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教案
生物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生物学科德育渗透计划生物学科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和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促进生物学科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我校特制定了生物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课内德育渗透1.教材内容设计在生物学科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将德育要求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将生命与伦理、责任、公平等德育内容相结合,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讲解生物多样性的章节,我们将德育要求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2.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引导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提问、讨论和实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同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比如,在学习细胞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观察与比较不同细胞的结构,并讨论其功能与特点,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课外德育活动1.科学社团学校将设立生物学科科学社团,为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通过参加科学社团的活动,学生可以与同龄人一起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2.实践探究制定一系列与生物学科相关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实验室等,让他们亲近大自然,感受生物的奇妙和多样性。
三、德育评价机制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评价中,我们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德育表现。
除了考核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外,还将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定期组织生物学科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德育教育意识。
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生物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教案

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教案【篇一:高中生物德育渗透点的实施】润物细无声,点滴总关情----论高中生物德育渗透点实施的潜移默化XXXXXX摘要: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同,除了依赖于品德课和班会课,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学科教学中必修体现德育渗透,而课堂是学生学校活动的中心环节,可以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学是系统性很强的科学,生物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生物学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在研究生物学中对生命进行思考,对美学进行研究,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学科魅力系统性德育渗透点2005年6月,我高考结束了,我选择了师范专业中的生物学科,源于我对生命科学的憧憬和热爱,我想这很大的原因在于高中阶段的生物老师给我的启迪,课堂总是将亲身经历与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使生物学变得生动起来,我们总是在向往中研究着,在期待中上课,其实想想这就是在课堂上实现了德育渗透,以至于一颗种子已经在我心中萌芽。
在课堂上对学生能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很重要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要抓准德育渗透点,联系生物学独特的学科魅力,从以下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生物课增添几分色彩。
一、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渗透学生在研究和生活中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
我们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走出失败阴影。
从身边小小的豌豆研究,遗传学之父XXX面对艰苦的条件,繁琐的数据并没有放弃试验,而是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对巨大的数据不厌其烦的进行统计,前后花了整整8年时间才得出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从那不起眼随处可见的小小果蝇,科学家XXX和他的学生们潜心研究通过整整五年时间才培养出一只变异的白眼果蝇最终得出交叉互换定律;从人们视若无睹的植物向光弯曲生长这一特性,科学家XXX设计巧妙实验开始探索出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从圣诞节给母亲送袜子这么一件平凡小事情,科学家XXX发现了色盲这一种遗传病并勇于承认自己是红绿色盲这一事实,写下《论色盲》,开启伴性遗传的研究;从专修神学到自己航海发现物种是在不断进化的XXX果断摈弃了旧思想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学说……许多科学史事,每一位科学家都是研究的典范:科学发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并且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的!以此让学生坚信一个道理:“逆境不是苦难而是一笔财富,正视它,超越它,定能打造出一片灿烂天地。
高中生物德育目标教案

高中生物德育目标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德育的重要性
2. 掌握生物德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尊重生命的观念
4.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和生态文明意识
教学内容:
1. 生物德育的定义和意义
2. 生物德育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性
3. 生物德育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 生物德育与人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环境污染、动物保护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生物德育的重要性。
2. 教学: 讲解生物德育的定义、基本原则和与环境保护、人与动物的关系等内容。
3. 指导: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物德育。
4. 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动物救助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5. 总结: 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德育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评价:
1. 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2. 学习成绩: 利用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考察学生掌握生物德育相关知识的情况。
3. 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作品展示、班级表现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和生物德育意识的提升情况。
扩展活动:
1. 组织学生参加生态旅行、动物保护志愿项目等活动,深化生物德育意识。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倡导环保、关爱动物等行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教学反思: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思考如何提高生物德育教学的效果。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实现个性化的德育教学目标达成。
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教案

01
加强学科融合
未来的德育渗透工作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数学、物理等,以实
现全学科育人。
02 03
创新教学方式
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如在线教育、翻转课堂等,以更好地适应时 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 德育的价值。
强化与家长的协作
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协作,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并鼓励家长 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 议,不断完善德育工作。
1. 介绍科学家的研究 背景和过程。
德育渗透案例展示与分析
3.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的精神 对自己的启示。
案例二:探讨生物多样性,培养 学生的环保意识
1. 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 义。
德育渗透案例展示与分析
01
2. 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发 展的关系。
02
3. 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理解和应用德育知识。
针对问题和挑战的对策研究
1 2 3
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
在生物教学中,应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明确德 育渗透的内容和重点,确保德育与学科知识的有 效结合。
多样化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 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 德育渗透的效果。
强化实践教学
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对德育内容的不感兴趣,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德育与 学科教育相结合。
改进措施
在未来的活动中,可以尝试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模拟等,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德育渗透的意识和能力。
对未来德育渗透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高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高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学会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3.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 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传授: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 组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生态调查或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践活动的经验,讨论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5. 德育渗透:通过讲解案例或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培养珍惜生物多样性的态度。
四、教学评价1. 知识考核: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等形式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能力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评价: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改变和提升。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使德育渗透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六、教学效果及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树立了正确的环保观念,提高了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态观。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分析3.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原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的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阐述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原理。
3. 分析实例:展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4. 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态观。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并谈谈自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生物适应环境原理的理解,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问题、正确分析实例,表明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表明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七、教学准备工作1. 准备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 收集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用于课堂分析。
3. 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问题,用于课堂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的原理。
2. 第3-4周:分析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
高中生物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高中生物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年级:高中
教学内容:什么是德育教育?为什么在学校中实行渗透德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德育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渗透德育教育在高中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教科书、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视频、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德育教育?为什么在学校中需要进行渗透德育教育?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解释德育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2. 分析渗透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20分钟)
1. 小组讨论:你认为学校中哪些行为和活动可以体现渗透德育教育?
