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一)
美丑在艺术创作中的相互转换

美丑在艺术创作中的相互转换作者:陈欣怡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摘要:古往今来,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丑”的描写,“丑”实际上已经成为重要的审美范畴,一定意义上它具有比“美”更多的艺术价值。
本文通过对“丑”的理解、美丑对照和丑的艺术价值来具体分析艺术作品中的“丑”。
关键词:美丑;美丑转换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42-01一、“丑”也可以转换为“至美”欧米埃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妓女,以至于诗人维龙歌颂她,称她为“美丽的欧米埃尔”,但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却将其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妓”。
罗丹的助手葛塞尔欣赏了罗丹的的雕像作品《老妓》后发出赞叹:“丑得如此精美”。
生活中的美在罗丹手中却又“丑得如此精美”,变成了艺术中的美,几个转折,说明生活丑与艺术美之间的曲折的关系。
艺术创作者通过典型形象实现对美丑的转化,反映现实生活的本真,追求艺术美。
二、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艺术美是可以表现丑的,罗丹:“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得非常的美。
”只要他充分表现自身的性格,这种丑要比粉饰的甜蜜要美得多。
在欧米埃尔的雕像中,罗丹尽情地用着造型的语言,大胆淋漓地描绘了一个衰老的生命体。
她是一个接近生命终极的活脱脱的血肉之躯,带着无尽的生活遗憾,在寂寞中无奈地等待丧钟敲响。
《老妓》至今被普遍评价为是一座在艺术上的“化丑为美”的雕像。
三、通过典型化实现对“美丑”的转化现实丑之所以能转化为艺术美,就在于现实丑经过艺术化即典型化,使其达到了感性显现与其所固有的某一方面的理念的一致。
莫里哀《吝啬鬼》中的阿巴公是个十足的吝啬鬼,但是人们为什么能对之产生美感呢?就是因为他做到每件事都能充分体现他吝啬的本质。
人们通过阅读这个剧本,感到作者把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写活了,这是一种创造,是对现实生活中千百个吝啬鬼的集中和概括,美感就会油然而生。
“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美”。试分析美、丑在艺术创作中的互相转化。 撰写:万东平

05试题:罗丹曾就自己的雕塑作品《美丽的欧美哀尔》中说道“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美”。
试分析美、丑在艺术创作中的互相转化。
撰写:万东平浅谈美丑之转化在诸多作品中,我们往往赏其美,而忘乎联系美丑的转化。
在谢赫的《画品》中,我们见绘画之美,在钟嵘的《诗品》中我们见词采之美,在司空图的《二十四品》中我们见诗风之美,殊不知我们所见之美都源自艺术家手中的“丑物”。
而关于美与丑的联系及转化还有很多可阐述之处。
一、拉开审美距离,现实丑变为艺术美与希腊雕刻表面追求美的创作理念不同,罗丹的雕刻更注重以丑的外在形象表现美的内核,普通人眼中的老妓,在审美无功利的距离下却成为欣赏者眼中的美。
干瘪苍老的身体、扭曲的线条、绝望麻木的眼神本是令人厌恶的丑,但在雕塑形象里却藏蕴着老妓过去的故事,加之我们与这一雕塑形象并非处在同一时代、时空,在审美距离被“破坏”的状态下,我们反而能够客观的去欣赏其中蕴含的本质。
倘若真实的老妓赤身裸体站在我们面前,那么,我们很难有勇气从其身上发现出美来。
罗丹在《美丽的欧米哀尔》中一反惯常,借助刻刀,使这一丑的形象永久的保存下来。
再如罗中立的《父亲》真实呈现了父亲的样貌,粗糙黑黝的皮肤,横折竖皱的交错,已然皲裂的双手,满是汗渍的头巾,为数不多的牙齿,这一切画中的景象在我们面对面看来都是丑的,但正是这一画中的“反差”给欣赏者以逼真的感受,让我们从中获得劳动人民的质朴品格,这一切都升华为美。
那些面目狰狞的青铜兽面纹是千年前的人们留给我们的图像密码,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丑陋的、可怖的,但在今人“破译”之后,我们看到了当时那个灿若星河,如火如歌的岁月静像,用以恐吓与奴役奴隶的现实丑物在此时成为美的存在,商人面纹铜钺的丑更是诉说着久远年代人们的心声。
毕加索笔下的《亚威农少女》形态夸张,几何图形样式的三角形、锥形成为人体的构成部分,身体的柔韧质感不见了踪影,给人以畸形之感,在画中却给人以另一种异化的美感,并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
论现实丑与艺术美的统一

作者: 王泓[1];黄东梅[2]
作者机构: [1]涪陵师专团委!重庆涪陵408003;[2]涪陵师中文系!重庆涪陵408003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68页
主题词: 现实丑;艺术美;审美超越
摘要: 现实丑与艺术美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统一性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卫为美,自然界的丑是对和谐法则的背叛,表现为粗犷美、狰狞美、个性美。
现代主义艺术中,丑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审丑成为非理性的审美标志。
二是化丑为美,现实丑通过艺术的形式,典型化的塑造和精神美的内化,使丑获得审美观照,从而实现审美超越和向艺术美的转化。
