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语文课程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语文课程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语文课程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一、导学案的内涵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二、编写实施导学案的意义

通过“导学”这一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训练等环节的调控,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达成学习目标最大限度的落实。

三、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问题探究化,导学简单化”,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南针。

浅谈“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让“导学案”成为实施高效课堂的主角 我校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性学习课题实验,通过大胆的尝试,作为一线的教师深感“导学案”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节课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课前必须认真、扎实、有效设计“导学案”,让课堂上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课堂充分发挥作用。 一“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是从学生的“学”出发,它是为学生“学”服务的。教师必须注意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导学案”要能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尽量使“导学案”成为学生表演的剧本,教师只能扮成导演的角色。“导学案”的设计与教案完全不同,它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目标、自检题、讨论题、思维训练题和学习小结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目标要根据新课标拟定,这是学生通过预习必须达到的目的和要求,要简洁、明确。 自检题是学生课前通过认真阅读课本即可完成的基本练习题,教师可联系课本内容编写,如选择题、判断题等。这种做法与传统教学先听课后做作业的顺序刚好相反,有利与学生独立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 拟定讨论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实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拟定讨论题,有的放矢组织学生自由质疑、讨论、解疑。 至于思维训练题是指导教师精心设计和挑选出来的一些有一定难度,小而巧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深化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待学生小结,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时,内容应把握精,少,活,不能过于繁杂。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从而对语文课学习产生厌恶感。 二“导学案”的运用 为了促使学生在自学中能主动获取知识,把握重点,探索疑点,教师一般首先按教材单节以框题为系列,编写“导学案”。“导学案”通常课前印发给学生,以指导学生课前独立自学。由于“导学案”要求必须制定明确教学目标,并要有机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设计了阶梯式练习,利于学生有的放矢、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主动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全面思考。 我们还要求“导学案”中心必须设置疑问框,要求学生主动把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抄录下来,上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时间,除了要求学生交流,独立探索成功的体验外,更要鼓励学生将导学案中遇到的一切困惑问题及时提出来。 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凭借“导学案”,使教材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有机统一起来,互相融合。例如小组讨论或大组交流时,教师仍应以“导学案”作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互动交流的载体,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继续深入探究,使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此时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既可加以修正,又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 为克服编制“导学案”流于形式的弊病,让它真正发挥作用,教师除了必须认真督促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外,在课前的练习与评价阶段,仍要充分利用“导学案”,及时肯定认真完成“导学案”的同学,鼓励有独立探索精神和勇于创新突破的学生。 三“导学案”的作用

18.3《复习课》导学案

第十八章复习课 1.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2.知道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理,并能运用此定理解决问题. 3.知道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对称性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 ◆体系构建 请你完成本章的知识网络图. ◆核心梳理 边角对角线轴对称性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互相平分不是轴对称图形 矩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 角 互相平分且相等轴对称图形两条对称轴 菱形对边平行, 四条边都相等 对角相等 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 线平分一组对角 轴对称图形、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对边平行, 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 角 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 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轴对称图形、四条对称轴 平行四边形(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4)对角线互相平分;(5)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矩形(1)有三个角是直角;(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菱形(1)四条边都相等;(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1)是矩形,并且有一组邻边相等;(2)是菱形,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3)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专题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1.如图,在?ABCD中,E是BA延长线上一点,AB=AE,连接CE交AD于点F,若CF平分 ∠BCD,AB=3,则BC的长为 6 . 2.如图,在?ABCD中,E为BC中点,AE的延长线与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1)证明:∠DFA=∠FAB; (2)证明:△ABE≌△FCE. 证明:(1)∵AB与CD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边,∴AB∥CD, ∴∠DFA=∠FAB. (2)在△ABE和△FCE中,∵∠FAB=∠F,∠AEB=∠FEC,BE=CE, ∴△ABE≌△FCE. 3.如图,已知E、F分别是?ABCD的边BC、AD上的点,且BE=DF. (1) 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 若BC=10,∠BAC=90°,且四边形AECF是菱形,求BE的长 . 解:(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且AD=BC,∴AF∥EC.∵BE=DF,∴AF=EC,∴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AECF是菱形,∴AE=CE,∴∠1=∠2.∵∠BAC=90°,∴∠3=∠90°-∠2,∠4=∠90°- ∠1,∴∠3=∠4,∴AE=BE,∴BE=AE=CE=BC=5. 【方法归纳交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可综合在一起,可以解决许多有关的几何问题:一类是角之间的关系;一类是线段之间的关系(平行关系、数量关系). 专题二矩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4.如图,E是矩形ABCD的边AD上一点,且BE=ED,P是对角线BD上任一点,PF⊥BE,PG⊥AD,垂足分别为F、G.求证:PF+PG=AB. 证明:如图,连接PE, ∵S△PDE=PG·DE,S△BPE=PF·BE,BE=ED, ∴S△BDE =S△PDE+ S△BPE=PG·DE+PF·BE=(PF+PG)·DE. ∵S△BDE=AB·DE, ∴AB·DE=(PF+PG)·DE,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13课导学案

