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实验报告一
毕业微电子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微电子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撑。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我选择了微电子技术作为毕业实习的专业方向。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微电子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单位及环境本次实习单位为我国一家知名微电子企业——XX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我国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占地面积广阔,环境优美。
公司主要从事微电子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
实习期间,我所在的部门为研发部,主要负责新型微电子器件的研发工作。
部门内设有多个实验室,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封装测试实验室等,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集成电路设计实习初期,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了集成电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混合信号电路等设计方法。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某款新型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工作,从电路设计、仿真验证到版图设计,亲身体验了整个设计过程。
2. 封装与测试在完成集成电路设计后,我学习了封装与测试的相关知识。
了解了不同封装形式的特点、工艺流程及测试方法。
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器件的封装与测试工作,学习了如何使用测试仪器对器件进行性能测试。
3. 项目实践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多个项目实践。
其中包括某款无线通信模块的研发、某款汽车电子产品的升级等。
在项目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了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学术交流与培训实习期间,公司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
我积极参加这些活动,拓宽了视野,了解了微电子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
此外,公司还为我提供了相关的培训课程,如EDA工具使用、半导体材料等,使我受益匪浅。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1. 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微电子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微电子工艺实验标准实验报告1

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标准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微电子工艺实验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表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班级
指导教师:王姝娅、钟志亲、戴丽萍、王刚
实验地点:微固搂2搂IC实验室、IC测量室、3搂机房实验时间:
一、实验室名称功率半导体器件实验室、集成电路测量分析实验室、微固体学院机房
二、实验项目名称:
三、实验学时:32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目的:
1 熟悉半导体工艺的一般步骤。
2 掌握半导体工艺各个步骤的要求。
会计算方块电阻。
3 牢记温度控制、溶液配比要求。
六、实验内容:
1熟悉实验步骤和参数要求。
2 跟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七、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八、实验步骤:
九、总结及心得体会:
十、实验建议
十一、思考题:
1 怎样计算结深?
2 一扩散炉斜坡式升温(从600℃开始)15分钟,在1100℃下保温30分钟,然后在15分钟内斜坡式降温到600℃。
计算有效扩散时间。
假定是硅中的磷。
3 试说明提高光刻精度的方法?
4(100)硅片上有若干掺磷的小岛,其表面掺磷浓度为6×cm3
22
10 。
硅片在900℃下在湿氧中氧化60分钟,分别计算在掺杂区和未掺杂区的氧化层厚度。
5 试说明方块电阻与掺杂剂量或注入剂量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进一步说明方块电阻的定义。
报告评分:
指导教师签字:。
微电子参考实验报告1-9

实验1 硅片氧化层性能测试预习报告实验调研1:新型氧化工艺调研实验报告●氧化层性能测试1质量要求: 二氧化硅薄膜质量好坏,对器件的成品率和性能影响很大。
因此要求薄膜表面无斑点、裂纹、白雾、发花和针孔等缺陷。
厚度达到规定指标并保持均匀,结构致密。
对薄膜中可动带电离子,特别是钠离子的含量要有明确的要求。
2检验方法●厚度的检查测量二氧化硅薄膜厚度的方法很多。
如精度不高的比色法,腐蚀法,京都要求稍高的双光干涉法,电容电压法,还有精度高达10埃的椭圆偏振光法等。
1)比色法利用不同厚度氧化膜,在白色垂直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干涉色彩这一现象,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并对照标准的比色样品,直接从颜色的比较来得出氧化层的厚度。
其相应的关系如下表所示:2)双光干涉法[测试仪器与装置][实验原理]干涉显微镜可用来检测经过精加工后工件的表面粗糙度,也可用来检测薄膜厚度。
精加工后,工件表面的微观不平度很小,实际上工件表面存在许多极细的“沟槽”。
检测时,首先通过显微系统将“沟槽”放大,然后利用干涉原理再将微观不平度显示出来。
