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化对欧洲文化的贡献 重点哥德式建筑
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与表现

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与表现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作为中世纪的重要建筑风格之一,具有独特的特征与表现形式。
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标志着欧洲文化的繁荣与进步,也对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建筑结构上有着鲜明的特点。
与罗马式建筑相比,哥特式建筑更加注重进一步加强建筑的空间感和垂直感。
典型的哥特式教堂通常有高大的尖顶和高耸的塔楼,它们给人一种向上延伸的感觉,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神圣与庄严的氛围。
此外,哥特式建筑中采用了更多的拱顶和穹顶结构,这使得建筑内部空间更加宽敞与明亮。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建筑不再是简单的纵向延伸,而是兼具纵深感和立体感。
其次,哥特式建筑在细节装饰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尽管哥特式建筑的整体结构相对复杂,但它的细节装饰却精美而富有创意。
在建筑外立面上,人们可以看到精心雕刻的飞拱、花窗、扶壁等装饰元素,这些元素的存在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感。
在教堂内部,我们也会被细致入微的壁画、雕塑和马赛克镶嵌所吸引。
哥特式建筑的这些细节装饰不仅展现了建筑的艺术价值,也是建筑师对美的追求和对技艺的完美展示。
此外,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征还体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
哥特式建筑通常使用天然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如石灰石、大理石等。
这些石材不仅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还能够展现出石材的质感和纹理,使得建筑更富有层次感。
此外,相比于其他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对玻璃的运用也较为突出。
在教堂的窗户上,人们可以看到庄严的彩色玻璃,它们通过光线的折射和反射,为建筑带来了神秘而美丽的效果。
最后,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宗教表达上有着独特的内涵。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用途是作为教堂或修道院,因而它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都充满了宗教象征与意义。
高大的尖顶和塔楼象征着人们对上帝的敬畏和崇高,而细致入微的装饰则传达了圣经中的故事与信仰。
哥特式建筑通过结构与装饰的完美结合,以及宗教表达的体现,使得人们在进入建筑内部时,能够从物质世界中超越出去,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和安慰。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与文化修道院与哥特式建筑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与文化修道院与哥特式建筑欧洲中世纪时期,宗教与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修道院和哥特式建筑成为宗教与文化的象征,它们不仅展示了欧洲人民的虔诚信仰,也代表了当时欧洲社会的艺术与建筑成就。
本文将探讨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与文化以及修道院与哥特式建筑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的融合**在欧洲中世纪,宗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成为主流宗教,并且由于罗马天主教教会的主导地位,整个欧洲社会都被宗教所渗透。
宗教信仰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行为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宗教与文化开始融合。
修道院成为了宗教信仰的中心,它们不仅提供了人们学习和宣扬宗教教义的场所,还起到了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修道院内的修士们致力于学习、研究和手抄圣经等经文的复制,同时他们也是当时社会中最重要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
修道院内的图书馆成为了欧洲文化传统的宝库,修士们的学问和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修道院的建筑风格**修道院的建筑风格对于欧洲中世纪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修道院建筑通常采用了罗曼式和哥特式两种风格,而其中哥特式建筑又是最为典型和重要的。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尖顶、飞扶壁和尖拱窗等特征而闻名。
这些特点使得哥特式建筑给人以庄严、崇高的感觉,完美地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上帝的崇拜和对神圣的渴望。
修道院的哥特式建筑还融入了许多雕塑和绘画艺术,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生动丰富。
尖拱窗和花窗玻璃为室内带来丰富的光线,营造了一种神圣和超自然的氛围。
同时,修道院的建筑布局也经过精心设计,以满足修士们日常宗教活动的需要,如教堂、宿舍、图书馆等。
**修道院与欧洲宗教与文化发展的意义**修道院与哥特式建筑的出现对欧洲宗教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修道院成为了宗教传承和学识传播的中心,为欧洲的学者、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同时,修道院的修士们对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了推广和发展,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欧洲建筑发展史

