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绿山水画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青绿山水画是山水画的一种风格。
青绿山水画又称为蓝绿山水画,它以清新淡雅的蓝绿色调为主,表现出了山水的清新宁静之美。
在中国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在绘画技法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诗词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青绿山水画中,著名的《明皇幸蜀图》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展现出了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明皇幸蜀图》是中国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创作的山水画作品。
这幅作品描绘了唐明皇李隆基幸蜀的场景,整幅画面气势恢宏,构图巧妙,色调清新。
该作品以蓝绿色调为主,运用淡雅的墨色和鲜明的蓝绿色调,绘制出了雄浑的山势和秀丽的水景,表现出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从构图上看,这幅《明皇幸蜀图》画面构图巧妙,采用了对角线构图法。
整幅画面被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以巍峨的山峰为主,下半部分以波涛汹涌的江水为主。
在画面中,运用了大小不同的山峰和江水,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画面结构。
画家还通过线条的处理,使得山峰和江水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了画面的整体统一感。
整个画面布局合理,既展现了山水的壮丽气势,又表现了山水之间的温柔和谐,充分展现了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从色调上看,《明皇幸蜀图》运用了清新淡雅的蓝绿色调,创造出了一种宁静明朗的艺术氛围。
蓝绿色调是中国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色调之一,它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与画中所描绘的山水景色相得益彰。
画家通过对蓝绿色调的巧妙运用,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明朗的山水意境。
画家还通过淡雅的墨色和鲜明的蓝绿色调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赋予了整个画面以生动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明皇幸蜀图》成为了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从艺术氛围上看,《明皇幸蜀图》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清新的山水意境。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宽广深邃的感觉,展现了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高远意境。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青绿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特点。
色彩在青绿山水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表现山水景物的工具,更是对艺术家审美情感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青绿山水画色彩的探析,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青绿山水画的色彩特点青绿山水画的色彩特点主要表现为清新淡雅、自然含蓄和意境深远。
在色彩运用上,青绿山水画以青绿色为主基调,辅以淡黄、淡蓝和淡紫等冷色调,造成了清新淡雅的艺术氛围。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运用充分表达了大自然的气息,通过色彩的丰富变化展现出山水的秀美和生机。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还具有一种意味深长的内涵,它通过色彩的抽象表现和意象的凝练,追寻自然风光的精神境界。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在审美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不仅仅是对山水景物的再现,更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心灵的启迪。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给人以清新淡雅的视觉享受,让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还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色彩的运用,赋予山水以生命和灵性,使观者在沉思中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之美。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还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味,它通过色彩的变化和搭配,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展现出一种清澈透明、空灵深远的艺术境界。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表现主要通过水墨的运用来实现,艺术家主要依靠水的晕染和墨的渲染来表现出青绿山水画的独特色彩效果。
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表现还依靠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勾勒,使得色彩和形态相得益彰。
青绿山水画的艺术创作还需要艺术家对自然的凝视和感悟,通过对景物的色彩和形态的体验,使其色彩表现更加生动鲜活。
青绿山水画色彩在当代艺术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代表了现代艺术的探索和发展。
未来,青绿山水画色彩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色彩的表现手法将更加丰富多样,艺术家将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得色彩表现更加生动和立体。
二是色彩的审美的价值将更加凸显,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们审美品味的提高,青绿山水画色彩将更加受到关注和追捧。
青绿山水画的描写

青绿山水画的描写
青绿山水画是一种以山石、草木、云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画。
这种画作以青绿山水为基调,注重色彩的运用和细节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清新、自然、优美的意境。
在青绿山水画中,画家常常运用不同的笔法和技巧来表现山石的肌理和质感。
他们使用浓淡相间的墨色勾勒出山石的轮廓,并运用各种不同的线条和皴法来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
