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3雾凇_苏教版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3.雾凇(课堂实录)

《雾凇》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在这寒冷的冬季,我们是多么想念春天的温暖啊!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春天的使者——梨花(多媒体出示梨花图)。
看到这美丽的梨花,你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吗?生:雪白雪白的。
鸟语花香师:老师还想到一句诗,谁来读?生:忽如一夜——师:这是岑参的一首读,我们看?师读岑参诗,是写的是梨花?生:是写的八月的雪。
师:岑参以奇特的联想,把大雪纷飞的景象比作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的美景,使这句诗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雾凇》一课,也引用了这句诗。
齐读课题。
生:雾凇。
师: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什么地方写了雾凇。
生读课文。
二、新授。
师:他写的是什么呢?生:树。
我觉得是冬天的雪。
我觉得是霜。
师:嗯,有一点沾边了。
到底写的是什么呀?再读一读。
生:我觉得是霜花。
师:吉林的雾凇,它是它的美,到文中字里行间去找一找哪些词写了它的形态美,颜色美。
生学生读课文。
师:你从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感受到形态和颜色美?生:洁白晶莹,感受到很白。
师:我把这个词写黑板上。
一起写,洁白晶莹。
还有其他词语吗,第一自然段。
生: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哪些东西让你想到银光闪烁?生:星星,宝石。
师:我们把银光闪烁也写到黑板上。
这两个词写出了雾凇的颜色美,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教师修改了一下。
松花——生读。
如宝石般银光闪烁如钻石般如星星般师:多美呀,像宝石、钻石、星星,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文中去读,读出这种感受。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起。
生: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就是吉林雾凇奇观呀。
还有哪些地方。
生:第三小节,千姿百态,我感受到很多。
师:道不完的姿态,我们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
姿字是女字底,注意这一横要长点,托着上边。
第三自然段还有哪些词?生:晶莹剔透。
师:我们也把这个词也写到黑板上。
一起读读这个词。
师:用这个句式表达出来。
有的——有的——还有的——学生练习。
生:人们漫步在——有的如钻石般洁白晶莹,有的师:他发挥了他的想象,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呀?生:我想说这些树很美。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3雾凇_苏教版-word文档资料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3雾凇苏教版一、课前沟通,拉近距离师:同学们,我姓陈,你们就称呼我为陈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板书)要多读书,才能读出书中的味道。
下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小节。
(出示第2小节的内容)【点评:简洁有效的导入,很快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节省了时间,为后面感悟雾凇的形成过程做了有效的铺垫,同时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并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二、有效引导,凸显重点生:自由第2小节(第1遍)。
师:读得不错,再读一遍第2小节。
生:自由读第2小节。
【点评:此处,陈老师并未按照我们一般常规的模式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而是尊重学生,让生自己读,目的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把课文读通。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雾凇奇观发生在什么地方呢?生1:吉林。
师:现在就让我们搭上时光的快车到吉林,你想什么时候去吉林?【点评:儿童化的语言,很快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生觉得很新奇,营造了一种积极想去吉林看雾凇的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生2:冬天。
师:一般是几月份?生2:十一、二月份。
师:书上怎么说的?生2: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
师:一定要在——生:严寒季节。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2小节。
(播放抒情的背景音乐)读读,说说你看到什么?【点评: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适时播放背景音乐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的感情迸发。
】生:不由自主地齐读。
师:打断一下,什么是自由读?生3:自己读自己的。
师:对。
生:各自有感情地朗读第2小节。
【点评:让学生分清自由读与齐读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齐读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思维,而自由读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既尊重了学生,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来读。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4:我看到了美丽的雾凇。
师:你愿意站在吉林的什么地方看呢?生4:沿着松花江的两岸去看。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生4:雾气涌向两岸。
师:大家做一做“涌”的动作。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雾凇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雾凇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吉林雾凇奇迹的形成以及雾凇的奇特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过程与方法1、复习旧课,揭题导入,观看录像,自读课文。
