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

合集下载

商品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商品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商品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商品的价格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其内在价值,在市场和国家政策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形式。

影响商品价格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一下几点:1,商品价值。

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格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的。

”因此,商品的内在价值是商品价格的根本决定性因素,而商品的内在价值往往又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因而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奠定了商品价格的基础。

2,商品的生产成本。

商品价格主要由生产商品中耗费的生产资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利润三个部分构成。

其中,前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商品的生产成本,这部分必须通过商品销售在价格中得到补偿。

因此,商品的生产成本也是商品价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3,市场的供求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供给方与商品的需求方以市场为纽带,以价格为中介,形成供求关系。

商品供求的变化与商品价格的变化互为因果,并以相反方向循环往复。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下降;如果供给小于需求,商品价格上升。

而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商品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商品价格下降,会使商品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在这种市场供求的影响下,商品的价格不断波动,最终会趋于稳定,形成一个供求平衡的均衡价格。

4,国家的经济政策。

国家某些经济政策的执行会引发价格的变动。

比如近期国家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协调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环节,对于维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此外,国家对于某些商品会实行直接定价从而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

比如国家对于水,电,天然气等资源直接决定价格。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存贷款利息率都会对商品价格的形成会有一定的影响。

了解最新批发市场的价格波动

了解最新批发市场的价格波动

了解最新批发市场的价格波动一、价格波动的原因最新批发市场的价格波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

首先,市场供求关系是价格波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当某种商品需求量增加时,价格往往会上涨;相反,如果供应量增加,价格可能会下降。

其次,季节性因素也会对价格造成影响。

例如,水果和蔬菜的价格在丰收季节往往会下降,而在淡季则会上涨。

此外,外部环境因素如天气、政策变化等也会对价格波动产生影响。

二、价格波动对批发市场的影响价格波动对批发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价格波动会影响批发商的利润。

如果价格波动较大,批发商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其次,价格波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可能会减少购买量,从而影响市场需求。

最后,价格波动还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作。

如果价格波动较大,可能会导致供应链断裂,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转。

三、如何应对价格波动面对价格波动,批发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风险。

首先,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与供应商、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获取市场动态,可以更好地应对价格波动。

其次,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也是关键。

与稳定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降低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此外,灵活调整采购计划,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库存量,也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四、结语了解最新批发市场的价格波动对于批发商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灵活应对价格波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价格波动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从而更好地经营批发业务。

经济生活专题之价格价值规律

经济生活专题之价格价值规律

经济生活专题之价格价值规律价格价值规律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指的是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价值则是商品的实际价值或者说是商品在人们心中的价值评估。

价格价值规律的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 tend to 决定于其价值。

首先,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的。

当某种商品的需求高于供给时,商品价格上涨;反之,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商品价格下降。

这是因为供需关系决定着商品的稀缺程度,稀缺的商品价格更高,而充足的商品价格较低。

所以,供需关系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其次,商品的价值与其生产成本相关。

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原材料、机械设备等因素。

一般而言,生产成本越高,商品的价值就越高,价格也会相应上涨。

这是因为生产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供给减少,从而使商品变得更加稀缺和有价值。

反之,如果生产成本降低,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会相应下降。

此外,商品的品牌价值也对其价格产生影响。

有些品牌的商品因其独特的品质、口碑和声誉而具有较高的价值评估,从而使其价格相对较高。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决定了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这些商品。

最后,市场竞争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会降低商品价格以增加销量。

这种价格竞争使得商品的价值评估与价格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对应。

但是,长期来看,无论是价格竞争还是其他因素,商品的价格总体上还是 tend to 符合其价值。

综上所述,价格价值规律指的是商品价格 tend to 与其价值相关,但具体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受到供求关系、生产成本、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市场自由竞争来决定的,而价值则是基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和评估。

通过了解价格价值规律,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和科学地进行经济生活中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价格价值规律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和分析市场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价格与价值规律概述

价格与价值规律概述

价格与价值规律概述1. 介绍价格与价值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价格是指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交换所需的货币量,而价值则是指商品或服务在使用或交换中具有的重要性或有用性。

