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复习进程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复习专题训练题型四 材料分析题(做法、建议类)

【参考答案】①我们应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 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②我们应认清犯罪危 害,远离犯罪。③我们应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 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牛刀小试】 1.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学生小明在上学途中发现某路段经常拥堵, 下雨天更是堵得水泄不通。通过仔细观察,小明发现该 路段拥堵原因有:私家车司机无视禁止乱停乱放标志将 车乱停乱放在道路两旁;很多行人无视交通规则,不走 人行横道; 很多小商贩占用人行横道摆摊,阻碍通行。 小明想就“公民自觉遵守规则”这一话题向大家发出倡议 ,你认为小明的倡议应该有哪些要点?(6分)
常用答题步骤: ①审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明确主体是谁或向谁提建议 ,若没有限定主体,则需要根据题意确定主体或多角 度作答。 ②审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明确材料中展示的问题、现 象存在的原因,确定答案的切入点,知道要解决的问 题是什么。
③联教材。将审题得到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点、当前 时政热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生的实际生活等 联系起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
小军:我教小朋友画画,钻研了儿童心理学。我的表达 能力、组织能力大大提升。 中学生可以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6分) ①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②服务和 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我们都要 从实际出发,讲求实际效果。③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 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 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 卓越,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在暑假积极参与了劳动体验、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活动。 新学期返校后,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参与活动的感想。 小南:我参加了体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徒步活动,祖国的 今天来之不易啊! 小海:我到外婆家种菜、摘菜,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小琼:我到科技馆当志愿者,维持秩序,照顾小朋友。虽然累 ,却很有成就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材料分析题复习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材料分析题复习知识点大全一、材料分析题1.谈判桌、签约是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场景,一些场景定格了一场战争的终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图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哪次战争的结果?其结果有何共同之处?你认为出现这种共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图四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结果?你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中国在图二的条约中被占领的什么地方终于在图四反映的战争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4)对比前三次战争,你对图四反映的战争结果....有什么认识?答案:(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腐败。
(2)抗日战争胜利;全民族抗战。
(3)台湾。
(4)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解析:(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腐败。
(2)抗日战争胜利;全民族抗战。
(3)台湾。
(4)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详解】(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一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图二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场景;图三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场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在与列强的交锋过程中,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导致出现这中结果的原因都是因为清政府腐败。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四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结果;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
(3)依据所学可知,图二《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和民族屈辱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

