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审美文化

合集下载

旅游与审美

旅游与审美

旅游与审美旅游与审美(一)旅游审美及其类型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

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的所谓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

无论哪一种旅游,都是在不断的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

在旅游观赏过程中,旅游者所获得的愉快心理体验是直觉和理性相交融,又与情绪的愉悦相始终的。

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

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可见,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寓美于游”的美育活动。

通过参与旅游审美活动,旅游者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

旅游审美活动的内容是异常丰富,而无所不包。

旅游者除了观赏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体察多姿多彩的风俗民情、品尝欣赏不同风格的美食佳肴和参与各种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之外,还会搜奇揽胜,遍访文物古迹与建筑园林等众多人文景观,欣赏绘画雕塑、书法篆刻与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

可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她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及生活美之大成,熔自然山水、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烹饪、服饰、民俗风情、社会风尚、绘画、雕塑、书法、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一炉,涉及阳刚、阴柔、崇高、悲壮、轻松、明快、秀美、绮丽、旷野、沉郁、飘逸等一切审美文化形态,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审美欲求。

人类审美的领域是逐渐展开的,旅游审美的领域也是如此。

任何一种美的形式和内容都可能成为旅游者的审美对象,旅游审美的现象领域呈现相当多样的形态。

总体上看,旅游审美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审美、社会审美和艺术审美,在各自展开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各类旅游审美文化形态。

1.自然审美自然审美是以大自然为对象的旅游审美类型。

大自然是一种本然的“物态”存在,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旅游审美的载体,是由于它已经进入到人类的文化圈中,并且成为人类旅游的一种直接的享受对象。

旅游美学

旅游美学

1.审美理解:是人对审美对象的形式特征、本质、主客体相互联系等方面的把握和揭示2,旅游审美动机:泛指一种激发旅游审美行为的心理趋向,或者说是旅游审美需求过渡到旅游审美的心理中介3.旅游审美文化: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旅游活动和不断获得真善美感悟的旅游活动效果。

4.自然旅游景观:是指自然景观中具有天然禀赋,蕴含观赏价值,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综合体及其景象的空间地域组合。

5.点景:用一次一语点出景物的特征和意境,以增加风景的魅力和色彩。

6.特写景:园林中除了布置大面积的风景外,大多还设置一些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小巧玲珑,精雕细刻的景物供人欣赏,让游人仔细玩味其细部及其奥妙的艺术境界,这种特殊的景物叫做特写景。

7.借景:把园外的景物巧妙的组合到园内来,以充实园内的空间,丰富园内的景色,使园内外的景色融为一个整体8.民俗风情: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事象。

9.营销美学:指对公司或品牌的感官体验的营销,他能为组织或品牌的识别做出贡献,是指一个组织或品牌的美学所共同拥有的结构和参照特性。

10.旅游美学营销:指营销美学在旅游业营销发展中的应用,指的是旅游企业,旅游地或旅游产品的感官体验的营销。

它指旅游组织或旅游产品的美学所共同拥有的结构和参照特性。

11.导游:在基本的旅游服务基础上,向旅游者传递旅游对象的审美信息,调节旅游者的旅游审美行为,帮助旅游者获得最大化审美体验的旅游服务人员。

12审美情感:是人对客体审美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生理。

心里需要而产生的独特的带有本质性、恒常性又具有变易性的主观体验和态度13.情景交融:审美主体以各种方式,寄情与审美对象,赋予无知无觉的自然景观某种人性品格,活化山水,进行景观审美感情的交流。

1.自然旅游景观审美主体的心境要求①审美态度是自然景观审美的前提②审美主体要有真实的审美心理需求和欲望③心为景动,情景交融④充分利用知觉系统,全面感受审美体验⑤审美情趣的多元化2.建筑艺术旅游审美内涵①建筑旅游景观承载着历史②建筑旅游景观包含着人类文化艺术③建筑旅游景观体现人类社会生活方式④建筑旅游景观显示名族特性⑤建筑旅游景观反映社会思想观念3.园林景观旅游审美原理①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中理解艺术美②从园林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中欣赏和谐美③从园林构美元素的精巧布局中解读雅致美。

从旅游审美角度开发上海旅游资源的看法

从旅游审美角度开发上海旅游资源的看法

从旅游审美角度开发上海旅游资源的看法上海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从旅游审美的角度来看,上海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

以下是我对上海旅游资源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1. 建筑风情:上海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老洋房与现代摩天大楼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黄浦江两岸的外滩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风景迷人,夜晚的灯光更是美不胜收。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历史建筑,比如豫园、静安寺等,它们展示了上海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2. 自然景观:上海虽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也保留了一些自然景观。

