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第一部分考核说明一、试题类型及结构试题类型大致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

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和选择题:(1)单项选择及多项选择:前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后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等。

占全部试题的30%。

主观性试题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分析题:(2)名词解释:考核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占全部试题的20%。

(3)简答: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

占全部试题的24%。

(4)计算: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能力。

占全部试题的26%。

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

二、考核形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的形式为闭卷笔试。

期末考试的时间为120分钟。

可以携带计算工具。

第二部分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识记: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

2、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和发展理解: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收入统计的演化结果。

最早提出国民经济核算一词的人物R.斯通和S.库兹涅茨的贡献。

1953年旧SNA;1968年新SNA;1993年SNA。

3、国民经济核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经济学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和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的本质区别;国民经济核算运用会计帐户形式和复式核算方法,因而它与会计学也有密切联系。

但二者也有区别。

4、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理解:我国原来实行的是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5、国民经济核算目的识记: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

6、国民经济活动单位和部门识记:机构单位的概念。

常住单位的概念。

经济领土和经济利益中心的含义。

国民经济机构部门的概念。

基层单位的含义。

基层单位的特征。

产业部门的含义。

三次产业的划分。

理解:现实生活中机构单位有两类:住户和法人。

机构单位根据经济活动市场特征分两类: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国民经济管理期末复习大纲

国民经济管理期末复习大纲

国民经济管理期末复习大纲一共两种题型:名词解释(5个,每个6分,共30分)和案例分析(3个,各设有小问题,共70分)一、基本概念1.经济萧条:长时期的高失业率、低产出、低投资、企业信心降低、价格下跌和企业普遍破产。

2.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4.需求管理:假定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对总需求的调整和控制。

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均衡分析,由于社会总就业量取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势,如果在短期内生产技术、资本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的数量和技能等不变,即假定总供给不变,则经济调节的重点就应在总需求一边。

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说法,在通常的情况下,经济中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

所以,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国民收入均衡不可能自行实现,而只有通过对总需求,即对有效需求的管理,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5.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

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

因此,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7.LM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的供给和需求都是相等的,即M=L(r)+L(Y),从而货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成为LM曲线。

8.BP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整理完全版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整理完全版

国民经济核算SNA详细复习范围大家借鉴一下~!本人概不负责啦~~~!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Good night~~~~一、概念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围绕着国民经济核算所形成一套理论和方法。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类似一架大机器中的仪表系统,记录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数量表现和数量联系,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检测,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

两大核算体系及主要差异20世纪90年代前,世界范围内曾经存在过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模式: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和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它们既有某些共通之处,同时又各自具有极为不同的结构特征。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为适应计划管理的需要,由原苏联首先建立起来的,以后逐渐为东欧各国所采用,故又称“东方体系”。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为适用市场经济管理的需要,由英国首创,继而在发达国家推行,现已为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故又称“西方体系”。

两大核算体系主要差异生产范围核算内容核算方法SNA:综合性生产物质产品、服务资产、负债帐户(复式) 辅之以平衡表(全面系统)MPS:限制性生产物质产品平衡表(单式)(简单片面)限制性和综合性生产的含义第一、限制性生产:狭义生产。

只有物质性生产才是生产;从事物质性生产(创造物质产品增加产品价值)的部门属于生产部门;国民收入由这些生产部门提供。

第二、综合性生产:广义生产。

生产活动既包括创造物质产品的活动,也包括提供服务的活动;生产部门包括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和提供服务的部门;国民收入由所有部门共同提供。

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常住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经济利益中心:如某单位在某国拥有一定的场所(厂房、住宅等)并长期(一年以上)从事生产或消费等活动,则该经济单位在该国就具有了经济利益中心。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重点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国民经济核算是一项应用性统计技术,它是由政府组织进行的重要统计工作。

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数量特征,是人们了解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发现问题、分析规律,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特性。

⑴ 是以企业、金融、政府单位以及各类学会、民间团体、事业组织等微观单位的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

