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雾凇》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雾凇》课堂教学实录

《雾凇》课堂教学实录

《雾凇》课堂教学实录《雾凇》课堂教学实录一、课前沟通,拉近距离师:同学们,我姓陈,你们就称呼我为陈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板书)要多读书,才能读出书中的味道。

下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小节。

(出示第2小节的内容)【点评:简洁有效的导入,很快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节省了时间,为后面感悟雾凇的形成过程做了有效的铺垫,同时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并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二、有效引导,凸显重点生:自由第2小节(第1遍)。

师:读得不错,再读一遍第2小节。

生:自由读第2小节。

【点评:此处,陈老师并未按照我们一般常规的模式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而是尊重学生,让生自己读,目的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把课文读通。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雾凇奇观发生在什么地方呢?生1:吉林。

师:现在就让我们搭上时光的快车到吉林,你想什么时候去吉林?【点评:儿童化的语言,很快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生觉得很新奇,营造了一种积极想去吉林看雾凇的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生2:冬天。

师:一般是几月份?生2:十一、二月份。

师:书上怎么说的?生2:当年_月至第二年2月间。

师:一定要在生:严寒季节。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2小节。

(播放抒情的背景音乐)读读,说说你看到什么?【点评: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适时播放背景音乐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的感情迸发。

】生:不由自主地齐读。

师:打断一下,什么是自由读?生3:自己读自己的。

师:对。

生:各自有感情地朗读第2小节。

【点评:让学生分清自由读与齐读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齐读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思维,而自由读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既尊重了学生,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来读。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雾凇教学实录

雾凇教学实录

《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读中理解一、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真正体会到吉林雾凇是奇观。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板书“雾凇”,直接导入,理解“雾凇”这个词语的意思。

二、检查自读。

1、教师自读第一自然段,请学生评价老师的自读情况。

教师有意将“畔”“堤”两个字音读错,让学生发现并纠正。

2、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师生共同认识并区分“凝”和“零”。

3、齐读第三自然段,巩固“缭”“琼”的认读。

三、默读,寻找中心句。

学生找出后将这句话改为: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找出中心词“奇观”,理解“观”的意思。

四、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不该出现雾凇的季节出现了雾凇——奇特)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不该出现雾凇的地方出现了雾凇——奇特)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色彩纯净透亮,不同与普通的雾凇——美丽)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零下30度,在琼枝玉树间漫步,且雾气缭绕——壮美)五、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这句诗不是写春天的,从“忽如”可以看出。

2、诗句运用了比喻,把大雪纷飞挂满枝头的景象比作千万棵梨花盛开。

六、指导朗读一、三两个自然段。

七、写字指导与训练。

六个左右结构的字不写,写另外的四个字。

教师指导写“零、氏”。

学生描红、抄写“零、氏、雾、幕”。

八、结课。

同学们,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而吉林雾凇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个。

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课下从第二自然段寻找答案。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3.雾凇(课堂实录)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3.雾凇(课堂实录)

《雾凇》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在这寒冷的冬季,我们是多么想念春天的温暖啊!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春天的使者——梨花(多媒体出示梨花图)。

看到这美丽的梨花,你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吗?生:雪白雪白的。

鸟语花香师:老师还想到一句诗,谁来读?生:忽如一夜——师:这是岑参的一首读,我们看?师读岑参诗,是写的是梨花?生:是写的八月的雪。

师:岑参以奇特的联想,把大雪纷飞的景象比作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的美景,使这句诗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雾凇》一课,也引用了这句诗。