例如,朱家角古镇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它的美在于清澈的河水,青砖黑瓦的古老建筑和静谧的环境。

此外,上海还拥有一些公园和绿地,如世博园区、朵云轩公园等,可以让游客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亲近自然。

3. 文化体验:上海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品馆。

比如,上海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可以让游客体验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音乐会、戏剧表演和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满足了不同游客对艺术和文化的需求。

4. 美食享受:上海是一个美食之都,拥有各种各样的美食选择。

无论是传统的本帮菜还是国际化的美食,游客都能在上海找到心仪的口味。

例如,上海的小吃非常有名,比如小笼包、生煎包和蟹粉汤包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总的来说,上海作为旅游目的地,从旅游审美角度来看,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城市风景、自然景观、文化体验还是美食享受,上海都能给游客带来不同的惊喜和享受。

通过不断开发和保护上海的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推动上海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旅游文化审美

旅游文化审美

第四章自然景观与观赏第一节自然景观美的特征一、形象美(或形态美)雄美-壮观、壮美、崇高的形象秀美-柔和、秀丽、优美险美-垂直、绝壁、深窄奇美-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幽美-静谧、深藏旷美-辽阔、开朗、高远野美-天然、质朴“雄”是一种壮观、壮美、崇高的现象,与“阳刚美”是同一审美范畴。

雄的特征在山体中广泛存在。

雄美景观的审美感受:赞叹、震惊、冲突、崇敬、痛快、狂喜、愉悦。

使人产生仰慕(敬畏)之情,增人豪迈壮志,催人奋发进取。

秀景表现为柔和、秀丽、优美、雅致、精巧,与阴柔美是同一审美范畴。

轮廓线条柔和,景观质地柔润,地表植被良好,色彩翠黛雅致。

如“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如情似梦”的漓江,山明水秀的江南春色,画廊般的巫峡,亭亭玉立的神女峰等。

秀美的景观给人甜美、安逸、舒适、和谐的审美感受,使旅游者悠然自得、心绪平和、宁静淡泊、恬适超然。

险的特征:坡度特别大,山脊高而窄,垂直、绝壁、千钧一发、万丈深渊、深窄,突兀嶙峋等。

如华山,“华山天下险”,“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四壁如刀削斧劈,两侧皆是万丈深渊,异常险峻。

险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惊喜、激越、惊心动魄,心悸万分,心惊胆战、引发好奇心,具有强烈吸引力,能锻冶人们的意志与胆略,激励人们奋勇进取,努力拼搏。

险峻美的审美体验:始于痛感而终于美感,从心理不适开始,却以激情(或紧张感)得以释放、心理得以满足而告终。

奇美是指其非同一般,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出人意料,不可思议。

奇美又可分为奇特之美、奇丽之美、奇异之美、怪诞之美,皆能满足人求新求异的欲望。

黄山天下奇”,是说黄山集天下名山之奇形异状,蔚成奇观。

黄山之奇,奇在石、松、云、泉都形态诡异。

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

被誉为“地理迷宫”、“大自然雕塑博物馆”奇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令人神往,兴奋,惊喜兴趣盎然,妙趣横生。

能愉悦人的情感,启迪人的智慧,激励人们追求和探索。

幽美指其沉静,深暗、隐蔽。

幽美景观的基本特征一是封闭或半封闭的地形环境,如幽林、幽谷、深院,二是有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光线暗淡,寂静无声。

旅游资源的审美与赏析

旅游资源的审美与赏析

旅游资源的审美与赏析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

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丽多姿。

一、旅游景观美学特征1、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

景区整体美也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

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静,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

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

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2、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山色田园尽收眼底,具有清晰美的特征。

这种景象在雨过天晴时分也常见到。

黄山花岗岩体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峻峭的山峰和浑圆和缓的山丘两种截然不同的山色风光,其界线非常清晰,这也是一种清晰美。

但黄山一年中有200多天是笼罩在云雾之中,使黄山披上了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具有模糊美的特点。

这种模糊美具有内涵模糊、界限模糊和形态模糊等特征,使人具有身临仙境、幻境的感觉。

黄山清晰美具有雄壮磅礴之势,模糊美具有虚幻之妙。

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交织,具有动态变化特征。

风起云涌,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黄山古有”黄海”之称,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

旅游审美分析

旅游审美分析

浅析旅游审美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是无法或缺的,它是人们自身对于心理需要的追求,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

