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女权主义批评
以女权主义批评解读《简爱

以女权主义批评解读《简爱《简爱》是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一部传世名著,被公认为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主角简爱是一个勇敢、独立、有思想的女性,她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中面对多种困难与挑战,最终以自尊、自立、自主的态度赢得幸福。
女权主义批评方法是解读文学作品的另一种角度,它探讨的是文学作品中与性别、权利和政治等议题有关的方面。
针对《简爱》这一文学经典作品,女权主义批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角色的自我意识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主要是简爱和罗彻斯特的第一任妻子贝丝。
贝丝的角色和与之相关的情节,可以看作勃朗特对传统父权制度的悲怜和批判。
而简爱则是一个勇敢、独立、有思想的女性。
她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信仰,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
整个小说的情节都围绕简爱的成长和她与罗彻斯特之间的感情展开,勃朗特在小说中深刻地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和自立自主的价值观。
2.女性受到的社会压迫小说中描述了许多场景和情节,体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女性受到的压迫和歧视。
例如,简爱在霍沃特家教师生活中受到了老师的歧视、侮辱和虐待;罗彻斯特的第一任妻子贝丝因为生病而被关起来,受到了丈夫的虐待。
这些情节都表明,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中受到了巨大的压迫,需要通过斗争和自我救赎来获得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3.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侮辱小说中,罗彻斯特对女性的态度被描绘得十分复杂。
虽然他对简爱有爱情,但他也对她有所保留,认为她在财产和地位上与他不匹配。
另外,他也将自己深爱的妻子贝丝关在屋中,对她进行严重的虐待和掌控。
这些情节都表明,男性对于女性的看法和态度比较负面,并且以自己为中心,往往无视女性的感受和权利。
总体而言,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通过女主角简爱的成长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
女性角色的自我意识、女性受到的社会压迫和男性对于女性的歧视和侮辱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女权主义批评之我见

My
Ffiedan)发表了《女性的奥秘》(ne Feminist
stique),首次抨击了西方传统中男权笔下塑造的贤妻 良母形象,并指出:妇女运动的任务就是既要揭露男子编 织软弱且言听计从的女人的神话的目的,又要掀起一个 为解放妇女而奋斗的运动。60年代中后期,西方日益高涨 的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十分激进的主张,要求彻底改变 现存的世界,这种主张被称为“激进的女权主义”。而到了 70年代中期,“激进的女权主义”的主张有了重大的变化。 这就是在政治浪潮中诞生的“新女权主义”(NewFemi. nism),它从具体的政治运动走向整体的文化批判。并开 始研究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到了80年代,女权批评进入理 论研究阶段,开始与文化和思想意识联系起来。因此又被 称为“文化的女权主义”。它主要强调要把妇女从所谓的 “男性价值”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然后根据“女性价值”创 造一种替代性的文化,其本质是一种反主流文化的运动,
136
制的压迫方式,它和阶级及种族对妇女的压抑,等等”。显 然,这次女权运动的深广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在这样的 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 二、女权主义批评产生的影响 毫无疑问。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对20世纪后半 叶人类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出现不 仅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经典作品中与现实社会 中发现了人们过去未曾察觉到的许多成分,从而使人们 有了与过去大不相同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自封 建社会以来人们对待人类文化、看待万事万物(包括看待 女性本身)所持有的男性视角,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 前所未有的冲击。自此以后,人们不可能再回到女性的声 音遭到忽视的时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便是在此基础上 迅猛发展起来的。 就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而言,早在上世纪20年代,已 经有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Virgina Woolf)就妇女与小 说发表过文章(最负盛名的是《自己的一间屋》(A Room of One’SOwn)。然而,那时有关妇女的突出问题仍是教育、 就业之类,因此伍尔夫对女性文学批评没有能够进一步 深入展开。但她的论著被奉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 之作。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女性主义批评

• 在揭示完弗的视觉中心主义如何掩盖女性的身体之后,伊便致力于 “重新打开西方的哲学文本,解放出它们挪用的女性气质,归还属 于女性的东西”。她采用戏仿的方式,提出针对弗的平面镜的内视 镜,从此象征女性的性征再也不是看不见的”无”,女性也因此有 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内视镜》的最后一章,对柏拉图《理 想国》中的洞穴比喻进行了批判。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riticism) • 对“女性中心批评”的反思。非白种女性批评, 新增社会性别、阶级、宗教、政治、经济,以及 个人心理生理因素等批评视角,产生了黑人女性 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同性恋女性主义、后 现代女性主义等 • 多元化视角,鼓励每一个女性个体发掘自身的独 特性,边缘女性人群受到关注