常用的干涉显微镜是以迈克耳逊干涉仪为原型的双物镜干涉显微镜系统。
它的典型光路如上图所示。
光源1(白织灯)由聚光镜2成象在孔径光阑16上,插入滤光片3可以获得单色光。
视场光阑17位于准直物镜4的前焦面上。
由物镜4射出的平行光束在分光板5处分为两部分:一束向上反射,经显微镜7会聚在被测工件表面M 2上,M 2与显微镜7的焦面重合。
由M 2返回的光束依次通过显微物镜7、分光板5后被辅助物镜9会聚在测微目镜12的分划板111—白织灯 2—聚光镜 3—滤光片 4—准直物镜 5—分光板 6—补偿板7、8—显微物镜 M 2—被测工件 M 1—参考反射镜 9—辅助物镜 10、14—反射镜 11—分划板 12—测微目镜 13—摄影物镜 15—照相底版或观察屏 16—孔径光阑 17—视场光阑处,分划板11与物镜9的焦平面重合。
微电子技术实习报告

一、实习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微电子技术作为现代电子技术的核心,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了深入了解微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我于2023年暑假期间,在XXX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微电子技术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微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掌握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与测试方法。
3. 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实习内容1. 微电子器件设计与仿真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公司某款新型微电子器件的设计与仿真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电路设计软件,如Cadence、LTspice等,并完成了器件原理图的设计、仿真与优化。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微电子器件的设计方法,为后续的制造与测试奠定了基础。
2. 微电子器件制造在实习过程中,我有幸参观了公司的微电子器件制造车间。
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了解了芯片制造的各个工序,包括晶圆制备、光刻、蚀刻、离子注入、扩散、镀膜、切割等。
此外,我还学习了设备操作和维护方法,对微电子器件的制造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3. 微电子器件测试在实习后期,我参与了微电子器件的测试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如示波器、万用表、频谱分析仪等。
通过实际测试,我掌握了器件性能的评估方法,并参与了测试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将所学的微电子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 提升了动手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掌握了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与测试方法,提升了自身的动手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期间,我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 明确了职业规划通过实习,我对微电子行业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明确了自身的职业规划。
五、总结本次微电子技术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微电子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微电子技术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电路设计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微电子技术是一门研究电子器件、电路和系统中微观器件的制造工艺、物理特性、器件特性及其应用技术的学科。
本实验涉及到微电子技术中的基本器件,如二极管、场效应管等。
三、实验内容1. 利用示波器和信号源等工具,对二极管的正向和反向特性曲线进行测量。
2. 利用基本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等,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
3. 使用场效应管并对其进行测试,掌握其工作原理和特性。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连接示波器和信号源。
2. 测量二极管的正向特性曲线:在示波器上设置适当的参数,连接二极管并记录电压-电流特性曲线。
3. 测量二极管的反向特性曲线:更改示波器参数,连接二极管并记录反向漏电流。
4. 搭建简单电路:根据设计要求,选取合适的元件,进行电路搭建。
5. 测试场效应管:通过实验测试场效应管的工作状态,并记录相关数据。
五、实验数据及图表1. 二极管正向特性曲线图(插入图表)2. 二极管反向特性曲线图(插入图表)3. 搭建的简单电路图(插入图表)4. 场效应管测试数据(数据表)六、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二极管的正反向特性曲线,掌握了电路设计和搭建的基本技能,并对场效应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过程中,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曲线的对比,我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微电子技术中的基本器件进行实际操作,增强了我对电子器件特性的认识,提高了我的实验技能。
通过本次实验,我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实践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参考文献1. 《微电子技术基础》2. 《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以上为实验报告内容,供参考。
