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归园田居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归园田居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生答:陶渊明。
)2你对他了解多少呢?3.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好,看屏幕!(三)诵读诗歌(设计意图:解决生字,整体把握诗歌韵律和感情基调)1.试读,找疑难。
2.听范文朗诵,解决生字词。
3.注音,自读。
4.全班齐读。
(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四)问题与例题大问题一:(师生互动)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设计意图:解题入手,整体感知诗歌思想。
)明确:“归”字是题眼,园田生活。
小问题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小问题2:为何而归?明确:性本爱丘山(本性)。
小问题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大问题二:赏析这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设计意图:看看学生对诗歌内容是否理解。
开发学生心智。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合作中愉悦学习。
)小问题1:给同学们5min的时间,找出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有哪些?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最喜欢的句子。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例题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驻足,只见方圆十余亩田地间,错落几户人家,简陋的草屋八九间,一点寂寥,一点诗意)例题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例题3:(榆柳如害羞的新娘,把长长的秀发泼向屋的后檐,罩住一片清凉。
桃李如殷勤的小僮,侍立门前,我的心陶然。
)例题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悠闲。
)例题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在深深的街巷里吠叫,鸡在桑树枝上啼鸣的怡然自乐的田园风光。
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

归园田居说课稿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归园田居说课稿1一、说教材《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
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
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
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对以后继续学习诗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归园田居课文精讲

归园田居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归园田居》是魏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全诗共五首,每一首都描写了不同的内容。
以第一首为例,其段落划分如下:第一段: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第二段: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第三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第四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他四首的段落划分也大致如此,每首诗的段落数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都是以描绘田园生活、表达归隐之志为主题的。
二、文章赏析《归园田居》是魏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共五首,描写了他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
以下是其中一首的赏析: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陶渊明自然平白的诗句创造了作品醇美的意境,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全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归园田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和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归隐之志和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三、中心思想《归园田居》的中心思想是描写作者归隐田园后,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和社会的厌恶和决裂。
作者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不满。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官场腐败、世俗纷扰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简朴、真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归园田居》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绘田园生活和表达归隐之志,来传达作者对自然、简朴、真诚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3篇)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3篇)《归园田居》教案篇一本次课总的来说,预先设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流程基本清晰,但是不足也是显然易见的。
现反思如下:本次上课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节奏把握得不够好。
前面朗读范读等耗时太多,导致后面的教学节奏过快,整堂课重点不够突出。
《归园田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陶式田园诗,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归园田居》的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读懂作者对于官场的厌恶。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节奏把握不当,对于写景诗句的鉴赏品读只采取了教师一边板书一边引导分析的形式,没有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
在延伸拓展环节我让学生将卢梭的《瓦尔登湖》节选部分与陶诗对读,希望他们一边读一边思考并讨论再者在描写景物方面的异同,然后引出白描和细描的区别,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将自己在陶诗中学到的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用于实践的过程。
由于时间关系和班上学生的学情,我直接列出了白描和细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区别两篇文章两个是白描哪个是细描,这样子同样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讲述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过程中,蔡诗诗同学认为“应束带见之”只是一件小事,陶为此辞官似乎有点小题大作。
当时我有点慌了神,告诉她是因为陶渊明这个人厌恶官场的繁文缛节,其实我对自己的这个说法都不太自信,回答她的声音很小。
好在学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追问。
课后有听课的老教师指出了我的回答并不完整,陶的归隐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另一方面还有社会的因素。
我在处理这一突发事件上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我经验不足,更重要的是我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现在想来,我当时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并借题发挥,将此问题与《归园田居》的主旨联系起来。
有时教态不太端正,比如拿书的姿势显得随便等;黄特认为我的范读虽然有激情,但是语调把握不到位;杨光亮老师指出我的板书水平还需要提升。
对于前辈们指出的这些缺点,我一定会加以改正。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上公开课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感谢每一位不辞辛劳前来听课并帮助我进步的老师!《归园田居》教案篇二《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教学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思和体味田园的意境外,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课文赏析

《归园田居》课文赏析《归园田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主要从主题思想、语言特点、意象运用、结构分析、意境创造、艺术手法和诗人情感等方面展开。
一、主题思想《归园田居》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自然的渴望。
同时,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批判,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束缚和虚伪的不满。
这种思想主题,不仅在当时具有普遍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语言特点《归园田居》的语言简洁而生动,质朴自然,富有节奏感。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叠句,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这些表达方式既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感,又加深了诗歌的意境。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使得诗歌更具有生活气息。
三、意象运用《归园田居》的意象非常生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住所和环境。
同时,通过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诗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四、结构分析《归园田居》的结构非常严谨,整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开篇、主体和结尾。
开篇部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引入主题;主体部分则通过描绘自己的住所和环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结尾部分则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收束全篇,表达了诗人对回归自然的感慨。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逻辑严密,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
五、意境创造《归园田居》的意境非常优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然的意境。
在这个意境中,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自由和真实。
这种意境的创造,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六、艺术手法《归园田居》的艺术手法独特,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及反思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及反思一、引言《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之一,以其深邃的哲理、美丽的意境而广为人知。
本教案是针对《归园田居》进行的一次教学设计,将通过阅读、解析和讨论这首诗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陶渊明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和人生的审美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归园田居》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审美和思考能力;3.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田园风光,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思考;•提问:你对于田园生活有什么样的印象?2. 阅读与解析•学生个别或小组阅读《归园田居》,了解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主题思想;•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于诗歌中的文字和意象的理解;•共同解析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表达和意义。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4. 创作活动•学生分组创作一幅画或写一段文字,展现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理解和想象;•学生展示并相互欣赏作品,交流彼此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5. 反思与总结•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内容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指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四、评估与反馈•利用课堂讨论、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估;•通过学生的学习笔记和反思,了解他们对于诗歌和田园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扩展对于田园文学的了解;•带领学生到实际田园地区或自然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的教学活动从多个维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归园田居》的意义和美感。
通过阅读、解析、讨论和创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增加了对于田园生活的理解,更培养了审美和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并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式,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田园诗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理解其淡泊名利、追求真实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作者的生平和田园诗的特点。
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2)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归园田居》,激发学生对诗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交流各自的感悟。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分析其表达效果。
(2)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2)对比其他诗人的田园诗,分析其异同。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哲理和作者的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归园田居》。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其他诗人的田园诗,与《归园田居》进行比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归园田居》解析