丑的美,是更高层次的美。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试题]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ece390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c.png)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摘要]: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艺术作品中丑的比重大幅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整体上都有丑意味的作品,人们称这些为丑艺术家创造的为丑艺术。
从此,丑不用躲闪了,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艺术中,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大有与美分庭抗礼之势。
于是如何评价传统艺术对于丑的表现,如何看待丑陋艺术中的美的成分,成为了艺术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艺术作品以丑为美审美内涵一、中西方丑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倾向于理想主义,自觉不自觉地排斥丑怪之美,忽视丑的积极意义;道家倾向于理性主义,认同丑的合理性,以一种超乎美丑对比之上的理性冷峻地看待现世中的美与丑。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以其哲学家的独到视角辨证地审视现世的美丑,以寓言的形式塑造出一个个经典的丑陋形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丑学理论。
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最先确立丑意识、丑范畴的思想家。
闻一多说“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一个诗人”,并称赞他的作品是“一首绝妙的诗”。
正是这种诗人性格与哲学家素质的完美结合使庄子领悟了美与丑的辩证统一。
对丑怪之美的肯定正是庄子美学的独特之处。
在西方,现代派艺术家敏锐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丑恶的真实存在,为了唤醒沉迷于虚幻的现实世界之“美”的人们去认清这个世界的本真面目,他们创作出许多令人作呕的丑怪形象,并从中提炼出一套艺术家的丑学理论。
在西方现代派的作品中,丑的形态最多样,丑的精神最彻底,丑的风格最极端,所表现的丑学思想也最深刻。
[1]西方现代派不但使西方丑学得以确立,而且使西方感性学由以美为第一范畴转化为以丑为核心范畴。
“丑学”这一概念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可谓西方感性心理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二、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一)社会现实中的丑是艺术家们挖掘灵感的源泉虽然现实丑是能够被艺术美所接纳,但这不能排除二者之间的细小冲突,美是与真善相联系,体现人的本质才是离人而展现的形式,那美的特征也之一就是与真善相联系,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丑的艺术作品常常被低估或者被忽视,但实际上,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丑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以启示,引发思考,触动共鸣,传递情感,并且提升审美情趣。
这些作品拓展了人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净土。
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一面,也让人们得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通过对丑的艺术作品的深入探究和理解,人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而实现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
【关键词】关键词:丑的艺术、现实生活、启示、思考、共鸣、情感、审美情趣、重要意义、丰富生活、拓展思维。
1. 引言1.1 探讨丑的概念丑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丑的定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艺术中,丑通常被定义为对审美标准的违背或者与常规美学观念相悖的东西。
丑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种另类的美感,引发人们对美的反思和思考。
丑在艺术中的表现很广泛,可以是人物形象的畸形、怪异,也可以是色彩的不和谐、构图的不规则等。
丑的概念在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挑战了人们对美的认知,让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美的本质。
通过对丑的探讨,艺术家可以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
丑的艺术作品常常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共鸣,吸引观众深入探索内在的含义和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丑的艺术作品能够开拓人们的审美视野,让人们在感知美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一种不同的美感,从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1.2 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中的“丑”也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形式。
