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
商品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商品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商品的价格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其内在价值,在市场和国家政策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形式。
影响商品价格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一下几点:1,商品价值。
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格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的。
”因此,商品的内在价值是商品价格的根本决定性因素,而商品的内在价值往往又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因而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奠定了商品价格的基础。
2,商品的生产成本。
商品价格主要由生产商品中耗费的生产资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利润三个部分构成。
其中,前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商品的生产成本,这部分必须通过商品销售在价格中得到补偿。
因此,商品的生产成本也是商品价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3,市场的供求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供给方与商品的需求方以市场为纽带,以价格为中介,形成供求关系。
商品供求的变化与商品价格的变化互为因果,并以相反方向循环往复。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下降;如果供给小于需求,商品价格上升。
而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商品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商品价格下降,会使商品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在这种市场供求的影响下,商品的价格不断波动,最终会趋于稳定,形成一个供求平衡的均衡价格。
4,国家的经济政策。
国家某些经济政策的执行会引发价格的变动。
比如近期国家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协调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环节,对于维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此外,国家对于某些商品会实行直接定价从而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
比如国家对于水,电,天然气等资源直接决定价格。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存贷款利息率都会对商品价格的形成会有一定的影响。
了解最新批发市场的价格波动

了解最新批发市场的价格波动一、价格波动的原因最新批发市场的价格波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
首先,市场供求关系是价格波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当某种商品需求量增加时,价格往往会上涨;相反,如果供应量增加,价格可能会下降。
其次,季节性因素也会对价格造成影响。
例如,水果和蔬菜的价格在丰收季节往往会下降,而在淡季则会上涨。
此外,外部环境因素如天气、政策变化等也会对价格波动产生影响。
二、价格波动对批发市场的影响价格波动对批发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价格波动会影响批发商的利润。
如果价格波动较大,批发商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其次,价格波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可能会减少购买量,从而影响市场需求。
最后,价格波动还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作。
如果价格波动较大,可能会导致供应链断裂,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转。
三、如何应对价格波动面对价格波动,批发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风险。
首先,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与供应商、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获取市场动态,可以更好地应对价格波动。
其次,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也是关键。
与稳定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降低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此外,灵活调整采购计划,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库存量,也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四、结语了解最新批发市场的价格波动对于批发商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灵活应对价格波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价格波动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从而更好地经营批发业务。
商品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规律的探讨概述商品的价值规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商品在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和变化的规律。
本文将从价值规律的涵义、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价值规律的涵义价值规律是指商品在市场交换中形成价格的一种规律。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体现为其交换价值,即商品购买或销售的价格。
价值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适用于商品市场,也适用于劳动力等非商品市场。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指的是随着某种商品的数量增加,其边际效用递减。
以食品为例,刚开始食用一份美味可口的食物,会带来较大的满足感,但当继续食用更多的食物时,每多吃一份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因此,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于同一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数量增加而下降。
2.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供求关系是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也是价值规律的重要表现形式。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市场平衡的价格。