价格与价值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涉及到供求关系、竞争、市场机制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概述价格与价值的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中的价格形成和变动。

2. 供求关系与价格供求关系是价格形成的基础。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当供大于求时,市场上出现了过剩,生产者为了售出商品或服务,会降低价格;当供小于求时,市场上出现了短缺,生产者会提高价格。

供求关系的平衡状态下,价格处于稳定状态。

3. 竞争与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动力之一,竞争的强弱会影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形成。

竞争的存在可以促使生产者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竞争也可以促使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价值,从而提高价格。

除了竞争,垄断也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之一。

当市场上只有一个生产者或者供应者时,该生产者或供应者可以通过控制供给实现价格的操纵。

4. 市场机制与价格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上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交换中形成的一系列规则和机制。

通过市场机制,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与谁交换、以何种价格交换。

市场机制通过竞争和供求关系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影响价格的形成。

市场机制中的价格发现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价格发现是指市场上通过买卖交易形成的价格,能够反映供求关系及市场信息。

通过价格发现机制,市场可以反映出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5.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与价值并不完全等同,但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商品或服务在使用或交换中所具有的实际重要性。

而价格则是市场上形成的交换比率,是由供求关系、竞争与市场机制决定的。

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因为价格受到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西方经济商品价格变化规律

西方经济商品价格变化规律

商品价格变化的趋势分析
要点一
总结词
趋势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因果分析、计量模型、预测 方法。
要点二
详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述
对商品价格变化的趋势分析通常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识别价格变化的规律和 趋势。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价格变化的 因果关系进行深入分析。预测方法包括基于时间序列的 预测方法和基于因果关系的预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把握商品价格变化的趋势。
市场竞争
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价格 波动,价格信号引导资源 配置。
政府干预
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手 段影响价格形成,实现经 济政策目标。
国际市场价格
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价格 形成产生影响,如国际贸 易、汇率等。
02
商品价格的变化规律
商品价格的长期变化规律
总结词
长期趋势、经济周期、供求关系、成本上升、价值决 定。
商品价格受到市场供求关系、货币价值、社会经济状况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商品价格的构成要素
生产成本
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劳动力 、土地、资本等。
流通费用
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所经过的运输、储存、 销售等环节所支付的费用。
利润
企业家才能、市场竞争等决定的超额利润或平均利 润。
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商品价格的短期变化规律
总结词
短期波动、市场情绪、季节性因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详细描述
商品价格的短期变化通常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与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密切相关。此外,季节性因素如节假 日、气候等也会导致价格的短期波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是影响价格短期变化的重要因素,当货币供应增 加或财政政策宽松时,价格可能上涨,反之则可能下跌。

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是商品价格背后的机理,是商品价格形成的内在规律,是商品价格构成要素的总汇,也是确定商品价格的基本依据。

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实质上是记录在商品价格中反映社会关系和经济法则的混合效应,是把不同部件与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合起来形成的复杂的一体。

从本质上讲,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存在于两个层面,即产生商品价格的动力机制和发展商品价格的定价机制。

一、影响商品价格的动力机制可概括为:经济环境、市场政策、生产要素和运输要素、需求与供给、价格机制以及收入分配机制等因素的变动作用,形成商品价格的动力因素。

1、经济环境。

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商品价格形成的重要背景,关键取决于市场的交换机制和相互利益的整合。

价格的运行均受到经济环境的直接影响,政府在经济环境中引入法治机制和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利用货币政策调控价格,都可以直接影响价格的形成及运行。

2、市场政策。

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正确、有效的管理,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促进市场发展,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市场政策既可以促进供求平衡,使价格形成更加有效,也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抑制价格过快的上涨,以更好的服务全体消费者。

3、生产要素和运输要素。

生产活动必须依赖于相应的生产要素,其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商品价格的形成,从而间接影响到价格的最终定价水平,即商品价格受到生产要素直接影响。