通过丑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揭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的深思。
丑的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现实生活,不仅可以展现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还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艺术作品中的丑,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从而引发对改变和进步的思考。
小论现实之丑向艺术之美的转化

⼩论现实之丑向艺术之美的转化2019-10-13现实中的丑,能化为艺术的美。
这是罗丹的⼀个重要观点。
奥古斯都·罗丹说:“所谓⼤师,就是这样的⼈。
他们能⽤⾃⼰的眼睛去看别⼈见过的东西,在别⼈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的眼镜。
”他甚⾄说:“艺术就是感情。
……艺术,也是趣味。
艺术家⼀切的制作,都是他内⼼的反映。
”在艺术创作领域,有很多这样的⼤师,他们把现实⽣活中丑陋的⼀⾯通过艺术创作⼿段记录下来,通过⾃⼰的⼼灵与情感使之转化为艺术作品,就使得作品充满了艺术之魅⼒美。
提到现实之丑向艺术之美转化,第⼀位能让⼈联想到的作品就是奥古斯都·罗丹的雕塑作品《美丽的欧⽶哀尔》,堪称现实之丑与艺术之美完美融合的典范。
罗丹根据法国诗⼈维龙的诗作《美丽的欧⽶哀尔》进⾏创作,在诗中,欧⽶哀尔被描绘成⼀个⾮常美丽的妓⼥;但是,在罗丹的雕⼑下,却展现出红颜翻覆、年⽼⾊衰、丑陋⼲瘪、毫⽆⽣机、遭⼈厌弃的“⽼妓”。
罗丹的助⼿葛塞尔看到这幅雕塑作品,发出“丑得如此精美”的感慨,丑到极致,反⽽衍⽣出超越现实意义的美。
艺术之美,不同于现实之美,不同于现实中常⼈所理解的⾊相之美。
这幅凝结了时光与思索的雕塑,在每⼀个直观、真实的视觉冲击之后,更多的是让⼈产⽣思考的⼒量——妓⼥的职业、年轻与衰⽼、⽣存与死亡、⽣机与荒芜、冷漠与关怀、个性与共性、别⼈与⾃⼰等问题。
艺术之美,通过“某种⾃然景象的⾼度真实”之“性格”,才能更深刻地展现艺术家的灵魂、感情和思想。
挪威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先驱爱德华·蒙克的画作《呐喊》是他最重要的系列作品“⽣命组画”中的⼀幅,在这组以讴歌⽣命、爱情和死亡的画作中,采⽤象征和隐喻的⼿法,表现⼈类的孤独、忧虑、苦闷、恐慌。
在《呐喊》这幅画作上,画⾯前⾯是⼀个捂住⽿朵、脸部因惊恐尖叫⽽变形的⼈物,画⾯后⽅是栏杆、⼩船、教堂的尖塔和红⾊的云彩。
蒙克说:“我想描绘⼀系列这种绘画题材——我决不描绘男⼈们看书、⼥⼈们结⽑线之类的室内画。
论现实丑和艺术美

论现实丑和艺术美内容摘要:事物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当然绝对的丑与绝对的美是不存在的,两者有着辩证统一的联系。
事物在时间的长轴上不断运动,丑与美也绝非水火不容,它们在一定的途径下可以相互转换。
本文结合课堂老师的讲解及对视频教学的感悟,详细阐述了丑与美的审美关系,分析了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实质。
关键字:现实丑、艺术美、关系一、生活中的丑与美丑与美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两大主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人类不断的追逐美的事物的漫漫征程上,因有这个动力,才有进步创新发展文明。
我们追溯这条追逐美的印迹,清晰可见的是: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的神美、埃及金字塔的伟岸、米开朗琪罗雕塑的惊叹、达芬奇绘画的绝伦,贝多芬音乐中的壮丽……处处是美的极致,处处是美的魂灵的流露。
相比而言,人们总是避讳丑的存在。
它作为美的对立面,被人们唾弃,抨击。
无论是莎翁笔下的自私虚伪的葛朗台的嘴脸,还是恐怖的鬼魅的阴暗,亦或是生活中的一些陋习笑柄。
都是以恶,厌恶的不好形象展现。
人们纷纷避之,渐而,丑,成了歪曲否定的代名词,起到了不折不扣的负面作用,有着非人性的特质,阻碍和妨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
丑是社会生活中与人的本质力量向悖逆的事物,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无序的感性形式。
人们总是向往着美的事物,抵制着丑的存在。
身边的大好山河壮丽美让我们赞美,精彩纷呈的影视作品让我们销魂,生动丰富的文学作品让我们触动。
人们在追求时尚的光鲜,在吟唱音乐的共鸣,在倡导个性的人生。
这就是美,我们爱美。
身边的扰人的苍虫肆飞,嘈杂的周边环境,不讲卫生的恶习陋习。
人们在推崇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抨击劣行的压迫剥削,在打压恶势力的肆意妄为。
这就是丑,我们唾弃丑。
二、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对立的关系。
现实丑与艺术美相互对立排斥。
在电影《江姐》中,我们见到的是现实中叛徒从性格到外貌的使人生厌的丑的虚伪嘴脸,是现实中侩子手敌人的凶残丑的面目,一个个让人憎恶的形象跃然与屏幕。
浅谈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浅谈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它总是令人无法抗拒。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对于美总是愿意欣赏的。
美,它是具体可感的;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态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它可以是春天的鸟语花香,夏日的接天莲叶;也可以是秋天的累累硕果,冬日的皑皑白雪;可以是活泼可爱的动物,也可以是棱角分明的雕塑;可以是做工精细的刺绣,也可以是寥寥几笔的素描……美,它以各种姿态呈现于我们面前,但无论美的表现形态多么的难以数计,却只能划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和艺术美。
