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教案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教学设计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内容,讲述货币的相关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识记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了解由物物交换到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2)理解货币的本质,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通过采用情景教学、问题讨论、小组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交流合作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正的学习体验。
(2)由以往的学生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团队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产生过程四、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问题讨论法和活动探究法这两种主要的教学手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在活动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竞争与合作的教学策略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第一章:货币的起源1.1 讨论货币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解释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计价单位的作用。
1.2 探索货币的演变:介绍货币的演变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数字货币。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货币及其特点。
1.3 分析货币的职能:解释货币的五大职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计价单位、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货币在不同职能中的作用。
第二章:货币的供应与需求2.1 探讨货币供应:解释货币供应的概念和来源。
分析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2.2 研究货币需求:解释货币需求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分析个人和企业对货币的需求以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2.3 分析货币市场:介绍货币市场的构成和作用。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货币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
第三章:货币的创造与流通3.1 探讨货币的创造过程:解释货币的创造机制和货币乘数效应。
分析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中的角色。
3.2 研究货币的流通机制:解释货币的流通过程和支付体系。
分析货币流通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3.3 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解释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传导机制。
第四章:货币与经济的关系4.1 探讨货币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分析货币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和影响。
解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经济周期中的协调和配合。
4.2 研究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解释通货膨胀的概念和原因。
分析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4.3 分析货币与汇率的关系:解释汇率和外汇市场的基本概念。
分析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和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第五章:货币的未来发展5.1 探讨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介绍数字货币的概念和分类。
分析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体系的挑战和机遇。
5.2 研究数字货币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分析数字货币监管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讨论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中央银行的应对策略。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教学设计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教学设计一、课程信息(一)课程名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二)年级:高一年级(三)版本: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经济生活二、设计思路整个微课分为引入、对货币本质的讲解和小结三部分。
引入部分以视频短片导入,明确本节课程内容的主体——货币,并提出“货币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引出对货币本质的讲解部分。
讲解部分采用情景教学模式,以多个小场景动画的形式对货币的起源及发展进行介绍总结,得到了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使相关知识点理解起来更加直观生动。
内容上以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为主,主线清晰,逻辑明了,知识点连接循序渐进,使重点突出、难点易于理解。
最后通过小结与习题练习,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三、课程目标通过讲授,使学生识记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含义,比较商品、货币和一般等价物的异同,从而理解货币的本质。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本质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货币,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一)片头(40秒)内容:大家好;视频短片导入,引入“货币究竟是什么呢?”。
(二)正文讲解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揭示货币的本质(5分钟左右)第一阶段( 36秒):偶然的物物交换:由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到偶然的物物交换(剩余产品出现),举例:石斧和羊交换。
第二阶段( 1分2秒):扩大的物物交换: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商品交换的范围和种类不断扩大,而这时的物物交换要想实现,必须要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举例:盐-棉布-大米-茶叶-马。
第三阶段( 1分25秒):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分析引出“一般等价物”的概念,列举个别一般等价物,指出一般等价物的弊端,为货币的出现做铺垫。
第四阶段( 1分18秒):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由货币的特点引出天然的货币金银,进一步说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三)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1、课堂小结(51秒)由货币的产生过程,解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教案(精选

《货币的本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经济学原理》第四章第三节,主要详细讲解货币的本质。
内容包括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交换媒介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定义,掌握货币的职能,理解货币的本质特征。
2. 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提高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理性看待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交换媒介的区别。
教学重点: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经济学原理》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使用场景,引发学生对货币本质的思考。
2. 理论讲解:(1)货币的定义及发展历程;(2)货币的职能;(3)货币的本质特征;(4)货币与其他交换媒介的区别。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货币本质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与货币本质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理解货币的本质。
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定义2. 货币的职能3. 货币的本质特征4. 货币与其他交换媒介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货币的本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货币本质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深入思考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交换媒介的区别。
2. 例题讲解:解析货币本质的典型例题。
3. 小组讨论: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 作业设计:深入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解析货币的本质特征包括:可接受性、稀缺性、持久性、可分割性、可替代性和普遍性。
【金融基础教案】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金融基础》教案
教师:序号:
例如:假设在一定时期内待销商品价格总额为1000亿元,货币流通
速度为10次,则
(三)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货币暂时离开流通领域被人们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
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存起来的职能。
简答题: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的贮藏手段职如何能具有自发
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
(四)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的职能。
如用于偿还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支付租金、银行借贷、捐款等。