2. 分组展示: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交互讨论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1.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渗透德育教育解决问题
2. 学生互动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
2. 定期进行德育教育主题班会或讲座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参与程度
课后作业:
1. 思考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德育教育的理念,并写下自己的见解
2. 阅读相关文章,了解渗透德育教育在其他学校的实践经验,做简要总结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9.生物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生物学科德育渗透方案中学生物教师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在新形势下,教师更应重视生物新教材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生物教材德育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德育教育。
生物新教材德育渗透,我们计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1.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和生物实验课,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在生物新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科学发现史,如酶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发现等。
每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它包含了多位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判断和推理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物新教材生物科学发现史这些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生物知识的过程中,科学素质的也得到进一步培养.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学生实验,在进行实验课的过程中除了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外,学生分组实验,还可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
通过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利用“小资料”和“课外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生物的多个“小资料”和“课外读”中都介绍了我国生物科学各方面的新成就,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信心,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
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细菌战让学生记忆住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又如“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明确了调查中要特别关注我国生物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看看祖国的生物科技发展情况,想想自己的努力方向,以报告会的形式总结自己的调查研究结果。
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活动,促使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教案【篇一:高中生物德育渗透点的实施】润物细无声,点滴总关情----论高中生物德育渗透点实施的潜移默化宜昌市葛洲坝中学罗静摘要: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同,除了依赖于品德课和班会课,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学科教学中必修体现德育渗透,而课堂是学生学校活动的中心环节,可以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学是系统性很强的科学,生物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生物学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在学习生物学中对生命进行思考,对美学进行研究,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学科魅力系统性德育渗透点2005年6月,我高考结束了,我选择了师范专业中的生物学科,源于我对生命科学的憧憬和热爱,我想这很大的原因在于高中阶段的生物老师给我的启迪,课堂总是将亲身经历与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使生物学变得生动起来,我们总是在向往中学习着,在期待中上课,其实想想这就是在课堂上实现了德育渗透,以至于一颗种子已经在我心中萌芽。
在课堂上对学生能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很重要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要抓准德育渗透点,联系生物学独特的学科魅力,从以下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生物课增添几分色彩。
一、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渗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
我们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走出失败阴影。
从身边小小的豌豆研究,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面对艰苦的条件,繁琐的数据并没有放弃试验,而是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对巨大的数据不厌其烦的进行统计,前后花了整整8年时间才得出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从那不起眼随处可见的小小果蝇,科学家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潜心研究通过整整五年时间才培养出一只变异的白眼果蝇最终得出交叉互换定律;从人们视若无睹的植物向光弯曲生长这一特性,科学家达尔文设计巧妙实验开始探索出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从圣诞节给母亲送袜子这么一件平凡小事情,科学家道尔顿发现了色盲这一种遗传病并勇于承认自己是红绿色盲这一事实,写下《论色盲》,开启伴性遗传的研究;从专修神学到自己航海发现物种是在不断进化的达尔文果断摈弃了旧思想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学说……许多科学史事,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学习的典范:科学发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并且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的!以此让学生坚信一个道理:“逆境不是苦难而是一笔财富,正视它,超越它,定能打造出一片灿烂天地。
”二、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渗透“人文关怀”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简单的说就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即关心、爱护、尊重其他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这一词汇也许会更深刻:物种内部关系即种内关系,通常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在理解种内互助这一概念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森林里着了大火,蚂蚁是怎么逃生的呢?成千上万只蚂蚁会抱成一团裹成一个大圆球,由高处朝低处滚动,在滚动的过程中最外围一层的蚂蚁被大火烧死,内层的同伴却迅速滚出火灾现场,少数蚂蚁的牺牲换来整个种群的保存,蝼蚁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对弱势人群少一分鄙视,多一分尊重;对陌生人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怀……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关系,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和谐整体。