)。
微电子实习报告

微电子实习报告第一篇:微电子实习报告课程名称认识实习课程编号A200001A实习地点光电学院1101微电子工艺实验室实习时间2020年11月14日校外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王智鹏、周围评阅人签字王智鹏成绩实习内容微电子工艺认识实习一、实习目的和意义学习光刻机原理,硅片的制作和加工,简单MOS器件的制备二、实习单位和岗位重庆邮电大学三、实习内容和过程实验内容:在2020年11月14日的下午我们班聚集在实验室门口等待,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实验室并且按规矩穿好实验服。
在将近半小时的参观下我们了解到半导体的制作原理。
半导体制作原理:图1.1半导体构造组成制造流程半导体工业所使用之材料包含单一组成的半导体元素,如硅(Si)、锗(Ge)(属化学周期表上第四族元素)及多成分组成的半导体含二至三种元素,如镓砷(GaAs)半导体是由第三族的镓与第五族的砷所组成。
在1950年代早期,锗为主要半导体材料,但锗制品在不甚高温情况下,有高漏失电流现象。
因此,1960年代起硅晶制品取代锗成为半导体制造主要材料。
半导体产业结构可区分为材料加工制造、晶圆之集成电路制造(wafer fabrication)(中游)及晶圆切割、构装(wafer package)等三大类完整制造流程,如图1.2所示。
其中材料加工制造,是指从硅晶石原料提炼硅多晶体(polycrystalline silicon)直到晶圆(wafer)产出,此为半导体之上游工业。
此类硅芯片再经过研磨加工及多次磊晶炉(Epitaxial reactor)则可制成研磨晶圆成长成为磊晶晶圆,其用途更为特殊,且附加价值极高。
其次晶圆之体积电路制造,则由上述各种规格晶圆,经由电路设计、光罩设计、蚀刻、扩散等制程,生产各种用途之晶圆,此为中游工业。
而晶圆切割、构装业系将制造完成的晶圆,切割成片状的晶粒(dice),再经焊接、电镀、包装及测试后即为半导体成品。
图1.2 半导体产业结构上、中、下游完整制造流程制程单元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主要以晶圆为基本材料,经过表面氧化膜的形成和感光剂的涂布后,结合光罩进行曝光、显像,使晶圆上形成各类型的电路,再经蚀刻、光阻液的去除及不纯物的添加后,进行金属蒸发,使各元件的线路及电极得以形成,最后进行晶圆探针检测;然后切割成芯片,再经粘着、连线及包装等组配工程而成电子产品。
微电子期末实验报告

微电子期末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制作一片微电子芯片,学习和理解微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制造过程,加深对微电子技术的认识和应用。
实验器材与原材料本实验涉及的器材和原材料如下:1. 纯净的硅晶圆2. 光刻机和曝光药水3. 溅射沉积设备4. 热氧化炉5. 电子束曝光设备6. 快速退火设备7. 电子显微镜8. 电阻计和电压源实验步骤及结果1. 硅晶圆的制作:首先,我们取出一块纯净的硅晶圆,将其放入热氧化炉中进行氧化处理,形成一层氧化硅薄膜。
然后,使用电子束曝光设备制作图案掩膜,在光刻机上对硅晶圆进行曝光,形成所需的图案。
最后,使用溅射沉积设备,在硅晶圆上沉积金属薄膜,形成导线和电极。
2. 芯片的制作: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地制作了一片微电子芯片。
接下来,我们使用快速退火设备对芯片进行处理,使金属导线与硅基底良好地结合在一起。
然后,使用电阻计和电压源对芯片进行测试,确保芯片的电特性符合设计要求。
3. 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为了进一步研究芯片的结构和性能,我们使用电子显微镜对芯片进行观察。
通过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和成像功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芯片的微观结构和导线的连接情况。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步骤中的制作和测试过程,我们得到了一片功能正常的微电子芯片。
我们通过电阻计和电压源测量了芯片的电阻和电压特性,并与设计要求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芯片的电特性符合预期,并且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良好,没有出现导线断裂或短路等问题。
通过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芯片的微观结构。
观察结果显示,芯片表面的导线和电极均呈现出光滑的表面,金属导线与硅基底之间有良好的结合。
这表明我们在制作过程中注意了各个步骤的控制和操作,确保了芯片的质量和稳定性。
实验总结与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和理解了微电子器件的制造过程和性能测试方法。
我们通过制作一片微电子芯片,加深了对微电子技术的认识和了解。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各种微电子器材和原材料,掌握了光刻、溅射和退火等工艺步骤,并学会了使用电阻计和电压源等测试仪器。
微电子认识实习报告

微电子认识实习报告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型规模集成电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
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微电子认识实习报告!微电子认识实习报告【1】实习报告专业:微电子学年级:XX级姓名:xx学号:xxxxxxxxxxxxx微电子学是研究在固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型化电路、电路及系统的电子学分支。
微电子专业主要研究电子或粒子在固体材料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并利用它来实现一定的信号处理功能。
微电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包括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工艺、集成电路及系统的设计、测试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电磁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材料科学、电子线路、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测试和加工、化学等诸多领域。
