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2.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掌握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和方法,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3.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4.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掌握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讲述教学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内涵、主要内容和特点。
2.群体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传统文化是怎么理解的?它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2.探究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教师可以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传统艺术、传统礼仪、传统习俗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3.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小组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如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讨论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5.总结归纳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如家庭传承、学校传承、社会传承等。
教师可以邀请一些有传统文化背景的学生分享他们的传承经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兴趣。
传统文化教学教案优秀8篇

传统文化教学教案优秀8篇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了解茶的起源及种类。
2、了解中国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茶艺中的礼仪,仪态端庄,先客后主等。
4、体验泡茶,品茶的快乐。
【活动准备】茶具,各种茶叶,茶袋,VCD短篇,幻灯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展示各种各样的茶袋。
师:“请小朋友来闻一闻是什么味道?”幼:“淡淡的清香。
”师:“现在请小朋打开你的茶袋,去看看你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茶叶,你认识吗?”师:“如果你不认识没有关系,现在去我们就去认识一下他们。
”播放幻灯片。
请小朋友再次观察茶叶,你认出了它是什么茶了吗?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碧螺春,梅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毛尖,蓝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龙井,绿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普洱茶,黄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铁观音。
二、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饮茶是最先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吗?”师:“现在我请小朋友在录像中去找答案。
”播放短片。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师:“对,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
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从中国学来的。
你们作为中国人,心里是什么感觉啊?”幼:“开心,自豪,高兴。
”三、茶的用途及功效。
师:“小朋友你们自己喝过茶吗?好喝吗?你们都喝过什么茶?”“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喝茶吗?喝茶有哪些好处?”“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而且还有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四、茶艺。
师:“茶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你们现在想不想就品一品呢?”幼:“想”师:“今天老师就为小朋友们泡制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
”教师示范茶艺表演,请幼儿观赏。
在茶艺表演中渗透文明礼仪,先客后主的文化熏陶。
1、介绍茶具名称。
2、温杯。
3、泡茶。
4、品茶。
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好客,愿把自己最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2010SK

油菜和菜油(回环词)
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回环短语)
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黄山落叶松叶 落黄山(回文联) 秋窗满落叶,瘦影掠斜阳。楼上怯身 寒,愁怀更寂寂。(回文诗 周梦贤 《病起失学》)
回环词
讲演——演讲、觉察——察觉、依偎——偎依、 喜欢——欢喜、缓和——和缓、累积——积累
夜半——半夜、质变——变质、焰火——火焰、 雪白——白雪、水井——井水、报喜——喜报
传统文化的含义?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 “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 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 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 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 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 (4节)
文化传统的含义?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 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 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 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 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 无形的。(8-9节)
要求: 第二、不应当同语反复,就是说,定义必 须能够直接说明被定义概念,而不能依赖 被定义概念来自己解释自己。如: 文学就是以文学为特点的艺术。
第三、不应当是否定形式。如: 平行四边形不是四边形。 第四、下定义不能采用比喻的形式。如: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传统文化是指历代存在过的种 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 化实体和文化意识,简言之就 是文化遗产。 文化传统是成长于民族的反复 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 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 族精神。
气节——节气、计算——算计、官宦——宦官、 发挥——挥发、人名——名人、文盲——盲文 门锁——锁门、牙刷——刷牙、床罩——罩床 鞋垫——垫鞋、风扇——扇风、鱼网——网鱼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资背 料景
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 和文化传统存在着模糊认识, 对二者的差别了解太少,当 然如何对待二者也存在着许 多错误的认识,以致出现了 许多现实问题,有人还提出 了“回归传统”的口号,为 此庞朴写了本文。
传统文化教案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

