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医方解释
(三)调胃承气汤——肠梗阻,蛔虫,胆囊炎

(三)调胃承气汤——肠梗阻,蛔虫,胆囊炎左右两位,王叔和与孙思邈,(左右不定)7潮热食难呕吐——翟竹亭医案本邑西门内,有步清者,年近六旬,偶患疫证。
愈后,每日潮热,饮食难进,强食呕吐,骨瘦如柴,危困于床。
屡请医治有云“嗜膈”者,有云“反胃”者,杂药乱投,毫无效验。
邀余诊治,脉细如丝,幸而有神。
详察胸腹间,按之胃脘微疼。
此乃疫病虽愈,燥粪结存胃脘故也。
用调胃承气汤,内加蜂蜜60g,越日下燥粪十余枚,干黑极硬,诸症若失,不数日即平复矣。
出处:《湖岳村叟医案,温疫门》。
《经方一剂起沉疴》论:此所谓偶患疫证者,此是指外感,不是温疫,更不是病毒。
每日潮热,即是里不解,下之则愈,太阳十五,汗出之后,里不解者,下之则愈。
8潮热汗出——冯世纶医案刘某,女性,27岁,病历号161328,1965年6月4日初诊。
发热头痛1周,曾服中西解表药,大汗出而身热头痛不解,头胀痛难忍,心烦欲吐,口干思冷饮,皮肤灼热而不恶寒,大便已3日未行,苔白厚,脉弦稍数。
体温38℃。
证属里实热胃不和,治以清里和胃,予以调胃承气汤:大黄10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分冲),结果:上药服1煎,大便通、头痛已,身热减,体温正常,继服余药而去芒硝,诸症基本消失。
临床要注意:三承气汤,虽均属阳明病的泻下剂,但调胃承气汤长于下热,而治满不足,小承气汤长于治满,而下热不足;大承气汤既下热又除满。
《解读张仲景医案》论;头胀痛难忍,像是表证没解,而皮肤灼热不恶寒,此是恶热汗出之义。
调胃承气汤泄之。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596篇原创内容公众号9肠梗阻——陈宝田医案张某,女,38岁。
1976年11月3日初诊。
患者做子宫全切术后2年,经常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
此次因劳累、饮食不节而发作。
患者全腹胀满,叩之如鼓,不能进食,食则胀甚,有时腹绞痛后排水样便;肠鸣音亢进、呈高调金属音,苔黄,脉沉有力。
(四)调胃承气汤——二便不通,久利,痔疮,痉病

(四)调胃承气汤——二便不通,久利,痔疮,痉病展开全文20二便不通——张子和医案张氏儿,年十四,病约一年半矣。
得之麦秋,发则小肠大痛,至握其阴跳跃旋转,号呼不已,小溲数日不能下,下则成沙石,大便秘涩,肛门脱出一二寸,诸医莫能治。
张曰:今日治今日效,时日在辰已间矣。
以调胃承气,仅一两,加牵牛末三钱,汲河水煎之,令作三五度咽之。
又服苦末丸如芥子许六十粒,日加晡,上涌下泻,一时齐出,有脓有血。
既定,令饮新汲水一大盏,小溲已利一二次矣。
是夜凡饮新水二三十遍,病去九分,止哭一次。
明日困卧如醉,自晨至暮,猛然起走索食,歌笑自得,顿失所苦。
继与太白散、八正散等,调一日,大瘥。
此下焦约也,不吐不下,则下焦何以开?不令饮水,则小溲何以利?大抵源清则流清者是也。
出处:《续名医类案?淋浊》卷二十。
《经方一剂起沉疴》21便秘——闫云科医案徐某,王府村一老妪。
便秘四月,艰涩难下,努挣多时,始遗一二枚,其硬如石。
日日如此,常畏便节食。
然自度阴寒所致,坐卧热炕,厚衣取暖,不意致病益重,肛周胀痛,肛热如烙。
口苦口渴。
舌尖红,苔薄黄。
脉沉而细数。
腹诊:腹皮薄弱,左少腹硬痛,结粪一似儿臂。
细脉为血少,脉数示火旺。
盖年老津血不足,难以滋润大肠。
大肠者,传道之官也。
传道失职则大便艰涩难下。
加之厚衣火炕,更灼津液,便益艰难。
证情若此,何以为治?若泻热不滋阴,标去仅是暂时,死灰犹能复燃;滋阴而不泻热,火盛灼津,阴液终难以复。
宜泻热生津并施,二法不可或缺。
如是则热可去,津可复。
拟调胃承气汤加味:川军10g 芒硝10g 甘草10g 当归30g元参30g 肉苁蓉30g一剂二诊:泻下硬粪甚多,肛周烙痛随失。
其后之治,专以养血滋阴,虽为不急之务,然须持之以恒。
拟归芍地黄汤:当归15g白芍15g生地24s山药128山萸肉128丹皮10g茯10g连进十余荆,大便始如往滑。
按:先贤余听鸿谓:大便不通,如河道之舟不行。
须借风之吹力,水之浮力,通壅阻,破冰冻,方能运行。
经方:调胃承气汤(食物堵在十二指肠)

经⽅:调胃承⽓汤(⾷物堵在⼗⼆指肠)调胃承⽓汤【原⽂】⽢草⼆两(炙)芒硝半⽄⼤黄四两(清酒洗)右三味,切,以⽔三升,煮⼆物⾄⼀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温顿服之,以调胃⽓。
【作者】张仲景【出⾃】《伤寒论》【经典回顾】1、伤寒脉浮,⾃汗出,⼩便数,⼼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作⽢草⼲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温者,更作芍药⽢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汤;2、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与调胃承⽓汤。
