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股骨骨缺损的全髋关节翻修术:带凹槽股骨柄
全髋关节翻修术

全髋关节翻修术摘要: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是一种难度较大且临床需要日益增多的手术,对适应证的选择、骨缺损的程度、移植骨及假体的选择和固定的了解是必要的。
本文总结近年来此方面的进展关键词髋关节翻修术髋臼缺损重建术髋关节翻修术是指通过重新植入能够牢固固定的新假体及恢复(或基本恢复)关节的解剖形态而恢复关节功能[1]。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广泛开展,由于无菌性松动、骨溶解、感染、骨折假体断裂、位置不佳、脱位等原因而致的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日益增多,因而髋关节翻修术的绝对数量也在增加[2]。
但翻修术较THA而言花费高、技术复杂、对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要求较高,因而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就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假体的选择和固定及骨缺损的修复重建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1 假体的选择和固定1 .1 髋臼假体选择和固定翻修手术中的首要问题是假体及其固定方式的选择。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在翻修术中应选用翻修假体,应用普通假体做翻修术,其失败率很高[3]。
至今用于翻修术的髋臼假体种类有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双极杯、髋臼加强环等。
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植骨后,若髋臼侧宿主骨对髋臼假体的覆盖率大于50%,可采用非骨水泥型髋臼[4];对髋臼假体覆盖率小于50%,由于剩余宿主骨不能很好的支撑髋臼假体,就有必要选择结构性骨移植或特殊的髋臼假体。
现特殊的髋臼假体种类较多,如X-Change金属网的使用,表面多孔的压配髋臼假体(porous press-fit component)、订做型髋臼假体、高中心髋臼假体、椭圆形髋臼假体、不对称髋臼假体等。
还有为修补薄弱的髋臼内壁和髋臼前后柱,防止髋臼假体向内或向上移位而研制的金属加强环(reinforcement ring) Burch-Schneider 支架、GAP 杯、抗内突支架、三翼臼杯等多种金属材料[5-6]。
目前在髋臼假体的类型上多选用有金属壳带多孔表面的非骨水泥型髋臼杯,因其疗效确切而被推崇为髋臼翻修术的“金标准”[7]。
Wagner—SL生物固定型股骨柄假体在复杂髋关节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Wagner—SL生物固定型股骨柄假体在复杂髋关节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复杂髋包括:髋关节翻修、骨质疏松的高龄粗隆间骨折、髋关节发育不良、既往截骨术病例、现对复杂髋的假体选择目前争议较大,但生物型长柄固定假体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wagner SL生物固定型股骨柄假体通过远端紧压配合获得初始稳定性,通过骨整合获得远期稳定性,临床报道的中远期疗效良好。
该文就wagner SL生物固定型股骨柄假体设计特点、临床应用中远期效果及近年设计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增加,关节假体使用寿命及人们寿命的延长,关节翻修数量逐渐增加。
现已成为各大三甲医院主要复杂大型手术;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尤以老年人多见。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发病率及发病年龄都有增高的趋势。
因保守治疗时间长、并发症多,术后生活质量差,手术治疗成为首要选择,高龄患者多伴有明显骨质疏松,同时合并有多种内科疾病,无法耐受长时间卧床及创伤较大手术。