传统文化教案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下面这4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传统文化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实验学校赵建玲教学目标: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一、再现生活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
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 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二、描述生活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生:正月一日是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
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生:……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研究课教案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深入了解研究对象, 收集一手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学生根据研究结果撰 写研究报告,包括研 究背景、目的、方法 、结果与结论等部分 。
成果展示
学生将研究成果进行 展示,与其他同学交 流分享。
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
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PPT、论文、报告等形式展 示研究成果。
评价方式
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 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等。评价内容包 括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实践安排的有 效性、研究报告的完整性和创新性等 。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 模式。
课程展望
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能力。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
后续学习建议
阅读推荐
01
阅读当代学者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 论文和专著,以拓展学术视野。
03
02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经典著作,如《中国文化 要义》、《中国文化史》等。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培养 创新思维。
课程大纲
第一周
传统文化概述、文化传统的形成 与演变。
第二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如诗词、 绘画、音乐等)。
第三周
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周
中西文化比较与交流。
课程要求
课堂参与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观点。
课后作业
撰写相关主题的论文或报告。
期末考试
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 度。
总结词
文化传统的价值、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详细描述
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价值,包括思想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文化传统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也 非常重要,它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导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文化传统也是民 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苏教版

9. 教学评估工具:准备教学评估工具,如考试或测验,用于评估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教学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例如,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某些环节过于紧凑或过于宽松。我需要更好地管理课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进度的合理性。
2. 教学方法:虽然我采用了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但发现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扎实。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确保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 传承:文化传统的传承需要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通过教育、媒体、艺术等方式进行传播和传承。
3.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 艺术: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 建筑: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服饰:传统服饰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9.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撰写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七、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互动式教学: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特点:传统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地域特色性和民族共同性等特点。
- 作用: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传承文明、塑造民族性格、促进社会进步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定义和关系;2.掌握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特点和影响;3.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文化传统的定义和特点;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2.传授知识(30分钟)(1)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介绍文化传统的定义和特点;(3)分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和影响。
3.学习实践(40分钟)(1)分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的代表,进行调研和展示;(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所选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的特点和影响;(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进行互动讨论。
4.拓展延伸(10分钟)(1)根据学生调研和展示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文化遗址或展览,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2.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相关书籍和资料;3.传统文化遗址或展览的相关信息;4.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辅助材料。
五、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内容和质量;2.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识;3.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表现。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一些具体的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标准化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标准化教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庞朴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2、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其逻辑思维方式。
3、正确对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二者区别。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与文本研习。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要点:背景介绍,掌握一些词语,研读引子与“传统文化”部分一、导入: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性格外向。
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
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内向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内,一向外。
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为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圈。
文化无疑是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构成的。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
二、了解作者:庞朴,1928年生于江苏淮安,汉族。
三、词语: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的完成。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
比喻突然显赫起来的人或流行一时的事物很快消失。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
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
四、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
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1
导读: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
2.学会写内容提要;
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解题:
学生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
二、作者简介: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汉族,现代学者。
《沉思集》
《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
三、总体结构:
总--分--总最典型的关系性
传文议论文
(传统)统化(两重性)
文传
化统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讨论
(1)“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
鸦片战争以来
(2)“社会实验”指什么?
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仁人志士)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
(3)“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60-70年代)-→强调不可利用“过去”(“传统”),构筑“未来”2.第2自然段--讨论
传统是什么?(强调“形成”“作用”)
3.第3自然段--讨论
“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提出“……”差别。
(比喻)
-→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五、学习“传统文化”:
1.第4自然段--讨论
对“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对应(时空界定)、内容、成分(例如)
2.第5自然段--讨论
“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时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讨论
(1)“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情况?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明辨……遗响”
-→理解图片(p65)
六、学习“文化传统”:
1.第8-9自然段--讨论
对“文化传统”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特征(比较)、产生、成长、形成、实质2.第10自然段--讨论
(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为“文化传统”?
“为这一民族生活……物质力量”
3.第11自然段--讨论
“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惰性力量”?
“制约看……关怀”“一种……象征”“没有……巩固”
4.第12-13自然段--讨论
(1)“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是:
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传统”受外界影响是如何进行的?
接触--交流--变化
(3)外来文化中如何才能成为传统中的一个部分?
“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
七、学习“财富和包袱”
1.作者称“财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从头开始……生存本领”
“具有……层面”
2.我们说如何辨证地了解和掌握两重属性?
“运用它……千里之外”
3.现实中存在哪几种简单化的理解?
“一种人……财富”
八、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
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