七部女性主义奠基作品
• 弗里丹 《女性的神话》 (The Feminine Mystique) • 米利特 《性政治》 (Sexual Politics) • 格里尔 《女太监》 (The Female Eunuch)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伊里加蕾 (Lucy Irigaray)
一.简介
• 于20世纪30年代出生于比 • 60年代初,移居法国, 利时,父亲为意大利血统, 1961年在巴黎大学获得心 母亲是法国血统,多元文 理学硕士学位,次年获心 化背景 理病理学修业证书,此间 她参加了雅克·拉康 • 1955年获比利时卢旺大学 (Lacan)组织的精神分析 哲学与艺术专业硕士学位 研修班,成为一名精神分 • 次年在布鲁塞尔的一所中 析学家 学教书达四年之久 • 1962-1964先后在比利时的 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和法 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做研 究员,此间加入法国籍
七部女性主义奠基作品
• • • •
彼森《女性之城》 (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 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性辩护》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 (A Room of One’s Own) 波伏瓦 《第二性》 (The Second Sex)
女性主义批评

《述国亡诗》 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
解析: 解析: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 君王城上竖降旗”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 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 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 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句只说“竖降旗” 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妾在深宫那得知? 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 妾在深宫那得知? 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 文多持“女祸亡国” 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 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 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 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 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 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 知投降的事又怎样?还不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 知投降的事又怎样?还不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 不过, 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 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 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女权主义批评

三、延伸发展——性别研究及同性恋批评理论 1、性别研究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艺学等多种学科。核心的观念是说,性 别虽然有生理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对心理和肉体需要构建的结果。 2、同性恋研究——怪异论
一、产生背景 二、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三、延伸发展
一、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世界兴起了一场新女权运动,美 国妇女为争取黑人在政治、社会、教育和法律等方面与白人 的平等权利和地位,与男性一样积极投入到民权运动中。但 运动中的女性却普遍受到男性同志的歧视,于是她们愤起为 反抗根深蒂固的男权观念而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大规模的妇女 运动。 女权主义批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新女 权运动在文学和批评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
二、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凯特·米利特与《性的政治》 2、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妇苏的“女性写作”
肖瓦尔特认为,女子写作既不在男性传统之内,也不在男性传统之外, 她们同时在两种传统中,是主流中的潜流。尽管没有天生或是固定的 女性特征或女性想象力,女性与男性的创作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女性 文学有其独特的属性,有其自成一体的传统,所以我们要发掘并谱写女性 自己的文学传统。但不幸的是,女性的写作传统一直是被男权文化所人 为地压制和埋没了的,女人所扮演的角色是由男人分配和限定的,所有女 性行为都被局限在既定的、由男性确定的参数上。
二、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凯特·米利特与《性的政治》 2、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妇女批评学” 3、露丝·伊利格瑞的哲学批判 4、艾莱娜·西苏的“女性写作”
写作是女性用身体来突围:传统的写作一直被父权制美学所控制,妇女失去 了真正的写作和讲话的权利,因而妇女必须开创一种新的反叛性的写作,首 先,妇女必须写自己的身体,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 “双性写作”理论:女性写作并不强调作者的生理性别,可以是女性,也可 以是男性。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批评从两性文化的意义上说,西方的文化传统是男尊女卑的传统。
女性作家和女性读者,与男性自古不同。
亚里士多德声称,妇女之所以是妇女,乃因她们缺少某些品质。
圣托马斯•阿吉纳斯认为,女人是“不完善的男人”。