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必先振栗汗出⽽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汤。
4、伤寒⼗三⽇,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便利者,⼤便当硬,⽽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其治也。
若⾃下利者,脉微当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汤主之。
5、太阳病,过经⼗余⽇,⼼下温温欲吐,⽽胸中痛,⼤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故知也。
6、阳明病,不吐,不下,⼼烦者,可与调胃承⽓汤。
7、太阳病三⽇,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汤主之。
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汤和之则愈。
【剂量】1、⼤黄和炙⽢草的⽐例是⼆⽐⼀,炙⽢草不可以⽤太重,如果⽤太重,⼤黄和芒硝会停在肠胃⾥⾯不⾛,因为炙⽢草把它固住了。
【组成】芒硝⽢草⼤黄【时机】1、下脘、建⾥这⾥有压痛就是调胃承⽓汤,⽤于⼗⼆指肠这⼀段。
2、“太阳病,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就是桂枝汤将肠胃⾥的津液发掉了(⿇黄汤不会,因为⿇黄汤是宣肺的),⾷物堵在⼗⼆指肠⾥;⾷物如果堵在⼩肠,就是⼩承⽓汤,⼤肠⾥就是⼤承⽓汤。
3、腹不满,于脐中⼼之腹底及上下左右有凝结⽽觉抵抗,且有压痛者,即本⽅之腹证也。
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调胃承气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调胃承气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调胃承气汤的知识吧!
【处方】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甘草6克(炙)芒消15克
【功能主治】缓下热结。
主阳明病胃肠燥热。
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
少少温服之。
【注意】虚寒性便闭忌用。
【备注】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消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
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摘录】《伤寒论》
【处方】大黄、枳壳、厚朴、甘草。
【功能主治】伤寒阴厥。
用温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
【摘录】《伤寒大白》卷四
生活常识分享。
下法王者:三个承气汤精解!!!

下法王者:三个承气汤精解三承气汤再认识·所谓“承气”,指帮助大肠承接胃的下降之气,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得以延续,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
·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大承气汤攻下大肠燥屎,小承气汤介于两者之间,在未确定燥屎形成的诊断时,用于试探性治疗。
·“三承气汤”并非阳明腑实专用方,只要是内热亢盛,腑气不降,则不管病在何脏何腑,皆可用之。
对于《伤寒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三方,笔者略有管见,兹简陈如下。
“三承气汤”释《伤寒论》大承气汤中,大黄属寒下药物,芒硝属软坚药物,而枳实、厚朴可以下气;以大黄清热泻下,芒硝软坚泻下,枳实、厚朴降气泻下,诸药配伍,起到泄热、软坚、通腑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属刺激性泻下药,芒硝属容积性泻下药,枳实、厚朴则属于调节性泻下药。
大黄中的蒽醌类衍生物,尤其是大黄酸,能刺激胃肠蠕动幅度增大变快;芒硝中的十水合硫酸钠则在肠道中形成高渗状态,使肠道外的水分向肠道内集中,增加了肠道容积;枳实具有使胃肠收缩兴奋、节律有力的作用,厚朴则具有明显、持久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两者结合,可调节肠道的排储功能。
