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课教研活动记录

小学科学课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时间:2021年X月X日二、活动地点:XX小学科学实验室三、参与人员:XX小学全体科学教师四、活动主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五、活动内容:1. 开场致辞活动开始,由我校校长发表致辞,强调了本次教研活动的重要性,并对全体科学教师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2. 教学案例分析(1)教师A分享案例:以《植物的生长》为主题,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

(2)教师B分享案例:以《地球的形状》为主题,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特点。

(3)教师C分享案例:以《磁铁的特性》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磁铁的性质和应用。

3. 互动讨论针对以上案例,全体教师展开互动讨论,共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1)教师A的案例中,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环节,可以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师B的案例中,实验操作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增强实践能力。

(3)教师C的案例中,小组合作环节可以适当增加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4. 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总结发言活动最后,由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活动效果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全体科学教师积极参与,认真讨论,收获颇丰。

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小学科学课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实践探究

小学科学课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实践探究

小学科学课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实践探究一、问题提出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

”古人云:“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而空手归。

”这两句名言分别阐述了观察与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科学实验中的观察要讲究方法。

要培养学生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善于撇开事物的那些扑朔迷离的非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捕捉观察目标,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一)、来自课堂教学一线的问题。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中常常出现下列问题:1、观察分析中缺乏耐心,致使失去很多精彩的细节;2、观察分析中缺乏条理,致使观察分析变的无序;比如观察分析指标不明确;分工合作不明确等。

3.观察分析中缺乏自信,致使结果少了“科学性”;……(二)、课题的研究价值江苏科教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首先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就有这样的论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又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当中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将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效果。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应是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并进而逐渐养成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小学生在刚刚接触科学实验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观察探究实验。

教师在刚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有必要对如何进行实验观察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二、概念诠释实验现象:是指在科学实验中表现出来的,能被学生感觉到的一切情况。

既包括人用感官直接可以被感觉到,如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

人用感官直接感觉不到,需要借助仪器才能感觉到的,也是现象。

小学科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案例分析科学课堂案例一:观察蚯蚓生长的奇妙过程在一次小学生科学课堂中,学生们进行了观察蚯蚓生长的实验。

实验开始时,老师给每个学生一块圆柱形透明容器和一些湿润的泥土,然后让学生们去寻找蚯蚓并将其放入容器中。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学生们每天观察容器中的蚯蚓,并记录下它们的变化。

第一周,蚯蚓刚刚被放入容器,学生们发现它们都躲在泥土的深处,几乎没有动静。

第二周,蚯蚓开始钻水平的洞穴,学生们注意到它们偶尔会伸出头部来。

第三周,蚯蚓的洞穴更深了,它们开始向上伸长身体,头部也伸出更多。

第四周,蚯蚓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洞穴网络,学生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弯曲的身体和口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不仅观察到了蚯蚓的生长过程,还学到了一些科学知识。

他们发现蚯蚓是一种冷血动物,可以通过运动来调节体温,并且它们通常在湿润的土壤中生活,因为它们的皮肤必须保持湿润才能呼吸。

科学课堂案例二:探索光的折射现象在一节小学科学课上,老师进行了一次关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

实验开始时,老师拿出一块透明的玻璃板,并将它放在桌子上,然后拿出一支纸板和一支笔。

老师示范先在纸板上画个箭头,然后将纸板放在玻璃板旁边。

学生们观察到箭头在穿过玻璃板后发生了变形。

接着,老师向学生们解释了光的折射现象,并告诉他们折射是由于光在穿过不同介质时速度改变而引起的。

接下来,老师提供给学生们几块不同形状的玻璃板,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

学生们将纸板放在玻璃板旁边,观察并记录光的折射现象。

他们发现,当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板时,会发生折射;而当光线从玻璃板射入空气时,也会发生折射,但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不同。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并通过观察和记录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科学课堂案例三:探索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小学科学课中,老师进行了一次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

实验开始时,老师让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派发一盆绿色植物,并要求他们将盆中的植物暴露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

小学生科学课堂的观察结果

小学生科学课堂的观察结果

小学生科学课堂的观察结果引言科学课堂是小学生认识世界、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为了深入了解小学生科学课堂的情况和效果,我们对多节科学课程进行了观察,并整理出了以下观察结果。

观察方法1. 实地观察:观察者亲临课堂,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记录。

2. 学生访谈:课后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他们对科学课堂的看法和感受。

3. 教师访谈:与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

4. 课堂录像:对课堂进行录像,以便课后进行分析。

观察结果1. 学生参与度在观察的课堂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科学课堂中。

他们对于实验、探究等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论知识的上,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2. 课堂氛围科学课堂氛围总体良好,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频繁,学生之间也乐于交流与合作。

但在部分课堂中,课堂纪律有待加强,尤其是实验操作环节。

3. 教学内容观察到的课堂内容涵盖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内容丰富且具有代表性。

但部分课堂在理论知识方面过于深入,可能导致学生难以理解。

4. 教学方法教师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探究等。

其中,实验和探究活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但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生动形象的讲解。

5. 学生反馈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对科学课堂的整体满意度较高。

他们认为实验和探究活动有助于提高兴趣,但也有学生表示理论知识的较为枯燥。

6. 教师反馈教师们普遍认为科学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课堂纪律管理、教学内容难度的把握等。

建议与改进措施1.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可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

2.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确保学生在实验、探究等环节能够有序进行。

3.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采用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4. 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生科学课堂在学生参与度、课堂氛围等方面表现良好,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仍有改进空间。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课堂观察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课堂观察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课堂观察报告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课堂观察报告《地球上的水》课堂观察报告一、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1、学生对地球上水的分布的认识,是教师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和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一步步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

多媒体课件的适时应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地球上水的分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理解、记忆,同时还渗透了美的教育。