2、借助课件,感受景美,了解成因,体会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迹形成的缘故及雾凇的奇特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1、复习《九九歌》(1)、同学们,往常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伙儿背一背?(2)、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
(3)、你明白最冷的时候吗?在这季节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揭示课题。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我们那个地点万物萧条,树木凋谢。
但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林松花江边却有着奇特的景观。
那确实是----雾凇。
(2)、板书课题,齐读。
雾凇专门美,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漂亮奇异的雾凇世界.(3)、播放视频,观赏雾凇。
《雾凇》优秀教案|《雾凇》原创教学设计(4)、看到眼前的雾凇你想说些什么?是呀!同学们都专门的喜爱雾凇。
课文中是如何样来描写这漂亮的雾凇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第一小节。
二、精读课文感受景美1、学习第一段(1)、吉林雾凇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
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出示):这确实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迹。
齐读这句话,明白得“奇迹”后,出示雾凇美景图,观赏奇迹。
(2)、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表达出了那个奇迹?学生回答后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耀,漂亮动人。
”指名读。
(3)、想想看,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明白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板书晶莹洁白银光闪耀)(4)、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耀,像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
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3雾凇.doc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备人总课时数3课时课题23雾淞使用人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淞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淞的奇异景象。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刑打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雾淞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 刖教师具备教准多媒体课件料接资链《九九歌》学生搜集有关雾淞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作业设计课内巩固1、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造句。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雾漱是怎样形成的。
课外延伸搜集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读一读。
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第一课时一、课前交流: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1)同学们,你知道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吗?(2)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2、揭示课题。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淞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2)课件出示雾淞图片,板书课题。
指导“淞”字字形,左边是“7 ”,不能写成g ” o指导学生观看课件,初步感知雾淞景观。
学生交流观后感。
教师过渡:雾淞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
这么奇特、美丽的雾淞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雾淞》。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淞、琼等。
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等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词:长堤俗称凝固摄氏夜幕零下淹没模糊2、学生自由识记字形。
3、教师重点强调“凝”、“幕”、“摄”等字。
苏教版四上《雾凇》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苏教版四上《雾凇》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咱们这儿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最冷时,一样气温都在多少度啊?(零下10℃以下),这时候会显现什么景象呢?(生:小河结冰、天寒地冻、雪花飘飘……),但是,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却有一座如此的都市:每年冬季,它的气温大约有两个多月都在零下20℃以下,确实是如此,从那个地点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却依旧奔流不息,临寒不冻,江面上一点儿冰都没有。
正因为如此,在这座都市中就形成了一道专门奇异的景观,你明白是什么吗?——吉林雾凇!(课件出示雾凇图片)师:这节课一起来学习《雾凇》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22.雾凇师:大伙儿请观看那个“雾”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生:我觉得用加一加的方法比较容易记住它。
师:你真会学习!师:齐读课题!2.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观赏雾凇,第一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形,有信心吗?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形。
1.出示生字新词:奇迹覆盖凝聚充满蒸腾缀满埋住洁白晶莹零下30摄氏度琼枝玉树树影模糊雾气缭绕俗称树挂师:让我们抢先给它们打个招呼吧?自由读。
生读。
师:谁先来读一下?生1:……师:他读得如何样?谁来评判一下?生2:他把“埋住”的“没”的音读错了。
师:你听得真认真!“没”那个字是个多音字,在那个地点读“m ò”。