齐读课题。

生:雾凇。

师: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什么地方写了雾凇。

生读课文。

二、新授。

师:他写的是什么呢?生:树。

我觉得是冬天的雪。

我觉得是霜。

师:嗯,有一点沾边了。

到底写的是什么呀?再读一读。

生:我觉得是霜花。

师:吉林的雾凇,它是它的美,到文中字里行间去找一找哪些词写了它的形态美,颜色美。

生学生读课文。

师:你从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感受到形态和颜色美?生:洁白晶莹,感受到很白。

师:我把这个词写黑板上。

一起写,洁白晶莹。

还有其他词语吗,第一自然段。

生: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哪些东西让你想到银光闪烁?生:星星,宝石。

师:我们把银光闪烁也写到黑板上。

这两个词写出了雾凇的颜色美,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教师修改了一下。

松花——生读。

如宝石般银光闪烁如钻石般如星星般师:多美呀,像宝石、钻石、星星,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文中去读,读出这种感受。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起。

生: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就是吉林雾凇奇观呀。

还有哪些地方。

生:第三小节,千姿百态,我感受到很多。

师:道不完的姿态,我们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

姿字是女字底,注意这一横要长点,托着上边。

第三自然段还有哪些词?生:晶莹剔透。

师:我们也把这个词也写到黑板上。

一起读读这个词。

师:用这个句式表达出来。

有的——有的——还有的——学生练习。

生:人们漫步在——有的如钻石般洁白晶莹,有的师:他发挥了他的想象,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呀?生:我想说这些树很美。

苏教版四上《雾凇》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苏教版四上《雾凇》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苏教版四上《雾凇》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咱们这儿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最冷时,一样气温都在多少度啊?(零下10℃以下),这时候会显现什么景象呢?(生:小河结冰、天寒地冻、雪花飘飘……),但是,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却有一座如此的都市:每年冬季,它的气温大约有两个多月都在零下20℃以下,确实是如此,从那个地点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却依旧奔流不息,临寒不冻,江面上一点儿冰都没有。

正因为如此,在这座都市中就形成了一道专门奇异的景观,你明白是什么吗?——吉林雾凇!(课件出示雾凇图片)师:这节课一起来学习《雾凇》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22.雾凇师:大伙儿请观看那个“雾”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生:我觉得用加一加的方法比较容易记住它。

师:你真会学习!师:齐读课题!2.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观赏雾凇,第一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形,有信心吗?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形。