同样,运输要素收取的运费会影响商品价格,从而与商品价格有着密切关系。

4、需求与供给。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商品价格的影响是最重要的,需求的增多使价格上涨,而供给的增加使价格下降。

而当需求和供给都是稳定的情况下,也就是消费者需求和企业供给的定价机制,将决定商品价格的最终定价水平。

5、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市场和政府在市场中对价格面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发展,即商品价格由健全的价格机制维持和调节。

在有效的价格机制的支持下,各种商品价格处于稳定的水平,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也得到保障。

市场经济四大基本规律

市场经济四大基本规律

市场经济四大基本规律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它通过供求关系的自由调节来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

市场经济四大基本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基本规律,它们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供求关系;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状态;价值创造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波动。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供给是商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需求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方。

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的形成,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下降,当需大于供时,价格会上涨。

而价格的变动又会影响到供求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状态。

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多个供应商和需求方之间的竞争关系。

竞争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降低成本,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同时,竞争也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资源能够流向效益最大化的领域。

第三,价值创造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市场经济通过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交换来创造价值。

价值创造是企业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进行的创造性劳动,它体现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

通过价值创造,企业能够获取利润,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波动。

市场经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

这是由于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

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表现为经济的繁荣和衰退,周期的长短和波动的幅度不同,但都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规律。

总的来说,市场经济四大基本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基本规律。

它们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供求关系;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状态;价值创造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波动。

这些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决定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

了解和遵守这些规律,对于正确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与变动基本规律

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与变动基本规律

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与变动基本规律世界市场价格是指不同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价格。

价格的种类和变动基本规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供求关系、市场竞争、货币政策、经济变动等。

首先,价格的种类可以包括商品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

商品价格是指实物商品的价格,如石油、黄金、食品等;金融资产价格是指股票、债券、货币等金融工具的价格。

这两种价格的变动不仅受到自身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到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其次,价格的变动基本规律呈现出供需平衡的趋势。

根据供求关系,当商品供应不足而需求增加时,价格往往上涨;相反,当商品供应过剩而需求减少时,价格往往下跌。

而金融资产价格则更容易受市场情绪和预期影响,导致较大的波动。

此外,市场竞争也对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当市场中存在充分的竞争时,供应商会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消费者,从而使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相反,若供应商相对较少,市场上存在垄断现象,则价格可能会偏高。

货币政策和经济变动也对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货币政策的调控会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物价水平。

例如,当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减少,导致价格下降;相反,当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增加,导致价格上升。

经济变动,如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也会对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与变动基本规律在不同的商品和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市场特点和供求关系,因此价格变动也会有所差异。

此外,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治情况等也会对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与变动基本规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供求关系、市场竞争、货币政策和经济变动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了解价格的种类和变动规律有助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与变动基本规律不仅受到供求关系、市场竞争、货币政策和经济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全球化、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以及相关应对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云谷子容提要:商品是指在交换领域过(货币)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和服务。

商品的价值是指构成商品交换比例的数值。

商品价值乘以商品数量就是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

商品价格是由买卖双方在市场上根据商品有用性大小、购买能力、成本价格、需求程度、利润原则、比价效应、品牌效应、供求关系、竞争机制、讨价还价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商品价格确定后在供求关系、利润原则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总是围绕成本价格在一定围而上下波动。

关键词:商品、价值、价格、供求关系、利润原则、竞争机制。

一、商品交换的必然性商品是指在交换领域过(货币)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和服务。

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如果没有交换就根本没有商品可言。

恩格斯说:“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1]。

马克思说:“直接的产品交换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 量使用物品B。

在这里,A物和B物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它们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2]。

所以,“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既为了出卖而不是供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3]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一,这种说法混淆了财富与价值、劳动产品与商品、物质生产领域与商品交换领域的界线,把它们混为一谈。

结果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和价值理论的谬误,最终使经济理论走向了阶级斗争学说。

劳动产品是通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品或服务,它产生在物质和文化生产领域。

而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它产生在商品交换领域。

不管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还是劳动产品它们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都不是商品,它们只有通过交换过程才能转化为商品,即便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也是一样。