支付手段最初起源于商品的赊购赊销。
例如:一定时期内待销商品价格总额1000亿元,赊销商品价格总额
为50亿元,到期应支付债务总额为20亿元,相互抵销的总额为30亿元,
货币流通速度为10次,则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也包含着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五)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黄金至今仍然是国际间最后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财富转移手段。
举例讲解
公式
题型总结
提炼要点
举例讲解
公式
提炼要点
备注:教学环节可根据具体课程教学需要调整。
货币的产生教案(汇编)

货币的产生教案(汇编)第一篇:货币的产生教案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识记、理解一般等价物、货币职能等概念。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看演示文稿,相互讨论的方法理解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一般等价物的含义2、货币的含义及其职能三、教学难点:1、货币的含义及其职能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比较法五、课型:新授课六、课时:一课时七、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课件:画面:中国历代货币商朝:贝币;周朝:布币、刀币、环钱、蚁鼻钱;秦朝:外圆内方的“半两钱”;汉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清朝:机制铜元、银元……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国家之一,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中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历史`。
那么,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的本质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
讲授新课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2)什么叫一般等价物?(3)金银为什么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4)货币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货币的产生对货币产生的阶段,基础好的同学能概括出来,基础差的同学还有一定困难,学生思考回答后,由教师归纳,并对关节点进行点拨。
我们现在买东西时,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却不是这样。
在历史上,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的出现晚得多。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经历了四个阶段:1、偶然的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即商品所有者以自己的商品直接和他所需要的另一种商品相交换。
例如一头羊可以换取一柄斧头,说明尽管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其作用价值可以等价,互相交换。
2、扩大的物物交换;随着社会的发展,物品交换的频繁,不只是局限于生活必须品之间的交换,交易更加广泛。
货币的产生及职能的教案

课题: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知识目标:1.懂得从物物交换到以商品为媒介的交换的必然性2。
理解货币的本质3.理解货币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两种基本职能能力目标:1.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2。
透过现象认识货币本质的能力3。
认识商品、货币和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4.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情感目标:1。
在了解货币的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2。
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和服务意识重点: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难点:货币的本质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具体情境、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及基本职能。
课堂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商品,购买商品离不开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其实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书上有一句话叫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商品交换到底怎样发展到最后出现了货币呢?我们一起来看.教学过程:一货币的产生及本质1.偶然的物物交换:师:原始社会的时候,都是自耕自作,自己需要什么就去生产什么。
但是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比如一个猎人他经常在树林里面打猎,猎物用来填饱自己的肚子,一天他在树林里面碰到了一个采野果为生的人,这猎人觉得自己长期吃肉似乎有点腻了,而这个采野果的人呢好久没见肉了,也是两眼放光啊,于是他们两个交换各自所得的东西.这是偶然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达就是W——-W.2.扩大的物物交换:师:聪明的人类发现通过交换我们可以用自己生产的东西去换回别人生产的东西,这样可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求,于是物物交换就开始扩大了.交换的人增多了,交换的物品种类也增多了,交换的范围也变大了。
比如甲用自己的布匹去交换乙的粮食,还可以去交换丙的斧头,还可以去交换丁的珍珠。
这个过程叫做扩大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还是W—W。
师:但是请同学们想一想扩大的物物交换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看到教材第四页第二个方框里面的材料。
它说啊,某山村上演过这样的一幕。
有盐的人喊:“要盐的拿棉布来换!“要棉布的人喊:”要棉布的拿米来换“有米的人喊:”要米的拿茶叶来换“有茶叶的人喊:”要茶叶的请带马匹来换“想一想:要让他们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你能设想出让交换变得方便的方法吗?生:要让他们都成交的话,有马匹的人需要的恰好是盐。
初中政治货币本质教案

初中政治货币本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知道货币是一种商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 让学生理解货币的本质,认识到货币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
3. 让学生掌握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教学重点:1. 货币的起源和演变过程2. 货币的本质3. 货币的职能教学难点:1. 货币的本质2. 货币的职能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商品的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2. 教师提问:那么,如何衡量商品的价值呢?引入本课主题——货币的本质。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货币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货币是如何产生的?货币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货币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强调货币是一种商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 教师讲解货币的本质,指出货币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
3. 教师讲解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的职能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 教师强调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货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货币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掌握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效果。
但在巩固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货币的职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不是第一课的重点,也不是难点。对本框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后面要学到的关于货币的知识。货币的职能是学习的重点。
一、基本知识: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优点 3、货币的含义 4、货币的本质 5、货币的职能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正确理解货币的本质。 对货币本质的理解是本框的难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 (1)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理解。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从偶然的物物交换到扩大的物物交换,再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最后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的时候,货币就产生了。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和其他商品不同,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强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货币在本质上就是一般等价物。 (2)根据货币的含义,通过分析比较货币与普通商品、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联系和区别来理解。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从货币的作用来理解。 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交换在现象上看是物和物的交换,在本质上都是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既然货币是一种商品,所以同样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表达了金银和货币的关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1)“金银天然是货币 ”是错误的,应改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我们的不能把金银和货币完全等同起来。在货币产生之前,金银作为商品早已存在,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就是金银,它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才成为货币。黄金、白银可以用来做家庭用具、装饰品。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错误的,只有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时,它才与别的商品不同了,成了货币。 (2)“货币天然是金银”是正确的。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由于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等特点,决定了金银适合于充当一般等价物,当金银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后,获得了不可更改的地位,一般等价物只能由它来充当。因此货币天然就是金银。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属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现实生活中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不能全面了解商品,了解价值规律。因此,对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的理解是本单元的重点。
