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审美

合集下载

旅游审美分析

旅游审美分析

浅析旅游审美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是无法或缺的,它是人们自身对于心理需要的追求,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

旅游的实质,是在较为自由的意义上,从自己的生活空间暂时进入非自我的空间的活动,或者说,是从一种境遇暂时进入另一种境遇的游戏。

前一种空间是功利性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已经被模式化的熟悉空间,而作为旅游目标的空间则是非功利空间,或者叫娱乐空间或美学空间,是人们必须也只能是短暂逗留的陌生空间。

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闲暇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说,实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

人们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如为了身体健康的需要、为了获得知识的需要、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等。

需要是前提,在旅游活动中旅客希望满足的需要一般有以下方面:第一,审美怡情的需要。

第二,拓展知识见闻,避常求变的需要。

第三,社会交往的需要。

其中,审美需要是旅游中第一位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人类的审美需要为什么会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的审美需要?因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大多数游客到大自然中去,并非为了学习地理、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指示,而是为了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去获取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轻松等种种感受。

同样,多数游客到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等处去旅游,并非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让历史古迹唤起他们心中崇高、伟大、悲壮等各种情感,使他们自己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美与深邃。

人们到异国他乡去旅游,绝大多数也并非是为了研究那里的人文民俗,而是为了体验一下,以获得奇特、新鲜等的感受。

不论是去欣赏自然、艺术美、或社会美,其终极目的是求得自己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也不管人们所抱旅游的直接目的怎样不同,在旅游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而在旅游过程中,审美就是人们的必经行为和必然效果。

旅游审美文化答案

旅游审美文化答案

1.自然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形式美(1)形态美:旅游景观构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形态是自然旅游景观的空间呈现形式的外在表现,主要由景观物体的线条、大小、高低、造型等要素组成。

形态是景观的美学元素,是自然旅游景观形式美的最基本、最单纯、最直接、最外显的审美语言符号。

景观形态美是旅游审美主体第一时间的第一审美知觉。

(2)色彩美:色彩是旅游景观进入人们审美世界的第一感觉,是获取形式美感不可缺的要素。

色彩美又是人们最易感受而无需其他条件限制的一种美。

比起形态来,色彩的审美意味更浓、更普遍更复杂、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自然风景中的色彩美主要是由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岚云霞及阳光等构成,万象纷呈,极其丰富。

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最易于被人们直观地感受,给旅游者带来欢乐和幸福,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乃至令人振奋和神往。

水体的物理性能无色透明的,由于所含矿物质及水体自身的洁净程度不同,或受阳光、天色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呈现出不停地色彩。

植物、动物茎、叶、果、花、毛都有不同的色彩,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旅游景观。

“春花秋叶,生机盎然;竹翠松青,柳绿桃红”。

植物色彩的神奇最集中的体现在鲜花上。

气象气候变化产生的景观色彩,主要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同景色。

自然景观四季的色彩美归纳为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天象景观充满了色彩美的神奇。

主要有霞光、月色、佛光等。

岩石的地理生成条件不同,也会呈现出黄、褐、红等多种色彩。

如武夷山为典型的红色丹霞地貌。

色彩既是旅游景观的外在表现,又是旅游审美主体重要的审美心理因素,这双重原因决定着色彩在旅游景观构美要素中的重要作用。

(3)声响美:在众多自然景观中,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溪流山涧,泉泻清池,雨打芭蕉,风吹松涛,幽林鸟语,夏日蝉鸣,寂夜虫唱等自然音响,在特定的环境中,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音乐般的美感享受。

(4)动态美: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山为水动,水为山转。

飞瀑、流水、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都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引言旅游是人们远离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旅行,人们可以探索不同的地方、文化和景点。

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对所见所闻产生审美的感受,这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旨在探讨旅游中的审美体验,以及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相关的审美文化。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旅游审美文化进行概述,以及相关的时尚、建筑、美食等方面的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旅游与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旅游审美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环境是旅游审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比如,海滨地区常常以其壮丽的海景和闪耀的阳光吸引游客,他们会对这样的地方产生一种轻松和开放的审美感受。

而山区的美景则常常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游客会在大自然中追求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审美体验。

另外,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和摩天大楼也常常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魅力。

历史与旅游审美历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审美的重要来源之一。

古老的历史遗迹和古老的建筑等都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们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游客的注意。

比如,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就是两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旅游胜地。

游客在这些地方往往会产生一种敬畏和钦佩的情感,同时也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文化与旅游审美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它对旅游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偏好。