同时,画家还会使用各种不同的笔触和技巧来表现云水的流动和变化,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自然。
在色彩方面,青绿山水画以绿色和青色为主要基调,同时也使用其他颜色来进行点缀和修饰。
这些颜色被精心调配,使得画面呈现出清新、明快的感觉。
画家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除了笔法和色彩,构图也是青绿山水画的重要元素之一。
画家通过对画面布局的精心安排,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
他们运用不同的构图技巧,使得画面更加有节奏感和动态感。
总的来说,青绿山水画是一种以自然景观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画,注重色彩的运用和细节的描绘。
它以清新、自然、优美的特点,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种重要类型,是表现山水自然风光的一种艺术形式。
青绿色是其中的一种主要色调,是表现山水画独特韵味的重要颜色,也是表现江南水乡风
格的代表色调。
青绿山水画以青绿色调为主,画中的山水、植物和建筑物大多选用清新明亮的青绿色
作为基调,形成一种幽静、清新、自然的意境,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顺天性、怡人意”
与“虚心静之、宁神静之”的审美观念。
这种色调呈现出自然、静谧、清幽的特点,与山
水的深情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生动表现艺术的最高境界。
首先,青绿色在色彩中属于冷色调,其特点是赋有消极的、遥远的气氛感,能产生一
种幽深感和安静感,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独特的文化内涵相契合,使得青绿山水画有了一定
的文化积淀和审美意蕴。
其次,青绿色在色系中呈现出自然、清新、深邃的特点,这与山水画所表现的自然风
光的感性属性一致,对表现自然景象、刻意追求写意形式的山水表现奠定了一种气氛基调,使得自然风光形象更自然、真实、贴近。
此外,青绿色对于写实派山水画家的创作也有重要作用。
青绿山水画中的色彩大多选
用明亮清新的青绿色,这种颜色在自然中并不是很常见,但在画中的运用则可以打破传统,表现出新的艺术效果,用一种“留白”和“宁静”的笔墨风格,以大胆的构图和平和的氛
围表现山水特有的美感。
因此,青绿山水画色彩的探析可以说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审美观念有关,更因自然主义的特质展现出自然景象的真实与深邃,其在现代山水艺术中
探索出新的创作思路,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关于青绿山水画色彩探析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中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其色彩在画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绿色是指青色和绿色的混合,它常用于绘制山水画中的水、山、石等自然景物,使画面
显得清新、自然、含蓄、淡雅,具有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韵味。
青绿山水画色彩的特点是色调淡雅、清新自然,颜色浑然一体,没有明显的色块对比。
它不强调色彩的饱和度,而是强调色彩的渲染效果,使画面的自然纹理和质感得到突出。
因此,青绿色的运用可以表现出一种含蓄、内敛和自然的美感,是表现山水画特有气质的
重要手法。
其中,在青绿山水画中,青色常用于绘制水的表面,给人一种清透、晶莹的感觉。
水
中的青色可以通过绘制湖泊、河流、瀑布等自然景物来表现,使画面呈现出水的流动、涟漪、潺潺的声音,同时还可以表现出水的光泽和透明感。
在青色的运用中,需要注意其浓淡、明暗和明度的变化,使之更加自然。
绿色是青绿山水画中最常用的颜色,它被广泛用于山、草、树等自然景物的描绘。
青
绿色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山间清新的空气、生命的气息和自然的生态环境。
在画中运用绿色
需要注意叶片的不同阴暗面的色彩调整,充分表现出自然的光影效果。
此外,在青绿山水画中,灰色、褐色等色彩也常用于表现天空、石头、土地等自然景物。
这些色彩的运用需要根据画面需要适当的加入,以实现自然、真实的效果。
综上所述,青绿山水画色彩的运用需要根据不同的画面需要适当的调整,运用适当的
色彩以表现自然景物的色彩特点和纹理质感,使画面的整体效果显得清新、自然、含蓄、
淡雅,具有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青山绽新颜——青绿山水画实践探索

【中国美术研究】中国画自古就有“丹青”的别称。
丹是朱砂,青是青雘,都是中国画中常用的矿物颜料,可见色彩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发展由来已久。
在山水画形成初期,色彩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历代画家将自然山川与自身内在精神体悟相融汇,以心造景,用青绿、浅绛的视觉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景象,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山水画色彩观。
一、传统青绿山水画发展历程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提到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智慧的时代,是一个极其自由、解放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一些文艺理论家已经对色彩进行了研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了“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原理;谢赫对前人和当时的绘画色彩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理念。
这足以证明,中国的青绿山水画于此一时期已有发轫。
在美术史研究中,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青绿山水画的出现受到了佛教美术的影响,佛教绘画的传入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色彩感知。
敦煌不仅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同时也是各种活动举办的中心,其地理位置不仅优越而且重要。
敦煌早期壁画主要受到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大量使用青绿色,在佛教美术、龟兹画风等因素的作用下,早期敦煌壁画以石青、石绿所构成的冷色调为主色调。
敦煌石窟壁画的青绿色调又影响了中原传统绘画,促进了青绿山水画的产生。
从敦煌壁画中对山水的描绘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都呈现出早期青绿山水画的面貌。
南北朝以后,中国绘画中比较单一的平涂式手法逐渐丰富为华丽斑斓的强调厚薄轻重的染色法。
隋唐时期,青绿山水画经过全面发展,已经脱离了人物故事而形成独立的画科,并在技法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此时的青绿山水画通常先以中锋单线勾勒,再用石青、石绿、赭石、花青等色渲染,具有画法工致、赋色浓丽的特点。
目前已知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山水画作品为隋代展子虔的青绿重彩山水画《游春图》,其线条细劲圆滑、色彩浓丽,对贵族、仕女在郊外湖光山色中骑马、泛舟、踏青游春的景象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中国的山水画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早期的青绿山水画更是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在青绿山水画中,以《明皇幸蜀图》为代表的作品更是堪称经典,它展现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明皇幸蜀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创作的一幅作品,它描绘了唐玄宗明皇游览美景的场景。