故关节置换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而髋关节先天性发育不良及既往截骨术病例均有股骨近端发育不良,无法进行近端固定,故远端固定假体柄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1 生物固定型股骨柄设计Wagner SL股骨柄是远段固定为主锥形的长柄假体,1987年由Wagner报道,早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远端的锥形设计钛合金柄在欧洲日渐流行。
多数报道假体为Wagner SL stem这是种一体式的远端锥形固定柄,大量报道证实了这种远端锥形设计的优点[6]。
这种假体是专门为髋关节翻修所设计,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并进行了许多改进,其锚定的设计理念和骨整合能力的理论也得到了验证。
股骨柄为锥形几何形态设计8条纵向锐利侧棱嵴及圆形的截面,整个假体柄锥度呈2°,假体的材料是钛铝铌合金,假体表面为金刚砂粗糙面支持骨整合,假体侧棱嵴间的沟槽也为髓腔内血管再生提供了空间,假体长度为190~385 mm,有效地增加了假体柄与髓腔的接触面积和界面长度.此种假体早期稳定性来源于股骨柄假体和髓腔的压配,后期稳定性是依靠骨整合长入,其早期稳定性并不依赖于股骨距的完整,而是依靠股骨柄中远段与髓腔的压配。
人工髋关节置换假体的分类与选择

人工髋关节置换假体的分类与选择假体的选择应基于患者本身的具体情况和假体设计特点,同时兼顾手术医师本人临床经验,必要时可术前准备多种假体。
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生物固定型和骨水泥固定型两大类。
选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髋臼状况和股骨近端形态、骨质情况、骨缺损程度、医师操作习惯等各个方面。
1、生物固定型假体初始稳定性由假体的形态、表面处理等与髓腔和髋臼形成物理固定,长期稳定性则依靠骨长入或骨长上后形成生物固定。
生物固定型假体根据表面涂层可以分为微孔型、喷砂型和羟基磷灰石型等。
不同类型的生物型假体,如果手术技术掌握得当,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适合于绝大多数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尤其适用于骨质条件较好的患者。
优点:手术时间短,避免了骨水泥本身可能导致的并发症。
缺点: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假体的大小型号要选择得当,否则会影响术后效果,另外,发生术中及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可能性较骨水泥型假体稍高。
2、骨水泥固定型假体稳定性由骨水泥固化后与松质骨之间形成微交锁而提供,因此该类型假体可以提供即刻的稳定性,术后患者即可以完全负重活动。
骨水泥型假体尤其是骨水泥型股骨柄可以适用于大部分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重、骨质条件差、合并症多的高龄患者,使用骨水泥人工髋关节利于早期负重活动。
优点: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患者可以术后完全负重锻炼;术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假体的角度。
缺点:由于需要等待骨水泥固化,因此手术时间较生物型假体更长;骨水泥固化过程中有可能导致一过性血压、心率等变化;一旦假体失败后翻修时取出骨水泥困难;使用骨水泥型假体需要掌握骨水泥技术。
1、陶瓷头-陶瓷内衬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耐磨性在目前所有摩擦界面中最高,但陶瓷碎裂的风险、异响、脱位率相对较高。
由于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具有高耐磨性,因此尤其适用于活动要求高、相对年轻的患者使用。
2、陶瓷头-超高分子聚乙烯内衬对于超高分子聚乙烯内衬,强烈建议使用高交联聚乙烯。
全髋关节翻修术后患者护理

全髋关节翻修术后患者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术后护理。
方法:回顾我院近三年来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6例的手术护理。