梁河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12课时 班级:学习小组:姓名: 温故知新,风采展示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地方设,简称“”。 管辖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和(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管辖西藏:在中央设立,直接统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二.自助探究,交流展示 知识点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宋元大都市:北宋时的、南宋时的、元朝时的,都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热闹的庙会:北宋开封,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的各种表演。元宵节时,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鹏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热闹的瓦子 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瓦子的含义: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勾栏的含义:瓦子中圈出许多的圈子,称为“”。 娱乐活动: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比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 商业活动:瓦子里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 杂居 内容: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 形成:形成于。元朝建立以后,元杂剧在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等,在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烧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点二宋词 含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吟唱。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山红》《蝶恋花》等。 形成和发展:在唐朝时依旧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 。 内容: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学案

2012年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导学案(01)内容:七(上)古诗背诵、鉴赏主备人:审核人: 班级姓名学号时间:2012.2 一、复习目标: 1. 通过自主复习,背熟所有古诗,理解词句含义。 2. 通过自主复习,能品析鉴赏古诗里的名句。 3.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流畅的背诵并默写古诗。 难点:古诗名句的品析鉴赏。 三、导学活动。 1.文学常识 (1)《赤壁》是一首(体裁),作者,代文学家。 与合称“小李杜”。 (2)《水调歌头》是一首(体裁)。作者,(朝代)的文学家,字,号。与唐代的, 宋代的,,其父,其弟,以及 ,合称“唐宋八大家”。 (3)《西江月》作者是(朝代)著名爱国词人,字 号。派词风。“西江月”是。 (4)《秋词》作者是代文学家,字。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李白。字 号。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左迁”的意思是。 2.填空。 (1)海日残夜,江入旧年, (2)乡书何处达,洛阳边。 (3)折沉沙铁未,自将磨洗认前朝。 (4)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暮雨子规啼。 (5)中地白树鸦,无声湿桂花。 (6)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8)自古逢秋悲,我言秋日胜春朝。 (9)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 (10)牵牛星,河汉女。纤纤素手,札札弄机。 3.诗句默写。 (1)终日不成章, . (2)我欲乘风归去,,。 (3)不应有恨,。 (4)今夜月明人尽望,。 (5)谁道人生无再少?,。 (6),铜雀春深锁二乔。 (7),风正一帆悬。 (8),随风直到夜郎西。

(9)盈盈一水间,。 (10),闻道龙标过五溪。 (11),,此事古难全。 (12)天街小雨润如酥,。 (13)明月别枝惊鹊,。 (14)稻花香里说丰年,。 (二)课堂活动。 1.检查、交流课前导学情况,并组织好质疑反馈(结合1-3题)。 (指导学生将疑问整理在?自主学习栏内?) 2.背诵诗歌 (1)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强调重点字的音、形、意. (3)文章主体内容。 《次北固山下》①描写的景物;②蕴含的哲理;③表达的感情。 《赤壁》①对历史的慨叹;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浣溪沙》体现作者的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 《十五夜望月》①写月的名句;②含蓄抒发的情怀。 《水调歌头》①作者的美好祝愿;②揭示的生活哲理; ③复杂的感情变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紧扣季节特征写景;②对春天的喜爱 《西江月》①描写的夏夜美景;②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秋词》写动人的秋景,抒作者的豪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以景传情;②借月怀人。 3.各首古诗中的名句、警句的品析鉴赏。 (从炼字、修辞、表现手法、写作的角度等方面进行品析鉴赏) 示例: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 明确:不明写月光,用“地白”二字写月光照射庭院的凄美意境,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联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 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赏析“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 明确:这“桂花”可能既指庭中桂花,也指月中桂树。这就暗写诗人望月,使诗的意境更悠远,更耐人寻味。“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3)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 明确: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并且诗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自己对月怀远的情思, 表现得蕴藉深沉。一个“落”字,新颖妥帖,富有动感。 (三)课堂反馈。 1、按要求填空 (1)《秋词》中描写动人秋景,表现诗人豪情的句子: ,。 (2)《西江月》中描写夏夜美景的诗句是, 。,。 (3)《次北固山下》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 ,。 (4)《十五夜望月》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自主备课(学习)

