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小诗”运动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开始发展。
其中,有诸多运动,
思潮和特点,标志着中国新诗的开端。
此后,国内诗人开始接受西方文学影响,探索开拓新的叙事风格和表
达技巧,努力实现中国新诗的理想。
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钱钟书等诗人出现,他们的诗歌代表了中
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主流。
他们的诗歌在结构、风格和表达上都较为完善,
表达出诗人对社会价值的理解和思考。
20世纪40、50年代,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
这一
时期,诸如刘梅、李煜、李白和归木山等诗人开始大胆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寻求诗歌中新的材料与理论,以更加现代化的视角抒发对社会生活的思考。
20世纪60年代,受革命文化影响,诗歌更加趋向社会主义的思想与
情调。
从李金华、季羡林到余光中等,诗人们用大胆的新思想,新语言,
表达出他们对新时代的理想和信念。
他们的诗歌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
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迄今为止,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经历了多元发展,不断地出现了新的风
格和表现形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跨越了近九十年的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20世纪20年代:1.湖畔派——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
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
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2.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
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微音等。
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
3.象征派——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
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蓬子等。
代表作品: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胡也频《旷野》,穆木天《落花》《烟雨中》等。
20世纪30年代:4.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
他们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为源头,移植的倾向比较明显。
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
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5.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
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20世纪40年代:6.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
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
20年代新诗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 胡适与“五四”新诗运动
胡适在其纲领性的《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 作文”的主张。"作诗如作文"包括了两个方面 的要求: • 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顺着 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 • 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 ,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音形式 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尝试派
