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

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

云谷子容提要:商品是指在交换领域过(货币)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和服务。商品的价值是指构成商品交换比例的数值。商品价值乘以商品数量就是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商品价格是由买卖双在市场上根据商品有用性大小、购买能力、成本价格、需求程度、利润原则、比价效应、品牌效应、供求关系、竞争机制、讨价还价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商品价格确定后在供求关系、利润原则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总是围绕成本价格在一定围而上下波动。关键词:商品、价值、价格、供求关系、利润原则、竞争机制。一、商品交换的必然性商品是指在交换领域过(货币)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和服务。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如果没有交换就根本没有商品可言。恩格斯说:“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1]。马克思说:“直接的产品交换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 量使用物品B。在这里,A物和B物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它们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2]。所以,“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既为了出卖而不是供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3]的说法是错误的。第一,这种说法混淆了财富与价值、劳动产品与商品、物质生产领域与商品交换领域的界线,把它们

混为一谈。结果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和价值理论的谬误,最终使经济理论走向了阶级斗争学说。劳动产品是通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品或服务,它产生在物质和文化生产领域。而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它产生在商品交换领域。不管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还是劳动产品它们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都不是商品,它们只有通过交换过程才能转化为商品,即便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也是一样。第二,劳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比如:农民生产粮食留下的口粮,自产自用的蔬菜和瓜果等劳动产品,企业自产自用的工装模具和刚刚生产出来还没有通过交换的劳动产品等,这些劳动产品都不是商品。第三,商品也不一定都是劳动产品。比如:从市场上购买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天然钻、原煤、油、矿等非人类加工过的自然资源,通过付劳动报酬的人的劳动能力、服务能力、经营管理等社会资源,这些都是非劳动产品的商品。所以,劳动产品和商品是产生在不同领域和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淆。因为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转化为商品以前,还不具有社会性,凝聚在劳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也不具有社会性。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转化为商品后,才能变为满足他人使用的物品,从而才具有社会性,凝聚其中的劳动也才有社会性。这些都说明劳动产品和商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商品是在交换领域产生的而不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所以,劳动属性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只

有交换属性才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有多种来源。第一种是不用劳动和交换就能够获得的自然资源。比如、空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以至于没有这些资源人类就不能生存。但是,这些资源在地球上存量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是到处都有随手可得,人们获得这些资源是不用通过劳动和交换的。水在非常丰富的时候也是这样。不通过劳动加工的物品就不是劳动产品。同样道理,不通过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就不是商品;或者说,不通过交换而获得的物品没有可交换性。第二种是通过交换可以转化为商品(具有可交换性)的自然资源。比如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天然钻、原煤、油、矿等自然资源。这些资源都是稀缺资源,不可能象和空气那样到处都有随手可得。特别是象天然钻、原煤、油、矿等不仅是稀缺资源而且是不可再生资源,用完就没有了。除此之外,这些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是极其不匀的,中东一些油蕴藏丰富,奥洲铁矿蕴藏丰富,中国煤炭蕴藏丰富。非洲草原盛产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蒙古草地广阔盛产牛羊,沿海地区盛产海产品,陆平原盛产粮食,山林地区盛产木材和野生动植物等等。这些资源不仅分布不匀,而且还占有不均,它们分别归不同、不同领地的不同所有者占有。所以,这些资源都是不能白白送给他人的。他人如果需要就必须用等量的有用资源通过平等交换而给予这些所有者以补偿才行。第三种是人的劳动能力、服

务能力、经营管理等社会资源。这些资源也是稀有和归不同者所有的资源。这些资源的消耗也都是需要补偿的。第四种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仅消耗了一定的自然资源而且消耗了人类劳动。由于形成劳动产品的自然资源、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各不相同,劳动产品也是多种多样。各种劳动产品从总体角度来说都是稀缺资源;都是归不同所有者所有的资源;都是消耗性资源。所以,这些资源就更不能无条件地送给他人。如果他人要获得这些资源就必须用等量的有用资源通过平等交换而给予这些生产者或所有者以补偿才行。如此说来,商品的交换属性是由商品的有用性、稀有性、分布不匀、占有不均、资源和劳动的消耗性(成本)、要求补偿性(利润)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只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不能象和空气那样到处都有随手可得;只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具有稀有性、分布不匀、占有不均、资源和劳动的消耗性(成本)、要求补偿性(利润),社会经济就必然采取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那种认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只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说法是非常

片面的。如果没有商品交换人类社会就不能发展,只能停留在原来的自然经济阶段。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除、空气和水(在非常充足的时候)以外,绝大多数资源都是具有稀有性、分布不匀、占有不均、资源和劳动的消耗性(成本)、要求补偿性(利润)的,如果对这些资源的消

耗不进行补偿的话,那么社会再生产就无法继续,人类社会同样不能生存下去。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对物质资料生产中消耗的资源和劳动给予补偿,使社会再生产继续进行从而发展社会经济。所以,只有商品交换才能互通有无满足人们的各自所需;只有商品交换才能从中获得剩余或利润从而发展社会经济。自从商品交换出现以后,供给(生产)领域、交换领域、需求(消费)领域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三大基础领域。生产力的发展是要受交换力和消费力(购买力)制约的。如果生产力大于消费力,就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最终会有一分商品卖不出去,结果导致经济危机;如果生产力小于消费力,就会出现脱离物质经济的货币与资产价格膨胀现象,结果导致泡沫经济出现,一旦泡沫破灭“就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破坏,再反过来形成信用紧缩效应,导致经济进入长期萧条”[4]阶段,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经济危机;如果生产力大于交换力就会出现产品销售受阻,结果制约经济发展;如果生产力小于交换力就会出现生产“瓶径”同样制约经济发展。所以,生产力、交换力、消费力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平衡发展的。生产、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与供求关系、利润原则、竞争机制有关。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生产起主导作用,只要产品能够生产出来就会有人购买从而获得利润。在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起主导作用,产品要是没有人购买就会造成积压从而导致亏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