一、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概况(一)现实美的内容和含义现实美,就是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
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
它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因而产生最早,范围最广,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社会生活的美、社会事物的美和自然事物的美,其中社会生活的美是现实美的主要方面。
1、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现实美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生活的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事物的美一般被称为社会美。
第一,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特别集中表现在作为一定时代、一定环境的社会先进力量和先进人物的身上。
美在他们的行为和性格中得到突出的体现,譬如古代斯巴达的奴隶起义,到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从巴黎公社到开辟人类新纪元的十月革命等等,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宏伟篇章,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美。
第二,还表现在,它产生于社会的生产活动。
譬如在原始艺术中,原始人在进行创造产品中,不仅存在着一种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也潜藏着一种暂时还不能为人民所觉察的审美因素,并且这种审美意识逐渐被人所认识。
2、自然事物的现实美主要包括了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原林田地等等,一般又将其称为自然美。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使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到它。
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的美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自然界只是因为当作人和人的生活中的美的一种暗示,这才在人们看来是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一)【内容摘要】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现象,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文化艺术中,都有其活动的身影。
本文简要介绍了丑的崛起,揭示了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化丑为美的途径,并充分肯定了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丑现实丑艺术美实质审美转化现实意义【abstract】Uglinessisacomplexaestheticphenomenon.Itisnotonlyexpressedinreallife,butalsoascendsintheplac eofart.Theriseofuglinessisbrieflyintroducedinthisarticle,whichalsorevealsthetrueoftransformingre alisticuglinessintoartisticbeauty.Underthiscircumstances,itisimportanttofindanartisticapproachtha tcantransformuglinessintobeauty.Profoundrealisticsignificanceoftransformingrealisticuglinessinto artisticbeautyisfullyaffirmedinthisarticle.【Keywords】Ugliness,realisticugliness,artisticbeauty,True,AestheticTransform,realisticSignificance.一、美学的跨时代“变异”:丑的崛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自人猿揖别以来,人类的祖先们就开始了对美的追求的漫漫历程,并留下了这样一些清晰可辨的足迹:从旧石器时代的阿舍利手斧,到古希腊时代的巴特农神庙,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绘画,再到近代的贝多芬宏伟壮丽的交响曲……然而,丑这位羞达达的小姑娘却一直难登大雅之堂。
早在古希腊时代,哲人柏拉图就在其理想国的大门前声嘶力竭地宣称:“如果哪位诗人一定要表现丑,那我就会毫不留情地将他驱逐出去!”因此,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丑的审美特性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丑多是被作为美的反面或陪衬,在研究美的本质时也是一笔带过。
直到近代,伴随着尼采的一声惊呼“上帝死了”,伴随着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弗洛伊德精神的分析法的发现,人类在关于人、历史和自我的透视中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丑才作为一种实践本体的存在,逐渐真正撞入了艺术家们的审美视野,以其独立的艺术姿态向世人展示了其别样的审美价值。