英国诗人多恩写《空气和安琪儿》时也间接提到阿吉纳斯的理论:形式是男性的,物质是女性的;优越感如神的男性理智,将它的形式压印在柔顺的、无自动力的、女性的物质上面。
在孟德尔之前,男人视其精子为活动的种子,精子将形式给予等待着的卵子,卵子在接受男性的效应之前没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在埃斯库勒斯的三部曲《俄列斯特》里,雅典娜让阿波罗提出的男性的看法胜:母亲不是她孩子的双亲之一。
就是说,男性理智原则的胜利,结束了肉感的、女性的复仇女神的统治,确立了男权统治的地位。
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正是为了批判和反对这种占据主流的文化传统,女权主义才得以兴起并不断发展。
(一)女权主义、妇女和女性特丽尔·莫伊曾说:“最近十年来,女权主义者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运用‘女权主义’、‘妇女’和‘女性’等术语。
……只有清楚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才能说明当地女权主义中真正关键的政治和理论问题。
”①因此在论述女权主义批评之前,有必要对女权主义、妇女和女性这三个术语的概念略加说明。
女权主义(Feminism)是一种政怡观点,指赞成并支持60年代后期新妇女运动所提的目标。
因此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特定的政治话语话,它赞成并支持反对男权统治和性别歧视的斗争,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中的性別问題。
由于这种政治性质,不论什么方法或理论,只要适合女权生义的目标,无一不可应用。
换言之,一切承认是女权主义的批评和理论,必须与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联系起来。
也就是与性或性别政治联系起来。
因此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揭露男人对妇女女的统治,这种统治如何构成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以及如何提供它的最基本的权力观念。
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女权主义者将现行的批评方法政治了;在此基础上,女权主义批评逐渐变成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 一、女权主义批评的背景和思想来源 • 二、英美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 三、法国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 四、批评与实践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背景和思想来 源
• 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
—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 • 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妇女的本质和 文化构成的探讨 • “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 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确定、以及我 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
•
• “女人腔”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
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人们说她 是神经质的,不可理解的,惶惑不安的, 满脑子奇思怪想的,更不用提她的语言, ‘她’说起话来没有中心,‘他’也难以 从中分辨出任何连贯的意义。”但这种非 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又有一种包容二元对 立的特征。因为,“一个人不能从另一个 中分开,我/你,我们总是复合在一起,这 怎么会出现一个统治另一个的情况呢?”
• 露丝伊瑞格瑞 • “女性谱系”:“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人
类的身体已经被符码化地置于社会网络之 中,在文化中,并且被文化赋予意义,男 性被认为是雄健和有阳具(指创造力), 女性则是被动的和被阉割的。这不是生物 学的结论,而是身体的社会和心理学意 义。”
• 《他看女人的反射镜》:整个西方哲学都是一种
理性主义传统,在其中,女性被定一位非理性, 一种需要和应当被超越的他者,一个被阉割得不 完整的男人。 “女性谱系”,就是要回到“前俄狄浦斯”阶段, 那时的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而女儿也是对双性 同体的母亲认同的。目的要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 认同关系。在这种女性谱系中,女性之间的关系 上升为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女性不再沦为单纯 的客体。
女性主义批判理论与方法评析名作

女性主义批判理论与方法评析名作女性主义理论又称女权主义,主要是指为了结束性别主义和性压迫,从而促进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认为当前的社会是建议在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父权社会体系,女权主义理论更多的是为了了解不平等现象的本质及性政治等议题。
女性主义理论者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女性在全世界都欧式一个受压迫和歧视的等级。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主要是作为一种文本批评的潮流,在西方的动荡历史时期出现。
法国女性主义家提出了“人造女性”的观念,促生了一大批的女性批评加,开始关注父权制下女性的不平等现象。
女性主义后来逐渐变成了社会运动,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女性主义这一专业术语原本是在政治领域中提出和运用的,旨在在以男权主义为核心的体制中为女性利益而发声。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女性开始关注更多领域中的女性主义解读,文学领域的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了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女性主义的文学评更多关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写作的特有方式,女性话语模式和文学经验成为新的女性主义研究方向。
