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个性化解读

《藤野先生》个性化解读(1)文中对“日暮里”印象深刻的理解。
作者鲁迅对“日暮里”这个地名印象深刻的原因,应该不是作者早就在暗示了日本虽然很强势,很狂妄,但不久的将来就会黄昏时的夕阳那样衰落下去,从而来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认为这种理解较牵强,理解爱国主义有些理解浅显化。
作者对“日暮里”这个地名印象深刻,如果联系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与厌恶,又由东京转到偏僻的仙台来看,作者对黑暗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以及部分精英层的表现是有些失望的,加上当时列车又是傍晚时分经过这里,因而触景生情,既对祖国现状的难过与悲伤,同时潜意识流露出要改变祖国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感。
(2)作者对藤野先生向他询问中国女人裹脚一事,感到很为难,作者为什么感到为难?对于这里作者的为难,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情感,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女人裹脚已经由统治者的偏好,女人自身的爱美追求,转变戕害女性身体的一种陋习,作者认为是丢脸的事,受民族自尊心的影响,所以为难。
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作为弱国的一名留学生,在仙台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心与厚爱,自己倍受感激与鼓舞,很想满足藤野先生的好奇心与对学术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作为对藤野先生的回报,可是由于自己对中国女人的裹脚了解并不多,或者是空对空的解说,达不到藤野先生要了解的目的,自己因自责而为难。
(3)对本文暗线(情感线索)理解的不同看法。
以前教学中我们往往认为《藤野先生》这一课有两条线索:一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明线);二是作者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始终贯穿全篇(暗线)。
我对暗线的理解有点不同的看法,认为不仅仅是鲁迅先生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应该包含藤野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因为鲁迅先生在仙台之所以能受到藤野先生的关心与厚爱,是因为他很看重鲁迅虽作为弱国的留学生很有志向有抱负,有为祖国担当的精神,他欣赏有这样爱国精神的学生,这是藤野先生关爱作者的前提条件,也是藤野先生心底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外显,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一种深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及知
识点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故事,理解并运用其中的情感、道理;
2.能够正确运用本课所学的语言知识,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并进行交际活动。
二、教学准备
1.课本《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1. 阅读
1.请学生自己提前预习本课教材,并准备好关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问题;
2.分组阅读并互相交流。
3.全班同学齐读全文,大声朗读,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和人物。
2. 课文分析
1.分析故事人物形象,比较藤野先生与主人公小林之间的不同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物性格和情感;
2.梳理故事情节,明确主题和中心思想;
3.辅导学生欣赏文学语言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中的文化情感。
3. 语言知识点
1.反问句的使用方法;
2.虚拟语气的表达方法;
3.在交流中如何恰当地使用表现情感的词汇。
4. 锻炼写作
1.根据所读文章安排思路,组织语言,完成一篇关于藤野先生的传奇人生的文章;
2.分享、互评作品。
四、课后作业
1.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如写作、朗读、写读后感,大声朗读等;
2.进一步思考文化情感;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情感。
并且,在语言运用方面也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交际活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_藤野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_课文同步讲解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叙述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见闻和感受的散文,作者极尽讽刺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美丑对照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作者把美丽的樱花与丑陋的“清国留学生”放在特定的生活画面中。
那烂熳的樱花,如火如霞,可是花丛中却是空虚无聊、不学无术偏又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发上抹油,误以为“美”;但“油光可鉴”,就未必是美。
作者又以“小姑娘的发髻”这一娇美的形象设喻,让男人女性化,揶揄、嘲讽之情不言而喻。
这种鲜明的美丑对照使美者更美,美得光彩照人;使丑者更丑,丑得黯然失色,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巧用反语
①实在标致极了。
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③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三句话中的“标致”“精通时事”“正人君子”都运用了反语。
“标致”讽刺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不以代表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辫子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
“时事”在这里不是指国家大事,而是一些无聊的事。
作者用反语,讽刺了那些不以救国为己任,只会贪图享乐安逸的子弟。
“正人君子”讽刺了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情感导读赏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情感导读赏析品味朴素的语言,感悟真挚的情感——《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情感导读赏析优秀的散文,语言总是耐人寻味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是这样,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时而尖刻的讽刺,时而真挚的赞美,时而感愤的责难,时而深沉的叙述……显示出非凡的语言艺术功力。
需反复品读,认真品味,方能体会到作者的爱恨情感及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运用反语,抒愤慨之情反语是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运用与说话人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的修辞格。
运用反语能引人深思,起到嘲笑讽刺的作用。
《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最大特点是透过反语见真情,于幽默中寄寓着沉郁的辛酸,在反语里饱含着浓烈的愤激。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思想庸俗腐朽的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运用“盘”、“顶”、“油光可鉴”、“扭几扭”等细节描写活画出这群人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的丑态。
而“标致“一词本义是“漂亮”,在这里是反语,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愤懑和讽刺之情。
称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为“精通时事的人”又是反语讽刺的说法,嘲讽他们精通的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把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一些日本青年称为“爱国青年”,同样是运用了反语,对他们的荒谬逻辑和愚蠢做法十分愤慨,进行了极大的讽刺。
在文章的结尾用“正人君子”来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反动文人,并表示了与之斗争到底的决心,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富有现实意义。
这种因为愤慨而产生的讽刺,比直接怒骂更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二、借助副词,表厌恶之情巧用副词来表达思想感情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副词的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如果运用恰当,会使语意表达更准确,思想感情更丰富。
《藤野先生》一文中副词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细腻的思想感情,使人回味无穷。
文章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就用一“也”字,表明这种现象已不是第一个;“无非”一词意思是“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实在是标致极了”,用副词“实在”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至极点;“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中的副词“大概”表示测度、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词“罢”合用,更增加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幽默的自嘲中,饱含了作者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与隐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藤野先生精神品质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具体行为来体现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藤野先生》一文的主旨,理解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意与怀念。
-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藤、野、博、文、谦、逊等,并学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表达。