当市场供求平衡时,商品的价格处于一种稳定状态,供需两个方面的力量保持平衡。
如果供应过剩,商品的价格会下降;如果需求过剩,商品的价格会上升。
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价值规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论解释了为什么商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与商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要素相关。
不同商品的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不同,因此其价值也会有所差异。
影响商品价值规律的因素商品价值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因素。
1. 供需关系的变化供需关系是商品价值规律的核心因素之一。
当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时,商品的价格也会相应调整。
例如,某种商品的需求大于供应,则供需失衡,商品价格会上升以平衡市场;相反,如果供应超过需求,则商品价格会下降。
2. 生产成本的变化生产成本是商品价值规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上升,生产商往往会将这部分成本转嫁到商品价格上,导致商品价格上升。
试论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形成与变化的因素

实 的商 品, 商品价值 才能转变成价格 。由于现实生活 的 复杂性 , 以商品价格 体制 ( ) 所 系 的形 成是一 个非 常复
杂 的过程 ,现实生活 中的任 何因素变化都可 能对 商品 价格 的形成产生 冲击和影响。我们认 为 , 决定 与影响着 商品价格形成与发生变化的诸 因素可 以划 分为常规 因 素和非 常规 因素两个方面。所谓常规因素 , 即是指对商 品价格定位起决定性作用并且 常期存 的因素 ;所谓非
中 图分 类 号 :0 l8 a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4 9 2 (0 2 1 一 1 s 3 17 — 34 2 1 )0 叭 4 0
在马克思 义经济学理论体 系中 ,商品 的价格就 是 指商品价值 的货 币表现形式 。 按此理解 , 商品价格的形 成是 由商 品 自身 的价值所决 定的 。当然 ,马克思还认 为, 由于受供求关 系的影响 , 商品的价格也是会 发生波 动 的, 但是这种 波动不 会偏 离商品 自身价值 太远 , 而是 绕价值上下 波动 , 这就是价值规律 。在现 实生活 中, 商 品只有通过 市场交换才能 由观念上 的商 品转变为现
”+ ”
一 —
+一 + “+ -+
一+ “— 一”+
” +
“+ -+
一+
・ ・ +
”+
一 + +
- +
一+
一 +
-+ ・
・ ・ +
*+
“ +
+一 - 一一+ 一+ 一-
- +
一+
一 +
一+ 一+
量多角度 、 多方位 、 多层 次的检查与评价机制 。 ( ) 二 建构运行通 畅的院( ) 系 教学 质量监控保 障机
价格与价值规律概述

价格与价值规律概述1. 介绍价格与价值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价格是指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交换所需的货币量,而价值则是指商品或服务在使用或交换中具有的重要性或有用性。
价格与价值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涉及到供求关系、竞争、市场机制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概述价格与价值的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中的价格形成和变动。
2. 供求关系与价格供求关系是价格形成的基础。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当供大于求时,市场上出现了过剩,生产者为了售出商品或服务,会降低价格;当供小于求时,市场上出现了短缺,生产者会提高价格。
供求关系的平衡状态下,价格处于稳定状态。
3. 竞争与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动力之一,竞争的强弱会影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形成。
竞争的存在可以促使生产者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竞争也可以促使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价值,从而提高价格。
除了竞争,垄断也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之一。
当市场上只有一个生产者或者供应者时,该生产者或供应者可以通过控制供给实现价格的操纵。
4. 市场机制与价格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上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交换中形成的一系列规则和机制。
通过市场机制,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与谁交换、以何种价格交换。
市场机制通过竞争和供求关系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影响价格的形成。
市场机制中的价格发现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价格发现是指市场上通过买卖交易形成的价格,能够反映供求关系及市场信息。
通过价格发现机制,市场可以反映出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5.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与价值并不完全等同,但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商品或服务在使用或交换中所具有的实际重要性。
而价格则是市场上形成的交换比率,是由供求关系、竞争与市场机制决定的。
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因为价格受到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

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是商品价格背后的机理,是商品价格形成的内在规律,是商品价格构成要素的总汇,也是确定商品价格的基本依据。
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实质上是记录在商品价格中反映社会关系和经济法则的混合效应,是把不同部件与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合起来形成的复杂的一体。
从本质上讲,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存在于两个层面,即产生商品价格的动力机制和发展商品价格的定价机制。
一、影响商品价格的动力机制可概括为:经济环境、市场政策、生产要素和运输要素、需求与供给、价格机制以及收入分配机制等因素的变动作用,形成商品价格的动力因素。
1、经济环境。
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商品价格形成的重要背景,关键取决于市场的交换机制和相互利益的整合。
价格的运行均受到经济环境的直接影响,政府在经济环境中引入法治机制和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利用货币政策调控价格,都可以直接影响价格的形成及运行。
2、市场政策。