1.出示生字新词:奇迹覆盖凝聚充满蒸腾缀满埋住洁白晶莹零下30摄氏度琼枝玉树树影模糊雾气缭绕俗称树挂师:让我们抢先给它们打个招呼吧?自由读。

生读。

师:谁先来读一下?生1:……师:他读得如何样?谁来评判一下?生2:他把“埋住”的“没”的音读错了。

师:你听得真认真!“没”那个字是个多音字,在那个地点读“m ò”。

谁还想读?生3:……师:你读得完全正确!让我们一起读。

2.师:有难度的来了!出示长句子:(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聚而成。

(2)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师:指生读。

生:他预习得真棒,读得专门正确。

生2读:……师:谁来评判?生评判:他读得也专门流利,确实是声音太小了。

师:是啊,我们要声音响亮地展现自己。

师:下面把以上词语和长句子放进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吗?先练一练。

指生读(4人,第二段2人)。

《雾凇》教学实录

《雾凇》教学实录
的 四字 词 语 吗 7 生 : 光 闪 烁 美 丽 动 人 洁 白 晶莹 千 姿 百 态 银
瑰丽 。 教 学过程 :
师 : “ 如 一 夜 春 风 来 , 树 万 树 梨 花 开 ” 壮 观 景 这 忽 千 的 象从 何 而来 呢 ? 文 第 二 自然 段 给 我 们 作 了介 绍 , 大 家 课 请 浏 览 第 二 自然 段 . 找一 找 .用 文 中 的 一 句 话 回答 这 个 问
向性 引 领 。 求 学 生 根 据 标 准 答 案 进行 自我检 查 与订 正 , 要
3在 朗读 中 领 略 大 自然 的 神 奇 与 伟 大 . 祖 国拥 有 . 为 这 样 的 奇 观 感 到 自豪 同 时 受 到 美 的 熏 陶 : 4继 续 指 导 有 针 对 性 的 课 文 预 习法 . 养 采 集 信 息 、 . 培 品 词析 句 、 读 圈 画 的能 力 默
过 . 后 面这 段 文 字 分 成 两 层 。 把
知 , 时感 受 到 汉 字 的诗 意 与 神 奇 。 】 同
2点 击 词 句 . 查 预 习 . 检
师 : 下 来 , l 就 来 欣 赏 那 闻名 天 下 的 吉 林 雾 凇 奇 接 P" l' fl ]
观 (P P r出示 雾 凇 组 图 ) 师 :你 能 在 最 短 的时 间 内从 文 中 找 到 形 容 这 些 雾 凇
教 学重 难点 :
看似平常. 实则 是 对 学 生 学 习 状 态 的 有 效 调 控 . 绝 了学 杜 生 思 想 游 离 于课 堂 之 外 的状 况 发 生。 】
3学 习第 二 自然 段 . ( ) 酌 首 句 . 体 感 知 1斟 整
学 习第 二 自然 段 . 合 语 境 理 解 词 语 . 结 了解 雾 凇形 成 的奇 妙 过 程 . 受 雾 凇 的 美 丽 动 人 , 略 大 自然 的神 奇 与 感 领

第三届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第三届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第三届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四年级语文上册《雾凇》第一课时课堂实录第三届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A17号选手:姜哲(山东省荷泽市实验小学)上课内容:四上《雾凇》时间:2010-12-2下午地点:南京市金陵河西会场实录:仓山一粟一、导入师:同学们,老师带你们玩变脸的游戏,出示青看变脸了,变成清。

又变脸了,蜻,怎么读。

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你知道这样的汉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变成许多不同的汉字。

看老师写个汉字。

写松怎么读凇看这个字与什么有关生:树,师:看仔细了生:水师:看我怎么变,这个字与什么有关呀生:与冰有关师:把三点水的一点都给冻掉了。

老师给这个字找个朋友。

雾连起来读一读。

生:雾凇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雾凇的文章,读课题。

请打开129页,注意雾字,认真描红生描红,老师提醒:坐姿正确,才能描得漂亮师:看着课题,我们继续猜。

谁能把雾与凇的两点水联系起来,什么是雾凇。

生:雾遇到冷的,就变成凇了二.新授。

师:读读书就知道了,难读的长句子特别多,大家要留心哟。

生读书,齐读了,老师提醒自己读自己的学生读得很投入,老师在个别指导,师:瞧同学们读书,那真叫一个认真,想不想让老师考考你们,这些词会读吗生:齐读词语。

师:请后面那个男孩子来读生读师:老师还没有教,你就会读了。

真了不起。

生:很响亮地读,被老师打断,不要声调都那么高才是好。

师:读得这么好,老师还有几个词要提醒大家注意。

江畔缀满缭绕我再增加点难度,你还能读准确吗生读。

指一名女生读。

当年这个字有一个字是读第四声,但这儿读第四声生:齐读师:当年的意思是,生:今年老师举了当月。

接着往下读词师: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一定也读得很好。

请你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老师打断了,漏字,畔。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画面。

请你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提示长句子。

‘雾凇俗称——老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师: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尤其是最后一句,最后一自然段,谁来读?像他一样一齐读。

《雾凇》教学实录——夏艳

《雾凇》教学实录——夏艳

《雾凇》教学实录——夏艳夏艳,1983年12月生于巢湖之滨,中共党员,小学一级教师。

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任教于农村小学,但从未因此放弃在语文教学上的追求。

2007年在庐江县小学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巢湖市“教坛新星”。

上课内容:《雾凇》上课地点:南京审计学院体育馆22 雾凇(第一课时)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庐城镇中塘小学夏艳录入:紫雨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你都过去哪些地方?生:我还去过连云港的花果山生:我去过青岛,坐船在大海上遨游生:我觉得为我生活在这样的祖国里感到骄傲。

生:我去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生:我去过海南,海一望无际。

生:我去过雁荡山师:我们祖国的美景是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要到吉林去感受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师:请看老师写一个字。