不足的是对南北极冰川中水的认识启发不够就提出自己的观点。

]2、从太空中观察地球上的水这一环节的教学,不仅渗透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先进成果,还体现了引导学生学习从部分到整体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更主要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地球是一个水球这一知识。

此环节设计起到了多方面作用,并且也是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建构的。

二、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教师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和讲解使学生认识淡水资源的分布和占有量。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主动建构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建构,体现了教师引导和帮助的职责。

三、认识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1、从仅有的一点淡水资源仍不能完全被人类利用引出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很自然地过度到要研究的问题。

2、通过讲述发生在我国的重大水污染事件的事实说明水污染现象很有说服力。

3、通过讲述发生在我国的重大水污染事件的事实说明水污染现象很有说服力。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使学生认识更全面、深刻。

第二篇:观察土壤(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观察土壤教学设计思想: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课文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土壤和课上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认识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本课的难点。

通过埋垃圾的活动使学生理解腐殖质的概念和理解土壤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初步意识。

教研活动记录小学科学(3篇)

教研活动记录小学科学(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2021年9月28日开展了小学科学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评课议课等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认识,明确教学目标。

2. 培养教师集体备课的能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3. 通过课堂观摩和评课议课,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4. 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教研活动首先进行了集体备课。

备课内容包括:(1)教材分析:对本次教研活动的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

(2)教学设计:针对教材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3)教学资源:搜集整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素材。

2. 课堂观摩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们进行了课堂观摩。

观摩课由一位教师进行展示,其他教师认真聆听、记录。

观摩课后,教师们对课堂进行了评课议课。

评课议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的设计:评价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流畅,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3)教学资源的运用:分析教学资源是否丰富、实用,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4)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分析学生参与度是否高,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教学研讨在评课议课的基础上,教师们进行了教学研讨。

研讨内容包括:(1)针对课堂观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分享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互相借鉴。

(3)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活动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圆满结束,取得了以下成果:1. 教师们对小学科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教学目标。

2. 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得到提升。

3. 通过课堂观摩和评课议课,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学素养得到提升。

小学科学课听课记录

小学科学课听课记录

小学科学课听课记录科目:小学科学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教师:XXX老师班级:XX班课堂记录:1. 教师介绍了今天课程的主题是“生态系统”,并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联想到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单位。

4. 教师提出了几个生态系统的例子,例如森林、河流和湖泊等,并解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在这些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5. 教师展示了一段视频,介绍了食物链的概念和原理。

学生们通过观察视频中的生物间的捕食关系,理解了食物链的概念。

6.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角色为主题,创作一幅图画来展示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7. 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展示了他们对生态系统理解的深度和创造力。

8.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并简要解释了其中的关系。

9. 教师总结了今天的课程内容,强调了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课堂反思:1. 教师在课程中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教师通过小组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

3. 教师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讲解的比较生动易懂,学生们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4. 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简要的点评,激励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思考。

以上是今天小学科学课的课堂记录和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费下载】小学科学课堂观察提纲3学生学习的维度

【免费下载】小学科学课堂观察提纲3学生学习的维度

小学科学课堂观察提纲(3)——学生学习的维度时间讲课人评课人课题视角视点观察方法记录分析①学生学习情绪观察。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全身心投入的程度。

运用“学习情绪观察记录”量表叙事记录,力求客观记录学生整节课时间内学习情绪变化及外部表现。

并运用“学习情绪个案观察记录”抽取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仔细观察,记录这个(几个)学生整节课时间内学习情绪变化及外部表现。

学习状态②科学学习态度外部观察。

学生表现出: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交流。

运用叙事记录描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①参与质量观察。

学生活动参与质量高。

运用“学生发言与提问记录分析表”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与提问。

②小组活动观察。

小组有明确的分工;在小组内有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用喜欢的方式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并思考;针对实验的情况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乐于合作与交流;在全班交流小组得出的结论并提出质疑;在探究活动中产生新的问题;善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运用叙事记录描述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

③学生自主探究空间观察。

学生课堂中自主探究时间空间大。

运用“教学活动转换记录”量表分析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学生位置移动记录表”量表分析学生探究的空间。

④学生参与面观察。

学生活动参与面广。

运用“语言流动记录表”量表分析全体学生参与的密度。

活动参与⑤师生、生生间互动观察。

师生、生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运用“讨论互动关系表”量表分析生生、师生间互动情况。

独立思考①学生独立思考观察。

学生在课堂中善于独立思考。

运用“学生学习状态记录表”对学生独立思考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并对某学生个体独立思考情况进行个案观察分析。

②特色表现观察。

主动提出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迷信他人(老师),敢于质疑,有所发现,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

运用叙事记录描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可以分层次训练学生,给不同学生更明确的目标。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学生讨论并实验空气的存在:
①用透明塑料袋装空气,使袋子鼓起来,用手挤压感受。
②用鼓起来的袋子向水里挤看到气泡。
③在鼓起来的袋子上压重物不会被压瘪。
④吹气球
⑤用吸管往水里吹气
⑥用注射器吸空气向水里挤压……)
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课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筋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活动时,教师应及时跟进,和学生做更多的研讨。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作业模版)
学员姓名
贾秋枫
学员单位
鹿泉市山尹村镇龙凤湖学校
观察时间段
2013年12月3日
观察对象
三(2)班
授课内容
《我们周围的空气》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谜语导入: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空气)
用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目标应该更明确,导入过程中应添加学生自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多对个别学生引导,让观察和训练更落实的更具体明确。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空气的流动:
请一位学生上台吹泡泡,让大家通过观察泡泡的流动,感受空气的流动。
以旧带新,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经历基础上,设计与课题直接关联的实验活动。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在课题的引出,空气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