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严复的近代化思想
李鸿章总结晚年思想内容

李鸿章总结晚年思想内容李鸿章(1823年-1901年)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清朝严复的学生,思想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李鸿章在晚年思想内容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近代化思想、对外开放政策、国家治理、教育改革和民主思想。
首先,李鸿章非常关注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他意识到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主张汲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李鸿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他认识到中国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和合作,以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改革传统的封闭态度。
他积极主张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李鸿章对国家治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坚定中央集权,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能力,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提出了“以仁治天下”的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提升人民素质,加强行政管理,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第四,李鸿章对教育改革非常重视。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主张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他推行了改革派的教育政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经验,促进国家的现代化。
最后,李鸿章在晚年也开始关注民主思想,提出了一些民主化的主张。
他主张加强人民的参与和监督权力,主张民主的选举和法治的实现。
他也提出了“安分守己,以求免灾”的观点,希望通过民主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总的来说,李鸿章的晚年思想内容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化的强烈愿望,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他的思想观点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严复的教育思想

㈢ 论三育并重
严复是中国最早论述三育并重的教育 家。他说:“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宗 (sān zōnɡ):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 三者并重。”其中体育是国民素质的基础, 近世中国民力孱弱,被外人讥为“病夫”, 因此必须加强体格训练,以“鼓民力”。 国民才智是国家“富强之源”,智育包括 学问和事功两个方面,不能只在书斋里作 学问,要“观物察变”,运用于实际,以 “开民智”。德育在三育中最重要,但不 能再因袭封建的人伦纲常,要树立国家观 念和社会公德,以“新民德”。鼓民力、 开民智、兴民德(民主自由平等)教育目
Image
第八页,共8页。
第二页,共8页。
• 严复的著述很多,尤其是系统翻译介绍了大 量西方学术理论,人称“六十年来治西学者, 无其比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翻译赫胥 黎的《天演论》 ,首次把进化论的思想传播 到中国,提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他在翻译时所加的按语中, 阐明中国衰败的原因就是民力、民智、民德 都不如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进的话,亡 国灭种可以说是必然的。这种观点当然有明 显的错误(例如为强者欺凌(qīlíng)弱者张 目),但它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角度凸显了中 华民族的生存危机,对整个中国知识界产生 了震撼性的影响,激励爱国志士奋发图强, 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
第六页,共8页。
严复与近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严复从教育救国强国的逻辑出发,不仅 批判了中国传统教育的落后、偏狭及其危 害,为废除、摧毁旧的教育体系,提供了 无人可比的批判与启蒙的动力,而且更重 要的是他给人们提示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即强国之本的“本”不在物,而在人,在 于教育陶铸和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严复力倡“鼓民力”、“开民智”、 “新民德”的教育救国主张,并通过批判 旧学,废除科举制,引进西学,倡导近代 科学教育,构建先进的教育体系与改革人 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途径,达到全面提高 国民素质的教育宗旨,从而直接推动了近 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jìnchéng),具
中国近代思想

2012年江苏卷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 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 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时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 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 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 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 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 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 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 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 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文学谏往录》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 实现的客观原因。 原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 朝政府的腐朽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保守实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012年江苏高考卷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 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 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 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时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 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 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 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 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 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 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 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 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文学谏往录》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 一体维新”的内涵。(4分)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一、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844 年,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一书,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都是划时代的世界史地巨著,成为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经典,堪称“创榛辟莽,先驱先路”。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要反映在这部著作中:魏源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由在内不在外,具体地说,一是没有“严修武备”;二是不懂得联合与英国有矛盾的国家共同对付英国。
为此,他主张:1.“以夷攻夷”通过“悉夷情”,魏源认为英国侵略成性,“仇衅四结”,他主张“调夷之仇国以攻夷”,“以守为战”。
2.“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认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超凡地看到了“夷之所长不徒船炮”, 认为“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强调,“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
他主张要向西方学习,开办造船厂和火器局,生产制造西洋武器;设铸造局,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工匠习其铸造, 精兵习其驾驶、攻击”,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淘汰旧的军队体制,编制新式水师;仿西洋“养兵练兵之法”, 整饬水师,建立水师训练章程,增设水师科,培养水师教官。
他还主张,“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
”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开创了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风气,给先进的中国人启示了新的方向。
此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一条历史主线,贯穿中国100多年。
尤其对洋务运动的影响比较明显,它成为洋务运动的总方向。
二、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一)《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思想的总纲。
其基本内容如下:1.经济方面⑴土地财产平均分配,实行圣库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⑵废除私营工商业,设立诸匠营、百工营。
2.政治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农兵合一,建立工、农、兵、政、教合一的村社结构;民以《十款天条》为准则。
严复名词解释