曾经辉煌,一度落伍;民族复兴,中国之梦。
[屈辱与反思]
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 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 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 立国。——《清史纪事本末》 2、“甲午败于日本”使中国又一次遭受割地赔款之痛, 请举史实说明 。“甲午败于日本”与“各国租港湾之 事”、“变法”之间分别有什么联系? 答: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略。 联系:甲午战败激发了有识之士变法图强的决心,公 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作用:培养了科技、翻译和军事人才,刺激了民族资 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抵制 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的 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 爷”“大人”等,而改称“先生”“君”“同志”等, 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青年向亲人表示:中 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材料一: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先后发动一系列侵华战 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 军费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材料三: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 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 牲一切之决心”。 ( )分析材料二、三中日之间的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根 ( 14 ) 19世纪中期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 ( 2 )材料二中的内容是什么战争后签订的?其 (3)材料三中的“战端”对中国而言是指什么战争? 本原因分别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条约是什么? 20世纪初列强的侵华战争对中国产生 中哪一点内容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要 答:败的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胜的原 材料三中的讲话体现了中国政府的什么精神? 了什么严重危害? 求? 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的抗战。 答:抗日战争;众志成城,团结御侮,不怕牺牲。 答:《马关条约》;开设工厂。 认识:制度先进、统治清明、民族团结是一个民族强大的 答:《南京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保证。 建社会。
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2、①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最终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
②清军能一路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除伊犁)的历史作用是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
④伊犁当时被俄国占据,后来在中俄签订《瑷珲条约》后,中国收回了伊犁。
新疆设立行省是1884年。
“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改革教育,培养人才。
”这是清末维新派的主张。
请回答:(1)为什么维新派主张废除科举?(2)维新派兴办的学堂有哪些特点?(3)维新派的这一主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中国一切不平等条约,一律取消,一切外国特权,一律废除。
”这是中国爱国人士的呼声。
请回答:(1)这一呼声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这一呼声的提出者有哪些?他们的主张是什么?(3)这一呼声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答案1、(1)科举制度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导致官僚腐败,不利于国家现代化。
(2)注重实用性、注重科学技术、注重西学中和、注重培养人才。
(3)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主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理论基础。
(5) 钟山所在的湖南嘉禾县,地处湖南省中部,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些条件为其成为全国重要商业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一、1、(1) 材料1的数据变化原因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数据的变化表明了中国民间企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
(2) 材料2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封建制度的阻碍。
(3) 以上原因表明,制约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以及封建制度的阻碍。
2、(1) 这句话是徐悲鸿说的,表达了他不盛气凌人,又不趋炎附势的崇高气节。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材料分析题复习知识点大全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材料分析题复习知识点大全一、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学习了“近代化的进步”这一内容后,小明同学用下表将所学知识进行了归纳:(2)结合上述问题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答案:(1)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康有为、梁启超D.孙中山E.三民主义F.民主、科学G.新文化运动(2)基本过程: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特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言之有解析:(1)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康有为、梁启超D.孙中山E.三民主义F.民主、科学G.新文化运动(2)基本过程: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特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言之有理即正确【详解】(1)根据图表信息可知,A指的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之士在维护封建统治而倡导和主持的自强改革运动,是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
B是戊戌变法,C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物主要是康有为、梁启超。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D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
E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指导下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帝制,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F填民主、科学,G填新文化运动。
(2)过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是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特征:西方近代化的顺序为先思想、到制度,最后发展器物,而中国学习正好相反,因此学习特征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
2.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
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八上历史材料题复习

2013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复习1、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写于1949年,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1)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指的是什么战争时期?这三年指的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之前中国刚刚结束了什么战争?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从1946年到1949年;之前中国刚刚结束了抗日战争。
(2)碑文中的“三十年以来”是以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为开端的?这三十年属于什么历史时期?答:是以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为开端的;这三十年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以什么战争为起点的民主革命时期?你能说出这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的革命中出现的两位著名的领导人吗?答:鸦片战争。
毛泽东和孙中山。
(4)你能分别列举出这三个历史阶段中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奋起反抗的历史人物各一名吗?答:“三年以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伯承、彭德怀等;“三十年以来”:杨靖宇、佟麟阁、赵登禹、张学良、杨虎城、叶挺、贺龙等;“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林则徐、关天培、左宗棠、邓世昌、孙中山等。
2、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来本杂志得罪社会的原因,布告天下。
——摘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请回答:①“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答:民主和科学②“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是指什么?答: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你认为这一观点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专题复习(9)材料分析

材 料 分 析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依据是共产党和平、民主的主张得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 全国人民的支持,尤其是解放区广大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败他。 ——毛泽东 p89页 民的支持,同时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材料二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 ,解放全国人民, 也为打败蒋介石提 供了重要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毛泽东、朱德
材料二:“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奸菲竟…… 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 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此次剿 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照 中正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 成任务……。”
材料三:“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的困难……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 入东北……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那么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因此,我们便命令日本 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持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 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回忆录》
(2)根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 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蒋介石对中共极端仇视,力图消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材料分析题复习重点

