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2.通过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它们的形态特点,如细菌的单细胞结构、真菌的多细胞结构等。
3.介绍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4.讲解无菌操作技术,指导学生如何制作细菌和真菌的临时装片,并进行观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如细菌在氮循环中的作用、真菌在分解有机物中的作用等。
3.每个小组分享讨论容包括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分布、作用等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普遍对微生物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局限于其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客观看待微生物,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无菌操作技术及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微生物的兴趣,激发探究微生物世界的热情;
2.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分布、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完整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完整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

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

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真菌和细菌的分布以及概念

真菌和细菌的分布以及概念

真菌和细菌的分布以及概念真菌和细菌是生物界中两个重要的微生物类群,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并在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圈的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分布和概念两个方面详细介绍真菌和细菌。

1. 真菌和细菌的分布:真菌分布广泛,存在于陆地和水体等各种环境中。

陆地上的真菌多分布在土壤中,特别是在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常能找到大量真菌。

另外,真菌还可以在各种植物体上寄生,如腐生真菌通过分解死亡的有机物质来获取养分,而寄生真菌以其他生物体为寄主,从中获取养分。

同时,真菌也存在于空气中,风抬起的尘埃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真菌孢子,它们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其他地方。

细菌也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包括陆地和水体等各种环境。

细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很多,尤其在富含有机质和湿润的土壤中,如农田和森林土壤。

此外,细菌还存在于不同生物体表面,如人体、动物、植物以及其他微生物体的表面。

细菌可以存在于海洋、淡水和地下水等水体中,它们在水循环和食物链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细菌还可以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如极地、高温、高压等。

2. 真菌和细菌的概念:真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通常是一细胞或多细胞形式存在的,与植物和动物有着相似的特征,但在进化和生理特性上与它们有所不同。

真菌是异养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是通过外源性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和营养。

真菌体形态多样,可以是丝状菌丝体、酵母菌体或子囊菌体等,其中菌丝体是真菌最基本的结构,它对于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细菌是微生物界最为广泛的类群之一,它们是原核生物,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细菌通常为单细胞生物,但也有一些细菌可以以聚集形式生活。

细菌形态多样,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不同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杆菌和球菌。

细菌具有多样的代谢途径,有些可以进行发酵代谢,有些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还有些可以进行呼吸作用等。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分解有机物质、固氮、产生酶等。

总而言之,真菌和细菌作为两个重要的微生物类群,分布广泛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思维导图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思维导图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馒头上长出的
一个个菌斑就是霉菌的菌落。

2、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是:
3
4
第二节细菌
1、发现细菌的是列文虎克。

“微生物学之父”是巴斯德,他通过“鹅颈瓶实验”证
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空气中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和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2
(1
(2
(3
(4
(5
(6
(7)
(8
3、
4
5、青霉孢子是青绿色,着生在直立菌丝上,呈扫帚状。

6、细菌和真菌的比较
(1(2)如链球菌可使人患扁桃体炎;臂癣和足癣是由真菌引起的。

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
(3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共生。

例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

1、食品的制作:
①干蘑菇——脱水法;腊肉类熟食——晒制与烟熏法;果脯——渗透保存法;咸鱼、咸蛋——腌制法(4种食物保存方法的原理是:除去食物中水分,抑制
菌的生长和繁殖)
②袋装牛奶、盒装牛奶——巴氏消毒法;
③肉类罐头——罐装法。

(②③的原理是:高温灭菌)
④袋装肉肠——真空包装法(原理是:破坏需氧菌的生存);
还可以用冷藏法、冷冻法、使用防腐剂等方法。

(3)环境保护:
细菌可以净化生活污水,。

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识目标:1.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情感目标: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及分布特点。

2.探究实验的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本节知识概要:一、观察菌落1.菌落(1)概念: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3)鉴别真菌和细菌①菌落特征可以作为鉴别细菌和真菌的重要依据。