第16课 闭关锁国导学案

第16课闭关锁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识记 (1)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2)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3)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养 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知识梳理】 限制通商:明朝“海禁”的情况 清朝从“海禁”到“闭关” 闭防范自卫的产物 关“闭关锁国”的原因:自然经济的根源 锁自大心理的反映 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西方殖民者“闭关锁国”的影响入侵的作用。 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预习检测】 限制通商 1.明朝:年间实行“”洪武以后,海禁松弛。 时,厉行禁海;平息倭患后,允许。 2.清朝:清初实施。台湾统一后,设四个通商贸易。1775年清廷传谕外商,以为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而且加以种种限制。 闭关锁国 1.清统治者对外部世界懵然无知。对西方殖民者深怀 和。但又地视之为“夷”或“蕃臣”。他们 ,确实是自卫的需要,但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却导致了中国和世界的。 【共同探究】 1.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有哪些?

2.清王朝“闭关锁国”造成的影响怎样? 3. 对清王朝“闭关锁国”的评价: 4.感悟历史 ▲对比郑和下西洋与闭关政策的不同后果。谈谈自己的想法。 (1 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 2 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3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拓展练习】 1..“海禁”开始于 A.洪武年间 B.嘉靖年间 C. 康熙年间 D.乾隆年间 2.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A.上海 B.宁波 C.青岛 D.广州 3.小明对.清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不理解,请帮他选择()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4.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商业发达B.天朝物产丰富 C.外国人滋扰生事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5.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A.严格限制对外交易B.封闭关口,严守疆域 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6.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 A、闭关锁国 B、扩大对外贸易 C、限制农业生产D鼓励对内贸易7.清朝前期,英国商船曾几次到中国贸易,企图建立长期商业据点的地方是 A、泉州 B、上海 C、宁波 D、广州 8.清朝政府规定:“外国船只只准在广州一口同上贸易,对中国出海的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 禁止对外贸易 B 实行闭关锁国 C 加强思想控制 D 鼓励商业发展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香玉剧社号导学案无答案语文S版

13* 香玉剧社号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 3.体会常香玉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对常香玉的敬佩之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 学习难点 体会常香玉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对常香玉的敬佩之情。 知识链接 民国三十七年(1948),豫剧名演员常香玉在西安招收了一批少年儿童,成立了“西安私立香玉剧校”,次年迁至兰州。为适应演出需要,又聘请了一些豫剧演员,将“香玉剧校”改名为“香玉剧社”。1950年8月剧社又迁回西安。1951年夏,常香玉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提出“为捐献一架飞机”义演的奋斗目标。西北党政领导为支持她的爱国行为,选派干部马云昌、荆桦、毛宙等到该社协助义演工作。义演巡回于西北、中南、华南各地,历经半年,完成捐献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的任务,受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西北文化部的表彰和嘉奖。常香玉因之获“爱国艺人”的美誉。 学习过程(1课时) 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 募()猖() 踊()搞() 蓄()苟() 申()翱() 2.比一比,再组词。 募()疮() 幕()创() 墓()怆() 慕()苍() 猖()踊() 倡()拥()

唱()佣() 昌()涌() 3.多音字组词。 xīng() jué() 兴角 xìng() jiǎo() kān() pū() 看铺 kàn() pù() [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导入感知 1.本文讲的是豫剧表演家带领香玉社剧团为抗美援朝捐献的事,歌颂了一位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的情怀。 2.理清课文脉络,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第三部分(5—10自然段):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 [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精读感悟 1.读课文,想想常香玉为什么要决定捐献一架飞机。 [默读第2—4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的设计 一、基本理念。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教学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学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教学中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二、“导学案”设计的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三、“导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④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⑤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达到上述常规要求,“导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观: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与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的问题。 四、“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及设计意图。