肠道内水分增多,干结的大便濡润变软,肠道蠕动的速度变快、幅度变大,就有利于燥屎的下排,而枳实、厚朴则可使肠道蠕动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节律和幅度上,不至于过高或偏低。
临床运用大承气汤,既要掌握其使用指征,还要掌握其使用的时间节点及火候。
使用指征如“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必待“屎定鞕,乃可攻之”;时间节点如“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攻下的火候如“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总之,就是要做到适合、适时、适度、适当。
小承气汤的使用特色:一是以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二是以小承气汤测试转矢气与否;三是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这3点特色提示3个问题:一是小承气汤证不一定是燥屎內结,很可能是大承气汤证的前奏;二是小承气汤的攻下力量比大承气汤要弱得多;三是小承气汤不在于泻实,而是偏重于行气。
调胃承气汤

方中药仅三味,然配伍惬当: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邹澍云本方其所以名「调胃承气」,其承气之功皆在于大黄。本方与大、小承气汤相比,泻下导滞之方弱,尤适于症轻而体弱者。由于本方能调和肠胃,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诸证蠲除,故名「调胃承气汤」。
【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寒论》
【处方】大黄(五钱) 甘草(三钱) 芒硝(一钱半)
【功能与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组成:大黄(去皮,清酒洗,12克) 甘草(炙,6克) 芒硝(9克)
简介: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肠梗阻,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伤寒论》113方——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113方——调胃承气汤1阳厥——喻昌医案(清)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守不服药之戒,身热已退,十余日后忽然昏沉,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举家忙乱,亟请予至。
一医已合就姜附之药矣。
予适见而骇之,姑俟诊毕,再三辟其差谬,主家自疑阴证,言之不入,又不可以理服,只得与医者约曰:“此一病,药入口中,出生人死,关系重大,吾与丈各立担承,倘至用药差误,责有所归。
”医者曰:'吾治伤寒三十余年,不知什么扭承。
”予笑曰:“有吾明眼在此,不忍见人活活就塊,吾亦不得已也,如不担承,待吾用药。
'主家方才心安,亟请用药。
予以调胃承气汤约重15克,煎成热服半盏,少顷又热服半盏。
其医见热渐退,人渐苏,知药不误,辞去。
仍与前药,服至剂终,人事大清,忽然浑身壮热,再与大柴胡一剂,热退身安。
门人问曰:'病者云系阴证见厥,先生确认为是阳证,而用下药果应,其理安在?'答曰:“其理颇微,吾从悟入。
若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编者按:三阳证亦有变为阴厥者,喻氏此语,未免过偏)。
盖阴厥得之阴证,一起便直中阴经,唇青面白,遍体冷汗,便利不渴,身倦多睡,醒则人事了了,与伤寒传经之热邪转入转深,人事昏惑者,万万不同。
诸书载阴阳二厥为一门,即明者犹为所混,况昧者乎?如此病先犯房室,后成伤寒,世医无不为阴证之名所惑,往往投以四逆等汤,促其暴亡,而诿之阴极莫救,致冤鬼夜号,尚不知悟,总由传派不清耳。
'(《寓意草》)《名医经方验案》论:阴证见厥,确认为阳证,是外感表病,燥热内侵,里阴外客也,所以见阴证四逆。
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
此语是误,一,痉病其表失解,会有亡阳厥逆证。
二麻疹其表失解,也会有亡阳证。
皆是阳证,亡为阳亡阴厥证。
最后都是用附子剂急救回阳也。
2 阳厥,就是伤寒表实,经阳内闭,燥热内侵,里阴外客,则手足如冰。
阴厥,即是阴盛内寒,阴盛发厥,阳厥不降,阴阳不交,而手足逆冷。
3个承气汤,应用起来有何异同?