整幅作品采用了典型的青绿山水画风格,色彩清新明亮,笔墨简练舒畅,构图深远广阔,给人以开朗豁达的美感。
作品以平远的山川和宏伟的建筑物为背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湛的笔墨表现出了大气磅礴的壮丽景象。
画中的人物形象虽然比例较小,但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展现了唐代山水画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在《明皇幸蜀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吴道子运用了多种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对青绿山水画的独特理解和演绎。
青绿山水画以碧绿的苍松翠柏、青山绿水为主要题材,追求大自然的真实写照和纯粹美感。
《明皇幸蜀图》中的山水画正是充分展现了这种风格,吴道子以淡雅的青绿色调勾勒出了青山绿水的秀丽风姿,将自然山水的清新和神秘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幅作品在笔墨运用上,以淡墨、淡墨为主,通过水墨的渲染、拓墨和点墨等技法,呈现出了一种青葱翠绿的清新氛围,给人以纯粹、深邃的审美享受。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展现了吴道子高超的绘画技术,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早期山水画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追求。
除了艺术技法上的突出表现,吴道子的《明皇幸蜀图》还在题材和主题上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化繁荣、社会安定,而《明皇幸蜀图》恰恰让我们看到了唐代社会的全貌。
作品中的建筑群体和田园景观,展现了唐代独特的山水人文风光,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唐代山水文化的深刻诠释,为我们展现了唐代山水画在审美意蕴和艺术表现上的独特魅力。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纵51.5 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
作者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者王希孟。
王希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宋徽宗宜和年间,擅山水,青年时代即显露才华,18岁时成为北宋画院学生,在绘画上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指点,约在20余岁时去世,《千里江山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
王希孟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峻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
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
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
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
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
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中国青绿山水发展——《名画百篇赏析》第一章第一节一、教学设计思路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
从地位作用看:本课是课本的第一章,是整本书是否吸引学生的关键。
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
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2节,分别介绍了人物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
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较难认同。
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青绿山水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青绿山水画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青绿山水画发展阶段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的掌握。
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
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1. 教法(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分配和教具准备1. 课时:2课时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比较式导入屏幕出示《采薇图》与《游春图》。
问题一:两幅画有什么相通之处?又有那些区别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山水画是又人物画逐渐演变过来的。
最早人物画就是一个孤立的人物。
后来为了表现复杂的思想情感,增加了人物活动的背景,在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包含了山水。
山水为了表现人物,山水仅仅是人物轰动的背景,就叫人物画;如是为了表现山水,山水诗人物的思想境界,就叫做山水画。
教师板书:人物画山水画图1:导入图示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纵观中古青绿山水发展,沿着青绿山水画发展的“产生”和“高潮”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1.“产生”(1)观赏:展子虔《游春图》。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作者简介:展子虔,约活动于6世纪后半叶,历经北齐、北周,至隋为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展子虔工于绘画,创作范围较广,善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实,尤长于山水。
他曾辗转于大江南北,在洛阳、西安、扬州及浙江等地的寺观中创作了许多壁画。
所绘物象,生动而富情趣,颇受时人重视,与当时另一画家董伯仁齐名,人称“董展”。
作品简介: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笔法细劲流利。
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
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作品欣赏:《游春图》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