比如,日本的传统茶道和花艺就展现出一种简约而雅致的审美风格,而西方的绘画和雕塑则常常注重形式的表现和技巧的运用。

当游客到访不同的文化地区时,他们会逐渐了解并体验当地的审美文化,从而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旅游审美与时尚时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趋势。

旅游与时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目的地常常是时尚的集中地。

比如,巴黎被誉为时尚之都,拥有众多的时尚品牌和时尚展览。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以平遥古城和布拉格为例班级:旅游1101姓名:***学号:********1、前言笛卡尔曾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因此,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旅游地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标志,见证了人类发展的不同过程。

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两者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对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观念进行比较。

2、平遥古城2.1概述平遥古城,旧称“古陶”,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平遥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

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为丽江古城)。

2.2发展历史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平遥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旅游是一种追求美的行为,而审美则是一种对美的感知与欣赏。

旅游文化与审美紧密相关,既受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影响,也受到游客自身审美观念的塑造。

本文将讨论旅游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影响。

旅游文化是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根据其独特的历史、地理、民俗、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是地域特色的载体,通过旅游活动,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审美是指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不同的文化会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形态。

旅游可以促进审美的发展,通过欣赏他人的文化之美,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提升自身的审美品味。

旅游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对游客的审美产生直接影响。

游客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往往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吸引。

他们会观赏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景名胜、民俗风情等,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例如,来到中国的游客可以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美,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游客自身的审美观念也会对旅游文化产生影响。

游客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选择旅游目的地。

例如,对于喜欢自然风光的人来说,他们会选择去海滨度假区或山区游玩,欣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而对于喜爱艺术的人来说,则会选择去文化名城,观赏名家名作。

旅游文化与审美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个人层面上,旅游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旅游的过程是一种身心放松的体验,人们可以逃离繁忙的生活,置身于美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然和文化带来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这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在社会层面上,旅游文化与审美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跨越地理和文化的边界,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旅游还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促进社会繁荣与进步。

在旅游时,游客也需要加强对旅游文化与审美的教育与培养。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

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教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进步。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品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

譬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旅游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自觉地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促进接待地各方面整体协调发展。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用心编著的佳作——《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三版)评介

用心编著的佳作——《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三版)评介

用心编著的佳作——《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三版)评介武汉科技大学曹诗图教授意识到“文化旅游正在成为一种大众旅游趋向,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得到旅游文化和旅游审美方面的知识。

”,开创性地将《旅游文化学》和《旅游美学》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出版发行《旅游文化与审美》一书。

该书至今已出第三版,先后印刷10多次,印数高达数万册,2013年获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教材三等奖。

对于该书,本人数次从校图书馆借阅查看,已至最后购买放在枕边不断翻阅。

关于该书的特点,本人有以下看法:一、内容丰厚,富于创新“该教材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美学有机整合,阐述了旅游文化和旅游审美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对自然风景、古典园林、传统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饮食、宗教、地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审美鉴赏方法进行了简明而生动的论述,并进行了跨文化分析和旅游开发的文化分析。

”另外,许多章节编者精心编排了阅读材料,可谓内容丰厚。

图书编者曹诗图教授截止目前共出版专著与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有6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重要期刊全文转载和摘要选载。

如其部分代表性著作《旅游哲学引论》、《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长江三峡学概论》、《三峡旅游文化概论》一样,《旅游文化与审美》一书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编者勤于思考,富于创新,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美学有机融合作一门课讲授,极大减轻了学校课时的压力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文笔优美、图文并茂第4章“风景与审美观赏”一章中,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容大漠荒原的美;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形容山林之野的美;以“走马穿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形容边塞之野的美。

编者用“高山流水,泉水丁冬,瀑落深潭,泉泻清池,惊涛拍浪,雨打芭蕉,风起松涛,幽林鸟语,寂夜虫鸣”形容声音美,用“梅花暗香浮动,丹桂飘香,风送荷香”描述嗅觉美。

编者这样描述四时之美不同:“春季繁花遍地、鸟语花香;夏季草木苍郁、生机盎然;秋季天高云淡,硕果累累;冬季银装素裹,琼楼玉宇。

旅游审美的哲学思想

旅游审美的哲学思想

中国旅游文化审美的哲学思想摘要中国是一个很讲究自然山水旅游的国度。

中国的旅游自然审美思维方式并不像西方那样仅仅作为一种精神娱乐与休闲生活的方式来完成情感的陶冶,促进身心的健康,而是强调以自然宇宙景观作为精神审美的对象,拟取人生、社会、自然的精神意象,作为自身的心灵与自然交融的审美感应形式,达到健身壮体、陶冶性情,觉悟人生哲学境界的旨意。