尤其是1853年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的出版,标志着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形态登上了美学发展的历史舞台。
一时间,现实生活中的丑如暴风雨般袭过来:节节上升的青年自杀率,吓人的酒精中毒人数,普遍的精神沮丧,难以节制的恐怖活动和犯罪行为……不仅如此,艺术界也为之沸腾了:音乐在巨匠贝多芬时代有了嘈杂凌乱的音程和刺耳的不和谐音,戏剧在莎士比亚手中开始注重“描写纯粹个性特征以及一切缺点和瑕庇”,诗歌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将“丑”和“恶”升华成为了审美对象,文学又将阿Q和葛朗台等丑恶形象搬上了生活表演的舞台。
如此这般,“丑仿佛是一只五彩的画笔,先是在美的图画上勾勾点点,继而画出了美女身边丑陋的老太婆,可它的画兴一起便无法抑制,继而又涂上了荒诞和滑稽的颜料在画布上肆意地涂抹起来”〔1〕。
当然了,在这样一段丑的发展历程之中,人们对其的态度也是随之不断变化发展的。
他们由惊愕、费解到愤然、诅骂,然后在更多冷静地思考这一切时痛切而深刻地认识到:这是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美学的发展使之然,我们应坦然地接受丑的到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社会生活中去发掘它的独特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我们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地将其转化为艺术美,从而在更高的标准和更深的层次上真正体会丑艺术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实质说到丑,我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从美的本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出发,得出丑的非人性的特质,即人的生命能力不能全面发展。
因此,丑“是歪曲和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它的存在阻碍和妨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3〕。
所以,从内容方面看,丑是社会生活中与人的本质力量相悖逆的事物;从形式方面看,丑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或无序的感性形式。
而现实生活中的丑正是丑的本质的具体体现:嘈杂响亮的噪音让人心躁不安,四处横飞的苍蝇令人反胃欲吐,恐怖凶杀的现场使人毛骨悚然……这些丑的对象让人们避之尤恐不及,因为他们只是审美活动中的负价值,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提起艺术美,我们可能会沉浸于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销魂于精彩纷呈的影视艺术,忘我于丰富生动的文学作品……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显示于特定物质符号形态中的美”〔4〕。
因此在涉及艺术美时,我们不可以仅仅把现实中的美好事物集中起来捆在一起使之理想化,而不顾及现实中丑恶的东西。
艺术有着极大的兼容性,它既包含了对自然美和现实美最真切的关照和美化,又包含了对生活丑的透视剥露和审美转化。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艺术美的独特魅力。
当然了,现实丑和艺术美尽管在外表上看起来不像是一家的孩子,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血统,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是可以转化的。
关于这一点,历代美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早在古希腊那样一个模仿说的时代,人们就认为艺术不仅模仿现实美,而且也模仿现实丑。
于是哲人亚里斯多德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观点:“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画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5〕。
随后,莱辛在其代表作《拉奥孔》中更是明确主张丑可以入诗,认为丑经过艺术化的表现之后,“常由形体丑陋所引起的那种反感被冲淡了。
就效果说,丑仿佛已失其为丑了”〔6〕。
尽管他没有把丑直接当作美的一种特定形态,但是却要求将现实生活中丑的东西转化为一种艺术美。
到了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更是真正看到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并且他还在其作品《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中将这样一条原则运用得淋漓尽致。
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虽然对现实生活中的美丑作了非常严格的区分,但对艺术中描写丑却显得格外宽容。
他认为艺术品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丑之为丑”,从而使丑暴露其真实面目。
综观以上各美学家的理论,尽管说法各不相同,但我们只需仔细斟酌一下,还是不难看出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实质所在的:首先,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美的,不美的乃至丑的种种现象,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处理,就有可能变成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艺术品。