(板书:松)这是什么字?生:松师:(添加两点水)我加了什么?生:你加了一点一提,这个字也念sōng师:“凇”是形声字,“松”是它的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

我们往往会把它写成——生:三点水师:两点水表示什么?生:冰师:凇: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等凝结成的冰晶。

所以是生:两点水。

师:我们一起来写雾。

上面一笔是什么?生:横折师:到底是什么?生:横钩师:见过吗?我们来见识一下。

(播放录像学生欣赏雾凇图片。

)师:这就是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并称的吉林雾师:想知道什么?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生:我想知道雾凇形成的是在哪一天?生:吉林那么大,雾凇在哪里?生:雾凇在什么条件下形成。

师:那么我们就走进课文,去探索去发现。

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探寻这个美丽世界的奥秘吧。

预习过了,但希望你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真好!黑板上的生字词,谁来试一试。

出示词语:长堤凝结夜幕淹没零下30摄氏度俗称模糊江畔缀满吹拂缭绕指名读,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生:很好。

师:谁再来读。

生读去掉拼音。

《雾凇》教学实录、教学反思(11页)

《雾凇》教学实录、教学反思(11页)

《雾凇》教学实录(一)一师:每位同学在上语文课前要准备好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

生:(纷纷拿出笔记本和笔)师:(巡视检查)你准备的是“语文”笔记本吗?(一生用的是数学练习本,一生用的是英语练习本,另一生用的是一张白纸。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记笔记,所以每堂语文课前都要准备好专用的笔记本,并且是打开的,随时准备记录,明白吗?生:(齐)明白!师:现在,请你在笔记本上听写词语,听清楚,记住了,再默写: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

生:(一生默写在黑板上,教师巡视检查。

)师:同学们默得很认真,老师决定奖励一下(生期待),再默一个(生大笑):遇冷凝结。

(发现有学生默写不出)实在默不出的可以不默,当然,也允许你偷看一下。

只能看自己的课文哦!(众大笑,非常愉快地看书,默写)师:一起来检查一下这位同学默写的词语。

(指着“饱和的水汽”,众笑,因为字越来越小,最后一个小得几乎看不清了。

)你看,这水汽就是这样,看不清。

(众大笑)“遇”字写对了吗?你仔细看一下课文,自己的错别字自己修改。

(生重写,仍然写错)你再看一看,写得最大就不会错了。

(生写大字,发现中间部分是“竖提点”)啊,这次写对啦!你看,难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放大一倍,就看得清楚、写得正确了!生:(齐读词语)师:课文中出现了这几个事物:水汽、雾气、霜花。

根据课前的预习,你能说说“雾气”是怎么回事吗?生:雾气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

师:雾气是飘浮在空中的小小水滴。

那么“霜”是怎么回事呢?生:霜是在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时,水汽遇冷凝结的冰晶,这就是霜。

师:霜,霜花是小小的冰晶。

那么“雾凇”又是怎么回事呢?生:寒冷的水汽在树枝上结成了冰花,就是雾凇。

师:雾凇实际上也是一种霜花,但是这种霜花不是结在地上,而是结在哪里?生:结在树上。

师:凝结在树上,树枝上就挂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形成了“树挂”,那便是——生:(齐)雾凇。

师:谁能将“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雾凇”之间的关系用几句话说清楚呢?生:空气中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飘浮在空气中,就成了雾;这些水汽如果遇到很冷的空气,零度以下,就凝结成小冰晶,成了霜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港市第12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生态课堂子课题展示课《雾凇》实录执教:钱惠虹上课班级: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东校区四(4)班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雾凇》。

【学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雾凇给你留下的印象吗?生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生2: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生3:琼枝玉树,美丽动人师:这么美的雾凇,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生4:这么美的雾凇,在严寒季节,吉林的松花江畔能够看到。

师(引背第一自然段):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生(齐背)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引背):这就是——生(齐背):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师(板书:奇观)那么吉林市的雾凇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它到底奇在哪儿呢?请打开书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你能找出来吗?【学生交流,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最关注哪个词语?生5:我最关注“严寒季节”这个词语。

