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意象题与答案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意象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意象分析意象的诗歌鉴赏题模式1、解答分析:这类题目须把握两点:形象特点及其所表达意义。
2、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形象特点。
(2)结合诗句分析为何使用这一形象。
(3)指出形象所表达情感或营造意境。
【常见意象】一、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1. 杨柳。
“柳”与“留”谐音,借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2. 长亭。
送别之所,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3. 南浦。
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4. 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等。
二、思乡类意象(思念家乡;牵挂亲人)1. 月亮。
2. 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又有怀念故人之意。
3. 莼羹鲈脍。
4. 双鲤。
另:“捣衣”“砧声”。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 梧桐。
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2. 芭蕉。
表达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
3. 流水。
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4. 猿猴。
借猿啼表达悲伤之情。
5. 杜鹃/子规。
凄凉、哀伤的象征。
另:斜阳(夕阳、落日、残阳)、西风,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丁香,指愁思、哀怨或情结。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
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1. 菊花。
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 梅花。
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3. 松柏。
坚贞不屈的人格。
4. 竹。
正直谦虚,坚贞高洁.5. 黍离。
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6. 冰雪、草木。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五、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相思之情)1. 红豆。
象征爱情或相思。
2. 莲。
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3. 连理枝、比翼鸟。
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六、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1. 投笔。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1、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 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解析】本词考查对文化底蕴的理解与表达。
像杜鹃、杨柳、阳关、红叶,鸿雁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基本涵义要熟知并敏感地在鉴赏时领会贯通。
3.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4.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测试卷(附答案)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测试卷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柳树以折柳表。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之情,由此引发情以及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4、蝉以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表现自己。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以抒发的感慨。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之所。
7、长亭是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
9、芭蕉常常与特别是相联系。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之音。
11、梅花一种人格的象征。
13、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之事联系在一起。
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5、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跟促人纺织,以至等联系了起来。
1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的感情。
17、关山。
关,;山,。
也指遥远的地方,多与有关,多写之情。
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8、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之音。
19、明月、白云,,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20、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连在一起,暗示,或的变化;暗示、和;还可以象征。
21、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
22、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为“秦晋之好”。
23、彭祖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的象征.24、谢家意义上主要有二:(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
(2)指之事。
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25、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
26、婵娟婵娟,,多用于;因人们常喻,故称婵娟。
2019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含答案

2018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课时安排: 四课时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熟悉考点,梳理整合形象鉴赏考点知识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考点样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命题探讨品读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高考考查重点放在景物形象(即意象)上。
对意象的考查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一是辨析所用的意象,二是把握形象特征及思想感情,三是兼及意境的把握。
意境分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不过从近两年的命题看,考得很浅,多是要求分析景象(画面)特征或气氛特点。
二、知识整合一、意象类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1.知识梳理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诗歌鉴赏:考点一赏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意象)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承载着诗人的所 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 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 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 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 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 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夜宿于此处, 以一抒幽思。 诗人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 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 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 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 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 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 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 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 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 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 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鉴赏
前两句写部队凯旋渡过破讷沙的情景。从第三句
始写‚平明日出‛可知,此时黎明尚未到来。军队夜行,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偶有铮铮 ‚战初归‛乃正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 其影响所及。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 夺人的效果。前两句与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机杼略同,匠心偶合。不过‚月黑雁飞
二、审题答题规范:细辨析、巧回答 ‚细辨析‛指在审题时要仔细辨析意象类试题 与意境类试题。 意象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请找出××(意象)。 ②××(意象)蕴含什么样的情感? ③××意象在诗中有何作用? 意境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 ②××(句、联、片、全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形象意象类)(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形象意象类)(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薄命妾辞元好问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
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
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首先用“如花”写女性的貌美,并以“画不成”强调其“美”的程度。
B.“自合”、“谁教”语似平常,实则包含对不平命运的愤感和对自我的指责C.女子虽遭命运播弄,却对爱人一往情深,聚散的命运与不变的感情恰成对照。
D.“江南岸”并非实写环境,而是以江南的广阔来反衬女子的形单影只的孤苦。
【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辦析。
题中ABC 三个选项考核诗歌的内容,D 项考核诗歌的手法,其中 B 项,没有“自我的指责”之意。
所以本题选 B 项。
(2)这首词通过具体的形象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这首词以“叶”、“浮萍”、“杨柳”、“云”、“月”、“鸳鸯只影”等具体形象把“薄命”写得有形有色,十分感人。
①用薄“叶”形容命薄,具体可感。
②以“浮萍”作比,写其身如飘萍无根蒂,生活无定。
③以“杨柳”作比,写其迎来送往,暗示其卑微的身世。
④以“云”聚散无定、“月”盈亏变化,喻指生活的变化不定。
⑤以“鸳鸯只影”写其不能与情侣欢聚,形单影只,孤独伶傳。
这些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现红颜女子的悲惨命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的能力,要求分析如何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通过诗歌中的内容“颜色如花”“命如叶薄”“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云聚散,月亏盈”“鸳盎只影”枯荷等形景的写出红频女子命薄”生活无定“卑徴”形单影只”孤独伶们的思修命运。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经典题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经典题题目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诗中“一枝开”是画龙点睛之笔,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意象的?解析:作者用“万木冻欲折”来反衬梅花“孤根暖独回”,突出其不畏严寒的特点。
“前村深雪里”,点明环境的极度严寒,而“昨夜一枝开”,以“一枝”这一数量词,凸显出这枝早梅的与众不同和傲然独立。
通过环境的烘托和数量的对比,突出了“一枝开”这一意象。
题目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具有怎样的意象特点?解析:诗中的杏花生长在北陂,有一池春水环绕,环境清幽。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展现出杏花即使飘落如雪,也胜过在南陌被碾作尘土,表现出杏花高洁、不随波逐流的意象特点。
题目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中的“蝉”具有怎样的意象?解析:诗中的“蝉”,垂着触须饮用清露,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响亮的叫声。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强调蝉声远传不是凭借秋风,而是因为自身站得高。
这里的“蝉”象征着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外在力量就能声名远扬的人。
题目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中梅花这一意象有何寓意?解析:词中的梅花生长在驿外断桥边,无人欣赏,独自开放,在黄昏中忧愁,又遭受风雨的摧残。
它“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即便凋零飘落,被碾作尘土,依然香气如故。
梅花象征着作者自己虽终生坎坷,但坚贞不屈、高洁孤傲的品质。
题目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中“柳”这一意象有何含义?解析:诗中的柳曾经在春风中摇曳,在乐游苑里舞动,而到了秋日,却在斜阳和蝉声中显得凄凉。
诗歌鉴赏之分析意象题

答题公式
常见提问方式: 诗的××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景色/情景/图景)?该 景象有何寓意?