旅游的实质,是在较为自由的意义上,从自己的生活空间暂时进入非自我的空间的活动,或者说,是从一种境遇暂时进入另一种境遇的游戏。

前一种空间是功利性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已经被模式化的熟悉空间,而作为旅游目标的空间则是非功利空间,或者叫娱乐空间或美学空间,是人们必须也只能是短暂逗留的陌生空间。

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闲暇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说,实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

人们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如为了身体健康的需要、为了获得知识的需要、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等。

需要是前提,在旅游活动中旅客希望满足的需要一般有以下方面:第一,审美怡情的需要。

第二,拓展知识见闻,避常求变的需要。

第三,社会交往的需要。

其中,审美需要是旅游中第一位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人类的审美需要为什么会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的审美需要?因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大多数游客到大自然中去,并非为了学习地理、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指示,而是为了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去获取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轻松等种种感受。

同样,多数游客到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等处去旅游,并非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让历史古迹唤起他们心中崇高、伟大、悲壮等各种情感,使他们自己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美与深邃。

人们到异国他乡去旅游,绝大多数也并非是为了研究那里的人文民俗,而是为了体验一下,以获得奇特、新鲜等的感受。

不论是去欣赏自然、艺术美、或社会美,其终极目的是求得自己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也不管人们所抱旅游的直接目的怎样不同,在旅游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而在旅游过程中,审美就是人们的必经行为和必然效果。

旅游景观审美方法与要求

旅游景观审美方法与要求

旅游景观审美方法与要求
旅游景观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见到的自然、人文景观所组成的景观体系,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对景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景区管理者需要了解旅游者的审美方法与要求,以更好地提供服务。

本文将介绍旅游景观审美方法与要求。

一、旅游景观审美方法
1.整体性审美法整体性审美法是指通过整体性的角度去审美,是围绕一个整体来进行景观审美,强调景区整体的和谐。

2.细节性审美法细节性审美法是指通过细节方面去体验景观,把景区中细小的物品视为一个审美出发点,强调景区中的细节美。

3.经验性审美法经验性审美法是指通过实践去审美景观,强调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4.文化性审美法文化性审美法是指通过文化的角度去审美景观,强调景区文化属性的特点。

二、旅游景观审美要求
1.美学要求美学要求是旅游景观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景区颜色、形状、质感等美学特征的统一和和谐。

2.生态要求生态要求是旅游景观必须具备的要求,它强调景区生态的完整性和地球的可持续性。

3.功能要求功能要求是旅游景观必须具备的要求,它要求景区拥有高效的景点、公共设施和活动场所,方便游客的旅游活动。

4.文化要求文化要求是旅游景观必须具备的要求,它要求景区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让游客了解到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

5.安全要求安全要求是旅游景观必须具备的要求,景区应加强游客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游客的安全。

6.服务要求服务要求是旅游景观必须具备的要求,景区应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让游客有一个愉快舒适的旅游体验。

综上所述,旅游景观的审美方法与要求周详,景区管理者在景区设计和建设时应遵循以上几点,使其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游客的审美需求和要求。

旅游的审美功能

旅游的审美功能

旅游的审美功能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的享受,旅游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可以愉悦身心,培养人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趣,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标签:旅游;精神活动;审美旅游是一种通过外出旅行进行游览以获得精神享受的活动,它要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表现为经济活动,但从人们旅游的动机与目的来看,主要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又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这种精神愉悦主要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

旅游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一种综合性审美活动,它可以密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旅游审美活动可以愉悦身心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精神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人精神日益空虚,情感变得冷漠,现代人渴望改变一下生活与情感的环境,旅游是理想的选择。

生命在于运动,人只有不断感受新的环境、接受新的刺激,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人如果长期待在单调的环境中,就会感到乏味和压抑。

旅游作为远离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活动,充满了新鲜与惊喜,能使人们摆脱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单调与压抑,较好地满足人们好动、喜变化的天性。

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人有好动的天性,他说:“人为什么追求刺激和消遣呢?都是让生命力畅通无阻,要从不断的活动中得到乐趣。

”朱光潜先生曾说:“当我愁苦无聊时,费一点功夫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满腹的牢骚马上就烟消云散了。

”在工作与生活中,人们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状态中,会对工作与生活产生厌烦情绪,于是想到通过旅游来寻找世外桃源,缓解精神压力,求得精神解脱。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不受现实功利的束缚,可以暂时抛开工作与生活的烦恼,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放飞心情,神与物游,释放压力,获得心灵的解放与精神上的自由。

