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二十四节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观察天象和气候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和气候条件。
这些节气不仅主导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也对人体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二十四节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冲犯。
根据中医理论,每个节气与不同的脏腑经络相联系。
这意味着当某个节气来临时,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会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进而影响整个人体的健康。
比如立春这个节气,代表春天的开始,此时人体的肝脏、胆、膀胱、经络等器官处于高峰期,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因此,在不同的节气中,人们需要根据相应的脏腑经络特点,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以保持身体健康。
其次,二十四节气与饮食调理有关。
中国文化中讲究“草木有时尽”的道理,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令,食物的性味和烹调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
比如夏至这个节气,人体容易出现口渴、易上火的情况。
而此时,大自然中正是樱桃、荔枝等水果成熟的时候,这些水果既可以滋阴降火,又能解渴。
因此,夏至期间适当多吃一些水分丰富的水果是对身体的一种良好调养。
第三,二十四节气与作息规律息息相关。
每个节气都代表着自然界的一个周期,人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有相应的作息规律。
比如冬至这个节气,日照时间最短,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等症状。
此时,我们可以利用清晨的阳光进行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提高心情。
同时,晚上早点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调节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二十四节气与运动方式有关。
不同的节气对应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们可以根据气候变化进行相应的运动。
比如立夏这个节气,天气逐渐变暖,人们可以选择户外活动,比如慢跑、打太极等。
这样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能够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
最后,二十四节气与心理健康有关。
随着节气的变化,天空阴晴不定,气温上下波动,人们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节气养生的方法,例如饮食调理、运动、草药熏蒸或者冥想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二十四节气调养身体的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调养身体的时间表中国古代智者发现,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他们总结出了一套调养身体的时间表,即二十四节气。
这套时间表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个充满智慧的时间表。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新年,也是春季的开始。
此时应保持愉快的心情,早起晚睡,多进行户外活动,促进新陈代谢。
雨水:雨水时节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增加。
人们可以适量增加饮水量,多食用含水分丰富的食物,如鲜果蔬菜。
惊蛰:惊蛰之后,春雷始鸣,大地苏醒。
此时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山药、蜂蜜等。
春分:春分之际,昼夜均分,阳气逐渐增长。
此时要注重平衡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清明: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春季养生的重要时刻。
外出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同时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谷雨:谷雨时节,雨水充沛,田野一片繁忙的景象。
这个时候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多吃清凉降火的食物,如绿豆、苦瓜等。
小满:小满时节,万物繁茂,人体的阳气也逐渐上升。
此时要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用新鲜蔬果。
芒种:芒种时节,麦收开始,人体的阳气达到顶峰。
此时应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让身体过度疲劳。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候,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夏至之后,人体应适当减少对热性食物的摄取,多吃些清凉的食物。
小暑:小暑之后,天气开始炎热。
人们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多喝水、吃水果,注意避免中暑。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此时人体容易出现虚火。
多吃些清凉的食物,如绿豆汤、凉拌黄瓜等。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此时要适量增加营养,多吃肉类和谷类食物,增强体力。
处暑:处暑是温度逐渐下降的时候,但还是要注意防寒保暖,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白露:白露时节,早晚温差大,人体易感冒。
此时要注意保暖,多吃些温补食物,如姜汤、红枣等。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历法中的一个重要时间划分方式,它将一年分为24个小节气,每个小节气代表着一种气候变化或自然现象。
中医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医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苏醒、万象更新的时节,中医养生强调传统清明、谷雨两个节气。
清明时节,春雨润物,宜选择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营养,滋润肌肤。
谷雨时节,气温回升,阳气渐旺,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二、夏季养生夏季是炎热高温的季节,中医养生注重夏至节气。
夏至时节,阳气达到最旺,阴气最衰,此时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暴饮暴食,以免伤害脾胃。