代表作有:《尝试集》(胡适)、《冬 夜》(俞平伯)、《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卖布谣》《田主来》(刘 大白)、《三弦》《月夜》(沈尹默)、 《草儿在前》《别少年中国》《鸭绿江以 东》(康白情)、《小河》(周作人)。
刘 大 白
刘 半 农
沈 尹 默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湖上 水上一个萤火, 水里一个萤火, 平排着, 轻轻地, 打我们的船边飞过。 他们俩儿越飞越近, 渐渐地并作了一个。
兰花草(改编自《希望》)
词:胡适 曲:陈贤德 张弼
希望(选自《尝试集》)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20世纪20年代(五四)诗歌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 母亲~! 诗 母亲,好久以来 哪怕写得不好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但写了好多次 永远也读不到……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只很小的白船儿,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著泪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著她的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爱和悲哀归去。 还是该选择逃避
再次是诗歌韵味上抹不去的古风韵味。 文怀沙的《听雨》 滴滴更丝丝,江楼听雨时。 一灯红豆小,此夕最相思。 胡适《江上》 雨脚渡江来 山头冲雾去 雨过雾亦收 江头看落日
林庚的《风雨之夕》 濛濛的路灯下\看见雨丝的线条\今夜的海崖边\ 一只无名的小船漂去了\高楼的窗子里\有人拿起帽子 \独自\轻轻的脚步\纸伞上的声音\雾中的水珠\ 被风打散\指明上清寒的马鬃\今夜的海崖边\ 一只无名的小船漂去了
全诗叙事味儿非常浓。整首诗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叙事片段组 成,最后一节更是以议论、叙事夹杂情感的直抒构成。其"以文 为诗"的特点是突出的。
2、胡适的新诗实践 《尝试集》
目录 <<尝试集>>(增订四版) 五年八月四日答任叔永书(代序) 尝试篇(代序二) 四版自序 第一编 蝴蝶 赠朱经农 中秋 江上 黄克强先生哀辞 十二月 五夜月 沁园春.二十五岁生日自寿 病中得冬秀书 “ 赫贞 旦”答叔永 生查子 景不徙篇 朋友篇(寄怡荪,经农) 文学篇 (别叔永,杏佛,觐庄) 百字令(六年七月三夜,太平洋舟中,见月, 有怀) 第二编 鸽子 老鸦 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 新婚杂诗(五首存 一首) 老洛伯(译诗) 你莫忘我 如梦令 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 关不住了(译诗) 希望(译诗) "应该" 一颗星儿 "威权" 小诗 乐观 上山 一颗遭劫的星 第三编 许怡荪 一笑 (以下为四版增的) 我们三个朋友 湖上 艺术 例外 梦与诗 礼! 十一月二十四夜 我们的双生日(赠冬秀) 醉与爱 平民学校 校歌(附谱) 四烈士冢上的没字碑歌(附谱) 死者 双十节的鬼 歌 希望 晨星篇
20世纪20年代(五四)诗歌

再次是诗歌韵味上抹不去的古风韵味。 文怀沙的《听雨》 滴滴更丝丝,江楼听雨时。 一灯红豆小,此夕最相思。 胡适《江上》 雨脚渡江来 山头冲雾去 雨过雾亦收 江头看落日
林庚的《风雨之夕》 濛濛的路灯下\看见雨丝的线条\今夜的海崖边\ 一只无名的小船漂去了\高楼的窗子里\有人拿起帽子 \独自\轻轻的脚步\纸伞上的声音\雾中的水珠\ 被风打散\指明上清寒的马鬃\今夜的海崖边\ 一只无名的小船漂去了
四、李金发与象征派诗
波特莱尔( 1821 — 1867 ),法国象征主义 诗歌先驱,现代主义创始人之一。
主张把社会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 来表现。诗集取名《恶之花》,正说明诗 人可以从丑恶的事物中创造出美好的东西。
《繁星· 二三》 感悟:以一颗安静的心,等待各种 遭遇。它指引我们走向寻觅真理的远途。 《繁星· 七》 感悟:算命的锣意味着将至的 残酷未 来,茫然的活着的人应该意识到警酷奋起。 《繁星· 五五》 感悟:奋斗、牺牲,是一切成功的 行导,也是一切成功的代价! 《春水· 八二》 感悟:要想真正的体会春色,就要 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才能领 会其中的真味。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 到你的怀里。
2、刘大白(1880---1932)
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
诗集《旧梦》 最好的诗作是歌谣体 的白话诗 《卖布谣》: 歌谣形式,浅显通俗。
3、俞平伯(1900—1990)