欧洲建筑发展史欧洲是一个以美丽建筑而闻名的大陆。
从古希腊神庙到现代风格的摩天大楼,欧洲建筑融合了各种风格和时期的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史。
1. 古希腊与罗马时期欧洲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古希腊建筑以神庙为代表,采用了对称、比例和几何形状等特征,如帕台农神庙。
罗马帝国时期,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壮丽,如斗兽场和巴塞利卡。
这些古代建筑在欧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后世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世纪与哥特式建筑中世纪是欧洲建筑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哥特式建筑兴起并席卷整个欧洲大陆。
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耸的拱形屋顶、尖塔和玫瑰窗而闻名。
巴黎圣母院就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中世纪的城堡和城市规划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如英国的威尔士府邸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墙。
3.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开始回归古典形式,探讨对称、比例和美学等问题。
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充满了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热爱与模仿。
佛罗伦萨的圣玛利亚大教堂和米开朗基罗广场都是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品。
随后,巴洛克风格在欧洲大陆盛行。
巴洛克建筑追求装饰与壮观,在建筑形式上充分运用了曲线、雕塑和壁画等元素。
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作品包括法国凡尔赛宫和奥地利的美泉宫。
4. 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19世纪,新古典主义风格崛起。
借鉴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优秀传统,新古典主义追求简洁、对称和宏伟。
大领事宫是一座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位于法国巴黎。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兴起。
这一风格强调“形式即功能”的理念,建筑师追求简洁的线条和功能性的设计。
德国建筑师韦尔纳·格罗皮乌斯和荷兰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以功能性和实用性而闻名,如柯布西耶的海牙市政厅和罗特丹住宅。
5. 当代建筑与未来展望如今,欧洲的建筑风格多元化。
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不断涌现,如可持续建筑和数字建筑等。
巴塞罗那的萨格拉达·法米利亚教堂和伦敦的托儿屋大楼代表着当代建筑的创新与多样性。
欧洲中世纪“哥特”“罗马”,铸就时代辉煌,融入现代建筑潮流

欧洲中世纪“哥特”“罗马”,铸就时代辉煌,融入现代建筑潮流引语:建筑总是以它的古老、恢弘与苍远让人惊艳,无论是在大都市里,还是在偏僻的小城镇,它都为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提供广阔的物质平台,它是凝固而生动的历史。
纵观西欧中世纪的建筑,当我们细细地欣赏它时,我们会对罗马式教堂建筑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技巧而掌声雷动,对哥特教堂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价值而肃然起敬。
中国时期的欧洲建筑不仅是时代的印记,也为现代建筑风格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中世纪建筑风格大体分为俩个时期,早期的罗马式建筑,和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哥特式建筑。
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后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
罗马式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建筑的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而哥特式建筑采用了尖券和肋架拱来减轻拱顶的重量,他们比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顶更加稳固,并且能够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
罗马式建筑中的窗户必定总是很小,而哥特式的建筑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了。
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又叫作罗曼建筑、罗马风建筑、“前哥特”建筑等,一般是指公元10~12世纪欧洲中世纪早期主要的教堂建筑风格。
罗马式建筑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庄严隆重和雄壮。
这种印象的形成,既同内部空间的体积和比例有关,又同它的石造外壳的结构设计、艺术装饰有关。
这种总的印象是罗马式建筑的一个主要特征。
在这种建筑里,建筑内部的高度和建筑外部体积以冲天姿态,是在整个基督教建筑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罗马式建筑是极其多样的,它的许多变体,特别是较晚期的一些变体,几乎完全接近了哥特式建筑。
拉尔的马利亚教堂是罗马式风格典型建筑,与哥特式风格建筑外貌有着明显差别。
马利亚教堂以圆柱体、圆锥体、棱形体和角锥体这样一些一般的、规则的几何形体的结合为构图基础。
拉尔的马利亚教堂建筑具有塔式的特点,墙面厚大光整,同中世纪的军事城堡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这些石造几何形体积的抽象性和呆滞性,被最上面的双层拱窗和敞廊的连拱所活跃,而且这些窗和廊本身,颇似威镇四面八方的城堡望楼。
导游基础知识哥特式建筑

导游基础知识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也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并且在建筑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壮丽的气势而闻名。
它的主要特点是高而瘦的建筑形态,尖顶的尖塔,尖拱形的拱门和窗户,以及复杂而精细的雕刻装饰。
这种建筑风格追求垂直线条的延伸,给人一种向上的冲动感,同时也强调建筑的轻盈和优雅。
哥特式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宗教的影响。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成为主导宗教,教堂成为人们宗教信仰的中心。
为了让教堂更加庄严肃穆,哥特式建筑应运而生。
它采用了许多新的建筑技术和结构设计,例如飞扶壁、钢悬索和尖拱等,使得教堂的建筑高度和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巴黎圣母院。
这座教堂建于12世纪,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之一。
它以其精细的雕刻和壮观的尖塔而闻名于世。
圣母院的立面上布满了精美的雕刻,描绘了圣经中的故事和神话传说。
在教堂内部,高大的尖拱拱顶和彩色玻璃窗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圣的世界中。
除了教堂,哥特式建筑还广泛应用于城堡、市政厅和住宅等建筑中。
这些建筑也保留了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如尖塔、尖拱和雕刻装饰。
其中最著名的城堡之一就是德国的新天鹅堡。
这座建筑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和壮丽的外观而闻名,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哥特式建筑虽然在中世纪欧洲盛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其他建筑风格所取代。
然而,哥特式建筑的精髓和独特之处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今天,我们可以在许多城市中看到哥特式建筑的身影,它们成为了这些城市的标志和文化遗产。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独特而壮丽的建筑风格,它以其高而瘦的形态、尖塔和尖拱以及复杂的雕刻装饰而闻名。
它不仅是中世纪欧洲教堂建筑的代表,也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无论是教堂、城堡还是市政厅,哥特式建筑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同时也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尽管哥特式建筑已经逐渐被其他建筑风格所取代,但它的影响力仍然深远,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哥特式建筑和文化影响