如何正确设计和使用导学案

如何正确设计和使用导学案 二十一中程俊升 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总趋势下,许多学校形成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检测反馈”基本课堂模式,而这种课堂模式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导学案(其虽有导学案、讲学稿、探究稿等多种说法,但其内容形式基本一致,姑且以导学案名之)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许多教师在导学案上花费了许多心思,也取得了的效果;但由于教师、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学案在设计与使用上五花八门,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认为要正确设计和使用导学案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明确导学案的使用者是谁。 导学案——顾名思义,他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他的使用者是学生。虽说课堂教学角色已经转换,但是许多教师在设计导学案上却“先入为主”,是为了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目标、解决那些问题,而不是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导致下列问题的出现: 1、学习目标过多。 我见过的导学案中,学习目标大多在4个以上,甚至7、8个的也有,内容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对于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一堂课能够实现2-3个目标那是很好的课了,一堂课实现4个目标非常难,而5个以上的目标基本上完成不了。 2、语言过于深奥,不切学生实际。 一次我在一所学校学习,上课老师执教的是一篇关于人物的文章,她在其设计的导学案的“探究案”中有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阅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是不容易理解的,也就无法达成这个目标。 俗话说“治病要对症下药”——既然明确了学生是学习是课堂的主体,是导学案的使用者,我们设计导学案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因素,做好下列两点: 1、学习目标的设计既要考虑学习内容,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的目标不易过多,要精练,一个课时应尽力控制在4个以内,而且是学生能够实现的。 2、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探究问题……其使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自己应该实现什么目标,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前面提到的关于人物的文章中“阅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如果我们把其改成“阅读课文,谈谈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样人”,学生一看,就知道是要去阅读课文,通过阅读概括人物的性格等等——虽是几字之差,却能让学生很快明白

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学案课题:文言文阅读 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授课人:课型:复习课 1、了解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重点】 2、熟练运用,灵活解题。【难点】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2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节选) 【乙】高祖①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②等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 【注释】 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王陵: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先帝称之曰能.吾能.用之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C.此皆.良实皆.人杰也 D.悉以咨之.决胜于千里之.外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志虑忠纯。译文: (2)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译文: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甲】文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文臣武将,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段,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C.【乙】文段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了高祖善识人才、善用人才。 D.【甲】文段,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命令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辞严,不容反抗。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上都和,此外,诸葛亮还。(3分)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导学案

大流乡中学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学案编号:21 授课人:罗爱英授课时间:班级:学生:小组: 课题:两种命运的决战课型:新授课课时: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掌握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重点),掌握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标志,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情况,掌握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重难点) 【知识链接】 一、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A.世界形势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 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新的发展,这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对外扩张,妄图统治整个世界。控制中国, 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国内形势 (1)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战后的中国重新恢复到 战前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领 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其主要障碍。 (2)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这样,国内阶级矛盾迅 速上升,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其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中日民族矛盾不 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学习过程】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05 --106页, 【合作】结合材料,总结出:抗战胜利后,各方的态度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 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 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 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外交文集》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 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答案: A、全国人民: B:美国: C:国民党: D:中共: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电报:

第十三课历史导学案

大观中学七年级历史科导学案 使用日期:3月主备人:刘志学备课组长审核:刘志学督评:学生姓名: 【课题】第十三课《宋元的科学技术》 【学习目标】 1 的科技成就。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原因。3 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学习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学习程序】 (一)、自主学习 1、造纸术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早期用麻做的纸。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制成了“”。 2、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教日历和诗集。唐朝印制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活字印刷术: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年。 3、指南针 战国:制成“”,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 南宋:指南针时用于航海,还由传人欧洲。 4、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火炮等。13、14 传人阿拉伯和欧洲。 (二)、合作探究 1、 么新发展?2、根据所学知识你能讲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发展过程吗?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3、阅读材料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培根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展示提升 1、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沈括和郭守敬的主要科学成就。 2、毕升、沈括和郭守敬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高峰。你认为促使宋元时期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2011-11-25 22:24 一江春水正人生|分类:学习帮助|浏览6022次 分享到: 2011-11-28 16:12 网友采纳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教案是为教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导学案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求得能力。一般,一个完整的导学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标点击 包括三维目标及重点、难点。其中,我们在写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时候,不要直接把教参上的直接搬过来,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这些词语,要把这些语言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例如:了解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所运用的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 二、科学探究(文本解读) 把本课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比如讲《压强》这节,我可以把 本节分为三部分:压力、压强、改变压强的方法,然后依据这三部分内容依次展开。 如果说展示的内容里边包括演示实验,可以分成1、大胆猜想2、设计并进行试验3、观察并记录现象4、归纳总结5、反思交流6、学以致用这几个环节。比如说:燃烧条件的探究,1、大胆猜想,燃烧具备什么样的条件?2、设计并进行实验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试管中的白磷红磷,说明水中的白磷说明。这些内容可以以天空的形式来填。4、归纳总结: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5、反思交流:水火不相容,那为什么白磷可以在水里燃烧?6、学以致用: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时忽遇暴风雪,将火柴丢了,如何生火做饭?在这里咱们还可以有个温馨提示:利用透镜聚光。这样学生针对学案进行观察,总结,这是学生自己学到的东西。 若为文本性的知识,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解读文本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提问、解答、应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比如说讲解压力,咱们可以这样来写:你想过这些事么:你站在水平地面上,你对地面有力的作用么?当禅把口器插入树皮时,

中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小说主旨教学案

小说阅读(四) ——小说主旨 基本目标:阅读文本,能体会标题的好处以及文章主旨。 提升目标:针对考试题型,提高小说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能体会标题的好处以及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针对考试题型,提高小说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 一、基础知识 主题思想常见题型: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二)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主题。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冲突,有利于我们理解主题。 (三)从人物形象角度看主题。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弄清楚小说描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状态。 (五)从环境描写角度看主题。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了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地条件,提供生动的背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方面、从社会大背景方面去寻找到环境对人物、对情节的作用,也可以借助注释等。 (六)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七)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

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导学合一”、“研备合一”、“教辅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导学案不是另一种教材,更不是变相的训练卷、讲义稿、问题单,被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导航仪”。 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间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导学案的编写理念及指导思想: 导学案编写应该体现“以生为本”和“以学为本”两大理念。“以生为本”即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以学为本”即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导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它的编写必须符合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在形式、内容和问题的设计中集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外时间,导学案能引导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练习、研究,是课外学习的“良师益友”;课堂时间,导学案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展示,是教师了解学情、透析疑点的“重要依据”。 三、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课时化原则。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在设计问题时应

(完整word版)公开课《水浒传》复习课导学案

《水浒传》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明确考查重点与基本题型。 2、探究解题思路,训练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水浒传》:情节(内容),核心人物,作品主题,基本写法特点。 2、探讨《水浒传》中人物语言、行为与性格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或活动环境等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具:PPT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试题导入 荆门市2018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第一阶段适应性考试名著阅读题目展示; 荆门市2017年语文中考试卷选择题第五题题目展示。 二、考点呈现 1、荆门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呈现 a.命题原则: 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注重体现语文学科与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b.试卷部分知识点和考点要求提示 考查篇目为《朝花夕拾》《傅雷家书》《西游记》《骆驼祥子》《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简·爱》。重点考查作品主题、主要情节、主要人物、艺术特色。 2、复习内容: a.整体感知(文学常识、故事梗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b.重难点解析(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主要性格等) c.感悟创新

三、深入探究 (一)整体感知 文学常识(书名、作者、国别、朝代、体裁、作品、绰号等)、故事梗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1)实战演练 1、填空题 a.《水浒传》的作者是,(朝代)小说家,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裁)小说。 b.《水浒传》描写了末年以为首的108位好汉在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c.《水浒传》写得荡气回肠,全书的高潮部分是;全书的低潮部分是。 2、选择题 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 A、《水浒传》以农民起义为题材,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2017,海南) B、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小说塑造了李逵、鲁智深、武松、吴用、魏延、林冲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2017,青海西宁) C、许多经典名著的结构别具特色,例如《水浒传》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情节跌宕但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2017,湖南长沙) D、《水浒传》中的武松崇尚忠义,有仇必报,有恩必报,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2017,四川南充) (2)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 ?阅读要细心 ?记忆有方法(表格法、口诀法、分类法等) 如:分类法朝代国内国外 (二)重难点解析 梳理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及性格特点。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或活动环境来分析人物性格。 (1)实战演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