结果:26例全髋翻修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无1 例出现感染、脱位、静脉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髋关节翻修术后患者早期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合理的康复护理,能大大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护理随着人工全髋关节、股骨头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因假体使用时限、质量或手术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假体松动、断裂、局部感染及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也日趋增多,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也日趋增加[ 1 ]。
全髋关节翻修术(以下简称翻修术)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手术更为复杂、困难,尽管护理上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有许多相同点,但翻修术护理存在许多特殊的地方,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科于2007年2 月—2009 年10 月对26 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施行翻修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6例翻修术患者中,男17 例,女9例;年龄56~79岁,平均73.2 岁;全髋关节置换术至翻修术的时间为3 个月至16年,平均13.3 年,其中间隔时间≤1 年者4 例。
行翻修术原因包括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假体脱位等,其中髋臼假体松动8例,股骨柄假体松动6例,假体周围骨折4 例,习惯性髋关节假体脱位2例,假体断裂4例,关节感染2 例;术前伴合并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共18 例;手术时间120~275 min,平均170 min;手术出血量(包括术中及术后引流)600~1500 ml,平均1 000 ml。
1.2治疗转归26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并发症1例,考虑书中牵拉伤,经对症治疗后于术后2月恢复。
平均住院时间20.4d。
20例术后2周扶双拐不负重行走,其余6例出院后经门诊随访,术后6~8周扶双拐行走。
髋关节翻修

髋关节翻修经常会有做了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问:我几年前做了髋关节置换术,最近听说人工关节需要进行手术翻修,想知道自己是否也需要进行翻修手术。
因此,就從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髋关节翻修手术。
什么是髋关节翻修?髋关节翻修是指部分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患者在做过髋关节置换术后,因时间、假体材质等原因,导致置换的人工髋关节不能再满足日常活动需求或假体松动、髋关节部位剧烈疼痛等,需要进一步更换或者固定人工髋关节而实施的手术。
哪类患者需要髋关节翻修?①人工髋关节松动:通俗来讲就是人工髋关节发生了移位,原因主要为初次固定时固定不良或者后期患者髋关节部位受到较大的外力作用,也有少部分患者是因为人工髋关节在作用过程中与人体本身的骨头发生摩擦而使人工髋关节发生松动。
②人工髋关节周围组织感染:感染会出现骨质破坏、假体松动,从感染学方面来讲,但凡出现皮肤组织破损就会有发生感染的风险,因此在做髋关节置换术时,也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
一旦发生感染,其治疗过程漫长,且医疗花费较高,因此在感染方面要防范于未然,除了要选择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以外,患者自身也要改善机体状态,如戒烟酒、控制体重、有糖尿病史的要控制血糖、保证伤口部位清洁干燥等,尽量减少发生感染的风险。
