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5篇古诗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

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

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朗读感悟《绝句》1.板书题目,并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是旧体诗。

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则。

如,共有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每句五个字叫“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言绝句”(七绝)。

《望庐山瀑布》也是绝句。

2.简介作者3.理解诗句之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鸣:叫,指歌唱。

翠:新绿。

翠柳:初春时节柳枝刚抽出新芽。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诗句之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含:包含,藏在里面。

西岭:泛指成都西面的岷山。

古诗实践活动教学设计(3篇)

古诗实践活动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包括平仄、韵律、意象等。

(2)掌握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如注释、翻译、赏析等。

(3)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读古诗,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诗的基本特点及阅读方法。

(2)古诗的赏析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诗词朗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古诗词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分组阅读一首古诗,讨论古诗的基本特点,如平仄、韵律、意象等。

(2)注释与翻译:教师示范注释和翻译古诗的方法,学生自主完成一首古诗的注释和翻译。

(3)赏析与评价:引导学生运用赏析技巧,对古诗进行赏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实践活动(1)仿写古诗: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仿写一首符合古诗词格式的诗歌。

(2)创作古诗: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一首具有自己特色的古诗。

(3)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自信心。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2)分享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5. 课后作业(1)阅读一首自己感兴趣的古诗,并完成注释、翻译和赏析。

(2)参加学校组织的古诗词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及表现。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仿写古诗、创作古诗等。

《古诗词》教学设计

《古诗词》教学设计

《古诗词》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③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①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②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①板书课题。

②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③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④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①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②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③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④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⑤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①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②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③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自学《四时田园杂兴》①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②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③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④背诵。

第二课时《渔歌子》●激情导趣,理解课题①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②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古诗教学设计 15篇

古诗教学设计 15篇

古诗教学设计 15篇古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

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老师贴出图)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⑴出示生字卡片: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分析记忆: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①熟字带生字:推──捕蜻──蝉共──黄认──诗听──所意──童亲──立放──牧②编儿歌记忆:一户一斤米──所人才进大门──闭骑牛写__──牧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2、自由读诗: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

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1、自由读练。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

同时《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古诗词教育。

古诗词当中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该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

《古诗词三首》是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图,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

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想象吟诵、入情吟唱、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5、积累其它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6、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乡村四月》一、围绕单元主题导入新诗:1、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一起到诗词中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

首先学习第一首《乡村四月》。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在回忆本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来理解这首古诗。

古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古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古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设计理念]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

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

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

(读通)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三篇古诗词教学设计案例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二)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5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

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

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诗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的: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4.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师举起空白的第四课)同学们,老师今天这节课没有准备,想请你们来当我的老师!大家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当我的老师,你教教我怎么学这两首古诗呢?(二)师生共同设计自学步骤:1.我们先用第一首诗做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名读、范读、练读、配乐读
教学活动6
六、背诵古诗
教学活动7
七、拓展阅读:背诵、欣赏其他的送别诗
教学活动8
八、布置作业
课题名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科目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学生学习过李白的诗,对李白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过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课前让学生搜集李白的资料以及送别的诗.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情导读:在这繁花似锦的大好春光里,老朋友本应该在一起饮酒作诗,畅谈古今的,可现在情投意合的好朋友却要远行了,诗人久久地伫立在江边,心潮起伏,恋恋不舍,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4、虽然诗人心中有伤感与不舍,但是诗句却没有表达悲伤萧索,从中你可以看出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大度豪爽豁达
5、随着理解的逐步深入,把自己的理解再次读出来。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书写生字2感悟诗境,体会诗情,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后两句诗的意境.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导入解题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许多诗,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请你们说一说,(简介李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位伟大的诗人的送别诗,出示题目.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教学活动2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自由读古诗,圈画生字,认读生字。
2出示生字,指名谜:半甜半辣——辞
4指导写字“孟”“辞”
教学活动3
三、初读古诗,读准确、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小组合作读
教学活动4
四、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结合书中和老师给的课件上的注释,自由读古诗,试着弄懂诗意。
2、不懂的小组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教学活动5
五、感悟诗境,体会诗情
1、出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请同学们放声读读这两句诗,说说你能体会出什么?
引导学生从孤帆已尽体会出:李白在江边站立了很久,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2、作者借助对景物的描写,含而不露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这叫什么写法?借景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