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摘要:儒家的义利观与西方的社会规范伦理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德性伦理,致力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本文以《论语》为中心,探讨和分析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以义为利。
“见利思义”阐述的是优先性的原则,它要求主体在面对物质利益时要优先考虑是否符合道义;“义然后取”规定了主体可以获取的“利”,肯定了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以义为利”是一种超越,孔子不仅将“义”与“利”纳入到个体修身的视域中,还将其纳入到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中,主张统治者要引导民众按照道义的要求,追求物质利益,要求统治者发展国之大利。
关键词:孔子;义利观;论语作者简介:张玉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8)03-0070-04儒家的义利观,即正义伦理与西方的社会规范伦理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建立在人的内在德性之上的,是一种德性伦理。
它不以满足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至善为最终追求,即致力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义”即儒家的正义观。
它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律令与伦理规范,它有实际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义利之辩”是儒家十分重要的问题,朱熹就曾明确指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
[ ]同时,“义利之辩”大概也是近代以来受到中国思想文化界误解最多、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2]“利”本意是用刀收割庄稼,指用农具进行的一种生产性活动。
伦理学意义中的“利”主要有三层内涵:第一是泛言有利;第二是公利,实际上就是“义”的内涵;第三是私利、小利。
与“义”相对的“利”,即一己之利。
“义”本意是执干戈以保卫财产。
“义”产生于对“利”的调节,主要指行为的正当或适宜。
本文以《论语》为中心,探讨和分析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包括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以义为利三方面。
一、见利思义孔子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他主张主体在面对物质利益时,要优先考虑其是否正当的问题,要将道义摆在第一位,即“见利思义”。
孔子的义利观与商业交换思想探悉

孔子的义利观与商业交换思想探悉内容摘要:孔子经济思想的实质是对义利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其商业交换方面的思想是其义利观的生动体现。
孔子义利观的根本原则是义主利从,要求以义制利、先义后利,他提出了“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观点。
孔子义利观的另一个方面是“义以生利”,他肯定个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对个体在不违背道义的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活动持肯定态度。
基于其义利观,孔子提出了商业交换思想:充分肯定商业交换行为的价值;主张“驰关市之税”;提出了“谨权量,审法度”的措施;要求“器不雕伪”。
关键词:孔子义利观商业交换思想序言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社会处于极度失序状态的乱世,他的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对这一时代特色的深刻总结和历史反映。
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以“仁”为核心内容和指导思想,以“礼”为秩序制度,建构了一个完备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从而使他的经济思想充满了浓郁的伦理特性,形成了一种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文章认为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春秋时期经济现象的伦理考量,是对义利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其关于交换即商业流通方面的思想恰是其义利观的生动体现。
孔子“见利思义”、“义以生利”的义利观义利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任何思想家都不容回避、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历史上,中西方传统思想家对此问题的回答表现了不同的理论旨趣。
在西方,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不二的选择,“效率优先”、利益至上是当然的诉求。
为了追求私人利益而践踏他人尊严,是无可指责的行为,这导致了金钱拜物教的盛行和泛滥。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则迥然相异。
孔子从人文主义的道德理性出发,认为“仁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仁者,人也”。
而要符合“仁德”的要求,就必须“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主张通过礼制的建设以消解人过度的私欲,克制主体利欲的无限膨胀,孔子以此提出了自己系统完整的义利观。
在《论语》一书中,“义”字含有丰富的内涵,而《中庸》中做了总结:“义者,宜也”。
见_利_思_义——孔子的义利观