师(点红词语):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生5:因为在很冷很冷的季节才会有雾凇。

师:是呀,严寒季节才能形成雾凇。

你来读这个词。

生5(有感情地读):严寒季节师(请其他学生评价,指生6):听了他的朗读,你感觉怎么样?生6:非常寒冷。

师:嗯,冷得让人感觉都——滴水成冰了。

(指生6)你来读。

生6(夸张地读):严寒季节师:真冷啊,冷到零下二三十度呢!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严寒季节师:“严寒”是形成雾凇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们一起把它放进句子里读。

【生齐读】师:你还关注哪个词语?生7:饱和的水汽师(点红词语)(板书:饱和的水汽):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生7:因为形成雾凇,必须要有饱和的水汽。

师:你见过饱和的水汽吗?什么时候见过的?生7:见过,在洗澡的时候见过。

师:是啊,冬天,我们在浴室里洗澡时能够见到饱和的水汽。

“饱和的水汽”就是空气中充满了——(生)水汽,水汽已经达到了——(生)最大限度。

你看,在“饱和”的前面还有两个字,请你连起来读一读。

(点红词语)生7(读):过于饱和的水汽师(板书:过于):“过于饱和的水汽”说明空气中的水汽多得不能再多了,空气中的水汽多得超过了极点。

谁也关注这个词语?(指生8)你来读。

生8(读):过于饱和的水汽师(请其他学生评价,指生9):听了他的朗读,你感觉?生9:我感觉空气中全都是水汽。

师:你来读。

(生9读)师:我听出来了,空气中到处都是水汽,湿漉漉的什么都看不清了。

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师:这句话中,你还关注到了哪个词?生10:遇冷凝结师(点红词语)(板书:遇冷凝结):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生10:因为水汽遇到寒冷以后才会凝结成雾凇。

师:你来读。

(生10读)师:谁也关注这个词语的?(指另一学生)你来读。

师:这里的“冷”是一般的寒冷吗?——不是,而是刚才所说的——严寒,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师:是啊,在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到了强冷才能凝结成雾凇。

其他小组也关注到了这些词语吗?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把这些词语读清楚。

【生齐读】师:这句话准确科学地把雾凇形成的条件介绍清楚了,雾凇,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指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加箭头)。

那么吉林市区的松花江畔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生:有师:吉林松花江畔为什么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呢?请你快速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学生交流,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请你读好这句话。

(学生读)师:哎,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正值三九严寒、滴水成冰的季节,为什么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呢?(点红“非但,而且”)【一名学生交流,教师点红“发电站、4摄氏度”】师:这阵阵雾气就是——饱和的水汽。

师(小结):是啊,从发电站排出来的水,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也为雾凇的形成提供了阵阵雾气。

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吉林市区有了饱和的水汽。

多么奇特呀!(圈点板书上的“奇”)我们一起读,请读清楚这奇特的地方。

【生齐读】师:吉林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这些条件,但是雾凇形成的过程还是很复杂的。

那么松花江上的雾气究竟是怎么遇冷凝结,变成江畔的雾凇的呢??【出示:雾气——→雾凇】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雾气遇冷凝结成雾凇的过程。

可以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

【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各小组推荐代表交流,两组同学进行了交流。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他把这个过程说清楚了吗?生:说清楚了。

师:他把这个过程比较有条理地说清楚了。

(引导)同学们,每当夜幕降临时,气温急剧下降,江面上的雾气首先——(生读)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接着——(生读)树木被淹没,灯光树影都模糊了。

然后——雾气就慢慢地在松针柳枝上凝结,最后——逐渐变成雾凇了。

”(出示箭头图示:雾气——→雾凇)师: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过程呀!作者是怎么来描写这个过程的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些句子。