标志着青绿山水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该画用青绿重着色法画贵族春游的情景,用笔细劲有力,设色浓丽鲜明。
图中的山水“空勾无皴”,但远山上以花青作苔点,已开点苔的先声。
人马体小若豆,但刻划一丝不苟。
此画已脱离了为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
虽然与发现的隋代壁画中的山水相比显得成熟一些,但与记载并不相悖。
历来史家皆根据隔水上的宋徽宗题签认定此画为展氏手笔,今人则根据建筑等细节对此画的年代和作者提出质疑,认为此画的底本在中晚唐以后,为五代摹本,但并未获得公认。
图2《游春图》2.“高潮”(1)观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作者简介:王希孟〔北宋〕(1090—?),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
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
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
工山水,作品罕见。
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作品简介:《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
全卷画面上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
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
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
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作品欣赏:《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
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
人物活动栩栩如生。
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
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此图无作者款印。
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
设计意图:人物画众多,理清每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人物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拓展人物画的多样性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人物画的前阶段的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李思训李思训于唐高宗(650—683)时为江都令,因武则天朝(684—704)执政杀戮唐宗室而弃官隐居,至唐中宗神龙(705—707)初年又出任宗正卿、历官益州长史,唐玄宗开元(713—741)初年,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任左羽林大将,晋封彭国公,因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卒后追赠秦州都督。
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
李思训其祖父为唐长平王李叔良,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
唐武德元年,叔良官拜刑部侍郎,并进爵为王。
武德四年,突厥人入侵,李渊命叔良率五军击之。
叔良被流矢射中而薨,死后被赠左翊卫大将军、灵州总管,谥曰肃。
李思训的父亲名叫李孝斌,官至原州都督府长史。
作品欣赏:《江帆楼阁》江天阔渺,风帆斥流,微风划过水面波纹粼粼。
山径层叠,各样林木错落参差,前景殿堂隐蔽于长松秀岭之间,松叶古意朴拙。
画中人物数人,行旅骑马于蹬道者头戴中唐以后巾仆头。
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与敦煌中晚唐壁画近似。
此画与北京故宫所藏隋展子虔《游春图》左半段构图几乎相同,两图实出于同一个底本,此图是挂轴,景物保存原来手卷或屏风的一部份。
此图斗栱、柱、梁、枋用朱色粉刷,与青绿山水相间,金碧辉映。
根据唐宋屋舍之制:“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彩画栋宇及朱漆梁柱窗。
”此建筑级别较高,结构华美,故所画应为官员之乡间四合院宅第。
中国在木材面上涂饰起源很早,《尚书·书经》“若作梓材……,其惟其涂丹”所谓“白壁丹楹”、“朱柱素壁”。
唐代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两色为主,墙面一律用白色,木架部份一律用朱色。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以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
人物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
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
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3: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比较式导入屏幕出示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问题:这两幅画和我们上节课学的山水画有什么区别吗?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赵孟頫和董其昌这两位画家都是主张摹古。
因此这两幅画中都隐约感受到前人的艺术风格。
图4:导入图示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观中古青绿山水发展,沿着青绿山水画发展摹古阶段,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1.摹古阶段代表作品1(1)观赏: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作者简介: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作品简介:赵孟頫曾任职济南,鹊、华二山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
作品欣赏: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
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
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
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
运用得非常恰当。
此卷画齐州(今山东济南)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
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
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笔意,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
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
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
图5:《鹊华秋色图》2. 摹古阶段代表作品2(1)观赏:董其昌《秋兴八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