(1)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的“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从货币产生时就存在,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
①价值尺度: A、价值尺度含义。价值尺度主要是以货币为尺度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的大小。在这里,“一切”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B、可以充当价值尺度的原因。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是商品,因此它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C、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就叫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一般与价值成正比。
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功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不是现实的货币。 ②对流通手段的理解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从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历史理解: 商品流通的含义。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与物的交换,即商品——商品。货币出现后,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商品流通,商品的交换过程变成: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成为交换的媒介。商品交换包括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的比较见下图:
物物交换 商品流通 商品——商品 商品——货币——商品
交换不以货币作为媒介 交换以货币作为媒介 买卖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买卖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
在货币产生之前就存在 随着货币的出现而出现 B、流通手段的含义。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也称购买手段。 明确商品流通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的含义,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 含义不同: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侧重点不同: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流通手段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C、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是观念的货币。这一点与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正好相反。
(2)理解货币的其他三个职能: ①贮藏手段。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所以人们可以把它当成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货币当成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的贮藏手段的职能。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是货币的支付手段的职能。
③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三、易错易混分析: 1.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这是本单元易混易错点。 (1)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任何商品的价值不可能由自身表现,需要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在货币产生之前,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另一种商品就成为这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在货币产生之后,商品的价值由货币来表现,这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决定价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也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所以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只不过交换价值是在物物交换时期的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格是货币产生后的价值的表现形式。
(2)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由价值决定的。 2.货币与普通商品、一般等价物的关系 (1)货币与普通商品的联系与区别。 货币是一种商品,和其它的商品一样都有价值,都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但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①联系:货币与普通商品的联系:货币也是商品。 ②货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主要有: 产生时间不同:商品出现在前,货币出现在后; 含义不同: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不同:货币具有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而其它的商品则没有。
(2)货币和一般等价物的联系和区别。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但又与其他的一般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金属金银用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才产生。
①货币和一般等价物都是从商品中分离出的商品,都可以和其他的一切商品相交换。货币本身也是一般等价物。
②货币和一般等价物的区别有: 产生时间不同:其它的一般等价物比货币产生的时间早,只有当贵金属金银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产生了货币;
含义不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特征不同:货币的价值比较大,用较少的货币能进行大量的交换;易于分割,分割之后既不会减值,又给交换带来方便;易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长而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进行交易。其它的一般等价物各自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上述某种特征,但不能完全具备这些特点;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其它一般等价物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黄金和黄金饰品 这是本节的易混点。 黄金由于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等特点,成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货币,具有货币的职能。
黄金饰品是以黄金为主要原料加工制作的装饰品,是一种普通的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黄金饰品不符合货币的含义和本质,也不具备货币的职能。
四、例题解析: 例1、金银充当货币后,可以与一切商品交换,这表明:( ) A.金银作为货币,就不再是商品了 B.金银作为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C.金银天生具有作为货币的社会属性 D.金银作为货币,其购买力大小是不变的 解题分析:主要考察对商品和货币本质的理解。货币是商品,金银充当货币后依然是商品,A是错误的选项。货币作为商品,在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时,体现的都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故B是正确的选项。金银并不是一出现就作为货币出现,而是由于其本身的某些优点,使人们在长期的比较选择中,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才成为货币。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但金银天然不是货币”。C是错误的选项。金银作为货币,其价值(购买力)是由生产这种货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生产货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其购买力也会发生变化,D的说法是不对的。正确答案是B
例2.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说明( ) A.金银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B.金银不是唯一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作为一般等价物,金银和贝壳的本质是相同的 D.金银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
解题分析:“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说明金银在货币产生之前的商品交换中就已存在,所以说金银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是错误的,D项可以排除。“货币天然是金银”说明充当货币的材料只能是金银,这是由金银的优点决定的。A是正确的。在货币产生之前,除了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之外,还有其他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但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只有金银,B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AC。
例3、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是:( ) 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B.想象的货币 C.现实的货币 D.一种货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