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爱国主义的精神,砥砺品格,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历史是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离不开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撑。
教育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历史教学中,通过讲解英雄事迹和民族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去了解历史、思考历史,从而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深入讲解英雄人物和伟大事件,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使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积极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感。
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讲解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目标。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其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
注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合理选择历史教学内容,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融入课堂,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以及《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爱国人物,或者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的故事,如岳飞、文天祥等。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阵地。
在这个阵地上,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老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展开研究。
一、注重历史教育的情感教育历史是教育人的最好媒介,历史教育既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熏陶。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感人的历史故事、展示一些红色经典影视片、组织学生走进红色革命斗争时期的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使学生在情感上对祖国产生认同感,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家的发展和变革。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调研活动,使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国家产生更深的认同感。
三、注重历史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革等途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关于爱国主义英雄人物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如雷锋、焦裕禄等;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四、注重历史教育的实践教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知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志愿活动、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和变革。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历史教育的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育和课外拓展,才能更好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做法

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做法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历史教材是进行爱国主义的极好的载体,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内容,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那么具体做法有哪些呢?一、利用英雄人物的事迹塑造人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
学习英雄,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岳飞自幼立下“精忠报国”志,成为抗金名将;戚继光屡抗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他们抵抗外国侵略,名垂青史、光明日月, 同志更是子孙万代学习的榜样。
近百年的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但中国人民从未屈服。
林则徐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孙中山百折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吉鸿昌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豪言壮语;东北抗联战士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等等,他们都以铮铮铁骨在天地间留下一股阳刚正气,留下中华儿女奋力御侮,誓死报国的爱国主义颂歌。
二、利用辉煌灿烂的文化培养情感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重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集权制度,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时,教师可适时地补充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最终无法使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故事后,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
中华民族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勤劳勇敢的精神,创造了灿烂的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
教师讲到这里,应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正因此,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的历史始终没有中断,这是其它文明古国难以望其项背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谈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谈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1. 引言1.1 背景介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是一种热爱祖国,为祖国贡献自身力量的情感和行为。
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祖国的沧桑历史和民族精神,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国家的情感。
本文将就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进行探讨,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和意义,探讨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为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历史文化素质提供借鉴和指导。
1.2 问题意义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广泛,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形式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深入研究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通过深入分析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探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引言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具体实践以及与历史教学内容的结合等方面,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揭示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角色,以期为今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研究旨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展望。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历史教学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价值观传承。
可以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向学生讲述先进人物的爱国精神,如岳飞的爱国情怀、屈原的爱国情意、孔子的国家大义等,通过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历史教学内容还应该注重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弘扬和传承,让学生在历史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文化精髓,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历史的发展中明白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手段是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展示影视作品、图片资料、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还可以通过历史实验、历史游戏等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设置情感化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情感化,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民族的伟大精神,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是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问题导入法、案例分析法、故事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还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课外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到爱国主义情感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国民素质的提高紧密相连。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家国情怀和责任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理念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方面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1.深入研究国家历史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教师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感受到国家的重大变革和伟大进步,培养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感。
2.突出民族英雄的教育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以其杰出的才能、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事迹,为民族和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讲解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展现国家的文化遗产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基础,了解并传承国家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国家的传统文化、文化名人和文化遗址等内容,激发学生对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争议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并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的案例,通过讲解案例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背后的历史规律和教训,增强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3.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一种亲身感受和体验历史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所进行参观和实践,让学生亲自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庄严,增强对国家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历史事件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勇于担当、勇敢奋斗的精神。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突出强调民族精神。
历史教学应该不仅是一堂堂枯燥的教科书知识,更要从历史的发展中挖掘出那些显示民族精神的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到祖先的顽强努力和不屈精神,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敬重和热爱。
比如说,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如黄帝、尧舜、孔子、曹操、关羽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功绩和品德,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自觉培养起爱国爱民的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加强对国家历史的教学。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历史就是国家的根基,了解和研究国家历史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民族的起伏经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代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不屈不挠的奋斗。
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辉煌历史,更要让他们知道祖国曾经遭受的欺凌和侵略,引导学生思考祖国的未来走向,从而让他们对祖国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向往和期待。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突出强调爱国情感。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伟大成就,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览、课堂研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和丰富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编写史学的枯燥知识的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爱国情感中牢记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伟大成就,在爱国情感中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理论教学是重要的,但实践教学同样至关重要。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操长期以来,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被边缘化。
学校领导不重视历史学科教学,历史教学课时少,专业历史教师匮乏,多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带历史课。
他们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学目标仅局限于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时间,忽视了利用历史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那么,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现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讲述中国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同古埃及、古印度及古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伟大的万里长城、碧波千里的大运河及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
中国文明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向学生讲述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果再能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科学与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和改善,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等实际,就可以使学生坚定信念,认识到我们的祖国一定能够强大,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进而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利用历史人物言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方面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林则徐、谭嗣同、陈化成、孙中山、张自忠、鲁迅,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执着追求的精神气质。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
”这是所有爱国科学家的心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0-0199-01
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实践,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要进行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完成祖国的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中华民族历来反对分裂,统一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最终还是统一: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战乱,最后隋统一全国;宋金并立,最终为元所灭,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是时代的主流。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并能深切地感受到的。
统一是大趋势,是长期的,搞分裂是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的。
曾经饱受外国侵略欺凌的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全体中国人民一定要完成中国统一大业。
现在,香港、澳门已经回归,这是洗刷民族百年耻辱,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历史事件。
港、澳回归之后,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大业,将突出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必将受到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把台湾同胞的利益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对立起来的任何图谋都是不会得逞的,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抗拒,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我们中学生将要为
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三要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1840年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大门,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一次又一次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可以在中国贩卖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强占租界,宰割土地,勒索赔款,制造血腥惨案。
我们要满怀义愤,讲述帝国主义的侵华史,反动政府的卖国史,中国人民的血泪史,使学生懂得优胜劣汰,是生存竞争的法则;弱肉强食是强权世界的逻辑。
落后就要挨打,图强方能御辱。
我国人民,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
从第一
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
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虽然经过了英勇的斗争,还是失败了。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
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英雄的人民军队这三大法宝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人民才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当家作主人。
新中国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是后来人难以体验到的。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有在红旗下长大的人们都听过这句话,唱过这首歌,然而,不是所有人都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是千万志士仁人经历了无数次曲折磨难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得来的真理。
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年青的一代,要继承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进行民族责任感的教育
中国近代史中充满苦难的历史,是拼搏的历史,也是扭转命运走向辉煌的历史。
悠悠百年,历尽沧桑。
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顿时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四万万人齐下泪,不知何处是神州”,国家灾难重重,民族岌岌可危。
在民族危亡之时,人民大众和反动派之间的斗争尤为激烈。
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对清王朝的血腥镇压,中国人挺身而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激励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为之捐躯。
三元里抗英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把反封建斗争推向高潮,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美梦。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他们是真正的爱国者,林则徐虎门销烟,葛云飞血沃定海,左宝贵忠魂荡平壤。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其浩然正气垂范后世,彪炳千秋。
千千万万英烈的凄厉而悲壮的事迹,讲起来怎不使学生激昂振奋呢?使他们知道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使他们懂得珍惜今天,献身明天。
总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利用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方法,课堂教学为主,社会实践为辅,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收潜移默化之效。
当然,还要避免片面性,既要宣扬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要具有危机感和民族振兴的紧迫感;既要反对崇洋媚外,也要反对固步自封,闭关自守;既要培养爱国之情,建国之才,有要培养国际主义的博大胸怀,树立放眼世界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