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与审美
旅游文化审美

第四章自然景观与观赏第一节自然景观美的特征一、形象美(或形态美)雄美-壮观、壮美、崇高的形象秀美-柔和、秀丽、优美险美-垂直、绝壁、深窄奇美-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幽美-静谧、深藏旷美-辽阔、开朗、高远野美-天然、质朴“雄”是一种壮观、壮美、崇高的现象,与“阳刚美”是同一审美范畴。
雄的特征在山体中广泛存在。
雄美景观的审美感受:赞叹、震惊、冲突、崇敬、痛快、狂喜、愉悦。
使人产生仰慕(敬畏)之情,增人豪迈壮志,催人奋发进取。
秀景表现为柔和、秀丽、优美、雅致、精巧,与阴柔美是同一审美范畴。
轮廓线条柔和,景观质地柔润,地表植被良好,色彩翠黛雅致。
如“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如情似梦”的漓江,山明水秀的江南春色,画廊般的巫峡,亭亭玉立的神女峰等。
秀美的景观给人甜美、安逸、舒适、和谐的审美感受,使旅游者悠然自得、心绪平和、宁静淡泊、恬适超然。
险的特征:坡度特别大,山脊高而窄,垂直、绝壁、千钧一发、万丈深渊、深窄,突兀嶙峋等。
如华山,“华山天下险”,“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四壁如刀削斧劈,两侧皆是万丈深渊,异常险峻。
险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惊喜、激越、惊心动魄,心悸万分,心惊胆战、引发好奇心,具有强烈吸引力,能锻冶人们的意志与胆略,激励人们奋勇进取,努力拼搏。
险峻美的审美体验:始于痛感而终于美感,从心理不适开始,却以激情(或紧张感)得以释放、心理得以满足而告终。
奇美是指其非同一般,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出人意料,不可思议。
奇美又可分为奇特之美、奇丽之美、奇异之美、怪诞之美,皆能满足人求新求异的欲望。
黄山天下奇”,是说黄山集天下名山之奇形异状,蔚成奇观。
黄山之奇,奇在石、松、云、泉都形态诡异。
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
被誉为“地理迷宫”、“大自然雕塑博物馆”奇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令人神往,兴奋,惊喜兴趣盎然,妙趣横生。
能愉悦人的情感,启迪人的智慧,激励人们追求和探索。
幽美指其沉静,深暗、隐蔽。
幽美景观的基本特征一是封闭或半封闭的地形环境,如幽林、幽谷、深院,二是有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光线暗淡,寂静无声。
旅游审美分析

浅析旅游审美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是无法或缺的,它是人们自身对于心理需要的追求,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
旅游的实质,是在较为自由的意义上,从自己的生活空间暂时进入非自我的空间的活动,或者说,是从一种境遇暂时进入另一种境遇的游戏。
前一种空间是功利性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已经被模式化的熟悉空间,而作为旅游目标的空间则是非功利空间,或者叫娱乐空间或美学空间,是人们必须也只能是短暂逗留的陌生空间。
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闲暇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说,实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
人们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如为了身体健康的需要、为了获得知识的需要、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等。
需要是前提,在旅游活动中旅客希望满足的需要一般有以下方面:第一,审美怡情的需要。
第二,拓展知识见闻,避常求变的需要。
第三,社会交往的需要。
其中,审美需要是旅游中第一位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人类的审美需要为什么会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的审美需要?因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大多数游客到大自然中去,并非为了学习地理、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指示,而是为了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去获取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轻松等种种感受。
同样,多数游客到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等处去旅游,并非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让历史古迹唤起他们心中崇高、伟大、悲壮等各种情感,使他们自己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美与深邃。
人们到异国他乡去旅游,绝大多数也并非是为了研究那里的人文民俗,而是为了体验一下,以获得奇特、新鲜等的感受。
不论是去欣赏自然、艺术美、或社会美,其终极目的是求得自己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也不管人们所抱旅游的直接目的怎样不同,在旅游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而在旅游过程中,审美就是人们的必经行为和必然效果。
追根述源:邮轮旅游的审美文化揭秘

西方海洋文化
古希腊开始的海洋航 行养成的西方人的海 洋文化: 海洋情结、海洋性格、 海洋崇拜
• 冒险和探险精神 • 崇尚力量和自由 • 强烈的竞争意识和 开创意识
西方海洋文化的影响
这些激起了人们探求 与开拓大自然的强烈 愿望,因而炼就了西 方人勇于开拓、善于 求索的民族精神和民 族性格,造就了一群 理性的、探求科学的 民族,孕育了一大批 科学家、哲学家、思 想家。
伽马,葡萄牙航海家,从欧 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 开拓者。1497年7月8日受葡萄 牙国王派遣,率船在里斯本出 发,通过寻找印度的海上航路, 船绕过好望角,经过莫桑比克 等地,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 度西南部卡利卡特。达伽马通 航印度,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 展。这条航路的通航也是葡萄 牙和欧洲其他国家在亚洲从事 殖民活动的开端。
