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二讲课件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同时,在庞大的社会科学群中,社会学不仅仅是一门
独立的社会科学,而且是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
14
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作一
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功
能,运行、变革。
2.综合性。首先是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综
合性。
一项调查显示的结果是
男性的自杀率总是高于女性的(尽管女性中企 图自杀的比男性多)。 老年人自杀率明显高于青年人,部分是由于健 康原因。 美国黑人自杀率相对低于白种人。 最近的研究并不支持那种认为节假日是引发自 杀风险之因素的流行观点。 其他一些研究也证明,虽然那些已有自杀风险 的人有可能受到大众传媒中大量的关于自杀报 道的影响,但那些没有自杀风险的人,并不会 因传媒的影响而发生自杀
12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 学科特点
13
一、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在社会学创立时期,人们把社会学当作一门总体社会 科学,具有凌驾于社会科学之上的性质和地位。社会 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随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断明确,社会学逐渐摆脱了 哲学的怀抱,成为与其他社会科学并列的相对独立的 学科。
度、美学和表现方面的制度
分化和分层、合作调解同化、社会冲突、联络、
社会过程
社会化和教育、社会评价、社会过失、社会整合、
社会变迁
11
三、如何看待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1.社会学是有其独特的对象的; 2.社会学对象问题的争论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 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3.在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 。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课件

14
2、社会运行整合机制
(1)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也就是 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2)整合对象——利益:共同利益(认同性社会整 和)和特殊利益(互补性社会整和) (3)整合中心 (4)整合过程——自下而上的整合过程和自上而下 的整合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整合的主要任务在于促使社会 成员认同这一整合中心,调整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 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充满活力的社会整体。
的有机整体,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 美国社会学家阿伯尔等人提出的社会生存与
发展应具备的十个条件 功能主义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有明
显的保守倾向,忽视了社会中矛盾、冲突的 一面。 3、关于社会条件的研究
费孝通关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分类: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和社会精神社会条件(精神文化)。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1
22
4、中国的社会结构(孙立平,1993;1994)
改革前,中国内地建立起的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它的三 个基本构成要素是:第一,国家对大部分资源的直接垄断; 第二,社会结构的横向分化程度很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 和意识形态中心高度重叠;第三,从纵向角度看,过去的 “国家—精英—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民众”的二 层结构。总体性社会的特征是:1社会动员能力极强;2社会 缺乏中间阶层的缓冲作用;3社会秩序完全依赖于国家控制 的力度;4社会自治和自组织能力差,中间组织不发达;5全 部社会生活呈政治化、行政化倾向;6共振效应明显,任何 局部性矛盾都蕴涵着全局性危机;7身份制盛行,赞助性流 动变为指令性流动,社会结构僵硬;8意识形态同时承担社 会整合和工具理性的双重功能,产生了一种互相削弱的效应; 9由于缺乏精英,民众抗拒运动社会派低,冲击强度大,而 建设性因素少;10由于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民众的意见凝 聚缺少必要的组织形式,因而与政策层次有较大的距离,并 缺乏可处理性。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

主要著作:
《社会行动结构》
《社会系统》
《现代社会体系》
塔尔科特﹒帕森斯
行动的唯意志理论
1、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批判与综 合
2、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
行动者
规范、价值观和其他“观念” 手段1 手段2 手段N
情境条件
目标
社会系统
取向模式→行动类型→
有取向的 行动者的
互动
→ 互动的 →
社会冲突论
将世界看成持续不断的斗争。 代表人物:科塞、达伦多夫。 1、资源是有限的。 2、人们为有限资源和权力等
进行的斗争是社会生活中永恒 的主题。 3、冲突是社会变迁的动力。 4、社会秩序只是冲突的结果 ,而不是天然的状态 5、社会秩序往往是强者对弱 者、富人对穷人的支配和统治 。
由于对社会运行状态的看法存有分歧,社会 学从一开始便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别:
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学。
另一个是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
二、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 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 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一)对功能主义的批评
(二)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行动、互动、情感、刺激、报酬、成本、投 资、利润、剥夺、满足、价值、惩罚、期望
(三)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
5、攻击—赞同命题 6、理性命题
符号互动论
着眼点不是宏观结构和 社会力量,而是具体个 人和小群体的行动。
裂 离职修养 游历世界各地 美国对他的触动。 从1903年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投身学术创作。
1904-1905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06年,《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1911年,《经济与社会》第二部分 1915年,《儒教与道教》 1916年,《印度教和佛教》 1917年,《古代犹太教》 1918年,发表评述战后德国形势的多篇政治论文 1919年,两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作为职业的学术》和
《社会行动结构》
《社会系统》
《现代社会体系》
塔尔科特﹒帕森斯
行动的唯意志理论
1、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批判与综 合
2、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
行动者
规范、价值观和其他“观念” 手段1 手段2 手段N
情境条件
目标
社会系统
取向模式→行动类型→
有取向的 行动者的
互动
→ 互动的 →
社会冲突论
将世界看成持续不断的斗争。 代表人物:科塞、达伦多夫。 1、资源是有限的。 2、人们为有限资源和权力等
进行的斗争是社会生活中永恒 的主题。 3、冲突是社会变迁的动力。 4、社会秩序只是冲突的结果 ,而不是天然的状态 5、社会秩序往往是强者对弱 者、富人对穷人的支配和统治 。
由于对社会运行状态的看法存有分歧,社会 学从一开始便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别:
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学。
另一个是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
二、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 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 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一)对功能主义的批评
(二)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行动、互动、情感、刺激、报酬、成本、投 资、利润、剥夺、满足、价值、惩罚、期望
(三)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
5、攻击—赞同命题 6、理性命题
符号互动论
着眼点不是宏观结构和 社会力量,而是具体个 人和小群体的行动。
裂 离职修养 游历世界各地 美国对他的触动。 从1903年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投身学术创作。
1904-1905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06年,《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1911年,《经济与社会》第二部分 1915年,《儒教与道教》 1916年,《印度教和佛教》 1917年,《古代犹太教》 1918年,发表评述战后德国形势的多篇政治论文 1919年,两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作为职业的学术》和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二章 社会