任何艺术作品既植根于现实生活,又是艺术家的创造,所以其中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含有现实性因素,又包括创造性因素,而这两种因素对欣赏者的审美情感都会产生影响。
将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过程中,其中的现实性因素是丑的,而创造性因素却是美的。
人们在欣赏丑的艺术时,实际上是从审美的角度看待艺术中所包含的创造性因素,从而感受到艺术的美,体味到艺术家如何将现实丑表现得如此生动与深刻;其次,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不是丑变成了美,而是艺术家通过“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以丑衬美”让现实丑找到和谐妥帖的艺术表现形式,构成具有审美价值的审美意象,从而在本质上否定丑.换句话说,就是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后,现实丑的本质由暗昧朦胧变得清晰昭著。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美是对现实丑的否定,是对现实丑本质的揭露,同时也是对现实丑的超越。
概言之,现实丑和艺术美在审美的终极意义上是内在统一的,通过对现实丑的否定,来达到对艺术美的表现,这正是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内在契合,也是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实质所在。
三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的途径既然现实丑与艺术美在表面的表现形态上总给人一种对立的感觉,而在审美的极终意义上可以找到契合点,那么,显而易见,二者已构了对立统一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着的对立面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它的相反面转化。
因此,丑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转化为美。
关于丑向美的转化,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和描绘一副美丽的面孔’是两种决然不同的事”。
美丽地描绘实际上就是对艺术美的创造,无论这副面孔是美还是丑,只要能够美丽地描绘,就可以引起人们审美的快感。
面对罗丹笔下的丑陋不堪的老妓女,人们惊叹不已;看到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人们在大笑之后细细品味。
这些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丑陋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容易找到原型的,但是原型并不美,而只有经过那些艺术家们用上了他们的点睛之笔,化腐朽为神奇,变污泥为黄金了,才能实现丑陋形象的艺术魅力。
那么,最关键的是:需要怎样的“美丽地描绘”才能够起到“点石成金”的功效呢?1、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必须以符合规律的现实真为基础提起美,我们可能一下子就可以联想到真和善,但是说到丑,大家可能就忽视了真的存在。
其实,生活中的丑之所以可以转化为艺术中的美,就是因为,经过作家艺术创造之后的作品本身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作品是否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就直接决定着对丑的刻画的成败。
首先,艺术美丽是离不开真实的,要把生活改造成艺术美,并不是要改造生活丑的性质,而是要把丑描绘得逼真传神。
《红楼梦》中描写王夫人在金钏儿投井死后的心理活动就是一段真实的反映。
金钏儿投井显然是王夫人的躯赶间接造成的;人死了,作为一名奴婢,自然无人追查王夫人的罪责。
但王夫人内心深处却开始愧疚起来,独自在房间里垂泪。
宝玉百般劝慰,王夫人还是叹道:“虽然如此,到底我心理不安”。
这岂不是真实的情感流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人信服王夫人的生活丑。
恶人也有她心善的时候嘛,可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这样就显得脱离现实了。
当然了,《金瓶梅》中西门庆为瓶儿之死而落泪和这段描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人固然坏,在生活中也必然有其复杂的一面。
相反的,一些粗俗的影视作品只是简单化地描写叛徒叛变,只要一声喊“用刑”,他们就一骨碌招了。
这样描写丑恶的无能往往是忽略了生活的真实过分夸张,并不能引起读者和观众从内心深层对丑的批判,当然就没有半点艺术美的味道了。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我在这里强调的真,并不是指一定要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指符合生活发展规律的真,即现实生活中的丑应该按照“本来如此”的原则来再现生活。
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了现实主义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之中。
就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而言,由于把笔触伸向了社会的阴暗面,丑无疑成了重要的再现对象。
著名画家罗丹正是强调以真为美,其代表作《欧米哀尔》塑造的正是一位年老色衰的妓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