你对哪些句子特别感兴趣,请画出来,圈圈点点,做做记号。

【学生品读,圈画。

】师:你对哪些句子特别感兴趣,谁来交流?生a:我对这个句子最感兴趣,“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点击出示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生a:因为雾凇形成的时候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到处都是雾凇了。

师:是呀,雾凇是逐渐凝结成的,最初像……逐渐……最后……,你喜欢它的形成过程。

谁对这句话也感兴趣的?为什么?生b:雾凇开始的时候像银线,后来像银条儿,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哦,你喜欢雾凇形成时的样子,你来读。

【学生读这个句子】师:那么这银线、银条儿、银松雪柳是哪儿来的呢?同学们还对哪个句子感兴趣?生c: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师(点击出示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生c:我感觉这个过程很奇妙。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师:请你读。

【学生朗读】师:谁对这个句子也感兴趣的?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生d:我感觉这个过程很缓慢。

这雾气,是慢慢地,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的。

师:是啊,这是一个缓慢而轻柔的过程,你来读。

【学生读】师:这句话中,你们还对哪个词感兴趣的?生e:一层又一层,我感觉这白银是慢慢堆积起来的。

师:还有补充吗?生f:这句话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很慢。

师:是啊,钱老师对这句话也很感兴趣,除了刚才同学们讲到的以外,我还对“镀”字特别感兴趣。

哎,这个镀是什么旁?生:金字旁。

师:“镀”的原意是给物体上用化学或电解方法涂上金属,如镀金镀银。

这里是指雾气给松针柳枝镀上了什么?真的是白银吗?这白银就是——雾凇。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啊,请女同学读。

【女生读】师(引读):最初……接着……最后……【出示雾凇“银线”状、“银条”状、“银松雪柳”状的图片,教师导说。

】师:这个过程,你觉得怎么样?生:非常奇妙。

师:一起读。

【学生齐读这两句话】师:你还对哪些句子感兴趣?生g: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师:你为什么感兴趣?生g:我感觉很奇怪,一般树木是被洪水淹没了,这里树木是被雾气淹没了。

师:你感觉这雾气怎么样?生g:雾气很多。

师:请你读。

【学生读这句话】师:你还对哪些句子感兴趣?生h:每当气温下降……十里长堤。

师:你为什么感兴趣?生h:我感到雾气很多。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雾气很多呢?生h:随风飘荡、涌向、笼罩师:请你读。

【学生读这句话】师(请其他学生评价):你感觉?生i:雾气很多很多。

(读)师:十里长堤全都被雾气笼罩了,真像仙境一般。

一起读。

【学生齐读】师:你还对哪句话感兴趣?生j: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雾气很多,连灯光都模糊看不清了。

师:这雾气多得连灯光树影都——生:看不清了。

师:是呀,这雾气遇到严寒以后,越聚越多,越来越浓,后来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在松针柳枝上凝结成了雾凇。

这么优美的文字是要好好诵读的。

请大家一起美美地诵读。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师:同学们,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把雾气凝结成雾凇的过程描绘得这么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这个奇妙的过程。

你想记住这个神奇的过程吗?下面我们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背诵这段文字,先小组内互相抽背,然后在班级里展示,可以推荐代表背诵,也可以一起背诵,还可以分工合作背诵。

【出示小组背诵的要求,学生小组分工背诵。

】【出示填空,检测背诵情况,请了三组背诵后齐背。

】师:同学们,第二自然段作者先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概括介绍了雾凇形成的条件,(指板书)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需要有——还要——,然后具体描写了吉林松花江畔雾气遇冷凝结成雾凇过程。

语言优美条理清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夜之间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

让我们去观赏那美丽动人的雾凇吧。

【出示图片,配乐欣赏】师: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忍不住会发出怎样的赞叹?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师:你引用了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一句诗句,诗句中的“梨花”这里是指——雾凇。

【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引读:这真是……点击划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引读——生: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这真是……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难怪作者要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呀!(圈点板书上的“奇观”)【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向家人介绍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

2.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板书:23 雾凇奇观↑遇冷凝结过于饱和的水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