谁还想读?生3:……师:你读得完全正确!让我们一起读。
2.师:有难度的来了!出示长句子:(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聚而成。
(2)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师:指生读。
生:他预习得真棒,读得专门正确。
生2读:……师:谁来评判?生评判:他读得也专门流利,确实是声音太小了。
师:是啊,我们要声音响亮地展现自己。
师:下面把以上词语和长句子放进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吗?先练一练。
指生读(4人,第二段2人)。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雾凇 苏教版(2)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雾凇苏教版(2)23、《雾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说出雾凇是什么样子。
3.能说出雾淞形成的原因。
4.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了解雾淞形成的原因及雾淞的奇异景象。
教学难点:雾凇形成的过程。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简介:中国有四大奇观,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
2.板书课题,问:雾凇的凇字为什么是两点水?二初读课文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效果。
3.检查学生字音朗读情况,正音。
4.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指导朗读长句。
5.讨论:雾凇的凇字为什么是两点水? 6.学生质疑。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1.自读,思考:你明白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明白了什么?1观察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相继进行朗读训练。
3.指导背诵 4.小结。
四课堂练习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1.三九严寒时期,在松花江畔人们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景象?2.这些雾凇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谁来背诵课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1.自读思考: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讨论:先讨论明白了什么?在讨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结合回答归纳雾淞形成过程: \每当夜幕降临\抓住\渐渐的\、\慢慢的\、\轻轻的\这3个叠词指导朗读。
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变化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人们怎样赞叹雾凇的? 2.怎样才能读出赞叹的语气? 3.看图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4.指导背诵。
四课堂练习背诵课文二三两段。
2板书:松花江畔吉林雾凇气温很低雾凇树挂水汽过饱和水温较高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雾凇第二课时苏教版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严寒季节里,走进吉林市,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雾凇。
(齐读课题)2、大家想不想欣赏充满诗情画意的吉林雾凇美景呢?3、欣赏雾凇图片(这次看老师可要有任务了,大家边看边想,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雾凇?(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过渡:吉林雾凇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我想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头脑中一定会有疑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1、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解决了那些问题,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同桌交流。
2、谁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随机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些什么?B、雾凇形成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更为细致的叙述。
(出示资料)(2)吉林具备这些条件吗?吉林雾凇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3、学生交流,说说从那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水汽的确已达到了饱和的状态?(1)“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①弥漫:知道什么意思吗?(出示投影)你还见过什么弥漫?(花香、烟气)②阵阵(是一阵吗?)过渡:难怪看雾凇还讲究“夜看雾”,夜幕降临,漫步松花江畔,你会看到怎样的雾?(2)“每当夜幕降临……灯光、树影模糊了。
”①冷:零下30摄氏度②涌:(雾多)你见过这样的场面吗?a.指读(大团大团的白雾滚滚而来)③笼罩:什么罩着什么?b.指读(沿江十里长堤,全都笼罩在白雾中)④淹没:(出示投影)浸泡c.谁还想读⑤模糊:(什么意思?为什么模糊?)d.齐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雾凇》课堂实录

张家港市第12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生态课堂子课题展示课《雾凇》实录执教:钱惠虹上课班级: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东校区四(4)班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雾凇》。
【学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雾凇给你留下的印象吗?生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生2: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生3:琼枝玉树,美丽动人师:这么美的雾凇,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生4:这么美的雾凇,在严寒季节,吉林的松花江畔能够看到。