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综合的文化现象,它的背景跟文化哲学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中国山水旅游更是以哲学思维去指导人们从自然宇宙观中,获以审美情感,伦理道德、人生价值、思想境界的哲学精神力量。

本文重点从中国古典哲学角度分析旅游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字中国旅游审美文化古典助学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无数的圣人贤哲骚士墨客,从自然审美行旅中,寻觅人生宇宙灵感的思维,指示人生对社会、自然的价值取向,获以创造不朽文化的精神力量。

孔子周游列国,意在创建人类社会伦理秩序的要旨,写下了《论语》;庄子逍遥乐游自然山水,从情感汪洋的《庄子》里,提示人生与自然互相感应的精神意义;司马迁早年“览潇湘,登会稽,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写下名垂千秋的《史记》;王羲之既去官,游名山,泛苍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并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来抒发书法艺术的情怀;南朝画家宗炳对自然山水审美痴迷到如此程度:“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凡此等等,他们都是从不同的哲学思维角度,来审察认识感悟自然旅游的文化精神。

这种自然山水旅游的文化精神,蕴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

在此,我想,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来论述中国山水旅游的哲学精神。

一、天人感应从现代旅游科学思维来认识,即是人在大自然景观中旅游,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物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体心理情绪、情感思维、生物钟节奏,血脉流通等等。

这种“天人感应”的自然山水旅游效应,既能使人的精神愉悦,思维清明,性情陶冶,身心健康得到优化,又能提高人生哲学思想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自然景观与观赏
第一节自然景观美的特征
一、形象美(或形态美)
雄美-壮观、壮美、崇高的形象
秀美-柔和、秀丽、优美
险美-垂直、绝壁、深窄
奇美-变化多端、离奇怪异
幽美-静谧、深藏
旷美-辽阔、开朗、高远
野美-天然、质朴
“雄”是一种壮观、壮美、崇高的现象,与“阳刚美”是同一
审美范畴。

雄的特征在山体中广泛存在。

雄美景观的审美感受:赞叹、震惊、冲突、崇敬、痛快、狂喜、愉悦。

使人产生仰慕(敬畏)之情,增人豪迈壮志,催人奋发进取。

秀景表现为柔和、秀丽、优美、雅致、精巧,与阴柔美是同一审美范畴。

轮廓线条柔和,景观质地柔润,地表植被良好,色彩翠黛雅致。

如“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如情似梦”的漓江,山明水秀的江南春色,画廊般的巫峡,亭亭玉立的神女峰等。

秀美的景观给人甜美、安逸、舒适、和谐的审美感受,使旅游者悠然自得、心绪平和、宁静淡泊、恬适超然。

险的特征:坡度特别大,山
脊高而窄,垂直、绝壁、千
钧一发、万丈深渊、深窄,
突兀嶙峋等。

如华山,“华
山天下险”,“自古华山一条
路”。

华山四壁如刀削斧
劈,两侧皆是万丈深渊,异
常险峻。

险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惊喜、激越、惊
心动魄,心悸万分,心惊胆战、引发好
奇心,具有强烈吸引力,能锻冶人们的
意志与胆略,激励人们奋勇进取,努力
拼搏。

险峻美的审美体验:始于痛感而终于美
感,从心理不适开始,却以激情(或紧
张感)得以释放、心理得以满足而告
终。

奇美是指其非同一般,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出人意料,
不可思议。

奇美又可分为奇特之美、奇丽之美、奇异之美、怪诞之美,皆能满足人求新求
异的欲望。

黄山天下奇”,是说黄山集天下名山之奇形异状,蔚成
奇观。

黄山之奇,奇在石、松、云、泉都形态诡异。

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中国四大自然
景观之一。

被誉为“地理迷宫”、“大自然雕塑
博物馆”
奇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令人神
往,兴奋,惊喜兴趣盎然,妙趣
横生。

能愉悦人的情感,启迪人
的智慧,激励人们追求和探索。

幽美指其沉静,深暗、隐蔽。

幽美景观的基本特征一是封闭或半封闭的地形环境,如幽林、幽谷、深院,二是有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光线暗淡,寂静无声。