对现代邮轮起源的重要影响
• 激发公众的航海 激情,
• 激发公众的冒险
欲望
• 技术日益成熟,
对海洋愈加渴望
邮轮旅游的产生
邮轮旅游是用邮轮将一个或 多个旅游目的地联系起来的
旅游行程。这种旅行方式始 于18世纪末,兴盛于20世纪 60年代。邮轮度假风潮是由 欧洲贵族开创的,它的精髓 在于全家人借浩瀚的海洋去 寻访历史,是种优雅、闲适、 自由的旅行,是欧美人最向 往的度假方式之一
希腊的自然环境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包括
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 小亚西亚西部海岸。希腊
半岛是希腊文明的中心地 区。希腊半岛的自然条件
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 多山 • 海岸线曲折多变
• 岛屿星罗棋布
古希腊发展航海的优越条件
• 希腊半岛三面临海,有许多适合发 展航海业的天然港湾。 • 该地区气候温和,与大洋几乎隔断, 大多数时间风平浪静,适合航海。 • 古希腊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指南 针等这类先进的航海仪器,但是古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引言旅游是人们远离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旅行,人们可以探索不同的地方、文化和景点。
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对所见所闻产生审美的感受,这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旨在探讨旅游中的审美体验,以及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相关的审美文化。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旅游审美文化进行概述,以及相关的时尚、建筑、美食等方面的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旅游与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旅游审美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环境是旅游审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比如,海滨地区常常以其壮丽的海景和闪耀的阳光吸引游客,他们会对这样的地方产生一种轻松和开放的审美感受。
而山区的美景则常常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游客会在大自然中追求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审美体验。
另外,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和摩天大楼也常常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魅力。
历史与旅游审美历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审美的重要来源之一。
古老的历史遗迹和古老的建筑等都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们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游客的注意。
比如,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就是两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旅游胜地。
游客在这些地方往往会产生一种敬畏和钦佩的情感,同时也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文化与旅游审美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它对旅游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偏好。
比如,日本的传统茶道和花艺就展现出一种简约而雅致的审美风格,而西方的绘画和雕塑则常常注重形式的表现和技巧的运用。
当游客到访不同的文化地区时,他们会逐渐了解并体验当地的审美文化,从而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旅游审美与时尚时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趋势。
旅游与时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目的地常常是时尚的集中地。
比如,巴黎被誉为时尚之都,拥有众多的时尚品牌和时尚展览。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以平遥古城和布拉格为例班级:旅游1101姓名:***学号:********1、前言笛卡尔曾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因此,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旅游地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标志,见证了人类发展的不同过程。
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两者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对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观念进行比较。
2、平遥古城2.1概述平遥古城,旧称“古陶”,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平遥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
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为丽江古城)。
2.2发展历史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平遥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旅游与人的审美需要探析