《冬夜》 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 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最能反映早期新诗的“过渡”性
4、康白情(1896——1945)
古风的遗留首先表现在诗歌的形态上,五言七言 的句子,出句如口头的表达,平和易懂,抹去了 格律诗的平仄束缚,却也没有乐府诗歌的感觉。 《沁园春》《生查子》这样的词牌名常出现在诗 歌里面,便是古诗形式深刻影响的最佳例子。 其次就是表现在诗歌意象上面。《尝试集》的题 材多是古典意象。比如《赠朱经农》,很容易就 让想到杜甫的《赠卫八处士》,题材是朋友重逢 或惜别这些故事里面惯用的意象。除此之外胡适 写到的题材还有中秋明月、烟雨江州等等。并不 是说古典意象不能入新诗,新诗里面的代表人物 林庚就经常用古典意象,比如江洲、渔火等入诗, 胡适的主要问题是写到古典诗歌惯用的意象便很 难摆脱古典的窠臼,很容易就流于对古人的今化 模仿。到了《尝试集》的第二编,诗人的视野开 阔很多,能入诗的题材意象也有所扩展,这在尝 试上有很大突破。
20世纪20年代小诗运动摭论

作者简介:杨军(1964一),男,陕西洛南人,商洛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万方数据
第3期
杨军周成哲:20世纪20年代“小诗运动”摭论
41
远越大直到水的边际一一”圆,许多作家都赞扬了她的 成功,茅盾赞扬到“冰心的春水诗,做的很好。”四化鲁还 专门撰文指出“自从冰心女士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她 的《繁星》后,小诗颇流行一时,除了大白的《旧梦》,此 外在杂志报章上散见的小诗,差不多全是用这种新创 造的Strle写成的,使我们的文坛,收获了无数粒情绪的 珍珠……”。【4】传播园地、诗人队伍、作品影响诸因素的 集合反应,说明了这三年才是小诗运动真正勃兴的时 期。 1924年以后,小诗运动势头减弱,逐渐进入了尾 声。这期间代表诗人冰心赴美留学,转向以写散文为 主,其他诗人也减少或停止了小诗创作。专载诗歌的 <诗》月刊,已在1923年5月停刊,别的报纸杂志刊载小 诗越来越少。到1925年“五卅”运动前后,风靡一时的小 诗运动已不复存在。恰如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戏・ 诗集・导言》中所指出:“《流云》出后,小诗渐渐完事,新 诗跟着也中衰。”这是大体符合实际的。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我们所指的小诗,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印度 诗哲泰戈尔等诗体影响而形成的冲破旧诗词格律束 缚、无固定格式、无固定长短、无固定韵调的完全自由 的现代新诗体。周作人在《论小诗》一文中指出,这种小 诗的特点是表现“忽然而起,忽而减”的“刹那感觉之 心”,“适于写一地的景色,一时的情调”,必须“真实简 练”等,“所谓小诗,是指现今流行的一至四行的新诗”, 【q虽然并非科学的界定,却被大家所公认。而“小诗运 动”代表作如冰心的<春水》、《繁星》、宗白华的《流云》 中,就有不少是超过了一至四行的,但人们却并不怀疑 它们仍是标准的小诗。 小诗体的确定和流行,形成了20世纪20年代与早 期白话诗、浪漫派诗、现代派诗并行的小诗运动,从小 诗运动的发展轨迹来看,大约有三个阶段: 1922年以前,是小诗运动的酝酿阶段。虽然尚未形 成新诗的一种运动,但报纸副刊上却时有小诗出现。如 沈尹默发表于1918年1月<新青年》四卷一号上的《月 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 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短短四行,道出了人 生的孤独与悲凉感受。康白情发表于1920年《少年中 国》一卷八期上的《疑问》组诗,郭沫若发表于1920年10 收稿日期:2002—05—16
第二章20年代新诗

(二)《女神》
1、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
表现”“我便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 现”。 崇尚自我
2、《女神》主要思想内容
• 爱国主义是《女神》诗魂。 – 《炉中煤》是《女神》中爱国主义思想表现 得令人耳目一新的诗篇。 • 它是用情歌、恋歌的方式来表现眷恋祖 国的情绪。 • 煤的意象新鲜、生动、恰切。
----胡适
(四)象征诗派
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派文学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 魔幻现实主义等
现代派诗歌 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发展
• 象征诗派是指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微雨》 为起点,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 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 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 频等,都是有影响的诗人。