幽美之境的审美感受是:恬静、舒适、超逸,使人悠闲自得,超然物外,使人凝神静思,潜心自修,颐情养性。

九寨沟、张家界的金鞭溪等地幽美的特征也很突出。

旷美指浩淼的水面、坦荡的平原、苍茫的草原及登高峰而俯瞰群山时的情景。

其特点是视野极广、极远,一望无际。

与“幽”景截然相反,旷景具有雄浑、博大、深沉、单纯之势。

旷美的景观又有平旷与高旷之分,“八百里洞庭”,“五百里滇池”为平旷景观,“登泰山而小天下”则为高旷景观。

旷美的景观的审美感受是:使人随着视域的豁然心境开朗。

大体说来,平旷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高旷之美令人超拔潇洒,旷达畅想。

以“野”为美的景观多见于原始天然、纯真古朴、富有野趣的景
观。

如:大漠荒原之野美山林之野美,边塞之野美,美人的天
生丽质,村姑的淳朴无娇等。

其特点是妙境天成,绝少人为,
如小三峡、九寨沟、神农架、张家界等。

野美景观给让人的审美感受和美
育功能是,具有自由自在之趣,
苍凉悲壮之慨,助人童心不泯,
使人心灵净化,率直磊落,是纯
真的回归。

二、色彩美
丰富性
变化性
自然界的色彩
1.山色(近山绿而远山蓝,渐远渐淡,
层次可辨)
2.石色(如丹霞山、黑石山、白石山、
火焰山、紫金山等)
3.天色(朝霞、彩云、雾霭等)
4.水色(九寨沟的五花海、黄龙的五彩
池、鸭绿江、漓江、清江等)
5.植物色(如鲜花、红叶等)
色彩美最易于被人直观感受,对旅游者最富有吸引力。

美丽的
色彩能给游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令人振奋、神往、想象。

三、动态美
季节不同,美的形态各异
晨昏变化,景色亦不同
天气变幻,景色随之改变
动态美包括:波涛、飞瀑、溪泉、云雾
等。

风是形成动态美的主要动力之一,如
垂柳拂岸、云雾缭绕等。

四、朦胧美
相对于清晰而言,如透过云雾看风景时,云雾中的景物
若隐若现、模模糊糊、虚虚实实,使人产生神秘、幽邃、
玄妙之感,易使人产生遐想。

自然景观中的朦胧美:
海市蜃楼
薄雾细雨
青山缥缈
云蒸霞蔚
……
声音美无处不在。

拍岸的惊涛,叮咚的山泉,呦呦的鹿鸣,婉啭的莺歌,呢喃的燕语,唧唧的秋虫,乃至雨打芭蕉、露滴清荷、风送秋叶……,人们称之为天籁
植物的气味美
云湿幽崖滑,风梳古木香。

气味美是植物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单大多数植物的花朵芳香袭人,令人陶醉;有些树木,如樟树、楠木、檀香树等,其木质亦有幽香。

第二节自然景观审美方法
一、观景先“知”
到某一风景地游览时,应先了解一些该风景地的景物特点以及风景地的有关知识,即“游景先问”。

二、动静结合
即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相结合。

动态观赏:步行、乘车、乘船等,适合观赏宏观之景或
密集之景,特点是快捷、经济。

如长江三峡、漓江、珠
海等都可乘船游览。

静态观赏:在一定位置上停留,面对风景的一种欣赏活
动,或注目观赏,或缓慢地移动视线,仔细品味其中的
美感与奥妙,适合微观之景(园林、古建筑、溶洞、碑
刻、雕塑等景观的观赏。

三、变换视位
做到远近结合,宏伟结合,远望得势(把握总体特征),
近观取神(把握细节与精华)。

方法:壮观美、朦胧美、广袤美宜远眺,优美、奇美、细
美宜近看;粗犷豪壮之美宜远看,精细灵巧之美宜近观。

如远山、大海、悬崖、草原等宜远眺,稀树、奇花、珍禽
异兽、假山、奇石、雕塑石刻宜近看。

四、选择时机
季节:春夏秋冬四时之美,各有千秋。

天气;阴晴雨雪
昼夜:
“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
骨”;“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五、抓住特点
1.对于自然景观,旅游时应抓住其特点如形态美(雄、
奇、险、秀、幽、奥、旷、野等)、色彩美、声音美、
动态美、朦胧美等。

2.对于人文景观应抓住社会美、技术美(对称与均衡、
调和与对比、尺度与比例、节奏与韵律等原理)风情
美、意境美等。

六、调动情感
情景交融、观景生情、以景悟情、以景激情、达到物我
同一。

要求:
1.旅游者对景观的美较为敏感,有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
思想。

2.旅游者要有旅游观赏经验、文化素养及良好的心理素
质和想象能力。

案例:西湖的声与色
西湖十景介绍
•“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旅游景点西湖上的十处特色风景,最常见的说法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在南宋之后,又分别有元代钱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1985新西湖十景,2007第九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西湖十景。

思考题:
1.自然景观美的特征有哪些?各自的审美感受是什么?
2.自然界的色彩美有哪些?
3.动态美和朦胧美有哪些表现?
4.自然景观审美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