公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模式:诗歌描绘了 的意象。诗人通过 意
象,表达了自己 的情感或品格。 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注意诗中的意
妻情深
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 杜鹃 表哀怨、凄恻、
鸟兽
怅落寞
思归或冤魂悲鸣
猿猴 表现凄厉、哀伤 鹰 表现刚劲、自由
或大志
鱼 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
小人、凡夫俗客
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 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
伤感愁怀
太 表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阳 “夕阳”比喻年老或失落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
细 表现生机或缠绵的友情 雨 爱情或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 雨
象征热情或残酷,
月 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日 亮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月 风 ④表现旷达、潇洒 云
春
表现希望、旷达、欢娱
风
云
表现游子漂泊,“浓云” 表现愁肠压抑
露 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 象征高洁或环境的恶劣
霜 象征人生无常,前路坎坷 西
丧事 其它
黑色 表黑暗、绝望或神秘 蓝色 表现高雅或忧郁
黄色 象征温暖、平和
紫色 表现高贵、神秘
桑梓 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南园 泛指花草园林
西楼 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 思乡怀人
楼兰 西 域 古 国 名, 表现 卫 关山 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
国立功
表现怀乡、思人
诗中景物意象有四种: ①画面意象:即诗人所见之景,通过众多景构成意境表达 情感。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 睡鸳鸯”中的景物。要多品味揣摩。 ②传统意象:即由于经常在诗中出现而具有特定意义的景 物,通过特定意蕴表达感情。如“杜鹃”“流水”“月亮 ”等。要多积累记忆。 ③比喻意象:即在诗中具有比喻意义的意象,通过把本体 形象化传达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 春水。要由喻体知本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 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 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的意象
二、【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案】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三、【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答案】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回答本题要注意把握诗歌前三联描写的具体内容。
前三联写了雨过天晴之后诗人前往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首联,写雨过天晴,路上尘土涤净;颔联,写逐渐散去的紫烟依然笼罩皇宫,雨过日丽;颈联,写红花沾雨、绿柳轻拂马匹。
对其进行概括即可。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经过分析不难看出,该诗颈联使用了对仗、比拟和通感等修辞手法,考生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1.把握景物形象的色彩。
考生可从景物形象的色彩的角度感受景物形象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晚来风急”“满地黄花”“细雨”“黄昏”等景物形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零零的感觉。
2.把握景物形象组合的特点。
考生可以从景物形象组合的方式上把握景物形象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
3.识记描写景物形象特点的常用术语。
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闲适、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1.本词中,词人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边塞画面有何作用
2.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答案
1.词人为我们描绘了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画面。
这些画面中的景象渲染了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出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同时为结尾的抒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对于本题,要抓住一些具体的意象来分析画面,如泠泠的水流声、云中之关塞、秋风、落雁等,然后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阐述其作用。
2.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知音难觅的苦闷,也有关塞行役的艰辛;既有背井离乡的无奈,也有英雄失路的落寞,同时还有对朝代兴衰的深沉感叹。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简要描述诗歌第一句所描写的画面内容,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诗歌第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
五、答案1.内容:第一句描写的是江边送别的情景。
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见茫茫江水,耳畔不时传来猿猴的啼声。
作用:画面呈现出落寞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点题,“客散”照应题目中的“送”,表明与友人的分别,同时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谋篇布局的能力。
描绘画面,抓住主要意象,“客散”“暮”“江头”“猿啼”,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和周围环境,描写的是江边送别的情景。
再结合诗句具体描绘画面,总体概括画面环境氛围即可。
第一句在诗歌中的作用,要注意两方面的作用,结构和内容。
结构上第一句是在开头,是环境描写,一般有以下作用:营造……环境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时令、季节、地点,照应题目;为抒情做铺垫;总领全诗等。
再根据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本诗第一句有以下作用:点明时间、地点,营造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照应题目,点明了送别的主题。
2.①诗歌第四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
写一孤舟漂泊在万里青山之中,表达了友人的孤独处境。
②“万”与“一”以数量上的巨大反差构成强烈的对比(答“反衬”亦可)。
“万”字写出关山重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前途渺茫);“一”字写出远行之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
③借代,以“孤舟”代“人”,舟的孤单实指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