同时,多吃清凉食物,如西瓜、薏米等,帮助消暑清热。
三、秋季养生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中医养生强调白露、秋分两个节气。
白露时节,天气逐渐凉爽,应注意加强保暖,避免受凉。
秋分时节,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加大,要适时增减衣物,保持体温平衡。
此时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增强免疫力。
四、冬季养生冬季是万物休眠、阴寒凝结的季节,中医养生注重冬至、小寒两个节气。
冬至时节,阳气日益衰退,应注意保暖,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鸡肉等,以补充体内的阳气。
小寒时节,寒冷更为严寒,宜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
五、节气养生食谱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养生食谱。
如立夏时宜多吃绿色蔬菜和海鲜,帮助祛火解暑;白露时宜多吃梨、柿子等润肺生津的水果;大寒时宜多食韭菜、羊肉等温暖身体的食物。
根据不同的节气选择相应的食物,有助于调节身体,增强免疫力。
六、节气养生运动除了饮食调理,中医养生还注重节气养生运动。
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养生运动方式。
如春季适宜散步、打太极拳等缓和的运动;夏季适宜游泳、太极剑等消暑降温的运动;秋季适宜散步、打羽毛球等锻炼身体的运动;冬季适宜冬泳、打太极拳等增强体质的运动。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养生的关联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养生的关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重要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节气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为基础,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长的时间段。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物候现象,对人体健康和养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其中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气温逐渐回升,阳光逐渐增多,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逐渐加快。
此时,人们应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多晒太阳,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提高免疫力。
同时,春季还是肝脏的养护季节,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清肝明目,保护肝脏健康。
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其中立夏、小满、大暑等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出现中暑、脱水等问题。
因此,夏季养生的重点是防暑降温。
人们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清热解暑,如多吃清凉的水果蔬菜,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此外,夏季还是心脏的养护季节,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来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其中立秋、白露、寒露等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气温逐渐下降,天空湛蓝,人体的阳气逐渐收敛。
秋季养生的重点是养阴润燥。
人们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滋阴润燥,如多吃梨、柿子、银耳等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
此外,秋季还是肺脏的养护季节,可以通过适当的呼吸锻炼来增强肺功能,预防呼吸道疾病。
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其中立冬、小雪、大寒等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气温低,天气干燥,人体的阳气最为收敛。
冬季养生的重点是温暖保护。
人们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温暖身体,如多吃温热的食物,如姜、蒜、辣椒等。
此外,冬季还是肾脏的养护季节,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增强肾功能,预防肾脏疾病。
除了四季之外,二十四节气还包括了一些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人们关注健康养生的重要时刻。
人们在节日期间会进行一些特殊的饮食和活动,如春节期间的团圆饭、中秋节期间的赏月等。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常练“春分二月中坐功”
Part.01 春生养肝防 春困
清明 贵在与自然同气相 求
01
多雨的清明
06
其他养生之道
02
清明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5
清明时节日常 起居指南
03
清明时节养生 原则
04 清明时节饮 食进补方案
Part.01 春生养肝防春困
清明 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
常练“清明三月节坐功”
小雪时节饮食 进补ຫໍສະໝຸດ 案0 2小雪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 5
小雪时节日常 起居指南
0 3
小雪时节养生 原则
0 6
常练“小雪十 月中坐功”
Part.04 冬 藏敛阳又护 阴
大雪 大雪藏热,防寒保暖
0 1
大雪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 4
日常起居指南
0 2
大雪时节养生 原则
0 5
其他养生之道
0 3
饮食进补方案
0 6
0 2
雨水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 5
雨水时节日常 起居指南
0 3
雨水时节养生 原则
0 6
常练“雨水正 月中坐功”
Part.01 春 生养肝防春 困
惊蛰 警惕肝脏疾病的侵袭
0 1
惊蛰回暖,新 生命的诞生
0 4
惊蛰时节饮食 进补方案
0 2
惊蛰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 5
惊蛰时节日常 起居指南
0 3
惊蛰时节养生 原则
大寒 大寒,防风 御寒
Part.04 冬藏敛阳又护阴
立冬 养藏补阳不可少
0 1
养精蓄锐,气 温还不太低
0 4
饮食进补方案
人体脊柱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人体脊柱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人体脊柱是我们身体的重要支撑部位,它不仅仅是一个骨头的堆叠,更是一个复杂的生物机构。
而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时令和自然变化。