严复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严复吗?严复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呢!他就像
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当时中国的思想之路。
严复出生在那个动荡又充满变革的年代。
他远赴海外求学,学习到
了西方先进的知识和理念,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就好比你要
去攀登一座很高很高的山峰,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回到国内后,严复开始翻译大量的西方著作,把那些先进的思想传
递给国人。
他翻译的,哇,那影响力简直太大了!就像一颗投入湖中
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
让人们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也要像西方那
样进行变革和进步呢?
严复的思想就如同春风一般,吹拂着人们的心灵。
他倡导的进化论
思想,让大家意识到不进步就要被淘汰,这多紧迫啊!这就像在赛跑,你不努力跑,就会被别人甩在后面。
他和当时的许多仁人志士交流、探讨,为中国的未来出谋划策。
他
们的讨论激烈又精彩,仿佛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我们要怎么才能让中
国强大起来呢?”“严复的思想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严复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呀!他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
努力。
他就像一个勇敢的开拓者,在荆棘丛中为我们开辟出一条道路。
我觉得啊,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人,他的思想和行动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记住他,学习他的精神,为我们国家的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严复政治思想研究

严复政治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严复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其生平背景、学术历程及主要政治观点的分析,揭示严复政治思想的内涵、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和政治家,其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政治思想以及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严复的政治思想进行剖析,包括其对国家政治体制、民主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以期全面展现严复政治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考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严复原著的深入解读和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力求还原严复政治思想的原貌。
本文还将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严复政治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演变过程,以揭示其政治思想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最终,本文将对严复政治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启示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严复政治思想的形成背景严复政治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的侵略压迫,使得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之道。
严复便是其中之一。
严复早年曾留学英国,深受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他目睹了西方国家的强大和繁荣,对比之下深感祖国的落后与衰败。
这种强烈的反差促使他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并试图将西方的先进理念引入中国。
严复也深受甲午战争失败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失败对严复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深感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因此,他开始深入研究西方政治思想,试图寻找适合中国的救国之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严复的政治思想逐渐形成。
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强,提倡民主和科学。
他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试图在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政治理论体系。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严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近代化是一个以科技和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历史时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国都在努力提高教育水平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不仅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且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首先,严复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念。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严复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提倡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念,即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理念是一致的。
其次,严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近代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变得复杂多样,人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复认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他主张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理念相契合。
此外,严复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近代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严复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学生应该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这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理念相一致。
最后,严复在教育思想与实践中注重教师的角色。
在近代化的社会中,教师的作用愈发重要,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引领者。
严复主张教师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泛的人文素养。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四)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①认为兴学育才是国家强盛的保障;②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兴学校,再废科举;③改革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④主张留学,翻译外文。
⑤提倡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2.《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它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指出它的根源是私有财产,从而主张废除私有制,废除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在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①人本院(出生前)。
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进行胎教。
②育婴院(0-3岁)和慈幼院(3-6岁)。
婴儿断奶后进入育婴院抚养,3岁后进入慈幼院。
这时的幼儿保育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③小学院(6-11岁)。
遵循“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的原则。
小学教师专用“女傅”,兼有慈母的职责。
④中学院(11-15岁)。
中学阶段德智体兼重,尤以育德为重。
课程要根据以学生的禀赋和个性设置。
⑤大学院(16-20岁)。
专以开智为主,注重实验,教师不限男女,但应选择“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担任。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提出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主张或观点,如重视学龄前教育和胎教、主张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人)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①教育的作用就是为民众传授知识和智慧,启迪民智,使得人人都能够有意识,有能力去“伸民权”;②“开民智”是“伸民权”的基础和途径,“伸民权”是“开民智”的最终目的。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①梁启超提出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而教育目的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此。