⑵是应用统计学的重要学科。

国民经济核算属于经济统计,统计技术才是国民经济核算知识体系的脊梁。

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1665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对英国当时国民收入的估算工作。

英国经济学家R·斯通主要领导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和统计制度制定工作;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为基础创立和发展了美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和实际统计工作。

1953年公布《国民核算表及补充表体系》(称旧SNA),1968年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新SNA,1993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SNA的修改方案。

此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了全球一体化。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或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英文缩写MPS)。

世界两大核算体系(即SNA和MPS)。

两者主要区别是生产理论不同、指标体系不同、统计反映方式也不同。

我国原来实行的是MPS,1984年底开始了建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各项工作,1992年提出了试行方案,并确定在1992~1995年期间分两步实施,这标志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工作正式步入国际一体化的SNA体系行列。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有两类,一类是住户,另一类是法人单位。

从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出发,机构可以区分为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

经济领土:指该国政府控制的领土、领海、领空和具有捕捞与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还包括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即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但不包括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整理完全版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整理完全版

国民经济核算SNA详细复习范围大家借鉴一下~!本人概不负责啦~~~!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Good night~~~~一、概念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围绕着国民经济核算所形成一套理论和方法。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类似一架大机器中的仪表系统,记录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数量表现和数量联系,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检测,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

两大核算体系及主要差异20世纪90年代前,世界范围内曾经存在过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模式: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和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它们既有某些共通之处,同时又各自具有极为不同的结构特征。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为适应计划管理的需要,由原苏联首先建立起来的,以后逐渐为东欧各国所采用,故又称“东方体系”。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为适用市场经济管理的需要,由英国首创,继而在发达国家推行,现已为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故又称“西方体系”。

两大核算体系主要差异生产范围核算内容核算方法SNA:综合性生产物质产品、服务资产、负债帐户(复式) 辅之以平衡表(全面系统)MPS:限制性生产物质产品平衡表(单式)(简单片面)限制性和综合性生产的含义第一、限制性生产:狭义生产。

只有物质性生产才是生产;从事物质性生产(创造物质产品增加产品价值)的部门属于生产部门;国民收入由这些生产部门提供。

第二、综合性生产:广义生产。

生产活动既包括创造物质产品的活动,也包括提供服务的活动;生产部门包括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和提供服务的部门;国民收入由所有部门共同提供。

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常住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经济利益中心:如某单位在某国拥有一定的场所(厂房、住宅等)并长期(一年以上)从事生产或消费等活动,则该经济单位在该国就具有了经济利益中心。

国民经济核算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国民经济核算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况,可将其归纳为(B.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保险公司属于(B.金融机构部门)。

★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人的是(D.机器设备的租借)。

★不能记人货物进出口的是(C.我国某企业一批设备送出国外进行简单加工)。

★从国民经济收人分配来讲,再分配收人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两者不等主要是与(B.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有关。

★对外经济核算的估价原则是(A,市场价格)。

★恩格尔系数是指(A.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

★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A.国内生产总值)。

★各机构部门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D.储蓄)。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C.产业部门)。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资产总范围是(B经济资产)。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A.国际收支总差额)。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人法对短期内的(A.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在地域上的发展,产生了(B国民经济地区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中所采用的指数主要是(B综合指数)★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A.基层单位)。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D.国际收支总差额)。

★国民资产负债分类是根据(C.资产性质)划分的。

★国民经济核算中,比较综合全面的国民经济物价指数是(C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国民经济总量帐户体系中的收人再分配帐户的主要目的是(D.核算国民可支配收人) ★国际规定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标准是(C.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的全部人口)。

★更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人口总量指标是(C.常住人口)★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及大修理属于(D.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C.中间消耗)。

★货物和服务账户中的最终消费与(C.国民可支配收人使用账户)相连结。

★人口总数是(B存量)★如果一机构部门在一时期内的经济总量如下:增加值为100。

亿元,原始总收人为400亿元,可支配总收人为300亿元,总储蓄为300亿元。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1.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1.Xo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现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原则的,市场价格的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