③人工髋关节或周围骨骼发生骨折:跟正常骨骼一样,在摔倒、磕碰等外力作用下人工髋关节也会发生脱位、骨折,或者是人工髋关节周围骨骼发生骨折也会被影响,但由于骨折的位置与严重程度不同,其治疗方式也不一样,部分骨折只需将骨折部位复位固定即可,而另外部分骨折较为严重的就需要在治疗骨折时对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
除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有假体断裂、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反复脱位等原因都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因此做过髋关节置换术的人员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注意人工髋关节是否发生移位等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那么在生活中如何能够发现自己的人工髋关节出现问题了呢?首要的方式当然是遵医嘱定期复查,一定不要等到出现不适时才去医院检查,因为此时人工髋关节内部可能已经出现了较大问题。
全髋关节翻修-分型及解决方案

38分 型主要特征Ⅰ型髋臼边缘和髋臼柱具备完整的结构性支撑作用,髋臼仅有轻微,局部,包容性骨丢失。
ⅡA 型髋臼边缘和髋臼柱具备完整的结构性支撑作用,髋臼假体向上内方移位小于3 cm ,有>50%的宿主骨接触。
ⅡB 型髋臼边缘和髋臼柱具备完整的结构性支撑作用,髋臼假体向上外方移位小于3 cm ,有>50%的宿主骨接触。
ⅡC 型髋臼边缘和髋臼柱具备完整的结构性支撑作用,髋臼假体向内移位,但未突破Kohler 线。
ⅢA 型ⅢB 型髋臼假体向内上移位超过3cm ,突破Kohler 线,进入盆腔内,严重的坐骨溶解,<40%的宿主骨接触,有骨不连的危险。
骨盆不连续部分或全部骨折髋臼侧缺损Paprosky 分型髋臼侧缺损Paprosky 分型 -Ⅰ型分 型主要特征Ⅰ 型髋臼边缘和髋臼柱具备完整的结构性支撑作用,髋臼仅有轻微,局部,包容性骨丢失。
0201所有箭头所指的部位,全部完整可见1.2.1 X 光片判断标准Kohler’s line髋臼内壁线是否完整 Tear drop泪眼滴是否完整 Ischial lysis坐骨是否有溶蚀缺损Vertical Migration 髋臼是否向上位移√√√√Kohler’s line 髋臼内壁线完整:髋臼内壁存在Tear drop 泪眼滴完整: 髋臼前壁未受影响Ischial lysis 坐骨没有发生溶蚀缺损:髋臼后壁存在Vertical Migration 髋臼向上位移: 髋臼上壁完整1.3 解决方案普通多孔表面髋臼杯可以达到固定和稳定通常会需要一个比初次手术更大的臼杯···不需要结构型植骨,但可能需要颗粒型植骨填补骨水泥空洞1.2.2 Sawbone结构图1.1 主要特征髋臼假体向外上移位超过3cm ,但未突破Kohler 线,40-60% 的宿主骨接触,轻度坐骨溶解,髋臼不稳定。
所有箭头所指的部位完整可见,臼杯有向外向上位移小于3cm髋臼侧缺损Paprosky 分型 - ⅡA 型髋臼侧缺损Paprosky 分型 - ⅡB型0403分 型主要特征ⅡA 型髋臼边缘和髋臼柱具备完整的结构性支撑作用,髋臼假体向内上方移位小于3cm ,有>50%的宿主骨接触。
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柄固定方式的比较-骨水泥and非骨水泥

骨水泥假体手术适应征广泛-1
不同年龄的病人
60岁以上>80%
小于60岁<20%
骨水泥假体手术适应征广泛-2
各种髓腔都可以使用
骨水泥假体手术适应征广泛-3
骨质疏松患者,骨生长潜能差,不适合 生物型假体
骨水泥假体术后恢复快
骨水泥固定,术后即刻稳定,恢复快,功能好。
病人,女,51岁
术后X线片
骨水泥或非骨水泥
骨水泥的使用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Loosening rate of improved cementing technique
使用改良骨水泥技术的松动率
1.7% at six years 6年 1.7%
Harris & McGann 1986
3% for femoral component 42% of
生理扭力负荷比轴向负荷更 多产生微动可能
31
Taper设计
Acolade