师(引背第一自然段):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生(齐背)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引背):这就是——生(齐背):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师(板书:奇观)那么吉林市的雾凇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它到底奇在哪儿呢?请打开书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你能找出来吗?【学生交流,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最关注哪个词语?生5:我最关注“严寒季节”这个词语。
师(点红词语):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生5:因为在很冷很冷的季节才会有雾凇。
师:是呀,严寒季节才能形成雾凇。
你来读这个词。
生5(有感情地读):严寒季节师(请其他学生评价,指生6):听了他的朗读,你感觉怎么样?生6:非常寒冷。
师:嗯,冷得让人感觉都——滴水成冰了。
(指生6)你来读。
生6(夸张地读):严寒季节师:真冷啊,冷到零下二三十度呢!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严寒季节师:“严寒”是形成雾凇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们一起把它放进句子里读。
【生齐读】师:你还关注哪个词语?生7:饱和的水汽师(点红词语)(板书:饱和的水汽):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生7:因为形成雾凇,必须要有饱和的水汽。
师:你见过饱和的水汽吗?什么时候见过的?生7:见过,在洗澡的时候见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3雾凇苏教版(2019)师:每位同学在上语文课前要准备好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
生:(纷纷拿出笔记本和笔)师:(巡视检查)你准备的是“语文”笔记本吗?(一生用的是数学练习本,一生用的是英语练习本,另一生用的是一张白纸。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记笔记,所以每堂语文课前都要准备好专用的笔记本,并且是打开的,随时准备记录,明白吗?生:(齐)明白!师:现在,请你在笔记本上听写词语,听清楚,记住了,再默写: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
生:(一生默写在黑板上,教师巡视检查。
)师:同学们默得很认真,老师决定奖励一下(生期待),再默一个(生大笑):遇冷凝结。
(发现有学生默写不出)实在默不出的可以不默,当然,也允许你偷看一下。
只能看自己的课文哦!(众大笑,非常愉快地看书,默写)师:一起来检查一下这位同学默写的词语。
(指着“饱和的水汽”,众笑,因为字越来越小,最后一个小得几乎看不清了。
)你看,这水汽就是这样,看不清。
(众大笑)“遇”字写对了吗?你仔细看一下课文,自己的错别字自己修改。
(生重写,仍然写错)你再看一看,写得最大就不会错了。
(生写大字,发现中间部分是“竖提点”)啊,这次写对啦!你看,难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放大一倍,就看得清楚、写得正确了!生:(齐读词语)师:课文中出现了这几个事物:水汽、雾气、霜花。
根据课前的预习,你能说说“雾气”是怎么回事吗?生:雾气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
师:雾气是飘浮在空中的小小水滴。
那么“霜”是怎么回事呢?生:霜是在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时,水汽遇冷凝结的冰晶,这就是霜。
师:霜,霜花是小小的冰晶。
那么“雾凇”又是怎么回事呢?生:寒冷的水汽在树枝上结成了冰花,就是雾凇。
师:雾凇实际上也是一种霜花,但是这种霜花不是结在地上,而是结在哪里?生:结在树上。
师:凝结在树上,树枝上就挂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形成了“树挂”,那便是——生:(齐)雾凇。
师:谁能将“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雾凇”之间的关系用几句话说清楚呢?生:空气中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飘浮在空气中,就成了雾;这些水汽如果遇到很冷的空气,零度以下,就凝结成小冰晶,成了霜花。
一般的霜花是结在地上的,而结在树上的霜花就成了雾凇,俗称“树挂”。
生:(复述,略)师:你这样一说,就把本来模模糊糊的事物说得清清楚楚了,其实,这就是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
这些都藏在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当中。
二师:这篇课文把雾凇的形成过程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优美。
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写了雾凇形成的经过。
生:第二自然段。
老师:今天我们就集中学习第二自然段。
雾凇形成一般要八到十个小时,但第二自然段用几句话就写清楚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请前排的同学每个人读一句,一共几句话?学生:(8个句子,每人读一个句子,略)老师:这八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想一想,如果这八句话中只要留下一句最重要、最核心的话,应该是哪一句?如果你读的那一句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那么请坐下。
(几个学生迟疑了一会儿,就纷纷坐下。
只有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学生还站着。
)你们两个只能留一个!(众大笑,最后一个学生想了想,坐下了。
师问第一个学生)你为什么要站着?生:因为我最重要。
(众笑)师: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众大笑)生:因为我读的句子最重要。
师:说说重要在哪儿?(生无语)想一想,你读的这个句子和下面的句子是什么关系?(生仍不明白)我和你是什么关系?生: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师:所以我领着你学习啊!(众笑)你看看你读的这个句子呢?生:(恍然大悟)这个句子是领着下面的句子。
(师插话:不是学习。
)是总的说的。
(师插话:下面的句子?)下面的句子是分开来说的。
(师引导:所以是?)总分关系。
(掌声)师:这一句是概括说的,那么下面句子就是——生:具体说的。
师:第一句是概括写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后面的第七句是具体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过程。
所以,这一个句子就是这一段话的——生:中心句。
师:你发现了吗?你越学越聪明啦!生:(微笑着坐下)师:别急着坐下嘛!(众笑)请你读好这个重要的句子。
生:(读得不流畅)师:这是一个长句子,要注意停顿。
听老师读。
(范读,略)生:(再度,仍不流畅)师:你先读好这个词组,跟着我读:饱和的水汽,过于饱和的水汽,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连起来读: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生:(读得很流畅)师:你连读三遍,看能不能背下来。