见利思义——孔子的义利观□王恩来谈到孔子的义利观,人们极易想到的,是他“罕言利”的态度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评论。
尽管孔子对义利关系的认识还有许多,但有了这两条记录,余者就大多被遮蔽起来,并成为后人传承或判断孔子义利观的主要根据。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问题时,就立马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以降,历代儒者大多坚持这一立场,如荀子的“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子的“计利则害义”,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等等。
这些主张和结论虽各有其具体内涵和指向,但这一路下来,在使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得到凸显的同时,也给人以贱视利欲的极端化印象。
有学者据此得出结论说:“义与利在儒家思想中是对立的,要利就要舍弃义,要义就要舍弃利,二者不可兼得。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人就将孔子和儒家的义利观视为不合时宜的阻滞力量。
不过,若全面考察起来我们会发现,儒家特别是孔子的义利观,并不似我们想象的那么愚腐和简单。
读《论语》可见,对包括富贵在内的利益追求,孔子不仅没有简单拒绝和否定,而且给予了人性的归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
”(《里仁》)孔子把趋利避害视视为人人具有的情感,在这里讲得十分明白。
他还这样言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就进一步证明,孔子所言之“人之所欲”,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是一种不含轻蔑态度的普遍性认识。
这一认识,也同样得到一些后儒和后世学人的认同。
战国中期的告子认定“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也同样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大儒荀子,则直接承袭了孔子的观点,认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伦理、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义利观是他重要的思想核心之一。
孔子的义利观强调以“义”为主导,而将“利”放在次要的位置。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道义准则为标准,而不是单纯追求个人的私利。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放弃自私的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正直的品德。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君子能够和别人互相交流和学习,而小人只会追求自己的私利,不与他人和谐相处。
孔子的义利观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即“仁”。
仁是孔子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为本,在对待他人时要有爱心、善良、宽容和理解。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要以同情心对待他人,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对待的事情。
这就是孔子用“辩”的方式强调的相互人道关系的核心至善命题。
孔子不否认个人的利益追求,但他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建立在正确的道德基础之上。
他认为个人的追求应该符合道义的要求,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利益。
他强调,一个人应该以仁义为基础,追求个人的利益,而这种利益应该是符合道义的,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社会的利益,孔子也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认为,政治家和统治者应该追求社会的利益和公共利益,而不是自己的私利。
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一个政治家应该关心民众的利益,而不是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
他的政治哲学强调,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是建立在公正和公共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孔子的义利观体现了他对于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行为的看法。
他认为人应该以道义为准则,放弃自私的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正直的品德。
他主张以仁为本,关心他人的利益,并通过追求个人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他的义利观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今天的社会伦理观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义利观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42现代交际·2019年13期作者简介:刘志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
孔子义利观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刘志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摘要:孔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重义轻利”“唯义是从”,是在不违背“义”下,可以追求“利”;同时孔子又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对义利作为衡量君子小人的标准,从而把义利提高到道德层次上。
孔子义利观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还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孔子 义 利 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242-02义和利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何为义?何为利?义和利的关系?孔子对“义利”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①“富贵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无所好。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③体现孔子“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思想。
一、义利的基础:仁在《论语》中孔子一共109次提到“仁”。
“仁”主要蕴含两个含义:一是指以亲亲为尊,后到博爱众人的爱人思想,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把孝悌作为“仁”的基础,人只有做到孝悌之后,再谨而信,泛爱众。
二是指“仁”是对一切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的总和,在孔子思想中一直把“仁”作为君子修养的根本,只有做到“仁”,人可以成为君子,可以成为尧舜。
“孔子以‘仁’为核心,并提出‘礼、义、智、孝、忠、信、勇’等道德准则,从而建立一套伦理思想体系,提出‘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
”⑤这体现“义”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准则,并且孔子自己也明确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⑦把追求义利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蕴含一种取义舍利的思想,其次孔子提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⑧。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并为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的义利观是他的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价值。
本文将以1200字为长度,探讨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首先,孔子的义利观可以概括为“以义为先,利次之”。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以道义为准则,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原则上的正确。
义在孔子的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了真实、公正和道德规范。
孔子强调,一个人应该始终遵循道义的原则,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
对于孔子来说,真实和道义是个体和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关键。
其次,孔子的义利观中的“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虽然孔子主张以道义为先,但他认为,追求利益是人性的普遍需求。
他认为,利是人们解决物质问题、满足生活需要的手段。
然而,孔子对“利”的看法又强调了它与道义之间的平衡。
他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必须以道义为基础,否则,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可能会破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
因此,义和利在孔子的思想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对于孔子的义利观来说,它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首先,义利观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可以引导个人和社会的行为。
在当代社会中,道德和伦理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人们需要有一个准确的引导方向,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行动和判断。
孔子的义利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基于真实、公正和道德规范的道义准则。
其次,孔子的义利观还提供了一个个人和社会之间平衡关系的模型。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常常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道德风险增加等。
孔子强调,个人的利益必须建立在社会的整体和谐和公正之上。
通过平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增加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此外,孔子的义利观也为现代领导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孔子知识点总结

孔子知识点总结一、仁义礼智信1、仁:孔子把“仁”视为人品道德的核心,他认为“仁者爱人”,人应该具有同情心和善良的品质,对他人要有关怀和尊重。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对仁的一种阐述,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人做的事情。
2、义:孔子认为“义”是对待他人应该具有的一种公正和正直的态度,对待他人要讲究公平和仁爱,不可私心作为。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义利观”,即在处理利益关系时要讲究义和理,不能一味地追求私利。
3、礼:孔子非常重视礼制,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孔子说:“有礼而后文”,他认为人民应该遵循礼仪,尊重长辈,尊重礼数,尊重传统,不可越礼而行。
4、智:孔子认为“智”是人应该具有的一种内在素养,智慧能够让人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事物,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他提倡人们应该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并应用智慧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信:孔子认为“信”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人们在相互相处中要讲究信用,言出必行,不可言而不信,以诚信待人,以诚信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政治治理孔子对政治和社会治理也有很多深刻的思考,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明君”等政治理论,这些理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1、王道:孔子认为“王道”是一种理想的政治道路,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以礼制为基础、以德治为本的政治理念。
他强调君子应该是“君子之道,斯为君子矣”,即君子应该以仁义和礼制带领人民,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维护人民的利益和权益。
2、仁政:孔子提出了“仁政”理念,认为国家应该以仁义来管理国家,不可用暴力和压迫来对待人民,要以仁爱和仁义来统治国家,以德政来感化人心,使人民心甘情愿地听从君王的治理。
3、明君:孔子认为明君是一位有德之君,他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政治智慧,要以仁义来治国,以礼制来规范社会风气,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
在孔子看来,明君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是人民的慈父,可以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昌盛。
孔子“义”“利”观及现代意义

孔子“义”“利”观及现代意义摘要:在当今物质纵横交织的社会背景下,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现状对我国人们的传统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甚至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了这样或那样的作用。
如何将我们优良的传统文明文化在这般的冲击中继续闪烁其智慧与文明的火花,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发展壮大。
这也是新时期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思想的光辉典范,对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和学习孔子”义”“利”观及现代意义。
关键词:义利观;意义;现代一.孔子义利观在对孔子义利思想既往的考察中, 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在义利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重义轻利。
其实, 孔子并非是只要义而否定利, 而是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以义制利。
正确理解和客观阐释孔子的义利观,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 应明确利是义的前提和基础, 把人民之利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人们的求利行为, 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义利观。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的核心问题,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
先秦诸子中, 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 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 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 也不是重利轻义, 而是义利合一, 志功双规; 而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义利观, 被后人概括为”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中论述”义利”的第一人, 孔子的义利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义利是孔子伦理学说的重要范畴, 要理解孔子对义利关系的阐述, 首先要对”义”和”利”两个范畴各自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义”原指”宜”, 即行为符合于”礼”。
在《论语》中,”义”有三层内涵。
其一, 孔子把”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其二, 孔子把”义”作为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目标。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