骨水泥与生物型固定效果的评价:
骨水泥固定型: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柄设计要符合股骨解 剖曲度特性,以使得髓腔内假体周围的骨水泥达到均匀的厚 度。
骨水泥与生物型固定效果的评价:
生物型固定: 假体的设计,一方面假体的外形尽可能与股骨近端髓
acetabular cup with minimum 10 yrs follow up
至少10年的随访显示股骨部件3%,髋臼杯42%
股骨柄的金标准 Harris & Mulroy
1990
水泥髋与生物髋翻修率比较
• 术后15年内水泥髋的 表现一直优于生物髋
数据来源:《瑞典人工关节报告》
年轻患者水泥髋与生物髋翻修率比较
骨水泥假体柄
锥性、抛光 第三代骨水泥技术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第2卷(2008年)文题索引

髋 臼骨折后全 髋关节置换 术 的初 步临床结果
… …
股 骨头坏死 的早期诊 断治疗及合理 治疗
( 李子 荣 ) 1 1 3 :— 因人而异个体 化治疗 髋 臼骨折
… … … … … … … … … … …
( 陈云 苏, 张先龙 , 邵俊 杰 ) 2 10—15 : 4 4
人工 髋关节置换 术治疗 内固定 失败的髋部 骨折
… … …
( 汤晨逢 , 国新 , 忠治 , ) 李 袁 等
… … … … … … … ・ ・
…
…
・
…
…
…
…
2: 6 — 1 0 16 7
股骨 头坏 死 的临床 观察 ( 杨述 华 , 吴星 火 , 杨操 , ) 1 1 等 :0—1 6 成 人缺血性股 骨头坏 死影像 学特 征分析
… …
股外侧皮 神经 的手术安全 区与前侧入 路微创
全髋 关节置换术 切 口的选 择
…
( 洪, 王 刘皤 ,曹毅 , ) 2 l3—17 等 :1 1 不 同髋 臼横行 骨折手 术入路 的选 择
… … …
…
( 汪方 , 王秋 根 , 张秋 林 , ) 2 18—13 等 :1 2
… … … … …
( 朱振安 ) 6 6 5— 0 :0 6 7
…
…
…
…
…
…
…
…
…
…
…
2: 6 — 1 5 10 6
临床论 著 带肌蒂 骨瓣 移植术 治疗股 骨头坏死
植 骨 内固定 治疗成人 股骨近端 纤维
结构 不 良的 临床研 究
… … … … … …
( 义生 , 力 , 王 殷 吴学建 , ) 14— 等 : 9 异体 骨 笼结合脱钙 骨基质和 自体 骨植入 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并股骨骨缺损的全髋关节翻修术:带凹槽股骨柄Christian P. Christensen 和Cale A. Jacobs解剖●股骨近端、股骨干、以及周围的软组织,是合并股骨骨缺损的全髋关节翻修术最相关的解剖结构。
■股骨近端包括股骨头,股骨颈及大小转子。
■重要的软组织结构包括髂胫束、阔筋膜张肌、臀肌、外旋短肌及关节囊、髂腰肌及股四头肌(图1A)■血管和神经结构包括股动静脉和坐骨神经。
●AAOS分型常被用于描述股骨骨缺损。
(表1,图1B)图1 A. 股骨解剖。
B. 股骨骨缺损水平。
表1 股骨骨缺损AAOS分型病理●髋臼衬的正常磨损会产生聚乙烯磨屑,碎片随着时间逐渐增多,导致巨噬细胞反应,最终引起假体周围骨缺损。
这种假体周围骨溶解反应可导致假体的无菌性松动。
■这种手术失败的模式是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最主要原因。
自然史●进行性骨缺损导致假体松动。
●假体松动引起进一步的骨缺损。
●经常出现骨皮质变薄。
●出现成角畸形(内翻常见)。
●进行性骨皮质变薄可能导致骨折。
病史和体格检查●采集病史时应深入询问患者确切的疼痛部位以及疼痛类型(表2)。
●记录详细的用药史和手术史,包括初步诊断、手术日期、包括记录术中所使用手术器械的手术记录、以及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日期。
■记录患者全身情况以及近期接受的手术或药物治疗,以评估患者对全髋关节翻修术的耐受能力。
●体格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步态分析。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会引起静止负重相的和步长的缩短,或引起骨盆旋转异常。
如有Trendelenburg步态或外展蹒跚步态,需注意这种外展肌功能下降可能影响翻修手术的成功。
■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的定义为非负重侧骨盆处于相对内收位,提示外展肌薄弱或转子处骨不连。
