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5《古诗两首》(拓展阅读)孟浩然简介素材 鲁教版
最新鲁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 25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 优质教案3

最新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5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优质教案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的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送元二使安西)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诗词解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素材鲁教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古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
之: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仰,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空消失。
尽:尽头。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
译文: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我在心中只看见孤帆远去,渐渐在碧空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天边奔流。
赏析: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
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
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诗的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表面看来这两句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拓展阅读:黄鹤楼的历史文化素材鲁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拓展阅读:黄鹤楼的历史文化素材鲁教版今天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198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在它最后一次被烧毁(清光绪十年黄鹤楼因附近民房失火殃及而被毁掉)的一百周年之际重新修建的。
她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建筑,高51米,仅次于滕王阁,明面上看为5层,实际上还有四个夹层,共为九层(象征九五至尊)。
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从原来的黄鹄矶移到了蛇山的高观山上。
黄鹤楼是现代武汉市的标志和象征。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东吴夺回荆州之后(公元223年)。
最初建楼的目的是东吴为了防御蜀汉刘备的来犯,作为观察瞭望之用。
历史上对于黄鹤楼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一个姓辛的人家,在黄鹄矶上开了一个小酒馆,他心地善良,生意做得很好。
一次酒家热情地招待了一个身着褴褛道袍的道士,并分文不收,而且一连几天都是如此。
一天道士酒后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尔后两手一拍,墙上的黄鹤竟跳到桌旁翩翩起舞。
道士对这个姓辛的酒家说,画只黄鹤替你们招揽生意,以报酒家的款待之情。
从此以后,来此饮酒观鹤的人越来越多,一连十年酒店生意兴隆,顾客盈门。
酒家也因此一天天地富裕起来。
酒家为了感谢道士,用十年来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
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
后来,为了纪念道士和黄鹤改称“黄鹤楼”。
黄鹤楼在历史上就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场所,并留下很多不朽名篇。
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将黄鹤楼的地理、环境、传说和楼的雄姿,诉说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此之后,想写诗赞颂黄鹤楼,因看到了崔颢的佳作,不得不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历代登楼赋诗者很多,仅唐代就有崔颢、李白、王维、孟浩然、顾况、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等。
像李白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小学语文全部古诗词汇总(鲁教版)

小学语文全部古诗词汇总(鲁教版)小学语文全部古诗词汇总一年级村咏怀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年级赠刘景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贺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四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年级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咏柳唐·贺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简介
(公元689——公元740),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 ji )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他们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其刚正志高,但仕途坎坷。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浩然的诗歌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
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
”
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晚泊浔阳望庐山》《送王昌龄之岭南》
语言特点隐居闲适、羁旅愁思。
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
见长。
《古诗两首》课件 1-优质公开课-鲁教三下精品

黄鹤楼简介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 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 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黄 鹤 楼
朗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发生在烟花 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 然到遥远的广陵,表达了诗 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古诗两首
黄 鹤 楼 送 孟 浩 然 之 广 陵
写作背景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 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 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 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 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 “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 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 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
字词理解
黄鹤楼:楼名,在今武汉。 之:去,到。 广陵:江苏扬州。 故人:指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下:沿江顺流而下。 唯:仅仅,只。 天际:天边。
语言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 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 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说是“西辞”。 “烟花三月”传神地写出了三月的扬 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不同点: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前两句叙事兼写景,后两 句 写景。《送元二使安西》前 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 2、送别情景不同。(前是 写孤帆江水景色;后是劝酒祝 酒话别情景)
再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送元二使安西
解题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 府,在今天的新疆。友人元 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 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 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 言可知。
鲁教版三年级下册 2、古诗两首

四、小结: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深化情感
五、快乐阅读
朗读阅读课本,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画一画!
设计意图:积累词语,增加知识
六、小练笔
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最美的是柳树,在你的眼中,春天最美的是什么?请写一写
设计意图: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后反思: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习,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第二,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这两个要求是相互相通的。通过诵读、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不足之处是课堂中没有激发出学生朗读诗歌的情感,也许是学生还小的缘故,以后会加强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
3.教师把整首诗的停顿画出,学生按停顿自由读诗,并正确、流利认读“咏、妆”二字。(第一句中“一”读二声,可读重些,“绿”可读重。)
4.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
5.指名读,其他学生正音。
6.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目标明确,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由读得正确流利,到读得有层次,逐步加深要求。
(4)“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对上句提出问题的答复,把二月的春风比喻成剪刀。师: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点燃学生的创造力合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抓住春风似剪刀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奇。
(5)指读,评价谁读得好,好在哪?
(四)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生活在初唐后期和盛唐前期,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好朋友。他写的诗感情丰富,清新通俗。)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拓展学习赠汪伦李白素材鲁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拓展学习赠汪伦李
白素材鲁教版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著诗二百余首。
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中,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