三、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渗透生物学科中蕴含着许多对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渗透。
原因有两个:一是生物科学本身就是研究生命的科学。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是我们学完生物学课程,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修养方面应该达到的最高培养目标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认领植物,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使学校的每棵树每棵花草都做到有人管理、有人爱护、而且认领班级还有专门的学生负责观察记录所认领植物在每一年中的变化。
学生查询了植物分类专业书,将所认领植物的科名、种名、拉丁文、认领班级都制作成卡片挂在植物上。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发生、发展、成熟、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
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生物学就是研究生命的科学。
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
我们要珍爱生命,具体课堂上的措施是在学习必修二减数分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通过受精作用过程使学生了解受精卵的形成过程。
强调父亲众多精子中只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产生了你,可见你是多么的幸运;学习选修三胚胎发育过程时,让学生了解早期胚胎在母体中形成婴儿的过程,感受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学习必修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这一章时;通过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过程的学习,知道虽然内环境能对外界变化起调节作用,但调节具有一定的限度通过衰老和凋亡这节课学习,明确这是生命的正常现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在讲到“人类遗传病”这章时,通过对一个患有家族遗传病的满族歌手杨学峰不仅逃脱了活不成20岁的命运,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完成自己梦想的事例,让学生意识到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四、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渗透好自己的家园。
五、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精神及良好习惯的培养的渗透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
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的发展。
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
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以及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
”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
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
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诸多成就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增加了他们的责任感。
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巧的手段将这些德育渗透点融入教学内容中,如果能这样,在课堂上,有的肯定不会只是凝重,而是一种充满幸福感与欢快感的轻快,讲台这个舞台不再只是厚重,也不再生冷,有的是丰富多彩与绚烂魅力,有的是艺术化的群体表演……结果便是学生吸收了基础的文化知识,提高了应有的思想品德,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个性发展中又有一片天地。
德育渗透是一门艺术,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篇二: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依赖于品德课和班会课,而忽略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其实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不仅能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能结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一、挖掘资源,从教材中寻找德育渗透点1、唯物主义渗透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课堂上通过对有关生命现象进行剖析,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增强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通过高中阶段的有关知识学习,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人体的最基本组成不过是20多种化学元素,按照元素——化合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由微观到宏观的构建方式最后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人,人体在新陈代谢中生长发育、繁衍后代、衰老死亡,最后被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等)分解,于是这个生前或高贵或卑微的人就此解体,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的形式返回生态环境,成为一棵小草或一棵小树成长的营养,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物质循环。
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教育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2、挫折教育渗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走出失败阴影。
例如在讲解动物的受精过程时,可以用语言激励学生:“父亲上亿个精子争先恐后的游向母亲的卵细胞,优胜劣汰,最终只有速度最快、最健康强壮的那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相遇并获得卵细胞的接纳形成受精卵,这就是最初的你和我,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竞赛中的获胜者,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以此暗示自己:我是最棒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再如讲到动物的胚后发育中蝴蝶的变态发育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事例:“不起眼的毛毛虫要蜕变成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须经过无声的蛹化和艰难的破蛹而出,有好心人看它挣扎得可怜,便帮它剥开了束缚的蛹壳,不想这只蝴蝶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了,在颤颤巍巍中死去。
”以此让学生坚信一个道理:“逆境不是苦难而是一笔财富,正视它,超越它,定能打造出一片灿烂天地。
”3、人文关怀渗透“人文关怀”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简单的说就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即关心、爱护、尊重其他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这一词汇也许会更深刻:物种内部关系即种内关系,通常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在理解种内互助这一概念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森林里着了大火,蚂蚁是怎么逃生的呢?成千上万只蚂蚁会抱成一团裹成一个大圆球,由高处朝低处滚动,在滚动的过程中最外围一层的蚂蚁被大火烧死,内层的同伴却迅速滚出火灾现场,少数蚂蚁的牺牲换来整个种群的保存,蝼蚁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对弱势人群少一分鄙视,多一分尊重;对陌生人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怀 ??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关系,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和谐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