■关节在正常活动范围内活动时不应出现疼痛。
疼痛的出现提示力学功能障碍。
可触及或可闻及的弹响或弹跳征,提示股骨头的半脱位或假体部件松动。
■髋外展肌力下降提示外展肌薄弱,转子滑囊炎,外展肌撕裂,转子骨折及假体松动。
■下肢1cm内的长度差异属于正常情况,尽管有些患者会因此出现不适症状。
下肢长度差异逐渐增加提示假体下沉。
■明显的下肢长差异可能受萎缩、肥胖、双下肢体位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外展肌或内收肌挛缩,或脊柱侧弯所致骨盆倾斜。
■评估髋关节周围皮肤以评测感染风险,并评估其术后愈合能力。
●应进行详细的神经血管评估以排除外源性病因引起的髋部或大腿不适。
同时也为术后检查提供基础。
骨●术前详细的影像学检查是判定骨缺损的重要手段。
大转子通常硬化且脆性高,容易发生骨折。
尽管术中对骨折进行坚强内固定,仍可能发生骨不连。
穿过转子的植入物可引起疼痛性滑囊炎。
●股骨近端在小转子周围的骨缺损可能位置很深,不适于使用凹槽柄假体,而使用表面多孔涂层柄更为可取。
●判定股骨骨干骨缺损至关重要,假体柄应越过骨缺损处至少两倍骨皮质直径。
软组织●术前应仔细检查外展肌,并于术中进一步检查,其对术后髋部稳定性及步态极其重要。
髋部手术可导致臀中肌薄弱。
●髋后方关节囊和外旋短肌经常出现疤痕粘连。
若采用后方入路,需对其进行标记并保护以便于随后修复。
有时前方关节囊瘢痕粘连,需彻底松解以纠正偏距及下肢长度差异●聚乙烯磨屑可能出现在髂腰肌鞘,翻修过程中需清除。
髂腰肌可能需要进行前方松解以纠正下肢长度差异和术前屈曲挛缩。
●臀肌线指的是臀大肌在近侧股骨干后外侧缘的止点。
其5cm止点部分常需要部分或全部松解以获得充分显露或纠正下肢长度。
应在手术最后将其修剪成一个腱性残端●股外侧肌可能需要从其后缘升高,以获得手术空间来纠正骨畸形,修复骨折和植入钢缆。
●神经血管结构●坐骨神经在术中常被瘢痕组织包裹。
它位于髋臼后缘1-2cm处,如术者在术中暴露过程中注意牵引器的放置和适当的下肢体位,则无需常规暴露。
●如术者需暴露坐骨神经,最佳位置是臀肌线后方紧贴髋关节近端。
影像学和其他诊断研究●采用X线平片评估假体周围透光性、髋臼或股骨假体的移位、异位骨化形成、骨性重塑、骨溶解和骨缺损、应力遮挡。
最近的和术后最初的影像学对比是证实假体异位最可信的方法。
●任何翻修术前均应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排除感染。
在一项202例病例的关节置换翻修研究中,所有存在深部脓肿的患者其ESR超过30mm或CRP超过10mg/L[10]。
●如果ESR或CRP升高,或上一次的髋关节置换失败发生在5年内,就应行术前关节腔抽液并注射利多卡因。
吸出物行细胞计数和细胞分类检查,并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测试。
此外,利多卡因注射后疼痛缓解提示关节腔内病变,需在关节置换术中进一步确认。
●锝99mHDP骨扫描显示骨代谢升高提示假体松动、应力增加或感染。
镓扫描和/或铟扫描可明确THA感染[2]。
这些检查很少应用。
鉴别诊断●假体松动(有菌性或无菌性)●假体周围骨折●反复关节不稳●股骨颈与髋臼衬撞击●下肢长度不等●转子滑囊炎●腰骶部病变非手术处理●如导致翻修的原因呈进行性且不会随时间而改善,则不适于采取非手术治疗。
●如排除感染且无明确骨缺损,可应用连续影像学检查监测松动的股骨柄。
●可应用步行器。
●双磷酸盐类药物能提高骨储备,尽管这一结论在人类中没有被证实。
●对于非手术治疗患者,应用抑菌性抗生素有助于控制有菌性松动引起的疼痛和进一步感染。
●理疗、非甾体抗炎药、注射疗法等能缓解滑囊炎引起的髋部疼痛。
手术处理●一旦感染被排除(术前或术中),可使用凹槽柄假体的模块化系统进行翻修术。
●大多数带凹槽的股骨柄有一个可调节长度的近端套筒来匹配填充股骨近端。
凹槽能提高远端填充并提高抗旋转能力。
术前计划●术前常规拍摄正侧位X线片(表3)。
如需应用长、加长、超长股骨柄,则需要加拍股骨干正侧位X线片。
●需病理科医师检查冰冻切片。
●所需材料包括以前手术的手术记录,可能需要更换的聚乙烯衬,翻修髋臼假体(尽管臼杯看起来很稳定),如使用凹槽柄的近端固定不充分,还需要全多孔涂层股骨假体、颗粒状和大块的异体骨及钢缆。
表3 使用模块化凹槽柄行全髋翻修术前准备步骤体位●全麻并插入导尿管后,患者侧卧位,骨突出部位加软垫。
●在术前准备和铺巾前,保证患者骨盆充分固定。
●大面积皮肤准备,包括从手术入路到股骨远端。
手术入路●后外侧/后侧入路●前外侧/Hardinge入路手术技术无骨干缺损的常规翻修●如需要术野暴露或清除骨水泥/假体时可应用转子截骨术。