虽然人体脊柱和二十四节气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人体脊柱与节气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脊柱上的各个穴位与经络与自然界的节气变化相互关联。
经络是在人体内部流动的能量通道,通过穴位可以调节和平衡身体的能量流动。
而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经络的流动和脊柱上的特定穴位。
例如,冬至这个节气,它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此时人体的阳气最微弱,而在脊柱上的大敦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促进阳气的再生,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
其次,人体脊柱的健康与节气的变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气候和自然环境,而这些变化也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比如,在立春这个节气,寒气逐渐减退,气候变暖,此时人体容易出现一些与暖气有关的疾病,比如风寒感冒、关节炎等。
而脊柱作为人体的支撑系统,如果脊柱出现问题,如脊柱侧弯、骨质疏松等,就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保护脊柱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坐姿等方式来保护脊柱的健康。
再者,人体脊柱与节气的关系还表现在生活习惯和饮食方面。
根据中医的理论,不同的节气对应着不同的饮食原则。
例如,立春时要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
而在人体脊柱的保护方面,不同的运动和生活习惯也会对脊柱的健康产生影响。
比如,我们应该养成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习惯,避免过长时间的低头和弯腰等不良姿势。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是保护脊柱健康的重要手段,比如瑜伽、太极等锻炼方式,可以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总之,人体脊柱与二十四节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人体脊柱在自然界的节气变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身体的支撑系统,更直接地连接着人体的经络和气血流动。
24节气经络养生知识

24节气经络养生知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一年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约为15天,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对应。
这些节气不仅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也与人体的健康有着紧密联系。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二十四节气与经络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为你介绍相关的知识。
第一个节气是立春,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候,冰雪开始融化,大地回复了生机。
立春这段时间,我们应该注重养护肝脏和胆经。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健康与血液循环、情绪调节等方面密切相关。
养护肝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每天喝一杯蜂蜜水,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避免暴饮暴食等。
随后的节气是雨水,它代表着春季的蓬勃发展,也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候。
雨水这段时间,我们需要注重养护肾脏和膀胱经。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它的健康与水液代谢、气血循环等方面密切相关。
养护肾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多喝温水,多吃含有丰富水分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等。
接下来是春分,它是春季的中点。
春分这段时间,我们需要注重养护肝脏和胆经。
与立春时相似,养护肝脏的方法依然适用。
而清明则是春季的尾声,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清明这段时间,我们需要注重养护心脏和小肠经。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健康与血液循环、情绪调节等方面密切相关。
养护心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定期进行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疲劳等。
接下来是立夏,它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候,气温开始升高,大自然开始进入到一个繁忙的时期。
立夏这段时间,我们应该注重养护心脏和小肠经。
与清明时相似,养护心脏的方法依然适用。
而穿过一个节气之后,又是一年的小半。
接下来是小满,它是夏季的中点。
小满这段时间,我们需要注重养护脾胃和胃经。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它的健康与人体的营养摄入、能量供应等方面密切相关。
养护脾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每天吃早餐,避免暴饮暴食等。
接下来是芒种,它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在这个时候,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我国古代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称一年,并在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一带,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将四季变化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共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天。
由于每月天数不一,有29天多一点,有30天多一点的,或是少几小时的,所以经过长期的总结,用“无中气之月置闰"的办法,来调整这一年不足之时日。
即如月中有节而无气则该月为闰月。
当然这一方法对于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如热带地区季节变化相对不明显,也就不适用,即使与我们同一个纬度的也有区别,在此仅作简要介绍。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阳历(即公历)和阴历(即农历)。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
2422天为一年。
阴历也叫阴阳合历,是以月球的圆缺周期29。
5306天为阴历的依据,同时又照顾了寒暑变化实际.阴历一年12个月,计354天,比阳历一年少11天。