3个承气汤,应用起来有何异同?承气汤,有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伤寒论》中有多个条文论述过这3个方子。
提起承气汤,不少人都能想到它们是下法之剂,虽都名承气,但具体应用时并不尽相同。
让我们跟着今天的推文,再一起学习巩固一下这3个方子吧。
调胃承气汤01组成甘草(炙)二两,芒硝半斤,大黄(清酒洗)四两。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02方剂简介与条文《伤寒论》论述调胃承气汤的条文共有9条,其中第248条云:“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是治疗阳明燥热内结的方剂。
方中大黄苦寒泄热去实,推陈致新;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炙甘草甘平和中。
三物相合,为泻下阳明燥热结实而不损伤胃气之剂。
03研究进展由于本方祛邪而不伤正,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
对于急性肺炎伴大便秘结者,采用调胃承气汤通腑泄热常可获效。
04医案选辑张某,男,81岁,2010年6月18日晚10点多其子急叩我门,说他父亲高热昏迷不醒,邀我去他家急救。
患者近10日胸痛、咳嗽,当地医生以扩冠、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显。
近两日高烧不退,体温高达40.5℃。
今日神志不清,神昏谵语,脉洪大,15日未行大便,家属已为其准备后事。
急则治其标,15日未大便,因考虑年高体弱,故用调胃承气汤先通便。
中医诊断:高热。
治则:通腑泄热。
处方:大黄56g,炙甘草28g,芒硝120g。
先煮取大黄、炙甘草15分钟,再放芒硝煮10分钟,将药液适温后用鼻饲管一夜分5次注入。
次日凌晨5点30分左右,便出十几枚坚硬粪蛋。
便后高热消退,神志清醒,嘱其饮小米粥调养。
处方如下。
云苓10g,半夏10g,炙甘草10g,白芍20g,制首乌20g,丹皮10g,橘红10g,炒杏仁10g,黄芩10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后下),川芎10g,丹参30g,白术20g,砂仁6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胃承气汤医方解释
功能:胃实缓攻
出典:伤寒论
组成:大黄(酒浸) (检核-85-2,86-1)、芒硝、甘草。
(3)
主治:(1)治伤寒阳明证,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閟,谵语,腹满,中焦燥实。
(伤寒,阳明篇。
)
(2)及伤寒吐后腹胀满者[1]。
(伤寒,阳明篇。
)
(3)阳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烦者。
(伤寒,阳明篇) [2]
(4)亦治渴证中消善食而溲。
(杂病,消渴)
制服法:少少温服。
方义:此足太阳阳明药[3]。
(86-2)
(1)大黄:苦寒,除热荡实。
(2)芒硝:咸寒,润燥软坚。
(3)二物下行甚速,故用甘草甘平以缓之,不致伤胃,故曰调胃承气。
(4)去枳朴者,不欲其犯上焦气分也[4]。
加减方:(1)当归承气汤:加当归、姜、枣煎(检核-85-2)。
治里热火郁,或皮肤枯燥,或咽喉鼻干,或便溺秘结,
或瘀血发狂[5]。
(2)大黄甘草汤:除芒硝。
金匮用治食已即吐,外台用治吐水[6]。
(3)破棺丹:本方用大黄二两半,芒硝、甘草各二两。
治多汗、大渴、便秘
、谵语,阳结之证,及诸疮肿热。
口诀:(1)调胃承气汤-治伤寒阳明证;伤寒吐后腹满者;阳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烦
者;及渴证,中消善食而溲。
(2)调位──大忙吵
注:(1)邪在表,则身热汗出而恶寒。
邪已入里,则表证罢,故不恶寒身热汗出
而反恶热也。
汗多亡津,热又入里,故口渴便閟。
无水以制火,内有燥
屎,故妄见妄言而谵语。
吐后不解,腹胀满者,热入胃也。
然满而不痛
,不宜急下,少与调胃和之。
(2)吐后烦为内烦。
下后烦为虚烦。
不吐不下心烦者,胃有郁热也。
(3)东垣曰:「正阳阳明药。
」
(4)准绳曰:「阳明一证,分为太阳、正阳、少阳三等。
按:本草大黄酒浸
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浸久于洗,故能引于至高之分。
仲景以调胃
承气,收入太阳门,而大黄注曰:「酒浸。
」汤后曰:
「少少温服。
」
曰:「当和胃气。
」又本汤治不吐不下心烦者,及发汗不解,蒸蒸发热
者,吐后腹胀满者,是太阳阳明去表未远,其病在上,不当攻下,故宜
缓剂调和之也。
至正阳阳明,则曰「急下之」。
而大承气汤大黄下注曰
:「酒洗,洗轻于浸。
」是微升其走下之性,以治其中也。
至少阳阳明
则去正阳而逼太阴,其分为下,故小承气汤大黄不用酒制。
少阳不宜下
,故去芒硝。
又曰:「少与。
」曰:「微溏之,勿令大泄下。
」此仲景
之妙法也。
(5)加当归入血分以润燥调营,亦与桃仁承气同意,加姜、枣引入胃也。
(6)准绳曰:「仲景云:『欲吐者不可下。
』又以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
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
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
愦乱而益甚,若已吐不止,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无速
于大黄者矣,故不禁』丹溪泥之,而曰:凡呕吐切不可下。
固矣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