• 《相隔一层纸》
不足:
• 诗意不强,诗情不深,情感和 想象力均显不足,缺少回味和 余香。
• 只注重白话与文言的区别,难 免使诗的语言失去应有的韵律 美和节奏美。
(二)小诗
“小诗流行的时代” 《繁星》《春水》 冰心的小诗集中体现了童
心、母爱、自然三个母题。
• 宗白华于1923年12 月出版《流云小诗》。
象征诗派艺术上的特点
• 运用一种象征性的意象来表现微妙 复杂的内心世界。
• 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法。 • 运用新奇的比喻和暗示手法。
(四)象征诗派
李金发 (1900-1976) 广东梅县人 “诗怪”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20年代新诗、郭沫若新诗

(三)“小诗”的风行 1、“小诗”是指1921年前后开始风行诗坛的一种 诗歌体式。中国古代诗歌本来就有悠远的小诗传 统,如《诗经》中的部分作品,民间的一些歌谣 (如子夜歌),唐诗中的绝句以及后来的小令等。 不过“五四”时期的小诗潮却主要受外国诗歌, 特别是印度泰戈尔的小诗和日本的短歌俳句的影 响而兴起的。因而当周作人和郑振铎在1921年至 1922年间分别译介出这些诗歌后,便给当时向多 方面探索的新诗人以启迪,利用这种轻便灵活的 诗体迅捷地传达出自己刹那间的感触与沉思,从 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广泛的小诗潮流。以至1921年 至1923年被称为“小诗流行的时代”。
《繁星· 三四》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地底下细小的泥沙。
《春水· 一一三》 星星—— 你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 不能灰了青年人的心。
宗白华(1897~1986),江苏常熟人。1919 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编辑上海《时事新 报》副刊《学灯》,并发表诗作。1920年 出版与郭沫若、田汉论诗的往来书信集 《三叶集》。同年5月赴德国学习哲学与美 学。自1922年6月开始在《学灯》上发表小 诗,1923年结集为《流云》出版。其特点 是以直觉和悟性捕捉刹那间心灵的闪光, 创造出熔意象与哲理于一炉的意境,如 《夜》以仰望星空的刹那间的微妙感觉与 意象变化,传达出对人在宇宙中地位(小大)的悠长的哲学思索。
胡适作为尝试白话诗的第一人,在当时的 影响是很大的。仅《尝试集》自1920年出 版后,到1922年便发行到第四版,可见一 斑。以至在诗坛形成了一种“胡适之体”。
如果说胡适的白话诗还带有由“自然音节” 所形成的音韵的话,那么康白情的《江南》 和周作人的《小河》则尝试了无韵诗(自 由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20年代“小诗”运动【内容提要】在20世纪20年代风靡一时的“小诗”运动中,周作人通过翻译介绍,着力建构“小诗”这一新诗体,赋予其特定的美学内涵和诗学特征。
但在广泛的创作实践上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限制了“小诗”的发展。
由于模糊了“小诗体”和“小诗形”的区别,诗体的要求被简单地置换为大小体积的概念,其含混性和暧昧性带来的矛盾和弊端也就一直延续下来。
对这一创作潮流的重新梳理,将引发我们对现代汉诗诗体建设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体会现代汉诗营造自身美学内涵时所遭遇的困难与问题。
【关键词】小诗/译介/诗体探索/美学内涵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小诗”运动,是新诗在符号形式上实现了对旧体诗的变革,确立了自由诗这一主导形式后,针对新诗资源的不足和创作实践的消沉,力图借鉴外来资源,纠正早期白话诗的贫弱,寻求自身发展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小诗”勃兴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围绕它展开的翻译介绍、创作实践和批评三者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风靡一时的文学潮流,对于拓展草创期新诗的艺术表现力,使新诗从旧诗词的情调、风格和格律的窠臼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而在另一方面,作为早期新诗着力营构的一种诗歌体式,“小诗”集中典型地凸现了当时的新诗人寻找“自我”表达和艺术策略之间的冲突,彰显了评论家在新诗发展方向的设计和构想中存在的矛盾和疑虑。
作为一种崭新的诗歌“范型”,“小诗”有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种诗体,它到底能不能成立?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辨析。