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是要素价格;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确定的价格形式。

2.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2.X应该是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而基层单位是根据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

3.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3.W机构部门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部分。

机构部门账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账户体系的,反映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一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加二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即为一、二月月份银行存款的总余额。

4.X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属于存量指标,不能简单相加。

5.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中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应统计为生产的产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而自用的部分不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5.X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依据的是市场原则。

该原则强调: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而不论其产出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小型工具前者属于中间消耗,后者属于固定资本消耗1.X 中间消耗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共性在于都是货物和服务价值向产出的转移,但二者有较大的区别中间消耗通常是一次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有形物质产品,而固定资产是在生产过程中被反复使用的货物,其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出中因此,在企业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很明显属于中间消耗,大型工具如机床等属于固定资产,而小型工具属于中间消耗2.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及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都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2.X 根据收入法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内容来看,应该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题中的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属于劳动者报酬,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而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为来自国外的转移性收入,不应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3.在当期粮食产量中,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属于最终产品3.X 最终产品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既本期的生产的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有没有被进一步加工,可供社会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不是按完成程度而是按它的使用去向区分因此,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虽然是本期生产的但并没有脱离生产过程,属于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消耗而非最终产品4.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中间消耗4. X 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增加值5.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只包括货物的生产5. Xo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除包括货物的生产外,还包括服务的生产。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指导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指导

一,单选1.SNA核算体系中的生产活动(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2.下列单位中属于第一产业的是(林场)3.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国生产总值)4.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常驻单位和非常住单位)5.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包括)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6.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机构单位)7.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8.机构单位可以分为两类(住户和法人单位)9.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10.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第二产业)11.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机构单位根据经济活动的市场特征可分为(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12.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产业部门)13.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属于(第三产业)14.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机构部门)15.在收入分配阶段,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总量特征的指标是(国民原始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16.市场价格中的要素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17.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方法的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方法,它运用的基本原理是(会计账户的基本原理)18.生产核算的核心是(国生产总值)19.生产成果总价值是指(生产消耗电的转移价值,劳动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资本要素使用的是报酬价值)20.某企业下列产出中属于非市场产出的是(企业自制设备价值10亿元)2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2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增加值的是(中间消耗)23.用支出法计算国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营业盈余)2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某建筑去年已经完成,今年的销售金额应加入今年的GDP25.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稿产品的是(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26.一国的国生产总值大于国民总收入,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提纲【2011-2012(一)】
一、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核算常住单位经济利益中心生产者价格购买者价格
机构单位基层单位产业部门机构部门
产品货物和服务增加值中间消耗国内生产总值
投入产出核算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
收入初次分配财产收入原始收入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资本转移收入二次分配可支配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储蓄
最终消费最终消费支出和实际最终消费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经济资产非金融资产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净值
金融资产金融交易合并资金流量核算
经济出现经济消失资产物量其他变化持有收益名义持有收益中性持有收益实际持有收益
国外对外交易经常项目差额国际收支基本差额
二、简答题
1.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

2.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规则。

3.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

4.简述货物和服务的联系和区别。

5.简述投入产出表四个象限的经济意义。

6.什么是国民总收入?它与GDP的关系怎样?
7.简要说明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的联系和区别。

8.简述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的联系和区别。

9.简述最终消费核算的原则。

10.非金融资产都包括哪些类型的资产?
11.资本转移都包括哪些内容?
12.简要说明资本账户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13.资金流量核算的范围怎样?我国资金流量核算属于哪种范围?
14.联合国SNA的金融资产是如何分类的?
15.简述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在SNA中的地位。

16.资产负债核算都包括哪些内容?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阐述GDP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阐述不同收入分配阶段核算的主要内容及其总量指标。

3.联系实际阐述核算最终消费的意义。

4.论述我国资金流量核算的内容。

5.从经常账户、积累账户和资产负债账户角度论述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并就经常账户中的某个账户展开阐释其包括的内容。

6.总结本学期通过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学习的收获和体会(限3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