哥特式建筑和文化影响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代表了建筑风格的一种发展,也代表了中世纪欧洲人的文化信仰和审美情趣。
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它在欧洲广泛流传了三个世纪,最终演变成了各种纪念碑性建筑和宫殿。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尖拱形的拱顶、细长的窗户、精细的装饰和高大的尖塔。
这些元素有助于创造出一种神秘、宏伟和庄严的氛围,对于中世纪基督教徒来说,这种气氛是他们信仰的体现。
哥特式建筑在设计上也更注重自然光线的利用,兴建在较大的空间内,营造出一种开放、透明和轻盈的感觉。
哥特式建筑的文化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中世纪,它是基督教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在教堂、修道院和寺庙中广泛运用,也逐渐涉及到城市规划、广场、桥梁和城墙等方面的建筑设计。
哥特式建筑的美学理念和艺术手法也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等艺术领域。
文学方面,哥特式建筑的影响表现在了中世纪诗歌和故事中。
比如,德国作家高尔德的《青年维特的烦恼》中的故事和人物就都弥漫着哥特式建筑的气息。
这个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情感复杂、思想敏锐而内向的青年,他和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冲突。
小说中的场景和氛围也被描述得非常具有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塔楼、拱形门和窗户、尖顶等设计元素成为了小说中的重要符号。
音乐方面,哥特式建筑的影响表现在了近代流行音乐中。
20世纪初,日尔曼民谣运动中流行起了一种名为“哥特”的音乐风格,它主要借鉴了哥特式建筑的神秘、诡异和幽暗的氛围。
这种音乐风格的标志是吉他、低沉的男声和惊恐的声音效果,它在德国和英国等地广受青年人欢迎,成为了现代哥特文化的奠基之作。
绘画方面,哥特式建筑的影响表现在了中世纪之外,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当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从哥特式建筑中汲取了诸多灵感,他们把拱形和穹顶等元素运用到了自己的绘画中,营造出一种压抑、紧张和神秘的氛围。
一些大师级别的艺术家如达芬奇、拉斐尔以及鲁本斯等都是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哥特式建筑的影子的。
欧洲教堂建筑

欧洲教堂建筑欧洲教堂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雄伟的气势闻名于世。
这些教堂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欧洲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欧洲教堂建筑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一、哥特式教堂建筑哥特式教堂建筑是欧洲中世纪的主要建筑风格,以尖拱形窗户、高耸的尖顶以及精美的花窗玻璃而闻名。
哥特式教堂建筑追求垂直线条和光线的穿透效果,通过高大的拱顶和扶壁来创造神圣的氛围。
法国巴黎圣母院和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典范。
二、文艺复兴教堂建筑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教堂建筑风格发生了变革。
文艺复兴教堂建筑遵循古典建筑原则,注重对称和比例。
这种建筑风格强调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表达了人类与上帝的联结。
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和西班牙圣家堂是文艺复兴教堂建筑的杰作。
三、巴洛克教堂建筑巴洛克教堂建筑在17世纪和18世纪盛行于欧洲,以其奢华、多彩和复杂的装饰而著称。
巴洛克教堂建筑追求宏伟和感官上的冲击力,采用了大胆的雕刻和绘画技巧。
罗马圣伯多禄大殿和奥地利圣查理教堂是巴洛克教堂建筑的代表作品。
四、现代教堂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堂建筑逐渐摆脱传统风格的束缚,追求独特的设计和创新的建筑理念。
现代教堂建筑不再拘泥于特定的建筑风格,更加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和现代科技的运用。
德国科隆大教堂和荷兰鹿特丹教堂是现代教堂建筑的代表作品。
欧洲教堂建筑对当代建筑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们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成为了现代建筑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例如,哥特式教堂建筑中的尖拱形窗户启发了现代建筑中的玻璃幕墙设计;文艺复兴教堂建筑中的对称原则和比例概念影响了现代建筑中的空间布局和平衡感。
总结起来,欧洲教堂建筑以其独特风格和雄伟气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它们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建筑艺术的杰作。
欣赏欧洲教堂建筑不仅能够感受到精湛的建筑技艺,也能够领略到欧洲文明的瑰宝。
(字数:692字)。
哥特式建筑欧洲的宗教艺术