长此下去,月份和时令之间势必难以相符.就会出现如:三伏天过春节,寒冬腊月赛龙舟。
为使阴历与阳历在时令上能够合拍,阴历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余缺,规定每隔2年或3年来一个闰月。
有闰月的这一年,阴历是13个月。
那么该“闰”那一个月呢?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把全年划分为24个节气。
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节气和中气按照月份顺序相同排列.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之间平均相隔30天半,可是阴历的一个月只有29天半(29。
5306天).这样,下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势必要往后拖延一天或两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至月尾,下一个中气则又在隔一个月的月初,结果中间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
阴历历法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无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上一个月的附属闰月.那么,我们人体又是如何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呢?我们知道人体有十二经脉,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十二经脉和十二脏腑结合起来,形成二十四经脉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相对应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我国古代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称一年,并在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一带,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将四季变化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共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天。
由于每月天数不一,有29天多一点,有30天多一点的,或是少几小时的,所以经过长期的总结,用“无中气之月置闰”的办法,来调整这一年不足之时日。
即如月中有节而无气则该月为闰月。
当然这一方法对于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如热带地区季节变化相对不明显,也就不适用,即使与我们同一个纬度的也有区别,在此仅作简要介绍。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阳历(即公历)和阴历(即农历)。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一年。
阴历也叫阴阳合历,是以月球的圆缺周期29.5306天为阴历的依据,同时又照顾了寒暑变化实际。
阴历一年12个月,计354天,比阳历一年少11天。
长此下去,月份和时令之间势必难以相符。
就会出现如:三伏天过春节,寒冬腊月赛龙舟。
为使阴历与阳历在时令上能够合拍,阴历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余缺,规定每隔2年或3年来一个闰月。
有闰月的这一年,阴历是13个月。
那么该“闰”那一个月呢?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把全年划分为24个节气。
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节气和中气按照月份顺序相同排列。
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之间平均相隔30天半,可是阴历的一个月只有29天半(29.5306天)。
这样,下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势必要往后拖延一天或两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至月尾,下一个中气则又在隔一个月的月初,结果中间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
阴历历法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无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上一个月的附属闰月。
那么,我们人体又是如何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呢?我们知道人体有十二经脉,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十二经脉和十二脏腑结合起来,形成二十四经脉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相对应的关系。
人体二十四经脉不但在一年里与节气相应,而且在一天也与十二个时辰相应而有旺时和衰时。
十二经络十二脏腑二十四节气足厥阴肝经肝脏惊蛰春分足少阳胆经胆腑清明谷雨手厥阴心包络立夏小满手少阴心经心脏芒种夏至手太阳小肠经小肠腑小暑大暑足太阴脾经脾脏立秋处暑足阳明胃经胃腑白露秋分手太阴肺经肺脏寒露霜降手阳明大肠经肠腑立冬小雪足少阴肾经肾脏大雪冬至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腑小寒大寒手少阳三焦经立春雨水当然,我们还应知道人体脊椎与二十四节气变化的关系,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人体与宇宙、大自然相应的奥秘,并结合应用到医学、生理、心理、天文、地理、哲学等各个科学门类之中。
十二经二十四节气经络时间时辰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立春惊蛰雨水春分肝肺1-33-5丑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芒种小暑夏至大暑大肠胃5-77-9卯辰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立秋白露处暑秋分脾心9-1111-13已午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寒露立冬霜降小雪小肠膀胱13-1515-17未申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清明立夏谷雨小满肾心包17-1919-21酉戊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大雪大寒小寒冬至三焦胆21-2323-1亥子体液的阴阳及功能(1)我们知道人体中约有70%是水组成。
足见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多么重要,地球也是如此。
体液泛指我们大家熟知的血液、精液、泪液、汗液、唾液、尿液、奶液、胎液、胃液、细胞液等。
体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器官组织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因此,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病理上,体液和脏腑、神经、经络及骨骼等器官组织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为因果的关系。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体液的阴阳及功能。