其他同学和他一起读吧!生:(齐声朗读,并齐背)师:重要的句子就是要熟读成诵。
接下来的7个句子就是将雾凇的形成过程具体写出来了。
第二排的同学每人读一句,看看你读的这一句是写水汽?雾气?还是霜花?雾凇?生:(第二个学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有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一句写的是水汽。
师:水汽在哪里?生:在江面上飘荡着。
因为12月到第二年2月,松花江那里的气温都是零下十几度,(师插话:甚至零下几十度)4度左右的水排出时就会在江面上形成水汽。
师:冬天你呼出的热气就成了白色的水汽,夏天就看不到了。
道理是一样的!生:(第三个学生)“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这句写的是水汽变成了雾气。
师:4度左右的饱和的水汽遇冷就在江面上凝结成了浓重的雾气。
生:(第四个学生)“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这句写的也是雾气,笼罩在十里长堤上。
师:随着温度的下降,雾气就越来越浓。
生:(第五个学生)“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这句写的也是雾气。
生:(第六个学生)“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这句写的也是雾气。
师:(指着四个学生)你们读的句子都是写的雾气,有什么不同吗?生:雾气越来越浓了。
生:雾气从江面上飘到了长堤上,又淹没了树木和其他的东西。
师:请你们每个人从各自读的句子中找出一个表示雾气变化的动词来?生:(纷纷举手,并陆续写在黑板上)弥漫,笼罩,淹没,模糊。
师:你看,这些词语就准确地描写出了雾气的变化程度。
说明性的文章用词要准确!生:(第七个学生)“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句写的是雾气。
师:你再想一想,这里的雾气有什么变化吗?生:变成了白银。
(众笑)是霜花。
师:这里的雾气遇冷凝结成了霜花,这句里没有出现“霜花”这个词语啊?生:“白银”就是“霜花”,是一个比喻句。
师:聪明!这里也没有出现“凝结”啊?生:“镀”就是“凝结”。
师:对啊!洁白的霜花一层一层地凝结在松针上,就好像在金属上镀色一样。
你再读一读吧!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生:(第八个学生)“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句写的是雾凇。
师:雾凇在哪里?生:那些“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都是霜花凝结在树上的样子,都是雾凇。
师:这些词语还写出了雾凇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要比作“白银、银线、银条、银松”呢?、生:因为雾凇是白色的。
师:白糖也是白色的啊!(众笑)生:白糖只可以吃,但是沾不上树枝的,要落下来的。
师:白漆可以了吧?(众大笑)生:(无语)师:白银,白色的银子——生:白银很珍贵,雾凇也很珍贵。
师:珍贵的东西就珍惜,就喜爱,就珍爱!这个比喻其实隐含着作者的感情?生:喜爱雾凇。
生:赞美雾凇的美。
师:作者的比喻,背后藏着感情。
因为喜欢它所以用这样美妙的比喻。
把这两个句子好好体会一下,再读一读,感觉就不一样啦!生:(感情朗读,背诵,略)师:形成雾凇一般要八到十小时,第二段只写了八句话。
但是你读了这八句后,感觉是不是这个形成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这个漫长的形成过程?生:(纷纷发言)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师:在这些词下加点。
好好读一读,要把它缓慢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
生:(轻声朗读,并背诵段落。
略)三师:课文最后一段话中,哪些词句体现了雾凇的美?生:(自由朗读后)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师:“琼”字怎么理解?生:就是“美玉”的意思。
“琼枝”就是用美玉雕刻成的树枝。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是写出了雾凇的美。
师:何以见得?生:这句诗里的梨花开就是将雾凇像盛开的梨花一样美丽。
师:这是唐代曾岑写的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面四行是这样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句中是把满树的白雪比作盛开的梨花,而这篇课文中是引用这句诗,赞美十里长堤上的雾凇奇观就像千树万树盛开的梨花一样美丽动人。
一起来读一读这诗句。
生:(齐读)四师:我们江南没有北方有那么寒冷的天气,只有雾而没有雾凇。
前两天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雾,你能模仿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借用文中的词句,将大雾的形成、消散过程写出来吗?生:(快速写作)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注意倾听:他用了哪些准确地词句来描写?用了哪些词句写出了变化的过程?生:早晨,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雾啊!远处的高楼、树木全都淹没在白色的雾气里,白茫茫的一片。
大街上的车子、行人都变模糊了,只听得到汽车的喇叭声、自行车的铃声。
(师插话: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只有近处车子的跳灯一闪一闪地慢慢爬着。
(师插话:“爬”写出了慢,好!)我乘上了爸爸的汽车,开到了郊外,居然连马路都不见了,只能看到前面汽车屁股后面的红灯来闪烁。
(师插话:雾越来越浓啦!只能看见车屁股了!众大笑)大雾也弥漫了整个校园,就两对面走过来的人,我都难以看清楚,一不小心就会撞个满怀。
(师插话:雾更浓了!)大人们可烦恼啦,可我们却乐坏啦!(师:你想干嘛?说清楚!众大笑)我们就像在仙境中一般,又像浸在牛奶里一样。
(众大笑。
师插话:加一句“浑身湿漉漉的”。
喝够了没?众大笑)这样的大雾一直持续到午饭的时候,太阳才露出一点点脸来,雾终于慢慢散去了。
(掌声)师:你们没有这样的体会?生:有!师:把你们写的表示雾气变化的精彩语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生:大雾笼罩了整个小镇,所有的房屋、树木、街道都浸在白色的雾气里。
生:大雾渐渐地弥漫开来,就像在你的眼前拉起了一大块白色的纱布,什么都看不清了,就连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变得模模糊糊了。
生:走进学校,广场上只听得见同学们的惊叫声,却看不清人在哪里。
我凭着感觉往教室方向走,简直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真的很好玩!师:你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写雾气,间接写。
生:……师:(指一生)你能为这些句子加一个总起句吗?生:雾,就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飘浮在空中。
(众笑)师:很理性哦!这是雾的形成原理,可以用啊!如果我们能做个有心人,那么对雾气的形成会有更真切的认识,写得也会更加准确、生动!课后请修改你的短文。
【下课】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