②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和新品质。
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3.论学制梁启超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他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把教育分为4个阶段,并规定每个阶段所受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严复的近代化思想
摘要
严复,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他的近代化思想对中国社会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严复的近代化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他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近代化思想;第二,他主张自由平等自主人格和天赋人权的近代民主思想;第三,他倡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
关键词:严复近代化思想民主
试述严复的近代化思想
一、严复简介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号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他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也是首先最有系统地在中国传播西学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他留学英国,满载而归,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近代的学术和思想。
特别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他亲眼目睹中国封建统治的腐败落后,痛感民族危机严重,极力宣传维新变法,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他以满腔热情宣传西学,反对旧学。
他还翻译了一大批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约翰·穆勒的《名学》和根据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译成的《天演论》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天演论》,它将科学进化论带到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严复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主张自由平等自主人格和天赋人权的近代民主思想,倡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
他的先进思想影响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进入晚年,严复的思想却趋于保守落后。
二、严复的近代化思想
2.1.进化论思想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派“新政”的破产。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刺激下,严复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他公开批判洋务派,积极宣传西学,主张变法维新。
为了给变法提供思想武器,他着手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并且将其改编为《天演论》,他尤其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与天争胜,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严复认为“优胜劣败”的进化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认为“物竞天择”的法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国人不应甘作劣等民族坐以待毙,而应奋起相抗。
人的努力,可以与天争胜,而且“终将胜天”。
只要团结一致,发愤图强,国家就可以永存,种族也可以不灭。
生死存亡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对中国人民是很大的震动,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但使戊戌时期的爱国知识分子奋起投入救亡运
动,而且激励了几代热血青年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2.2.近代民主思想
2.2.1.自由平等自主人格的思想
严复早年起就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系统教育和训练,青年时又由洋务派保送赴英留学,使他有机会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文化作实地的考察和研究。
在此期间,他广泛涉猎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从中吸取营养,为他后来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准备了条件。
在戊戌变法期间,他提出自由平等自主人格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人人自由平等,有权利支配自己的意志和人格。
他毫不留情地批评洋务派所标榜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它们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并且还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科学地阐明了民主的实质。
2.2.2严复的天赋人权思想
严复在宣传进化论和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同时,还介绍西方的天赋人权论,作为批判君权,伸张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武器。
他吸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思想,宣传卢梭的天赋人权论,作为批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依据。
他认为君权不是“神授”,而是“民授”;君权不是神圣不可侵犯,而是由人民废弃、罢黜。
虽然严复没有从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观点直接得出废除封建君权的结论,但是,他对近代民主民权思想的宣传,对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2.3三民思想
清末民初,面对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严复敏锐地意识到国民素质低下不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于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试图通过提高国民素质达到自强保种的目的。
严复通过对国民素质的考察和西人的对比观察认为,中国“民力已堕、民智已卑、民德已薄”,所以要想自强保种,首要的是“新民”。
在这种认识指导下,严复首次提出了要将“鼓民力”作为自强之本。
所谓鼓民力,主要是禁止鸦片、缠足,使人民身强体壮,以此作为国家富强之基础。
所谓开民智,主要是废除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提倡西学,培养人民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严复认为,八股制不仅禁锢人们的思想,而且扼杀人们的创造力,严重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
所谓新民智,主要是创立议院,各
级官吏由公民选举,以改变封建专制,在政治实践中更新和培养国民的公共道德素质。
严复在意识到“新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同时,也看到了改造国民素质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他提出了“教育先行”的主张。
但是,在国家生死存亡千钧一发之际,试图通过长期的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实现国家自立富强的愿望,是脱离现实的。
不但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雄厚的财力来支撑,而且帝国主义不会把那样长的时间留给中国人去渐渐提高自身素质。
虽然严复改造国民素质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但是,严复的三民思想直到现在仍有其重要意义。
三、结语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最著名的翻译家,第一个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近代的学术和思想。
他提出的进化论思想、近代民主思想和三民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供了启蒙思想,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但使戊戌变法时期的爱国知识分子奋起反抗并投入救亡运动之中,而且激励了几代热血青年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虽然,严复晚年的思想趋于保守落后,但是他无愧于“先进中国人”的称号!
参考文献
「1」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2」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3」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4」徐梁伯、闾小波.中华近代爱国主义精神通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吴乃华.试析严复的近代化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文摘第四卷「C」.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