有学者将旅游者定义为:离开住地以寻求改变精神状态,获取身体和心理满足,达到精神愉快过程的人。

德国《国家科学辞典》中将“旅游”定义为“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求,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亦乐乎?”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重民思想—"与民同乐"、"民贵君轻" • 尚古意识—“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旅游审美文化
(二)澄怀味象
“澄怀”,即虚静其怀,使人情怀高洁,不为物欲 所累,进入一种超功利的审美直觉状态;“味 象”,即品味、把玩、体会宇宙万物的形象之美, 从而感应“神道”,领悟“大道”。
旅游审美文化
• 齐白石的画
旅游审美文化
飘渺 黄山
旅游审美文化
悦志悦神
▲是审美层次的最高层次,体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
对象的高度统一;
▲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活动,
从而唤起精神意志上的奋昂或愉悦状态和伦理道 德上的超越。
旅游审美文化
雨 中 登 泰 山
信 步 登 长 城 乘 船 游 长 江
跨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美国黄石公园
旅游审美文化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15
旅游审美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
精神意志和 愉悦状态得 到超越
旅游审美文化
悦耳悦目
即以悦耳、悦目为主的全部审美 感官为体验的愉快感受,处于较 低层次。
旅游审美文化
桂 林 山 水 张 家 界 风 光
旅游审美文化
神奇九寨沟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俊秀 三峡
悦心悦意
▲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 领悟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 美感受和情感升华; ▲悦心悦意是比悦耳悦目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 以知性或理解为主要特征,具有相对的持续性 和稳定性。
旅游审美文化
2020/11/15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和审美的一切形态—— 著名美学家叶朗
旅游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本讲内容:
一、
二、 三、 四、
旅游审美构成与旅游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旅游审美文化的类型特征 旅游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 中国传统的旅游审美思想
旅游审美文化
一、旅游审美构成与 旅游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旅游审美文化
三清山—写意山 水道家风骨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三)崇尚自然
•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在审美上强调精神自由,倡导 返璞归真,反对“为物所役”或人的异化,追求自然无为,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基石。与儒家倡导 的“中和”为美的理想准则形成有机互补。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 从旅游审美上讲,悦耳悦目、悦心悦意、 悦志悦神之间是一个层次递进或层次提升 的关系;
• 从旅游境界上讲,这是一个由“兴游”到 “神游”的过程。
旅游审美文化
四、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
儒、道、佛三家美学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
想的主流与灵魂,主导着我国传统社会各个方面 的审美观。如儒家的“君子比德”、“中和为 美”,道家的“澄怀味象”、“自然为美”,佛 家的“禅悟之美”、“圆融之美”等。
促进旅游者的全面发展和社 会进步
旅游审美文化
二、旅游审美文化的类型特征
(一)自然审美 文化
.
(二)社会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 文化类型
(三)艺术审美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三、旅游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
悦耳悦目
以直觉为特 征,以生理 快适为基础
悦心悦意
以知性和理 解为主要特 征。“只可 意会,不可 言传”
悦志悦神
儒家的旅游观可从近 游思想、远游思想、 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 四个方面认识。
旅游审美文化
岁 寒 三 友
旅游审美文化
一剪 身雪 傲裁 骨冰

芳空 自谷 赏幽
香 , 孤
潇筛 洒风 一弄 生月

趋凌 炎霜 势自
行 , 不
梅兰竹菊“四君子”
旅游审美文化
儒家的旅游观
• 近游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孝道。 • 远游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旅游审美文化
3、旅游审美关系
▲指在旅游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结构与 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构成的一种“双向同构”关 系。
旅游审美文化
(二)旅游审美活动的基本特性
综合性的审美实践:
审美对象丰富多样
特殊的审美场值:
特定的审美行为、经验或感 受结果不同
基本特性
循环效应:产生
“回头客”
巨大的反馈作用:
五、旅游审美文化的时空差异
旅游审美文化
(一)旅游审美文化的时间差异 古代——现代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过去的神农架、张家界、九寨沟、喀纳斯湖是荒野之地,今日是旅游胜景。
旅游审美文化
人对自然三种取向:
旅游审美文化
(二)旅游审美文化的空间差异
中 ——西 (抒情、理想美)
(写实、现实美)
南(秀、柔)——北(雄、刚)
旅游审美文化
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 儒、佛、道
君子比德
澄怀味象
崇尚自然
旅游审美文化
(一)君子比德
君子观赏山水不是简单地获得 身心感官的愉悦,而是要从审 美对象中获得塑造心灵美德的 感悟;
儒家除了要求人们通过教育的 方式塑造完美的人格外,同时 也倡导人们从自然审美对象中 获取教育的灵感和道德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