-写作手法分析:学习并领会课文中的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的。
-在精神品质内化方面,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例子,如何将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藤野先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让你特别尊敬和感激的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是如何通过对藤野先生的回忆来传递尊敬和感激之情的。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愿到⽇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亲⼀样被误的病⼈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救⼈救国的⼈⽣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名医⽣,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艺作为武器进⾏战⽃,成为的⽂学家、思想家、⾰命家。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五课《藤野先⽣》教案及知识点 教学⽬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物品质的写法; 2、概括藤野先⽣的⾼尚品质,体会作者在⽂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的感情⾊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的⾼尚品质。
2、理解本⽂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藤野先⽣是鲁迅先⽣最敬重的⽼师;回忆性叙事散⽂《藤野先⽣》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
1935年,⽇本岩波⽂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章才好。
鲁迅回答:“⼀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选录进去。
”他的⽬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的下落,同时委托增⽥涉先⽣代为寻找。
第⼆年,《鲁迅选集》出版,增⽥涉⼜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的下落,增⽥涉说没有打听到。
鲁迅先⽣叹息说:“藤野先⽣⼤概不在⼈世了吧!”字⾥⾏间,情真意切。
1926年8⽉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学任教。
《藤野先⽣》这篇散⽂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20年后,于1926年10⽉12⽇在厦门⼤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1906年初春在⽇本留学时的⽣活⽚段。
这篇回忆性散⽂带有较多的⽂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物的精神⾯貌。
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姓藤野,名严,排⾏第九,1874年⽣于福井县⼀个医⽣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毕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藤野先⽣》是现代⽂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学时所写的⼀篇回忆性散⽂。
作者在⽂中回忆了在⽇本东北⼤学的留学⽣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东京也⽆⾮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辫⼦,顶得学⽣制帽的顶上⾼⾼耸起,形成⼀座富⼠⼭。
也有解散辫⼦,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姑娘的发髻⼀般,还要将脖⼦扭⼏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会馆的门房⾥有⼏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转;倘在上午,⾥⾯的⼏间洋房⾥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乱;问问精通时事的⼈,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到别的地⽅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处驿站,写道:⽇暮⾥。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
其次却只记得⽔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先⽣客死的地⽅。
仙台是⼀个市镇,并不⼤;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
⼤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菜运往浙江,便⽤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着的芦荟,⼀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龙⾆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个职员还为我的⾷宿操⼼。
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个客店⾥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却还多,后来⽤被盖了全⾝,⽤⾐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孔出⽓。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蚊⼦竟⽆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饭⾷也不坏。
但⼀位先⽣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的饭⾷,我住在那⾥不相宜,⼏次三番,⼏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的饭⾷和我不相⼲,然⽽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于是搬到别⼀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的先⽣,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
最初是⾻学。
其时进来的是⼀个⿊瘦的先⽣,⼋字须,戴着眼镜,挟着⼀叠⼤⼤⼩⼩的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一. 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记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特别是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情怀念和尊敬。
文章通过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展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治学、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记叙文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所涉及的日本留学背景和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可能对学生来说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2.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现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请问同学们,藤野先生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藤野先生》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活动,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进步,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发展,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实权,所以这种所谓的民主体制实际上只是地主阶级为扼制革命而采取的自救措施.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陷于苦难的深渊。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2)文题诠释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
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主旨
本文通过作者对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
同时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很著名的散文。
特别是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鲁迅先生早期的生活和思想,因此,倍受研究者们和教学者们的重视。
可是,这篇文章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结构又是如何呢?对此,各自的理解就很不一致了。
因此,笔者愿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以向同志们请教。
(一)
有的同志认为,《藤》文“主要是写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片段”的。
据此,他们把全文分成了三大部分:一、东京见闻;二、仙台生活片段;三、离开仙台之后。
我认为,这种分段是直接与如上的所谓主题相矛盾的。
我们知道,作者鲁迅先生于1906年离开仙台之后,1909年便回到了祖国,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1926年了。
可见,作者在“离开仙台之后”的二十年中,其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这怎能算是他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呢?即使是在1906到1909的三年时间之内,作者虽在日本,但也不再是属于“留学生活”了,而是从事了别的工作。
既然如此,我们怎能把作者“离开仙台之后”的这二十年间发生的事情,统统算作是“写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片段”呢?显然,这是很不妥当的。
不但第三部分的内容与如上的主题是相矛盾的,即使是前两部分的内容也是与如上的主题不相吻合的。
不可否认,在前两部分之中,确实是写了一些“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片段”。
但问题是,作者写《藤》文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要反映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简称“留学生活”)的全貌或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