各种细菌和真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具有一定的特征,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因此,菌落特征可以作为鉴别细菌和真菌的重要依据。

【拓展】①不同菌种形成的菌落的特征不同,即使同一菌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其菌落特征也有变化,但同一菌种在同一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特征一般是相同的。

②一堆细菌或真菌不能叫菌落,由多个细菌或真菌形成的集合体也不一定是菌落,因为这个集合体中细菌或真菌的种类不一定相同。

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过程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1)提出问题:手上存在细菌和真菌吗?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减少了吗?(2)作出假设:洗手前手上不满大量细菌和真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减少。

(3)制定计划:①将9个灭过菌、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平均分成三组,每组培养皿底部贴上相应的标签:对照、洗手前、洗手后。

②把培养皿打开,请三位学生将手指的5个指尖分别在贴有“洗手前”标签纸的3个培养基上蘸一下。

这一步的目的是接种。

③再请刚才的三位学生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然后在贴有“洗手后”的三个培养基分别按一下指尖;④将三组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⑤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并记录各培养皿中的细菌的菌落数,求出各组的平均值。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案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3.了解细菌和真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3.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4.细菌和真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5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细菌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出细菌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

2.讲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微小单细胞生物、无细胞核、无器官、无色素等。

3.讲解细菌的分类:按形状分类(球形、杆状、螺旋状)、按染色性分类(革兰氏染色、酸性染色)等。

步骤二: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5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真菌的图片或视频,讲述真菌的特点,引起学生兴趣。

2.讲解真菌的基本特征:多细胞、有细胞核、有菌丝和分生孢子等。

3.讲解真菌的分类:按生活方式分类(营养菌、寄生菌、共生菌)、按菌丝产生方式分类(单核菌、双核菌、多核菌)等。

步骤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30分钟)1.细菌的分布:讲解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人体等,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生存繁殖。

2.真菌的分布:讲解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土壤、水体、植物体、人体等,引导学生思考真菌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生存繁殖。

步骤四:细菌和真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30分钟)1.细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讲解细菌在食品、药物、发酵等方面的应用,并让学生归纳总结。

2.真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讲解真菌在食物加工、药物合成、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并让学生归纳总结。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示例等方式进行知识传授;2.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直观地展现细菌和真菌的特点和分布情况;3.提问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新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讲解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新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讲解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01知识管理1.观察菌落菌落定义: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注意:一个菌落不能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菌或真菌形成,因为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细菌与真菌菌落的区别:2.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四个步骤: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培养。

分布: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

3.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条件: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

注意:炎热的夏天,食物容易腐败,得肠胃炎的人也较多,这是因为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宜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

人吃了变质的食品,就容易患肠胃炎。

夏天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脏鞋就容易长霉是因为洗净晾干的衣服干燥、缺乏营养物质,这种环境不适合细菌、真菌的繁殖,所以不会长霉;反之,脏衣脏鞋给细菌、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就容易长霉。

02例题解读【例】如图所示,培养基上有两处菌斑:A处为黑色且呈绒毛状,B处较小且表面光滑,以下判断错误的是()A.B处可能是细菌或真菌的个体B.B处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C.A处可能是某种真菌的菌落D.A处可能是由一种霉菌形成的【解析】菌落表面或光滑黏稠,或干燥粗糙的是细菌的菌落,体积较小;体积较大的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的是真菌的菌落。

