从深层看,却是封建社会三教合流——合到统治主流的一个开端——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

大批经由考试而进入各级政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分子在新的局势支配下,不能再作注经的事业,也不能清谈哲理,而要为新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转换作工作。

在这种潮流影响之下,鲜有绝世独立的人,于是,塑造了一个儒、释、道互补共济的人格化身——白居易。

旧唐书本传说:白居易“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心安之地。

优游卒岁,不亦贤乎?”所谓:“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花》)云云,不就是宋代祥意甚浓的苏东坡所津津乐道的吗?其实,从此已开了宋学的先声。

宋学之所以能以理学(程朱)心学(陆王)为正统,自有其社会的本身特征的原因。

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别的力量能制约它。

于是“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和“明天理灭人欲”就成了制约君权、训导百姓的不二法门。

理学汲取了唐代盛行的佛教,融化在变“外王”为“内圣”的张力中。

一切“外王”都只是为了“内圣”,外王便成为次要的了。

新儒学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的被动、挨打的局面刺激造成的。

新儒家尽管利用了西方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思想史粗疏笼统方面进行了改造,使之趋于明晰准确,但他们要求回到宋明理学、心学以“返本开新”,强调可从“内圣”(道德)“开”出“外王”,民主、科学却是南辕北辙。

13.对文中有关语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切‘外王’都只是为了‘内圣’,外王便成为次要的了。

”这里指宋学强调“内圣”,一切“外王”只是为了“内圣”,而新儒学则强调由“内圣”开出“外王”,两者强调的重点完全不同。

B.“鲜有绝世独立的人”是说很少有只信奉一教教义的,大多数是像白居易一样儒释道互补共济,思想信仰三教兼容。

C.“这种范畴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里的“这种范畴”指的是孔子的仁学、宋明的理学和新儒学;“原因”有思想资料的不同和社会的变迁两个方面。

D.“‘独尊儒术’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油然而起”意思是说“独尊儒术”的一切障碍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盛行,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局面。

14.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学在战国和秦代并不被社会接受,就是刘邦之后的文景之治的时期也没有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唐代白居易是儒释道互补共济的人格化身,但个人生活态度仍以儒为主导。

C.孔子的儒学被社会接受“有一个从礼仪到其社会地位逐渐确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春秋到西汉时期才完成。

D.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来源于孔子的著述,而新儒学思想资料来源于宋学。

15.从第二段第三段看,儒、道、佛在先秦、魏晋、唐代的地位及其关系是怎样的?(不超过35个字)(6分)
参考答案:
13.D
14.A
15.先秦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都处于低谷;魏晋儒道互补,以道为主;唐代儒道佛同尊共奉。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