第二,劳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

比如:农民生产粮食留下的口粮,自产自用的蔬菜和瓜果等劳动产品,企业自产自用的工装模具和刚刚生产出来还没有通过交换的劳动产品等,这些劳动产品都不是商品。

第三,商品也不一定都是劳动产品。

比如:从市场上购买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天然钻石、原煤、石油、矿石等非人类加工过的自然资源,通过付劳动报酬的人的劳动能力、服务能力、经营管理等社会资源,这些都是非劳动产品的商品。

所以,劳动产品和商品是产生在不同领域和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因为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转化为商品以前,还不具有社会性,凝聚在劳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也不具有社会性。

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转化为商品后,才能变为满足他人使用的物品,从而才具有社会性,凝聚其中的劳动也才有社会性。

这些都说明劳动产品和商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商品是在交换领域产生的而不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

所以,劳动属性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只有交换属性才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有多种来源。

第一种是不用劳动和交换就能够获得的自然资源。

比如、空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以至于没有这些资源人类就不能生存。

但是,这些资源在地球上存量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是到处都有随手可得,人们获得这些资源是不用通过劳动和交换的。

水在非常丰富的时候也是这样。

不通过劳动加工的物品就不是劳动产品。

同样道理,不通过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就不是商品;或者说,不通过交换而获得的物品没有可交换性。

第二种是通过交换可以转化为商品(具有可交换性)的自然资源。

比如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天然钻石、原煤、石油、矿石等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都是稀缺资源,不可能象和空气那样到处都有随手可得。

特别是象天然钻石、原煤、石油、矿石等不仅是稀缺资源而且是不可再生资源,用完就没有了。

除此之外,这些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是极其不匀的,中东一些国家石油蕴藏丰富,奥洲铁矿石蕴藏丰富,中国煤炭蕴藏丰富。

非洲草原盛产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蒙古草地广阔盛产牛羊,沿海地区盛产海产品,陆平原盛产粮食,山林地区盛产木材和野生动植物等等。

这些资源不仅分布不匀,而且还占有不均,它们分别归不同国家、不同领地的不同所有者占有。

所以,这些资源都是不能白白送给他人的。

他人如果需要就必须用等量的有用资源通过平等交换而给予这些所有者以补偿才行。

第三种是人的劳动能力、服务能力、经营管理等社会资源。

这些资源也是稀有和归不同者所有的资源。

这些资源的消耗也都是需要补偿的。

第四种是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不仅消耗了一定的自然资源而且消耗了人类劳动。

由于形成劳动产品的自然资源、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各不相同,劳动产品也是多种多样。

各种劳动产品从总体角度来说都是稀缺资源;都是归不同所有者所有的资源;都是消耗性资源。

所以,这些资源就更不能无条件地送给他人。

如果他人要获得这些资源就必须用等量的有用资源通过平等交换而给予这些生产者或所有者以补偿才行。

如此说来,商品的交换属性是由商品的有用性、稀有性、分布不匀、占有不均、资源和劳动的消耗性(成本)、要求补偿性(利润)等因素所决定的。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只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不能象和空气那样到处都有随手可得;只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具有稀有性、分布不匀、占有不均、资源和劳动的消耗性(成本)、要求补偿性(利润),社会经济就必然采取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那种认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只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说法是非常片面的。

如果没有商品交换人类社会就不能发展,只能停留在原来的自然经济阶段。

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除、空气和水(在非常充足的时候)以外,绝大多数资源都是具有稀有性、分布不匀、占有不均、资源和劳动的消耗性(成本)、要求补偿性(利润)的,如果对这些资源的消耗不进行补偿的话,那么社会再生产就无法继续,人类社会同样不能生存下去。

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对物质资料生产中消耗的资源和劳动给予补偿,使社会再生产继续进行从而发展社会经济。

所以,只有商品交换才能互通有无满足人们的各自所需;只有商品交换才能从中获得剩余或利润从而发展社会经济。

自从商品交换出现以后,供给(生产)领域、交换领域、需求(消费)领域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三大基础领域。