因此,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和精神世界的研究,逐渐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瓦尔特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要“描述从勃朗特时代
起到当今的英国小说中的女性传统”,以填平奥斯汀、
勃朗特、乔治· 艾略特、沃尔夫等大作家之间的断裂与
鸿沟。
由于该书发掘了过去许多长期被湮没的英国女性创作 资料,有力地展示了女性文学的持续不断的传统,被 称为女权主义“划时代的著作”。
该书的另一贡献,是把女性文学传统看成一种“文学的亚文化
其次,弗吉尼娅· 沃尔夫明确提出“双性同体”的思
想。
她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 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
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
这种双性和谐合作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个观点也 在一定程度上同男性中心的单一批评标准相对抗,而且也可 看作是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的一种最初尝试。
群”,并根据亚文化的共性,将女性作家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女人气(1840—1880、模仿主流传统)、 女权主义(1880—l920,反抗主流传统的价值、标淮,争取自己独立价
值与权利)
女性(1920以来,摆脱依赖对立面而转向内心、自我发现)
此著对女性阶段的创作最为肯定,并在理论与史实两方面都对 女性文学史研究有较大突破。
再次,弗吉尼娅· 沃尔夫从经济地位等方面考察妇女
创作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弗吉尼娅· 沃尔夫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的经济地 位、社会阅历、文化教养等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 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
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种社会学批评,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作的压制, 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发了当代女权主义批评。
可见,在吉尔伯特和格巴看来,历来男性作家笔下的
女性形象,无论是天使还是恶魔,实际上都是以不同
方式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这反映出父权制下男性中 心主义的根深蒂固和对女性的歧视、贬抑。
该书还分析了从简· 奥斯汀到爱米莉· 狄金森等人创作,
探讨了她们采取的在遵守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下向
父权制发起挑战的复杂而微妙的写作策略。
这样,波娃就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者的文学作品所虚 构的种种“女人的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 歪曲表现。这为后起的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极好的范 例。
二、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
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60年代未到7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为凯
特· 米勒特;
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有卡
‘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这个“女人形成”论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 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权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性》还从存在主义观点出发,对蒙泰朗等五位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作了精辟的剖析。
波娃认为,在蒙泰朗作品中,男人是超人,女人只是作为低下 的参照物来证明男人的高尚,这是一种因果的颠倒;劳伦斯的 作品虽在性上肯定了男女的完美结合,但其中男性是引导者, 女性只能充当被引导者,体现了变相的男性骄傲;司汤达的作 品能用更加人性的眼光来看待妇女,但最终女性仍须依附于男 性。
其次,克莉丝蒂娃提出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对男权中心具有颠覆性
的符号学。
她认为象征秩序与父权制的社会文化秩序相联系,而符号学则 产生于前俄狄浦斯阶段,与母亲、女性密切相关;符号学不是
西蒙· 德· 波娃 (1908—1986)的
著作《第二性》
(1949年),主要 后被奉为“女权主义 的宝典”。
讨论妇女的生存状况,
《第二性》上卷深入探 讨了女性的生活、地位和 种种神话,下卷主要说明
当代妇女从少到老的实际
生活经历,研究她们的共
同身心状况与生存处境。
《第二性》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
中表现出来的性别权力关系,即大男子主义的性暴力 和女性的受压迫、遭损害,并对四位男性作家的“阳 物崇拜”态度给予了严厉批评。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形象
米勒特主要是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性别权力
关系中所处的受支配、受奴役的地位入手,来揭露父
权制社会男性控制、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其重要性
在于首次引入了一种女性阅读的视角,“我们第一次
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
在此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 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男
权中心主义(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就有大量的性
别歧视存在;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
从而对之加以批判。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 动力而发展起来的,但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权政治运 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提倡一种女权主义写作方式。