2342018年11月下半月刊旅游与人的审美需要探析吴 莉 解 倩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现代旅游可以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面的需要,尤其是人们通过旅游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因而精神愉悦作为旅游者的一种共同追求,成为旅游的本质作用。
主体具备了审美需要,客体也同时具备了审美特质,这种审美集中指向旅游活动,因此旅游活动的本质就是审美,审美需要也正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一种内在驱力。
本文认为李泽厚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三种审美体验同样适用于旅游中的三种审美需要。
马斯洛认为,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人们便开始追寻高层次的需求,而高层次的需求也才有可能出现,所以一切活动的内驱力是需求。
人们认为之所以发生旅游活动,是因为人的生命缺乏性需求和超越性的审美需求。
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旅游活动发生时必然产生审美需求,反之亦然。
因为古往今来,只要是游客,不管其出于怎样的目的,其在旅游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去感知旅游客体,即旅游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所以当人们的旅游活动发生时,其对旅游资源的观照就必定是一种审美行为,审美也是旅游的必然结果,所以,审美就是旅游活动的根本性质。
人们选择旅游,因为旅游可以为游客带来精神上的审美享受,这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需要。
一、审美需要与悦耳悦目悦耳悦目作为一种最低级、最直接的感官享受,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最先产生的审美需求。
好看好听或者不好看不好听是人最基本、最简单的审美判断。
但是因为悦耳悦目的感觉是由于感官刺激所得,而感官是会疲劳的,所以“再好吃的东西,假如你天天吃它,很快就不想吃了。
再美的东西,你天天看它、听它、也就不一定感到美了。
在北京住的人,如果天天去北海,便会感到没多大意思,可过一段时间再去,又感到有意思了。
缺少变迁会使感官迟钝,没精打采。
感官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不一样,人与机器不一样,它需要休息和变异,他要求新鲜活泼的刺激,才获有继续生存、活动的生命力。
旅游文化学名词解释

旅游文化学(期末考试)1、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成果的总和。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内在的及其互相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3、旅游消费行为:狭义的旅游消费行为,仅指旅游者的购买行为以及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
广义的旅游消费行为包括从旅游需要的生产、消费计划的制定到十几消费以及其后生产高手的过程。
4、旅游审美主体:是指有着内在审美需要,具有审美结构和功能,并与旅游审美对象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旅游者。
5、旅游审美客体:旅游审美客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具体地说,就是具有审美价值属性、与主体结构成一定审美关系的广义的景观对象。
6、斗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联络柱、枋、梁的特有部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短形的拱、斜出的昂组合而成。
在木结构的横梁与立柱间的过度处,将横材方木互相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
7、台基:任何建筑都需要有一个赖以矗立的基础,基础越是深广,建筑物也就可以建的越高大,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
台阶基座,最早时为夯土台,以高度的不同来区分坐落于其上的建筑物的等级。
8、宫殿:宫殿式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
它们是历代奴隶主和封建帝王凭借利将大量的财富、最好的材料、最优秀的匠师,最精湛的技艺集中起来建造的,因此代表了中国古建筑基础与艺术的最高水平。
9、私家园林:多为贵族、官僚、文人、商贾等,所造园林多作为工作之余或隐退之后的恬养之所。
10、皇家园林:又称苑囿,其园主是帝王,规模上大多相当巨大,在制作手法上更注重于选址,因地制宜以真山真水作为造园的要素。
11、宗教祭祀园林:是宗教寺庙、道观、祠堂等的附属部分。
12、南方类型园林:集中于长江以南的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等地,江北的扬州也很有名,而尤以苏州的私家园林为典型,太多体制精巧,风格秀丽。
13、北方类型园林: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西安、洛阳、开封、济南和华北的北京和承德等地,尤其以北京的皇家园林为极至,大多规模宏大、风格雄壮。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
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教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进步。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品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
譬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旅游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自觉地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促进接待地各方面整体协调发展。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以自然环境说影响最大。
文化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人类社会实践(劳动、社会分工、学习、教育等)作用的结晶。
⑴地理环境是文化生成的重要外因;⑵劳动和分工是文化产生的重要内因;⑶群体生活、实践和创造、学习和效仿、传授和教育、交流与融合、历史基础等也是文化生成的原因或影响因