生产力的发展是要受交换力和消费力(购买力)制约的。

如果生产力大于消费力,就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最终会有一分商品卖不出去,结果导致经济危机;如果生产力小于消费力,就会出现脱离物质经济的货币与资产价格膨胀现象,结果导致泡沫经济出现,一旦泡沫破灭“就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破坏,再反过来形成信用紧缩效应,导致经济进入长期萧条”[4]阶段,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经济危机;如果生产力大于交换力就会出现产品销售受阻,结果制约经济发展;如果生产力小于交换力就会出现生产“瓶径”同样制约经济发展。

所以,生产力、交换力、消费力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平衡发展的。

生产、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与供求关系、利润原则、竞争机制有关。

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生产起主导作用,只要产品能够生产出来就会有人购买从而获得利润。

在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起主导作用,产品要是没有人购买就会造成积压从而导致亏损。

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生产、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是一致的。

不论是在供不应求、供大于求还是供求平衡的情况下,产品从供给到消费都必须通过交换环节,所以,交换过程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生产、交换、消费是相互制约的,所以,生产力不能单方面极发展。

即便是生产力极发展了,但由稀缺资源构成的劳动产品也不可能象和空气那样极大丰富。

那种认为只要生产力极发展了,就可以不用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从而就可以按需分配物质资料的产品经济形式是根本不存在的。

因为不用商品交换形式的产品经济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物质资料或劳动产品只能勉强自给自足没有剩余;二是物质资料或劳动产品象和空气那样到处都有随手可得根本不用交换就能获得。

第一个条件只能在原始社会中找到,第二个条件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商品交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式和最佳形式。

二、商品的价值、价值量、价格商品的价值是指构成商品交换比例的数值。

例如,“商品生产者用一只羊交换两把斧子,羊和斧子之间的交换比例表明一只羊可以值两把斧子,这两把斧子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5]。

用关系式表示:1只羊=2把斧子。

既然一只羊和两把斧子能够交换就说明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比例和等量关系。

从有用性方面来看羊和斧子是具有不同用途的两种产品,它们没有共同点,也无法比较。

然而,1只羊=2把斧子是数学中的等式,比例和等量都是数学名词,也就是说比例只能是数值的比例,等量也只能是数值的等量。

所以,只有用数学的数值来说明才行。

因为羊和斧子是用途不同的两种产品不能直接比较,所以,只好把它们都转化为一定的数值然后进行比较,数值(是相同的)就是两种不同商品的共同的东西。

有了数值就有了比例;有了比例之后,分别再加上一定数量的羊和斧子使之数值比例相等或1:1,也就是通过配比使两个商品的数值量相等;从而按数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这就是商品交换的实质和秘密所在。

1只羊=2把斧子这个等式,可以转化为1只羊=数值量=2把斧子。

其中,数值量就是一只羊的价值,1/2数值量就是斧子的价值。

借用马克思“直接的产品交换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量使用物品B”[2],可以转化为x量使用物品A=数值量=y量使用物品B。

其中,A=数值量/x, B=数值量/y。

即;数值量/x是使用物品A的价值,数值量/y是使用物品B的价值。

所以,商品的价值只能是构成一定交换比例的数值。

商品价值乘以商品数量就是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值和价格是一个数值的两种表现方式,所以,它们始终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价值和价格的背离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价值的时候已经说过:“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

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吨铁。

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吨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

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6]说到这里,马克思完全可以把小麦和铁这两个不同的东西,都转化为相同的数值,数值就是小麦和铁的共同的东西。

有了数值就有了比例;有了比例就有了配比;有了配比就有等量的数值量,从而按数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这正是解开商品价值的秘密所在。

遗憾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在“1夸特小麦=a吨铁”这个代数式中,找出一定的数值量是1夸特小麦和a吨铁的“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相反,马克思却用几何学的例子和抽象法找出了劳动产品的抽象劳动来决定商品的价值,从而使商品价值理论走向了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学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为了确定和比较各种直线形的面积,就把它们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与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现——底乘高的一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