一句话,它对男权(父权)中心文化进行颠覆。
女权主义批评:
英美派
法国派
此外还有黑人和女同性恋的女性批评等。
一、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1. 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
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 的,尤其是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20世纪60 年代),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1)它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
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猛烈的批判;
(2)它试图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
文学史;
(3)它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
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4)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
首先,克莉丝蒂娃着重分析语言上、文化上妇女被压
抑、被排斥的地位,一切都属于男性,女性连在语言、 术语中也无丝毫的位置。
因此,克莉丝蒂娃在主张男女平等上显得更为激进,她甚至认
为不应也不可能界定“女人”。她认为要界定女人实际上是把
女人当物看待,这样就贬低了女性的价值与地位。而女性的这 种不可界定的边际地位,模糊了男女的明确界限.也就具有了 消解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的特殊意义。
被要求作为女人去阅读文学作品,而从前,我们,男 人们,女人们和博士们、都总是作为男性去阅读文学 作品”。
2. 桑德拉· 吉尔伯特和苏珊· 格巴的女权主义批评 桑德拉· 吉尔伯特和苏珊· 格巴于1979年推出了她们的 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 的文学想象》。
该书一方面研究了西方19世纪前的男性文学中的两种
料,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
女权主义批评还接受新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
性文学与阶级、种族斗争之密切关系的思想等。
解构主义也为女权主义批评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 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是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的先驱者的理
论创造。20世纪前半期,英国的弗吉尼娅· 沃尔夫和
女性形象的生命,把她们降低为男性的牺牲品。
吉尔伯特和格巴还分析了男性作品中的另一类女性形
象即妖女或恶魔。
如斯宾塞笔下半人半蛇的Errour、莎士比亚笔下的高
奈瑞尔、萨克雷笔下的贝基· 夏普等形象,认为她们体
现了男性作者对不肯顺从,不肯放弃自私的女人的厌 恶和恐惧,然而,这些女恶魔形象实际上恰恰是女性 创造力对男性压抑的反抗形式。
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有两次浪潮:
第一次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以20年
代美英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高潮标志。
第二次女权运动是在60年代,它的大背景是法国和
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
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公民权运动等。
第二次女权运动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 权、选举权等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 生育、政治和文化各领域,并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
普兰、莫尔斯、吉尔伯特、格巴和肖瓦尔特等人;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
1. 凯特· 米勒特的女权主义批评 凯特· 米勒特于60年代末推出了标志着女权主义批评 正式诞生的重要著作《性政治》。
该书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重点揭露男性中心文学对
女性形象的歪曲,抨击传统的“阳物批评”,进而批 判男性的父权制社会。作者选用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 分析的依据。
朱莉亚· 克莉丝蒂娃(1914— )原籍保加利亚,大学时代学习
文学,做过记者,1966年获得法国一所大学博士奖学金,遂移 居巴黎。在巴黎,她得到过托多洛夫、戈德曼、巴尔特等结构 主义大师的指导和帮助,从中吸取了符号学、语言学的许多思 想,后来加入了法国后结构主义阵营。她广泛学习、研究当代 西方各种重要的学术思潮的成果与方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理 论和学说。
《性政治》全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性政治”,重点揭露在两性关系中,男性
拼命维护父权制,控制和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和行为,
表达了作者对性别之间权力关系的认识;
第二部分“历史背景”,概述了19至20世纪女权斗争
及其对手的命运;
第三部分“文学上的反映”,集中剖析在D· H· 劳伦
斯、亨利· 米勒、诺曼· 梅勒和让· 热奈特四位作家作品
法国的西蒙· 德· 波娃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
弗吉尼娅· 沃尔夫是著名的意
识流作家(《墙上的斑
点》)。她不但在创作上取
得了重大成就,而且为女权 主义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的长篇论文《一间
自己的屋子》等文章,以 宏大的历史目光与开阔的 思想视野,对女性文学进 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
给当代女权主义批评以多
第十三讲
女权主义批评
一、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二、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
三、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
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