一在20世纪20年代的诗人和评论家的文章中,常常使用“小诗”、“短诗”、“短歌”、“杂诗”等名目不一的称谓来指称当时诗坛上短小的诗作。
“小诗”这一概念虽然常被时人提起,而且胡适早在1919年就写下以《小诗》为名的短诗,但这更多地只是一个便利的说法,除了指代诗形短小外,并没有特定的美学内涵。
在多数情况下,“小诗”代表的是诗形的“短”或者表达内容的“杂”,瞬间的体验、零星的思想都可以搜集起来,用两三句话加以传达。
因此,其内涵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认定,显得含混而笼统。
“小诗”能够作为一个具有自身诗学内涵和美学特征的概念,用来特指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一种诗歌体式,并在文学史上留下较为清晰的面目,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周作人的着力推荐,得益于他一系列翻译、介绍小诗的文章。
① 周作人对“小诗”的译介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作品到理论的过程。
在1916年发表的《日本的俳句》和1921年的《日本的诗歌》两文中,周作人开始用“小诗”指称日本的诗歌,但重在介绍诗作,并没有对“小诗”作明确的定义。
一直到1922年发表《论小诗》一文,将“小诗”命名为“现今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并且追溯了“小诗”的传统渊源和外来的影响,归纳了“小诗”的特点,“小诗”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才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内涵,以一种区别于旧体诗的新诗体的面貌,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当时专门刊发诗歌作品的《诗》杂志,从第一卷第四期起,将所刊发的诗歌按性质、风格的不同分类发表,专门设立“小诗”一栏。
② 这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尝试作“小诗”的人甚多,也说明了在翻译、批评与创作的共同作用下,“小诗”这一命名在当时已被普遍接受。
“日本诗歌”是作为一种可资借鉴、在内容和形式上兼具了新的品质的诗歌“范型”被周作人翻译、介绍到中国新诗界的。
周氏精通日文,对日本的俗歌、短歌、俳句、川柳等诗形的历史和发展变化相当熟悉,对石川啄木、松尾芭蕉、小林一茶等人的诗歌风格心仪不已,认为“日本的歌实在可以说是理想的小诗”,它“适于写一地的景色、一时的情调”,③“颇适于抒写刹那的印象,正是现代人的一种需要”。
④ 他十分推崇日本诗歌“用了简练含蓄的字句暗示一种情景”⑤的特点,而且强调其要点“在于有弹力的集中”,要“将切迫地感到的对于平凡事物之特殊的感兴,迸跃地倾吐出来”。
⑥ 这是对小诗诗质特征的概括——既要浓缩凝练,又要意在言外。
周作人在对日本诗歌的反复吟味中读出了小诗的含蓄和集中,同时对其“调子和气韵”也很重视。
这集中体现在他对日本俳句的翻译中。
在日本诗歌诸多诗形中,周氏尤其看重俳句幽玄轻妙的俳谐特色,不仅选择俳句作为最早翻译的日本诗形,而且对俳句的起源、变化有详细的介绍,对俳句的形式、性质及其内容的适应范围有理论上的探讨。
由于倾心于俳句“利用特有的助词,寥寥数语,在文法上不成全句而自有言外之意”,⑦ 周作人在翻译时充分调动现代口语的表现功能,力图精密、微妙地传达出诗作原来的风格。
他曾举古诗“漠漠水田飞白鹭”一句为例,认为“意境虽好,七个单音太迫促了,不能将这印象深深印入人的脑里,又展发开去,造成一个如画的诗境,所以只当作一首里的一部分”。
⑧ 针对这种“单音而缺乏文法变化的中国语”⑨ 的不足,周作人在翻译时往往选择在句中使用双音节词增加音节数,以此舒缓诗作的促迫感觉;有时也将末尾的名词译为单音节词,以求一种点到为止、有松有紧的节奏感。
如:枯枝上乌鸦的定集了,秋天的晚。
许多声音呼着晚潮的贝类呀,春天的风。
给他吮着养育起来罢,养花的雨。
同时用语气助词“呀”、“吧”等对应俳句句末的“切字”,并与“着”、“了”等虚词相配合,营造一种徐缓优美、余音袅袅的韵味。
如:柳叶落了,泉水干了,石头处处。
易水上流着,葱叶的寒冷呀。
虽然周作人屡次提到日本诗歌的“不易译”、“如同嚼饭哺人一样”,但他通过翻译借鉴外来资源,以求拓展早期新诗艺术表现力的意识仍然相当鲜明。
他从诗的内质和节奏两方面着力建构“小诗”的诗学内涵,力图在诗的具体做法上为当时的新诗人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诗歌新“样式”,回应了诗坛“增多诗体”(11) 的提倡。
在兼顾传达原作的精髓与保持、发挥本国语言特色两者上,他的翻译体现了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和转化的努力,(12) 朱自清因此称赞他的翻译“实在是创作”。
(13)二作为早期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周作人对日本“小诗”的热情译介,无疑是为新诗坛吹入了一股新鲜的东洋风,为创作主体寻找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提供了参照的可能。