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正确、有效的管理,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促进市场发展,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市场政策既可以促进供求平衡,使价格形成更加有效,也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抑制价格过快的上涨,以更好的服务全体消费者。
3、生产要素和运输要素。
生产活动必须依赖于相应的生产要素,其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商品价格的形成,从而间接影响到价格的最终定价水平,即商品价格受到生产要素直接影响。
同样,运输要素收取的运费会影响商品价格,从而与商品价格有着密切关系。
4、需求与供给。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商品价格的影响是最重要的,需求的增多使价格上涨,而供给的增加使价格下降。
而当需求和供给都是稳定的情况下,也就是消费者需求和企业供给的定价机制,将决定商品价格的最终定价水平。
5、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市场和政府在市场中对价格面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发展,即商品价格由健全的价格机制维持和调节。
在有效的价格机制的支持下,各种商品价格处于稳定的水平,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也得到保障。
商品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商品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生活开商品,商品离不开价格,我们每天在购买东西时一般情况下,都会看价格,到底商品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形成是有多种因素决定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总体上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块,前者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后者研究主要是资源利用问题。
因此,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价格理论是其核心,由于纯粹的市场经济中,需求和供给是决定市场均衡价格的两大基本力量。
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我个人认为供需双方的影响则是主要原因,根据需求曲线的显示表明: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的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简单而言,就是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会下跌,供低于求时,价格则会上涨。
例如,我家自己开的店,进货的成本和其他的店差不多,那么制定商品的价格时,我会考虑到:什么人需要、什么人买得起、然后再看看周围的客观环境,确定一个顾客愿意买的最高价格再比如,有的大卖场搞促销活动,同一种商品,在同一个商场,不同的时段,为抢客人而定不同的价格,反证了商品的价格与供需双方有关。
再则,一桶方便面在不同的地方价格就不一样,一般卖场的价格为3.5元,娱乐场所有的卖5元,甚至10元。
其实方便面的成本价都是一样,各个卖家进价也是差不多的,同一种方便面的不同售价,是由不同场所的卖家与进入场所的顾客共同决定的,这也说明了商品的价格受供需双方的影响。
其实,纵观身边,不难发现,商品的价格确实受供需影响,现在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比如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一些有名的画家画的画,比如:达芬奇的画可以拍卖一千多万元的天价,他的成本是多少呢?无非是纸和颜料,可能会有人说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其他画家一样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啊!间接证明受供需双方的影响。
还比如说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就是房价的问题,其实房子的成本都是差不多的,而价格却每日复增,一方面是房产商炒作的原因,则另一方面就是买房的人比较多,这也说明了供需双方是商品价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和规律研究

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和规律研究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中的常见现象,无论是商品价格、股票价格还是汇率价格,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
价格波动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也包括政策、环境、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不同的价格波动规律却存在一定的共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价格波动的预测和应对提供帮助。
下面,我们将探讨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和规律。
一、市场需求供应关系的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是价格波动的最主要因素。
当商品供应大于需求时,价格会下降,而当商品需求大于供应时,价格会上涨。
这一点在石油市场中尤为明显。
在产油国供应过剩的情况下,石油价格会显著下降,而在需求增长的情况下,石油价格则会上涨。
除此之外,政府政策、环境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市场需求供应关系。
例如,政府限制进口,会导致商品供应减少,进而造成价格上涨;环境污染加重,会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二、投资趋势的影响投资趋势对于股票、外汇等市场的价格波动也有很强的影响。
例如,投资者对于某个行业或国家的看法变化,会导致其对于该行业或国家的股票或货币的需求上涨或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波动。
同时,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其走势也对于外汇市场的价格波动有着较大的影响。
三、技术因素的影响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也会根据技术面的表现来判断价格波动的趋势。
例如,投资者会观察股票的成交量、涨跌幅度、均线等技术指标来判断价格的未来走势。
这一点在大盘指数的表现中尤为明显。
四、心理因素的影响除了以上几点,心理因素也会对价格波动产生影响。
例如,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会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跌,而投资者的贪婪情绪则可能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
此外,投资者对于某个资产的期望也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包括市场供求关系、投资趋势、技术因素和心理因素。
不同的价格波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价格的波动。
