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目录和重难点

合集下载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目录和重难点[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目录和重难点[教材]

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推行郡县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重点:罗马汉的内容难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和掌握难点:依照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对本节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及特点的理解与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等。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重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难点:以学生现在的水平,对“分权与制衡”、“邦联体制”、联邦体制的理解。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分析、掌握。

难点:“艰难的法兰西共和道路”的历史进程;对三权分立的理解和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的体现;“德意志特色”的历史原因。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

《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目录 直接打印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目录 直接打印

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
二汉代儒学
三宋明理学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蒙昧中的觉醒
二神权下的自我
三专制下的启蒙
四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
三人类文明的引擎
四向“距离”挑战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二碰撞与冲突
三打破隔离的坚冰
四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识点归纳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2、西周的宗法制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臵,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4、监察体制秦:御史大夫两汉设刺史(地方)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通史概要: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

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一.一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一.一

丧葬制度
遵循严格的丧葬礼仪和 制度,体现尊卑有序的
等级观念。
03
专题一.一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 ,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达五百 多年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 的中央集权国家。
明成祖的永乐盛世
02
01
03
明成祖(公元1360年-1424年),姓朱,名棣,是明 朝的第四位皇帝。
明成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编纂《永乐大 典》、派遣郑和下西洋等,开创了永乐盛世。
明成祖还发动了对安南的战争,扩大了疆域,促进了 对外交流。
04
专题一.一的影响和意义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专题一.一揭示了中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 创新。
专题一.一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人 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05
专题一.一的争议和评价
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争议和评价
争议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否体现了民 主原则,是否存在权力制衡机制 。
评价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明显的君 主专制特点,但也有一些地方政 治制度如乡官制、监察制等具有 一定的民主色彩。
通过专题一.一的学习,人们可以 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上的交流和 互动,以及中国与其他文明的相
互影响和借鉴。
专题一.一还为世界历史的研究提 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 推动世界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专题一.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 想和人文精神,对于现代社会 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通过专题一.一的学习,人们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更好地认识现代社会的历史 背景和发展趋势,以及人类文 明的发展规律。

│ │ ├─高中历史必修1重难点解析.pdf

│ │ ├─高中历史必修1重难点解析.pdf

高中历史必修1重难点解析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难点解析:1、重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通过分封制,西周将国家疆域划分为多个诸侯国,各诸侯国则成为周王室的臣属,承担着保卫周王室、忠于周王室的义务。

同时,各诸侯国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因此,分封制不仅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同时也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扩大了西周的影响力。

宗法制则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核心,即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由亲及疏依次递减。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地方官员必须完全听命于皇帝,没有独立的地方权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2)地方官员的权力与责任相互分离,使得地方官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和行政能力。

地方官员通常只是中央政府的代言人和执行者,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主张,难以发挥自己的才智和能力。

(3)政治制度的僵化性和封闭性。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封闭性,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种僵化性和封闭性使得政治制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难以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

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重难点解析:1、重点: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其主要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义和团运动采取了极端排外的手段,如攻击外国人和外国机构等,但也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辛亥革命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运动,其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课标和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课标和重难点

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

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本课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

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

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

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旨在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并提供简洁的概述。

以下是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远古时代的人类和社会
1. 远古时代的人类和社会的概述
2.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生活
3. 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商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
1. 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阶层
2. 商代的经济特征和农业生产
3. 商代的文化特征和祭祀活动
第三单元:战国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
1. 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和列国争霸
2. 战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和手工业
3. 战国时代的文化繁荣和思想流派
第四单元: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
1. 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
2. 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发展
3. 秦汉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科技进步
第五单元:欧洲的中世纪
1. 中世纪的特征和封建制度
2. 中世纪的农业经济和城市工商业
3. 中世纪的文化特征和宗教影响
第六单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
1.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阶层
2. 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和海外贸易
3.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科技进步
以上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请注意,文档提供的是简洁的概述,详细内容需要参考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推行郡县制度;从中央到地方
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
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重点:罗马汉的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和掌握
难点:依照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对本节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及特点的理解与掌握上有一定的难
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
特点等。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重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难点:以学生现在的水平,对“分权与制衡”、“邦联体制”、联邦体制的理解。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分析、掌握。

难点:“艰难的法兰西共和道路”的历史进程;对
三权分立的理解和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中的体现;“德意志特色”的历史原因。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
约》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

《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
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联
合侵华和《辛丑条约》
难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第13课辛亥革命
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重点: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
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第16课抗日战争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路线;
正面战场抗战;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中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及其关系,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第17课解放战争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真内战,假和
平”的策略;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的意义;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民会选择马克思
主义?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
历史意义。

难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苏维埃政权
采取的措施。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
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充分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内涵,香港回归祖国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重点:美苏的“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重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法德和解的途径和方法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重点: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难点:美国单极世界的大国强权思想对自身造成的恶果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