这一做法对当时在诗歌建设道路上苦苦寻找出路的众多诗人来说,影响颇大。
然而,作为一种诗歌体式,在被广泛实践的过程中,“小诗”自身的美学特征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和切实的体现,其内涵一直处于较混杂的状态。
在1921年到1923年的实际创作中,虽然作诗的人很多,发表的诗作很多,(14) 但真正实践了这种诗体探索并体现了周作人倡导的“小诗”风格的作品却不多见。
在当时,写诗的人普遍感到旧诗词因为受思想的束缚,为了成就整篇的诗句,而将偶然吟得的一两句话铺张成八句或四句,以致陷入僵硬老套的窠臼。
在“诗体解放”的主张下,他们努力地寻求将自然流露的“诗思”真实恰切地表达出来,首先就表现在对偶然所得的诗意的重视和突出上,“我以为写诗全凭灵感:感到那里,就写到那里;那怕只有一句,就写一句;一句也可以成好诗的,不必硬凑。
”(15) 应该肯定的是,“小诗”这种新的诗体将诗人和读者长期以来为旧体诗所塑造和规范的想像力释放了出来,显得活泼自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捕捉到生活中的诗意,显然是作诗的第一步;但把诗意直接摆到纸上,是否就是作诗的全部呢?1924年,胡怀琛出版了专着《小诗研究》,指出“小诗二字,是近日诗坛上很流行的一个名词。
……或称他做短诗,但不及小诗普遍。
我以为就字义上说,小诗二字,也很妥当,所以决定称他为小诗”。
(16) 胡怀琛将当时盛极一时的“短诗”称作“小诗”,并不是出于对这种诗体诗学特征的概括,而更多的是出于当时“小诗”这一命名被“普遍”认可,觉得“妥当”。
值得留意的是,他述说自己之前创作短诗,坦言“在当时我不叫他是小诗,只叫他是诗意。
以为只有诗的意思,而没有做成诗;其实也就是所谓小诗了。
”(17) 可见,在胡怀琛眼中,“小诗”就是诗意,并不包含更多的美学追求。
而诗意,离“做成诗”,显然还有一些差距。
梁实秋在批评冰心的小诗时就曾指出:“单纯的诗意若不是在质里含着浓密的情绪,不能成为一首好诗,因为这种诗只能在读者心里留下一个淡淡的印象,甚或印象全无。
”(18) 胡怀琛却认为小诗“篇幅短,究竟容易做;略微有了一点意思,或者是本着一种自然的感触,随便写出来,也就是一首好的小诗。
”并且据此判断“小诗的成绩,很可观了。
”(19) 这种对小诗的理解和判断是相当随意的,事实上是延续了早期新诗人对白话诗的简单理解,将诗意等同于诗,又将“小诗”的“小”简单的理解为诗形的“短”,实际上是无意中取消了小诗作为一种诗体应有的艺术规范。
而过分强调小诗的“随意”和“自然”无疑会给人造成新诗容易作的错觉,助长了自由诗粗制滥造的倾向。
在小诗创作“红火”了几年之后,胡怀琛试图对“小诗”作出某些归纳和概括时,对这一诗体的诗学内涵仍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认识,这种现象颇为耐人寻味。
“小诗”表面上看似简短、自然,实际上在捕捉和表现诗意上最容易落入琐屑、浅陋中。
朱自清在《诗》一卷一号上发表他尝试创作的三首短诗时,特地作了一个长序,对短诗“啴缓和美的节奏”和意境及音节上的“集中”进行了一番阐述,并引用俞平伯的信说:“短诗所表现的,只有中心的一点。
但这一点从千头万绪中间挑选出来,真是极不容易。
读者或以为一两句耳,何难之有;而不知神思之来,偏不难于千百句而难于一二句。
”(20) 因而感叹“世间往往有很难的事被人误会为很容易,短诗正是一例。
”(21) 小诗之难,就难在如何用心感悟自然万物、捕捉生活中涌上心头又稍纵即逝的“诗意”,将其转化为可以想象、揣摩并能激发读者情感的“意象”,并用意象暗示一种情景,传达一种心境。
日本俳句“以象写意”的方法实际上沟通了传统诗词写景抒情的模式,暗合了人们心中对传统小令的审美定势,在简短的诗形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但这种写法却没有在当时的小诗创作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对日本“小诗体”的粗疏理解导致了创作的简单化——缺乏对诗意的提炼和开掘,忽视对诗歌意象的选择、打磨、组合和转化,诗人主体对生活瞬间的感悟就无法得到集中而有力的体现,只流于一般的抒情和说理,“失了那曲包的余味”,(22) 也就失去了“小诗”触动人心的力量。
此外,“小诗”创作的散文化倾向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早在1919年,周作人翻译日本诗歌时就曾感叹“只用散文说明大意,也正如将荔枝榨了汁吃,香味已变,但此外别无适当的方法,所以我们引用的歌,只能暂用此法解释了。
”(23) 后来他介绍日本的俗歌,既想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又期望保存本来的若干风格。
这两方面的顾忌使他“不得不抛弃了做成中国式的歌谣的妄想,只能以这样的散文暂自满足。
”(24) 周氏的翻译,主要是依赖字词本身所具有的语气,来造成一种啴缓和美的效果,而不是依靠情绪的点的跳跃来形成诗歌的内在韵律,而后者,恰恰是诗歌这一文类区别于其他体裁的特质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