自摩尔定律提出以来,微电子领域一直如神话般按其所预言的规律不断发展。
微电子行业的进步使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成倍增加,硬件成本大幅度降低,极大地推动了信息产业和工业的发展,是现代信息业和工业的基础。
微电子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集成电路、微电子系统设计、制造工艺及设计软件系统,能在微电子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广泛的通识教育、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规化训练。
学校和学生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实习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必须参与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或长或短的实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本行业各岗位的工作性质,及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以便能结合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爱好,尽早寻找到适合各人的工作定位,为自己制定更长远、更细致的职业规划。
另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更易于懂得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大学生活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也迎来了本专业的毕业实习,实习地点为北京,共历时三日。
在学院教师与辅导员的带领下,我们班同学于5月25日下午抵达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MOS管的基本特性
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袁文澹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仿真工具Hspice相关语法;
2、熟练掌握MOS管基本特性;
3、掌握使用HSPICE对MOS电路进行SPICE仿真,以得到MOS电路的I-V曲线。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熟悉Hspice仿真工具;
2、使用Hspice仿真MOS的输出特性,当VGs从0~5V变化,Vds分别从1V、2V、3V、4V 和5V时的输出特性曲线;
三、实验原理
1、N沟道增强型MOS管电路图
a)当Vds=0时,Vgs=0的话不会有电流,即输出电流Id=0。
b)当Vgs是小于开启电压的一个确定值,不管Vds如何变化,输出电流Id都不会改变。
c)当Vgs是大于开启电压的一个确定值,在一定范围内增大Vds时,输出电流Id增大。
但当
出现预夹断之后,再增大Vds,输出电流Id不会再变化。
2、NMOS管的输出特性曲线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方法:
计算机平台:(在戴尔计算机平台、Windows XP操作系统。
)
软件仿真平台:(在VMware和Hspice软件仿真平台上。
)
实验步骤:
1、编写源代码。
按照实验要求,在记事本上编写MOS管输出特性曲线的描述代码。
并以aaa.sp 文件扩展名存储文件。
2、打开Hspice软件平台,点击File中的aaa.sp一个文件。
3、编译与调试。
确定源代码文件为当前工程文件,点击Complier进行文件编译。
编译结果有错误或警告,则将要调试修改直至文件编译成功。
4、软件仿真运行及验证。
在编译成功后,点击simulate开始仿真运行。
点击Edit LL单步运行查看结果,无错误后点击Avanwaves按照程序所述对比仿真结果。
5、断点设置与仿真。
…
6、仿真平台各结果信息说明.
五、实验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1、仿真过程
1)源代码
*Sample netlist for GSMC $对接下来的网表进行分析
.TEMP 25.0000 $温度仿真设定
.option abstol=1e-6 reltol=1e-6 post ingold $设定abstol,reltol的参数值
.lib 'gd018.l' TT $使用库文件
* --- Voltage Sources ---
vdd VDD 0 dc=1.8 $分析电压源
vgs g 0 0 $分析栅源电压
vds d 0 dc=5 $分析漏源电压
vbs b 0 dc=0 $分析衬源电压
* --- Inverter Subcircuit ---
Mnmos d g 0 b NCH W=30U L=6U $Nmos管的一些参数
* --- Transient Analysis ---
.dc vds 0 5 0.1 SWEEP vgs 1 5 1 $双参数直流扫描分析
$vds从0V~5V,仿真有效点间隔取0.1
$vgs取1V、2V、3V、4V、5V
.print dc v(d) i(Mnmos) $输出语句。
直流模式输出节点d的电平。
输出Mnmos的电流.end $结束语句。
2)编译或调试过程
编译与调试并未出错
2、仿真结果及分析
1)仿真结果
仿真结果如上图所示,从上到下依次为U gs为5V、4V、3V、2V、1V,
且图中4V与5V的线在中途出现相交现象
将U gs数值改成3V、2.5V、2V、1.5V、1V,仿真结果如下图所示:
2) 仿真结果分析
在第一张仿真实验图中出现两线相交的情况,经分析是由于头文件gd018.L里面定义了NCH,NCH只能承受3.3V的电压,而上面第一张图也确实是当Vgs超过3.3V时才出现的错误,所以将U gs取为1V、1.5V、2V、2.5V、3V ,输出特性曲线如第二张图片所示,没有出现相交的情况,可知输出特性曲线符合预期。
六、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1) 可变电阻区:
图中的虚线为预夹断轨迹,当U gs 愈大时,预夹断的U ds 也愈大 2) 恒流区
当U ds > U gs -U GS (OFF )时,各曲线近似为水平平行线,当U ds 增大时,I d 仅略有增大 3) 击穿区
当U ds 过大时,就会出现击穿现象,即上图右侧区域
七、实验心得
可变电阻区
恒 流 区
击 穿 区
预
夹断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