■应避免过多的截骨,可能影响近端的固定效果。
●仔细评估小转子上方的近端股骨。
●直线近端扩髓股骨干,直到能感觉到皮质的震动。
扩髓的深度要达到扩髓器上的标记线与转子尖平齐[1](技术图1A)。
■最后一次扩髓的直径将决定假体柄的尺寸,并反映假体柄远端的直径。
使用与上一次直线扩髓相应尺寸的锥形扩髓器扩干垢端,直至接触皮质,锥形扩髓器下缘可触及骨皮质边缘。
■仔细地将锥形扩髓器插入到术前标记好的上端套筒的位置。
●如果应用S-ROM系统,则需要使用calcar miller进行股骨准备(技术图1B)。
技术图1A. 直线直线进行股骨扩髓直至接触骨干。
B. 使用calcar miller准备近端股骨的准备。
假体植入●置入试模套筒和股骨假体柄后尝试复位,评估旋转、活动度和松弛度。
这套系统允许随意改变前倾角,不受近端股骨形状的影响。
●插入套筒,然后插入假体柄(技术图2E)。
技术图 2 置入试模。
先插入套筒(A)直至完全就位(B)。
在操作台上组装试模(C),然后插入套筒(D)。
E. 置入假体。
有骨干缺损的常规修复●设计用一个长、加长或超长号的弓形柄越过两倍皮质厚度的骨干缺损。
●穿过一根长导针以确保骨皮质不被打穿。
●使用软扩髓器扩髓直至骨干震动。
当应用长、加长或超长号柄时,必须扩到比假体柄直径最小处大1.5毫米以上(例如使用18 3 13柄,则需扩至14.5mm)。
●近端扩髓扩至假体柄的最小直径。
●锥形和miller扩髓器扩髓方法参照前面章节的描述。
●置入试模。
●插入实际假体时,如使用长、加长或超长号套筒,则不要在植入假体之前将近端套筒就位。
应该将套筒在设计的位置先插入1到2mm,然后通过套筒将柄插入,并且套筒应该与杆匹配,最终一起就位。
●弓形假体柄有15度前倾角,实际操作时术者可根据需要预留25到30度前倾。
●通常不需要使用同种异体骨,尽管它可以增加骨量。
扩大转子截骨或骨干截骨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松动假体柄远端的假体周围骨折●必要时从股骨顶端或骨折部位清除假体柄和骨水泥。
●从股外侧肌后方显露股骨干。
●进行截骨或显露骨折端,置入钢缆环扎骨折远端骨干。
●直线扩髓或使用软扩髓器扩髓远端骨干,直至触及骨皮质震动。
最后一次扩髓的直径决定假体的尺寸。
●使用骨夹控制骨折近端,直接用远端扩髓最后一次的直径扩近端。
锥形扩髓器和miller扩髓器的使用如前所述。
直视下在套筒平面置入钢缆以防止骨折。
●必要时使用骨夹复位骨折远端和近端。
●置入试模穿过骨折端或截骨处。
●复位髋关节,评估下肢长度、偏距、软组织张力。
此时骨折端或截骨处无法获得旋转稳定性,所以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旋转稳定性检验。
●如使用同种异体骨,则置入钢缆环扎植骨并开始收紧。
●取出试模,置入假体。
如果假体无法与骨折远端匹配,则可能需要再扩0.5mm以避免骨折(技术图3)。
●收紧钢缆。
●检查是否存在医源性骨折。
●考虑是否需要使用同种异体骨。
●轻柔地进行稳定性检查。
●修补后侧关节囊,常规闭合伤口。
●术后使用3天抗生素,或使用至培养阴性。
●拄拐6至12周。
●下肢长度的评估是通过软组织张力、术前测量和与健侧下肢对比完成的。
技术图3 一位股骨近端严重畸形的患者术前和术后前后位X线片。
这位患者需行截骨术并植入假体评价股骨力线。
使用带凹槽柄和股骨近端同种异体骨●选择一个较大的近端股骨同种异体移植骨(关键)。
●从股外侧肌后方分离,显露股骨干。
●决定移植骨和自体骨结合部的平面,在此平面分离股骨。
由于弓形带凹槽股骨柄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所以无需进行阶梯状截骨。
●使用直线或软扩髓器扩远端股骨干,直至感到骨皮质颤动。
最后一次扩髓的直径决定假体尺寸。
●把同种异体移植骨放入虎头骨钳内,通过颈部的水平切口准备移植物,随后直线扩髓,直径比远端骨干直径大1到2毫米。
随后对近端股骨移植物进行锥形扩髓和打磨,方法同前。
●在同种异体移植物上做一个临时的远端切口,长约1厘米。
●在近端股骨上做一个纵行切口,使同种异体移植物可以通过这个开口插入。
不要切除近端股骨任何软组织附着物。
●将试模放入同种异体移植物中,将股骨柄插入股骨干,试复位髋关节并评估下肢长度。
去除移植物远端骨质使其与下肢长度匹配。
确保移植物与自体骨连接处结合良好。
清除移植物大转子处骨质,以使自体大转子处于解剖位并很好地覆盖移植物。
●取出移植物和假体柄,使移植物与自体骨结合处最低限度地粗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