1 血液血是回旋于血管脉中的液体,分明暗两色即鲜红与暗红色,分属血液的阳血与阴血之中。
阳血统领全身的营养与滋润;阴血主回收和输送全身的废物。
血液的生成分两种:一种先天血,来源于父母;后天血生成于脾胃,为第二种。
因此生成血液的后天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中的水谷精微。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也说明了营气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血液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血液的功能分两种:一种是血循全身内外,对全身组织、器官起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又是精炁神的物质基础。
《素问·五脏生成论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如果血不足,各器官组织失去了濡养作用,可出现诸如四肢麻木、皮肤干燥作痒、视力减退、眼睛干涩、关节运动不利等病症。
第二种,它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炁血充盈,才能神智清晰。
《灵枢·平人绝谷》有“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因此知血液和血管正常而不老化、迟滞,浓度或大或小,只有通快顺利,精液和神智才能稳定。
而不会有心血虚则惊悸、失眠、多梦等神智不安的见症。
《诸病源侯论》有:“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赤水玄珠》说:“失血者,水谷之精气也,调和五脏,洒陈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
”可知血能生精养精,是精的物质基础。
血不足时男子精液少,妇女月经量少、乳汁不足等症。
2 精液《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这两句说明了精是先天父母的精气与后天水谷中的精气相结合而生成的,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的最根本物质。
人类依赖男女之精液繁衍,生命依赖先天、后天之精而存在,因此精液可分阳精与阴精。
精液的生成分两种:一种是先天之精,即父母生殖之精液,也是人体最初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称阳精。
另一种是后天之精,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藏于肾,输布五脏六腑之中,是人体继续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称阴精。
如《医宗金鉴》有:“先天之精始父母,后天之精水谷生。
”肾藏精,无过盈之说。
因为精(阴精、阳精)都在衰败、耗散的缘故,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延缓精的衰败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精液的功能分两种:一种是繁衍后代(分两种,即生育和修炼出另一个自我的生命体),另一种功能是它可以保证肌体的机能正常生存、发育等一切活动,并抵御病邪而使肌体产生免疫作用,同时也不怕寒冷,肌体精足充盛时不怕寒冷,即精足不畏寒。
3 津液的阴阳与功能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即体液。
包括人体的各种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腔液、细胞液、泪、涕、汗、尿等。
而津液布于全身,因形状、部位与功能的不同,而分阳津、阴液。
一般清稀者为津,质地稠厚者为液。
二者均由水谷代谢产生,功能上相互依存、转变、密不可分。
津液的生成:游溢精炁,上输于脾,脾炁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津液可外泄于皮肤,也可由外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内注脏腑经络各组织器官,它的产生、运送和排泄主要靠副交感神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来完成。
津液的功能:《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
”都讲到了津液可滋养五脏及所属的肌肉、皮毛、官窍(如眼、耳、鼻、生殖器、肛门等)、经络,还输注关节、脑髓、骨髓,津液也是补充血液,调节血浓度及体温的重要成分,如《灵枢·痈疽》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说明维持人与自然界的相适应,保持自身阴阳相对平衡,津液起着重要调节功能。
如果多汗、多尿、大吐、大泻则会损耗过多的津液,出现津伤液脱之症,从而伤及脏腑、经络、官窍等;如津液运送障碍,水湿停滞,则会聚生痰饮、水肿等症。
当然,脏器的病变异常,也会影响津液的病变,如肾阳不足,而不能温化水液,水邪泛滥逆上,致肺失肃降出现呼吸急促、喘咳等症。
修炼者对津液的认识,不仅仅是上述的知识,通过一代代的修炼者们发现,津液还具有修复肌体损伤的功能,而且更重要的还具有恢复青春,永葆青春,提高肌体免疫力的功能!津液的产生还来源于人体皮肤与起居环境、工作环境的潮湿度有密切关系,通过皮肤吸纳津液过多的人体会肥胖或患皮肤病等,这样也加重了身体内脏的代谢负担,因此中国的先贤们提出了“风水学”、“堪舆学”并得到了当政者的认可与应用和推广,他们的居住之地,作战之地、甚至长眠之地等,都无不严格按照风水师的选址与堪定来修建,目的是居之使人健康,津液充足而使人年轻,达到心情舒畅,身心健康、长寿的目的。
同时百姓更是盲目效仿,把这门科学看成了神秘的文化。
4 胎液和奶液这里仅作为笔者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因为它们是人体生命中一个独有现象,正是因为有了胎液和奶液,才孕育了生命,延续了生命。
胎液是由父母之精媾和为卵子而产生,随着卵子的细胞分裂发育而增加,当生命的雏形完整时,胎液也达到了顶峰。
它的正常营养主要靠先天之精肾和后天之精胃,如果这两个精阴阳不平衡,就会导致胎液的变化,而出现胎液色变浊、变暗,胎液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死亡。
妇女在怀孕之时,经血自然消失,是因为胎液及胎儿的形成和发育引起的体内阴(月经)液向阳液(胎液)转化的缘故,此时妇女的修炼者大都禁止练功和大动,以利胎液的正常转化、生发,以免母体过多的耗散转化成胎液的津液、体液。
母体此时也因怀孕而变得身体强壮,超乎了一般情况下的自身免疫力。
就如同道家讲的结丹生圣婴一样,百病皆去,身体极壮。
修炼者所讲孕育的自我生命长生、永生,是指修炼出的阳纯之体有大智慧的人,是人体之阴腹中的阳体;而妇女怀孕生子,则是人体之阴腹中生阳体,此阳体却不是她自我,而是自我中的一部分。
这也说明了津液在人体内的变化,胎液只是其中之一种变化形式,同时也使人们知道了男(修炼者的下丹田结丹出圣婴即小童子)、女皆可孕而生“子”的道理,也都应与津液密不可分。
其实,有明师指导下孕妇也可以修炼但应该慎之又慎。
奶液是妇女生产后体内津液的又一种变化形式。
由于孕期胎液的需求量大,津液大都输布于下腹,同时又因腹部此时为阳,必有一个阴用之位与其相对立,孕妇才能健康发育、生长,故乳房在孕期悄然变化,为变成阳位而创造条件。
当胎液突然消失,腹腔不再需用津液大量输布时,那些多余的津液便通过冲脉输布到腹腔的极端胸,而产生了奶液。
奶液在孩子食用之时,有一定时期(3个月左右)孕妇不来月经,但仍然排卵,经过这个时期后,月经才会出现。
时间长短不一,营养好的身体恢复快的来月经的快,有的要一年多才来月经,是因为营养不足和与喂孩子奶等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