哥特式建筑欧洲的宗教艺术哥特式建筑:欧洲的宗教艺术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的重要流派,其独特的风格和雄伟的气势使其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特点以及对欧洲宗教艺术的影响。
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并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罗曼式建筑的演变。
罗曼式建筑注重厚重稳固的建筑结构,在建筑形式上没有太多的创新。
而哥特式建筑则突破了罗曼式建筑的限制,注重建筑的垂直感和空间感,使用了更多的拱形结构,使建筑更加纤细、轻盈。
二、哥特式建筑的特点1. 纤细的拱形结构:哥特式建筑采用了更多的尖拱形结构,使建筑物看起来更为纤细,营造出一种向上的动感。
这种拱形结构的运用,也使得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更加宽敞明亮。
2. 飞扶壁和飞拱:为了支撑更高的建筑物,哥特式建筑引入了飞扶壁和飞拱这两个特殊的结构。
飞扶壁是沿着外墙面向外凸出的墙体,起到支撑和分担重力的作用。
飞拱则是连接飞扶壁和主体建筑物的拱形结构,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轻盈的视觉效果。
3. 十字架平面布局:哥特式教堂通常采用十字架的平面布局,即由一个长形的中殿和两个交叉的横向走廊组成。
这种布局使教堂的空间分隔得更为清晰,同时也符合基督教教义中对十字架的象征性意义。
三、哥特式建筑对欧洲宗教艺术的影响1. 宗教表达的媒介:哥特式建筑以其庄严的氛围和壮丽的艺术形式成为宗教仪式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表达媒介。
教堂内部的高耸拱顶、彩色玻璃窗以及镶嵌细致的雕塑等艺术元素,使信徒更加沉浸于宗教仪式的氛围中。
2. 彩色玻璃窗的运用:哥特式建筑中的彩色玻璃窗被视为艺术的巅峰之作,其透过色彩的折射和投射,表达了圣经故事和宗教教义。
这些彩色玻璃窗不仅使教堂内部充满神秘感和神性,同时也是当时玻璃工艺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体现。
3. 亲近自然的要素:哥特式建筑着重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使用大量的自然元素,如植物图案的雕塑和壁画,突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文化对欧洲文化的贡献
中世纪公元500年至1500年
被看成是人类进步征途中一个漫长而毫无目标的迂回时代——穷困、迷信、黯淡的一千年,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新黄金时代分隔开来
中世纪=黑暗时代?
负面评价:
造成黑暗的中世纪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罗马帝国在分裂的过程中遭到日耳曼人的入侵,东罗马帝国长期采取防卫自保的政策,限制了文化创造的活力,使文化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从而与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形成强烈的反差。
一个是基督教分裂之后出现长期纷争,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以政治手段来操纵与压制不同教派,使东正教沦为御用工具,失去了基督教的宗教独立;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新统治者与天主教达成妥协,教皇国的建立加快了其世俗化的进程,远离了基督教的宗教本位,从而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新黄金时代形成强烈的反差
BUT
“史学家现在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因为“经年累月的研究已经表明,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这就是“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中世纪文化对欧洲文化的贡献——建筑
如果说古希腊艺术是以存在为主体、重视视觉直觉的自然化艺术,那么中世纪的艺术则是以宗教为主体,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艺术。
中世纪艺术是非个人化和非自然化的。
所有的艺术只与上帝和上帝的教义有关,所有类型的艺术品如雕刻、绘画、彩绘玻璃等只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里存在。
基督教中“不要崇拜偶像”的教条使得曾经是古希腊艺术主体的大型人物立体雕像蜕变为依附于教堂建筑上的神像浮雕。
原因::一是柏拉图的“超验理念”,人们崇拜精神追求,鄙视世俗欲望;
二是基督教的教义:只有上帝基督才全知全能,人类对上帝顶礼膜拜而失去自我的独立思考
三个阶段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 米兰大教堂为哥特式知名建筑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
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
特点: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代表: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等
介绍:
(Flying Buttress)
飞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
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
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
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
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
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法国亚眠大教堂双层飞扶壁
飞扶拱
花窗玻璃
“最后的晚餐”题材的花窗玻璃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十字平面
这也是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门
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对欧洲文化的贡献
法国: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窗。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
巴黎圣母院
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它不仅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以建筑艺术上高超的水平而享誉欧洲。
英国哥特式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
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
索尔兹伯里主教堂
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平方向伸展。
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
,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平方向伸展。
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
德国
克隆主教堂
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
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
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
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
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