《归园田居》解析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 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二、创作背景(一)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诗句解析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字词解释“适俗”:适应世俗。
“韵”:气质、情致。
诗句含义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喜爱山川田园。
这两句点明了诗人的天性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为下文写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做铺垫。
2.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字词解释“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年。
诗句含义错误地陷入仕途的罗网之中,一离开田园就是十三年。
“误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出仕的悔恨之情,把官场比作“尘网”,可见其对官场的厌恶。
3.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字词解释“羁鸟”:被束缚的鸟。
“池鱼”:养在池塘里的鱼。
“故渊”:原来的深水潭。
诗句含义被束缚的鸟儿眷恋过去的树林,池塘里的鱼儿思念原来的深潭。
诗人以“羁鸟”和“池鱼”自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中受到束缚,渴望回归田园的心情。
4.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字词解释“守拙”:保持愚拙的本性,这里是谦虚的说法,指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纯真。
诗句含义在南边的田野间开垦荒地,保持着愚拙的本性回归田园。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生活方式,“守拙”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坚守和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摒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 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
凄美,落英缤纷”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
归园田居
陶渊明
【鉴赏步骤】
第一步
知人论世
1·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陶渊明。 2·结合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谈谈他的诗风。
陶渊明(约公谥号: 靖节先生
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文 学—家——、词赋家、散文家,他的诗 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 语言清新自然。
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这些田园 景色有何特点?是如何描绘的?写法上有什 么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宁静 安谧
纯朴 自然
白描 手法
方宅
草屋 近
↓ 见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远
听
狗吠 鸡鸣
恬淡 舒畅
静
衬 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
动
归园田居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
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 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 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古代文人的可悲命运——
要么变节,要么屈节; 要么毁没,要么埋没。
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会 隐居吗?
1、有两种人生道路,你选哪一条? A、十二年寒窗苦读,考上理想大学。 B、过自己想要的悠闲自得的生活,不 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你选哪条? A 做大官或做大商人,轰轰烈烈; B 做普通人做平凡人,平平淡淡。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田园生活
宁静、闲适、喜悦、怡然自得的心情
小结:本诗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
立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热爱之情.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 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 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 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 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 一人。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 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 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 心,或与家人团聚,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 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 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取舍
作 业:
以“我认为陶渊明是个……的人,因为 他……”的句式写一段话。
开创 田园 诗一派,为古典诗 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后世称为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陶诗总体特征:自然
平淡中见警策 朴素中见绮丽 情、景、理交融
代表作品:
诗歌:《饮酒》、《归园田居》(一、二、三、四、五)、
《读山海经》、《咏荆轲》
辞赋:《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
生传》
第二步
归向何处?
守拙归园田
思考: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拙”,《辞海》解释为:“笨拙,与‘巧’相 对。《老子》云:“大巧若拙”。本诗中的“拙” 有朴拙、朴质之义,即与世俗虚伪机巧相对的原 始本真。指的是诗人不会迎合世俗的潮流,并以 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自许。
误入官场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fán笼:官场生活
第四步
情境复原
从何而归? (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尘网、樊笼 羁鸟、池鱼
比喻
官场
比喻
自己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诗中还有哪些词语能表达自己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 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
为何而归?(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眉目传情
思考: 标题“归园田居”的的题眼是什么?
“归”
明确: 从何而归?
归
归向何处?
为何而归? 归去如何?
第三步
诵读感知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适:适合、迎合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本性、气质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仕羁途鸟:笼中鸟;池鱼:池中鱼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拙zhuō:朴拙,朴质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罗y:ìn罗:列遮、蔽排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ài:昏暗,模糊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墟里:村落
无尘杂 有余闲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拓展——
像陶渊明一样在官场和田园选择中挣扎的中国 文人
中国文人的几种类型—— 推波助澜型……秦桧、严嵩、和珅 随波逐流型……李斯、徐阶、宋玉 独立洁行型……屈原、阮籍、嵇康、杜甫、海
瑞、袁崇焕
独善其身型……老子、庄子、范蠡、陶渊明、 王维
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其一:返璞归真
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 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 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 生活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 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归园田居
爱丘山
官场:黑暗
厌
尘网
弃
总结:樊笼 自然
田园:闲适、幽美
恋恋 归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诗人既然天性爱自然,又为何出仕做官呢?
(结合时代背景)
保住精神自由
讲一个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 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 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 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 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 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 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 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 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 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 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 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 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