游者;⑵旅游审美客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所及的客体,具体地说,就是具有审美价值属性(即符合“美的法则”)并与主体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⑶旅游审美关系:是指在旅游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结构与客
⑴自然审美文化:以大自然为载体的审美文化,也可谓之
造过程,旅游者所到之处,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观察、体验这些美,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审美文化形态;⑶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
⑴悦耳悦目:以悦耳、悦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为体
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领悟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感受和情感升华;⑶悦志悦神: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活动,从而唤起的那
感受自然与人的心情的契合⑵山水审美偏爱不同:中:阴柔美形态、虚幻景;西:阳刚美形态、险峻美⑶山水审美情趣不同:中:人与自然的融合,情景交融,讲究“物我合一”;西:虽然也讲究人的心情与自然的契合,但是将人与景置于不同的位置进行“对接”,互作观照⑷山水景观的人文性表现不同:中:特色点化、诗文的描绘、神话故事与传说的渲染、与宗教的结合,多是歌颂勇敢、智慧和战胜邪恶;西:戏剧、小说描绘的环境和传说依附,多带有传奇和悲壮的
中国园林的分类:⑴按归属分类:①皇家园林:特点是规模较大、气势恢宏、宏
黄为主;风格粗犷,多野趣,各种人工建筑厚重有余,轻灵、委婉不足等,一个字概括即为“雄”。
在建筑结构上较敦实、厚重、封闭,有着抵御寒风和风沙的功能;建筑色彩比较富丽且以鲜艳之色和暖色为主,给严寒的北方以暖意。
②私家园林:特点是规模较小,布局灵活,营造精巧,建筑体量相对较小,多假山奇水,玲珑秀雅,韵味隽永,富有个性;受禅宗文化影响较大,追求“空灵”“玄远”之美;色彩朴素淡雅,以黑、白为主。
一个字概括即为“秀”。
建筑结构轻巧、通透、开敞,有着排水、防霉之功能;建筑色彩以素淡为主,给炎热的南方以凉意。
③宗教园林:特点:通常选取环境优美或险要之地,幽深恬静、自然和谐;寺观建筑与自然景观、宗教功能与游赏功能密切结合;公开开放、任人游览。
⑵按地理分类: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以及风景
⑴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饰,这样可以打破岸边视限,
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⑶破:当水面很小时,可以乱石为岸,植
⑴太和殿:重檐庑殿;⑵中和殿:四角攒尖;⑶保和殿:
面比较:⑴园林规模:中国园林较小,西方园林较大;⑵布局:中国园林是生态形自由布局,西方园林是几何形规则式布局;⑶空间:中国园林有围墙、假山起伏,西方园林无围墙、大草坪铺层;⑷道路:中国园林迂回曲折、曲径通幽,西方园林轴线笔直式、林荫大道;⑸树木:中国园林自然形孤植、散植为主,西方园林整形对植、列植为主;⑹水景:中国园林以溪池滴泉为主,西方园林以喷泉瀑布为主;⑺综合美的体现:中国园林借助叠石、书法、绘画、文学等手段,西方园林借助雕塑、工艺美术、绘画等手段;⑻美学原则:中国园林是绘画、山水诗,西方园林是几何、建筑;⑼审美情趣:中国园林静美、含蓄,西方园林动美、直观;⑽审美追求:中国园林自然美、意境美,西方园林人工美、图案美、形式美;⑾艺术渊源:中国园林儒释道美学思想及“天人合一”,西方园林“天人相
⑴古城建筑—华夏文明的缩影;⑵宫廷建筑—古典建
⑸石窟建筑—宗教与艺术的殿堂;⑹古塔建筑—装点河山的神笔;⑺桥梁建筑—力与美的
⑴从建筑材料与建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土木
柱式结构⑵从建筑布局上看:中国传统建筑强调群体的宏伟,追求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自己的旨趣;西方传统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
空间上垂直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⑶从装饰色彩上看:中国传统建筑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西方传统建筑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⑷从建筑理念上看: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具有温和、实用、平缓、轻捷等特征,是“人本主义建筑”;西方传统建筑风格具有冷硬、敦实、突兀、玄妙等特征,是“神本主义建筑”⑸从美感效应上看:中国传统建筑旨在缩小主客体的“认同”距离,给人以“亲近”的感觉,温柔敦厚、气韵生动、曲线美突出;西方传统建筑旨在扩大主客体心理距离,使人产生“崇敬”、“仰慕”的感觉,雄浑厚重、飞扬跋扈,块、面体积感强⑹从价值观念上看:中国传统建筑表现为“新陈代谢”,突出求善,即更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西方传统建筑表现“永恒”,突出求美,即更注重建筑的艺术性⑺从历史变化上看:中国传统建筑千篇一律、变化很小;西方传统建筑不断创新、风格不断变化⑻从旅游审美鉴赏上看:中国传统建筑重在动态的“游
⑴艺术地位:雕塑在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独立的艺术地位,几
突出共性,在重视美与善的结合的同时更关注雕塑艺术的审美教化功能;西方雕塑追求自然模仿美,突出个性,在重视美与真的结合的同时更关注雕塑艺术的认识作用⑶雕塑材料:中国雕塑材料丰富多样,以泥为塑;西方雕塑比较多样,以石为塑⑷雕塑技法:中国雕塑重塑轻雕,西方雕塑重雕轻塑;⑸题材式样与功能:中国雕塑多为权势、尊严、神圣的象征,多宗教、英雄、名人雕塑,是“坟茔的艺术”;西方雕塑多为自由、爱情、战斗等抽象观念的体现,多人体雕塑,是“城市的艺术”⑹形体刻画:中国雕塑人物塑像以直立式、端坐式为主,表情变化少,强调人首而虚化人体;西方雕塑人物塑像以运动形式为主,表情丰富,强调人体而虚幻人首⑺艺术技巧:中国雕塑以一面造型为主,讲究装饰性及色彩的运用,“塑容绘质”;西方雕塑多面造型,注重体积关系和体面结构,讲究
信前定;③佛教:四圣谛,三法印,缘起,轮回报应;④道教:宗教思想,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