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材料分析题复习重点一、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也让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
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材料二: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材料三: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及了哪些给近代中国带来屈辱的事件?(举出四例)(2)近代中国与帝国主义列强交锋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哪些启示?(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这一事件的地位。
(4)材料三中的“革命”指的是什么?期间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答案:(1)《南京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黄海战役失败或威海卫战役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的签订。
(2)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清政府腐败无能、综合国解析:(1)《南京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黄海战役失败或威海卫战役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的签订。
(2)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清政府腐败无能、综合国力的衰弱;落后就要挨打等。
(3)洋务运动;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或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4)辛亥革命;三民主义【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五口通商香港失”是指《南京条约》的签订;“圆明园中尽烈火”是指火烧圆明园;“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指《马关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是指《辛丑条约》的签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三个条约的内容?各与什么战争有关?(2)发动材料一所引起的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最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条款是什么?(3)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得第一次较量是哪次战争?结果怎样?(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赔款最多的条约是什么?割地最多的条约是什么?(5)在这部屈辱史中,作为一个爱国者,你看到的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写出材料三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答案:(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4)中英《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中俄《瑷珲条约》。
(5)清政府的本质是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无能,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人民《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开始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三个政治派别的主张?(2)请举出三个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各一位。
答案:(1)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2)洋务派──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材料二: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被书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墙上。
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
请回答:(1)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何时创办的?(2)请你举出该学校的两位领导干部及职务。
(3)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4)材料二中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什么?(5)为完成革命的任务国民党采取了哪些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为什么还说它失败了?(6)参观这所学校遗址利于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7)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8)从孙中山的讲话中能否知道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是什么?答案:(1)黄埔军校;1924年5月(2)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3)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4)中国革命还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5)行动: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原因:因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6)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携手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 (7)孙中山以往几次革命都失败了,教训就是没有一支自己的革命队伍。
孙中山想通过创建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政治人才,达到创建革命军的目的。
(8)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4、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材料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材料三: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请回答:(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较为开明的官员发起的什么运动?该运动中提出了哪些口号?该运动有何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所示信息,戊戌变法失败后,在就义前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谁?其中“贼”是指谁?出现“无力回天”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是孙中山手书的中国同盟会纲领,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陈独秀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列举该运动中两位代表性人物的名字。
答案:(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谭嗣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顽固派的实力过于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3)《民报》(4)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5、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材料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中国近代史上哪次运动?这次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2)该运动的性质是怎样的?上述材料中的哪句话能体现这一性质?(3)运动的两个阶段运动中心是哪儿和主力军都是谁?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事件?(4)我们应该学习青年学生的一种什么精神?答案:(1)五四运动。
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体现这运动性质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第一阶段运动中心是北京,主力军是青年学生;第二阶段运动中心是上海,主力军是工人阶级。
评价: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
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材料二:只要和平有望,仍不放弃和平的谈判。
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自卫抗战,也仍然是为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
──周恩来《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请回答:(1)上述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3)当时进行的和平谈判有希望吗?为什么?(4)对此,中共做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答案 ( 1)重庆谈判(2)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3)没有。
因为蒋介石发动内战是真,和平谈判是为了欺骗国内外舆论,为了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内战(4)同国民党谈判。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耀中国》材料二 2008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
胡锦涛表示,今天与连战荣誉主席再度相见,有着特殊意义。
3年前(2005年)的今天我们进行的会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时隔60年后的首次正式会谈。
──中新网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指什么事件?是由哪两个人发动的?其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推断,“60年”前进行的会谈应是1945年国共两党进行的什么谈判?当时国共两党的主要领导人分别是谁?这次谈判最终达成了什么协定?1946年6月,该协定被撕毁,国民党军队对哪个解放区发动了进攻,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张学良、杨虎城;4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重庆谈判;毛泽东、蒋介石;《双十协定》;中原。
8、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842年,它见证了英国侵略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以后,在南京又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例发生于南京的重要事件并说明其影响。
(1)《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并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做都城,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3)1911年12月,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4)1927年4月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5)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杀害我国同胞30多万人;充分说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6)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历时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亡。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和,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红军歌谣: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材料三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寓意。
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请回答:(1)材料一的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2)“朱毛合”分别指谁?建四军有何奇功?(3)材料二这首歌谣表现了红军的一种什么精神?(4)请用史实说明“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深刻寓意。
答案:(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
(2)朱德、毛泽东;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红军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歌谣;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