因此,在价格波动的预测和应对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于价格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云谷子容提要:商品是指在交换领域过(货币)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和服务。
商品的价值是指构成商品交换比例的数值。
商品价值乘以商品数量就是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
商品价格是由买卖双方在市场上根据商品有用性大小、购买能力、成本价格、需求程度、利润原则、比价效应、品牌效应、供求关系、竞争机制、讨价还价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商品价格确定后在供求关系、利润原则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总是围绕成本价格在一定围而上下波动。
关键词:商品、价值、价格、供求关系、利润原则、竞争机制。
一、商品交换的必然性商品是指在交换领域过(货币)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和服务。
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如果没有交换就根本没有商品可言。
恩格斯说:“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1]。
马克思说:“直接的产品交换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 量使用物品B。
在这里,A物和B物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它们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2]。
所以,“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既为了出卖而不是供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3]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一,这种说法混淆了财富与价值、劳动产品与商品、物质生产领域与商品交换领域的界线,把它们混为一谈。
结果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和价值理论的谬误,最终使经济理论走向了阶级斗争学说。
劳动产品是通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品或服务,它产生在物质和文化生产领域。
而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它产生在商品交换领域。
不管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还是劳动产品它们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都不是商品,它们只有通过交换过程才能转化为商品,即便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也是一样。
第二,劳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
比如:农民生产粮食留下的口粮,自产自用的蔬菜和瓜果等劳动产品,企业自产自用的工装模具和刚刚生产出来还没有通过交换的劳动产品等,这些劳动产品都不是商品。
第三,商品也不一定都是劳动产品。
比如:从市场上购买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天然钻石、原煤、石油、矿石等非人类加工过的自然资源,通过付劳动报酬的人的劳动能力、服务能力、经营管理等社会资源,这些都是非劳动产品的商品。
所以,劳动产品和商品是产生在不同领域和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因为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转化为商品以前,还不具有社会性,凝聚在劳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也不具有社会性。
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转化为商品后,才能变为满足他人使用的物品,从而才具有社会性,凝聚其中的劳动也才有社会性。
这些都说明劳动产品和商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商品是在交换领域产生的而不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
所以,劳动属性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只有交换属性才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有多种来源。
第一种是不用劳动和交换就能够获得的自然资源。
比如、空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以至于没有这些资源人类就不能生存。
但是,这些资源在地球上存量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是到处都有随手可得,人们获得这些资源是不用通过劳动和交换的。
水在非常丰富的时候也是这样。
不通过劳动加工的物品就不是劳动产品。
同样道理,不通过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就不是商品;或者说,不通过交换而获得的物品没有可交换性。
第二种是通过交换可以转化为商品(具有可交换性)的自然资源。
比如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天然钻石、原煤、石油、矿石等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都是稀缺资源,不可能象和空气那样到处都有随手可得。
特别是象天然钻石、原煤、石油、矿石等不仅是稀缺资源而且是不可再生资源,用完就没有了。
除此之外,这些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是极其不匀的,中东一些国家石油蕴藏丰富,奥洲铁矿石蕴藏丰富,中国煤炭蕴藏丰富。
非洲草原盛产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蒙古草地广阔盛产牛羊,沿海地区盛产海产品,陆平原盛产粮食,山林地区盛产木材和野生动植物等等。
这些资源不仅分布不匀,而且还占有不均,它们分别归不同国家、不同领地的不同所有者占有。
所以,这些资源都是不能白白送给他人的。
他人如果需要就必须用等量的有用资源通过平等交换而给予这些所有者以补偿才行。
第三种是人的劳动能力、服务能力、经营管理等社会资源。
这些资源也是稀有和归不同者所有的资源。
这些资源的消耗也都是需要补偿的。
第四种是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不仅消耗了一定的自然资源而且消耗了人类劳动。
由于形成劳动产品的自然资源、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各不相同,劳动产品也是多种多样。
各种劳动产品从总体角度来说都是稀缺资源;都是归不同所有者所有的资源;都是消耗性资源。
所以,这些资源就更不能无条件地送给他人。
如果他人要获得这些资源就必须用等量的有用资源通过平等交换而给予这些生产者或所有者以补偿才行。
如此说来,商品的交换属性是由商品的有用性、稀有性、分布不匀、占有不均、资源和劳动的消耗性(成本)、要求补偿性(利润)等因素所决定的。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只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不能象和空气那样到处都有随手可得;只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具有稀有性、分布不匀、占有不均、资源和劳动的消耗性(成本)、要求补偿性(利润),社会经济就必然采取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那种认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只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说法是非常片面的。