最有影响的是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 和“法理社会” 。
四、社会的结构
(一)社会结构概念 ★ 结构概念首先出现在自然科学中. 两层意思:(1)任何事 物都由一定的要素组合而成;(2)组成事物的要素是按照
确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彼此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
★ 由于结构这一概念能成为分析事物十分有用的工具, 因而被广泛引用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人口波动规律理论
由上,马尔萨斯推论出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 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 不断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3)抑制人口增 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上述命题构成马尔萨斯的人口波动规律理论:当人口增长到 接近食物供给的极限时,所有的预防性和积极性抑制自然就 会以更大的力量发挥作用……直至人口降到食物所能维持的 水平以下;然后,食物再度丰富起来,于是又产生了更多的 人口;经过一定时期,更多的人口又因同样的原因受到抑制。 这种循环往复的人口发展与倒退运动被称作“人口波动理 论”,是“大自然的规律。辅导源自料复习思考本章内容
一般而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学说。社会是由人口、资
源等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个人与社会有机体的关系 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本章将在探讨社会本质的基础
上,阐述社会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揭示社会运行的条件与
机制。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的要素 第三节 社会的运行
4.索维的“适度人口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 需的;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2)两个增长级数理论: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 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因为在不加限制的 情况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 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过剩和食物匮乏便成为 必然。
四、社会的结构
(一)社会结构概念 ★ 结构概念首先出现在自然科学中. 两层意思:(1)任何事 物都由一定的要素组合而成;(2)组成事物的要素是按照
确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彼此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
★ 由于结构这一概念能成为分析事物十分有用的工具, 因而被广泛引用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人口波动规律理论
由上,马尔萨斯推论出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 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 不断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3)抑制人口增 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上述命题构成马尔萨斯的人口波动规律理论:当人口增长到 接近食物供给的极限时,所有的预防性和积极性抑制自然就 会以更大的力量发挥作用……直至人口降到食物所能维持的 水平以下;然后,食物再度丰富起来,于是又产生了更多的 人口;经过一定时期,更多的人口又因同样的原因受到抑制。 这种循环往复的人口发展与倒退运动被称作“人口波动理 论”,是“大自然的规律。辅导源自料复习思考本章内容
一般而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学说。社会是由人口、资
源等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个人与社会有机体的关系 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本章将在探讨社会本质的基础
上,阐述社会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揭示社会运行的条件与
机制。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的要素 第三节 社会的运行
4.索维的“适度人口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 需的;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2)两个增长级数理论: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 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因为在不加限制的 情况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 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过剩和食物匮乏便成为 必然。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三、冲突模型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及其组织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方
面的一门社会科学。
在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中,我们将探讨社会学的
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
能力。
本书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社会学概论课件,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
在这份课件中,我们将从社会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将讨论社会学的定义和范畴,
阐明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接着,我们将回顾社会学的发展
历程,从早期的社会思想家到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演变,帮助学生了解
社会学的发展脉络。
然后,我们将探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
对象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
括调查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我们希
望学生能够对社会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
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份课件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社会学概论
学习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希望学生
在学习本课件的过程中,能够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拓展自己的社会学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 成长。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 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社会交往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
人交往与群体交往;直接交往与间接交 往;竞争、合作、冲突、调适等。
4.社会交往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的物
质条件。需要是义往的原因。经济交往 是其它交往的基础。
本章是教材的逻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社会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而社会 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交往基础上的,本章 继续深入分析究竟为什么有了社会交往 和社会关系,就能构成社会,这是本章 的主要内容。本章在理论主和重点和难 点,就是要深刻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诉 社会交往理论,以及吸取符号相互作用 认在社会交往中的微观分析理论。
3.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 关系
三、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
所谓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关系两端位置
上的行为类型、行为模式。所谓社会位 置,就是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地位。而社 会角色就是与那个社会地位相联系的行 为模式,社会角色按一定的社会规范, 表现一定的社会行为。
2.社会角色的类别
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 角色。
开拓和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按生存、享受、 发展需要的方向增长的。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不 断提高
社会集体希望自己不断发展,并能满足
其成员不断增长的需要。
3.社会需要的满足
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
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人的需要 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 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会制约性。
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也就是说,只有通 过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发展,才能实 现。
二、社会需要的理论
社会学概论课件 全文免费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区别? 2、试述功能模型与冲突模型的区别? 3、试述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和假设的形成 •现存理论中需要研究验证的问题 •早先研究发现的事实 •人类好奇心
二、研究设计
•实验设计:解决两个变项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验过程中, 往往缺少实验团体 •自然实验:大多在自然状态下观察 •比较性历史研究:以历史资料作为研究资料。 •调查研究:使用问卷、访问和态度量表作为工具
一、 四、符号互动模型
•基本假设: •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 的 •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 这些事物本身之中; •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 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符号互动模型主要观点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 的过程。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 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 ,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 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 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 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三、资料收集
1、参与调查、问卷调查、直接观察法 (注意资料的效度、信度、代表性)
2、 资料收集的技术
四、资料分析
规范型:有结构 开放型:无结构,可以自由想象,但 浪 费时间
五、解 释
收集资料是否有效的最终表现形式 1、资料之间的联系与原因 2、时间顺序 3、统计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