由图示A处较大且呈绒毛状;B处较小且表面光滑;故B为细菌菌落,A为真菌菌落。

【答案】 A03当堂训练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的后代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被称为(C)A.真菌B.细菌C.菌落D.菌痕2.在探究硬币上是否有细菌的实验中,将硬币在细菌培养基表面轻轻一按,这一做法在细菌的培养方法中叫(A)A.接种B.种植C.培养D.接合3.细菌在下列哪种环境中最容易出现(B)A.潮湿的沙土地B.潮湿的粮食C.干燥的衣物D.煮沸的牛肉汁4.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及真菌的菌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B)A.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B.面积比较小,表面光滑黏稠C.面积比较大,呈蜘蛛网状D.面积比较小,表面絮状5.真菌和细菌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A)A.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B.水分、适宜的温度、无机物C.水分、较高的温度、充足的食物D.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6.(乐山中考)如果我们要在实验室培养细菌或真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D)①接种②配制培养基③高温灭菌④恒温培养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①④7.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中,一组同学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在实验培养细菌、真菌菌落的一般步骤中,A配制的培养基含有细菌和真菌生长需要的物质,这一步最常用的配制材料是琼脂,而要等培养基冷却的原因是温度太高可能杀死细菌;(2)B是接种过程;(3)完成步骤C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

三、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的探究。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细菌和真菌的图片。

2. 实验材料:细菌和真菌样本,显微镜。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类和特点。

3. 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观察细菌和真菌的样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4. 知识拓展: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记录所见到的细菌和真菌,并思考它们的分布规律。

7.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活动:1.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总结它们的分布规律。

3. 成果展示: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让全体学生了解不同环境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七、课堂讨论:1. 提问:让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食品制作、医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回答: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并分享实际案例。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细菌和真菌的利与弊,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甘敏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三)情感目标:
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形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3.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

2.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四.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和启发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综合→师生总结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片段;歌中提到一种我们最喜欢吃的生物是什么?蘑菇是植物吗?蘑菇是动物吗?那么,它究竟是什么生物呢?再请同学们观看图片。

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有多少呢?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

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
互动1
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菌落的概念及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菌落: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培养的一般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
回答非常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置好的培养基应该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看来对于培养微生物并不那么简单,但大致过程是相同的。

制培养基→接种→培养
互动2
观察菌落(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

1.细菌的菌落大小如何?颜色怎样?(细菌的菌落较小,呈白色。


2.你认为细菌的表面怎样?光滑黏稠,还是粗糙干燥?(有的光滑黏稠,有的粗糙干燥。

)3.和细菌菌落相比,真菌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真菌的菌落比细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4.霉菌形成的菌落大小如何?形态如何?(霉菌的菌落往往较大,常呈绒毛状、絮状和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小结:
细菌菌落:较小,呈白色,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互动3
探究活动
复习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

问:我们为什么要经常洗手?洗过的手和没有洗过的手上的细菌的数量有什么不同?是不是细菌可以在任何环境下生存?火星上有细菌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细菌和真菌在哪种环境中最适宜?我手上有细菌吗?等等
3.确定问题和假设
问题: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
假设: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存在。

4.制定探究计划。

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
参考计划:
(1)提出问题: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
(2)材料:每组两套装有牛奶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标签纸、透明胶带、放大镜等。

(3)实验步骤:
①.配制好培养基。

(分成两套,一套培养皿不做处理,为对照组,另一套培养皿在选定的环境中处理,为实验组)
②.按要求在各种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

③.把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放在恒温箱中或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3~4天。

(4)观察、填表。

(4)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你的结论是:细菌和真菌存在十分广泛。

5.实施探究计划。

(强调严格按照探究计划进行。


6.引导各小组得出结论。

(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知识小结:
1.菌落的概念: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菌落形态:
细菌菌落:较小,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多样。

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十分广泛。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思考与练习:
1.下面各种环境中,可能有较多细菌存在的是:(A)
A.夏天馊了的饭菜里
B.洗得很干净的手上
C.经过严格灭菌、密封后的罐头里
D.洗净的苹果上
2.你见过泡菜吗?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泡菜坛的结构,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泡菜坛加盖后封口,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的缺氧环境.因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
作业:课后观察自己培养的细菌菌落的形态。

教学反思:
由于时间关系,培养基的配制过程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只能由教师提供;也由于时间短,学生自己培养的细菌菌落,无法当场观察到细菌菌落的形态,导致在总结细菌的分布和细菌的生存条件时,带来一定的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