如果没有商品交换人类社会就不能发展,只能停留在原来的自然经济阶段。
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除、空气和水(在非常充足的时候)以外,绝大多数资源都是具有稀有性、分布不匀、占有不均、资源和劳动的消耗性(成本)、要求补偿性(利润)的,如果对这些资源的消耗不进行补偿的话,那么社会再生产就无法继续,人类社会同样不能生存下去。
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对物质资料生产中消耗的资源和劳动给予补偿,使社会再生产继续进行从而发展社会经济。
所以,只有商品交换才能互通有无满足人们的各自所需;只有商品交换才能从中获得剩余或利润从而发展社会经济。
自从商品交换出现以后,供给(生产)领域、交换领域、需求(消费)领域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三大基础领域。
生产力的发展是要受交换力和消费力(购买力)制约的。
如果生产力大于消费力,就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最终会有一分商品卖不出去,结果导致经济危机;如果生产力小于消费力,就会出现脱离物质经济的货币与资产价格膨胀现象,结果导致泡沫经济出现,一旦泡沫破灭“就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破坏,再反过来形成信用紧缩效应,导致经济进入长期萧条”[4]阶段,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经济危机;如果生产力大于交换力就会出现产品销售受阻,结果制约经济发展;如果生产力小于交换力就会出现生产“瓶径”同样制约经济发展。
所以,生产力、交换力、消费力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平衡发展的。
生产、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与供求关系、利润原则、竞争机制有关。
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生产起主导作用,只要产品能够生产出来就会有人购买从而获得利润。
在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起主导作用,产品要是没有人购买就会造成积压从而导致亏损。
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生产、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是一致的。
不论是在供不应求、供大于求还是供求平衡的情况下,产品从供给到消费都必须通过交换环节,所以,交换过程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生产、交换、消费是相互制约的,所以,生产力不能单方面极发展。
即便是生产力极发展了,但由稀缺资源构成的劳动产品也不可能象和空气那样极大丰富。
那种认为只要生产力极发展了,就可以不用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从而就可以按需分配物质资料的产品经济形式是根本不存在的。
因为不用商品交换形式的产品经济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物质资料或劳动产品只能勉强自给自足没有剩余;二是物质资料或劳动产品象和空气那样到处都有随手可得根本不用交换就能获得。
第一个条件只能在原始社会中找到,第二个条件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商品交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式和最佳形式。
二、商品的价值、价值量、价格商品的价值是指构成商品交换比例的数值。
例如,“商品生产者用一只羊交换两把斧子,羊和斧子之间的交换比例表明一只羊可以值两把斧子,这两把斧子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5]。
用关系式表示:1只羊=2把斧子。
既然一只羊和两把斧子能够交换就说明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比例和等量关系。
从有用性方面来看羊和斧子是具有不同用途的两种产品,它们没有共同点,也无法比较。
然而,1只羊=2把斧子是数学中的等式,比例和等量都是数学名词,也就是说比例只能是数值的比例,等量也只能是数值的等量。
所以,只有用数学的数值来说明才行。
因为羊和斧子是用途不同的两种产品不能直接比较,所以,只好把它们都转化为一定的数值然后进行比较,数值(是相同的)就是两种不同商品的共同的东西。
有了数值就有了比例;有了比例之后,分别再加上一定数量的羊和斧子使之数值比例相等或1:1,也就是通过配比使两个商品的数值量相等;从而按数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这就是商品交换的实质和秘密所在。
1只羊=2把斧子这个等式,可以转化为1只羊=数值量=2把斧子。
其中,数值量就是一只羊的价值,1/2数值量就是斧子的价值。
借用马克思“直接的产品交换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量使用物品B”[2],可以转化为x量使用物品A=数值量=y量使用物品B。
其中,A=数值量/x, B=数值量/y。
即;数值量/x是使用物品A的价值,数值量/y是使用物品B的价值。
所以,商品的价值只能是构成一定交换比例的数值。
商品价值乘以商品数量就是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值和价格是一个数值的两种表现方式,所以,它们始终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价值和价格的背离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价值的时候已经说过:“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
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吨铁。
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吨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
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6]说到这里,马克思完全可以把小麦和铁这两个不同的东西,都转化为相同的数值,数值就是小麦和铁的共同的东西。
有了数值就有了比例;有了比例就有了配比;有了配比就有等量的数值量,从而按数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这正是解开商品价值的秘密所在。
遗憾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在“1夸特小麦=a 吨铁”这个代数式中,找出一定的数值量是1夸特小麦和a 吨铁的“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相反,马克思却用几何学的例子和抽象法找出了劳动产品的抽象劳动来决定商品的价值,从而使商品价值理论走向了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学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为了确定和比较各种直线形的面积,就把它们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与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现——底乘高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