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读后感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导读: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一)我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红的花圃,徜徉于红叶满眼的秋山。
深邃的山径中,有着一派肃穆的美,我向往着傲岸于霜风中的秋叶。
―题记一朵岁月的花沉淀着淡淡的红,静静地绽放在精美的封面上,不过瞬间,我便被这份清淡朴素的美深深吸引。
于是,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然而它也没有令我失望,在悠闲的日子里,每日翻阅几页,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总能在最快的时间蔓延心头,我知道,每到此刻,那一个个肃穆端庄的方块字,就化成了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高唱着快乐之歌,于心间跳跃飞翔。
书,向来是我的最爱,而读琦君的散文集,我就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红的花圃,徜徉于红叶满眼的秋山,一游,便难以自拔。
文中的母亲,首先感动了我,有着最巧的一双手,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会酿春酒,会做桂花卤,会做玉兰酥,普普通通的东西经过她的手,总能变出美味可口的佳肴。
她的心灵手巧被邻居们津津乐道。
在琦君的心里,她更是世上最善良的人。
她用一颗爱心怜悯穷人,尽她所能帮助他人。
她还有一颗最宽容的心,即使是曾经拐她钱的叔叔,在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模样,她也不计前嫌,慷慨解难。
即便是这样一位善良的母亲,也逃脱不了旧时代的枷锁,包办的婚姻,得到的是丈夫半生的冷落。
她用她的一生,教会了作者许多许多,也让我懂得了应该如何做人……作者对人生的见解,更是让我感动万分,我明白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那么,无论是赞叹,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
无论人生何时,只要懂得“若要足时今已足”的道理,心间便有一份永久的满足与幸福。
我愿与这座红叶满眼的秋山久久相伴。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二)曾经读过一本散文,书名叫《琦君散文》。
我认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优美,而且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造诣。
我一向很少读现代人的文学作品,他们写的那些离我们太远太远了,没能达到我的欲望。
在我们刚刚开始搞这个研究性课题时,我才认识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蕴含的美。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3篇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3篇琦君散文集读后感1我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红的花圃,徜徉于红叶满眼的秋山。
深邃的山径中,有着一派肃穆的美,我向往着傲岸于霜风中的秋叶。
―题记一朵岁月的花沉淀着淡淡的红,静静地绽放在精美的封面上,不过瞬间,我便被这份清淡朴素的美深深吸引。
于是,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然而它也没有令我失望,在悠闲的日子里,每日翻阅几页,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总能在最快的时间蔓延心头,我知道,每到此刻,那一个个肃穆端庄的方块字,就化成了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高唱着快乐之歌,于心间跳跃飞翔。
书,向来是我的最爱,而读琦君的散文集,我就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红的花圃,徜徉于红叶满眼的秋山,一游,便难以自拔。
文中的母亲,首先感动了我,有着最巧的一双手,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会酿春酒,会做桂花卤,会做玉兰酥,普普通通的东西经过她的手,总能变出美味可口的佳肴。
她的心灵手巧被邻居们津津乐道。
在琦君的心里,她更是世上最善良的人。
她用一颗爱心怜悯穷人,尽她所能帮助他人。
她还有一颗最宽容的心,即使是曾经拐她钱的叔叔,在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模样,她也不计前嫌,慷慨解难。
即便是这样一位善良的母亲,也逃脱不了旧时代的枷锁,包办的婚姻,得到的是丈夫半生的冷落。
她用她的一生,教会了作者许多许多,也让我懂得了应该如何做人……作者对人生的见解,更是让我感动万分,我明白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那么,无论是赞叹,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
无论人生何时,只要懂得“若要足时今已足”的道理,心间便有一份永久的满足与幸福。
我愿与这座红叶满眼的秋山久久相伴。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2读琦君散文的第一印象就是通俗,我特讨厌华丽的词藻来修饰散文,不过这似乎避免不了的,她的散文散发的是引人入胜的味道。
她主要以她母亲为主线,写出她真挚的情感,琦君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纳妾娶小,使得“乡下女人”的母亲在情感心灵上备受冷落和打击。
她从小就接受虔诚信佛的母亲的身教言传,到台湾曾有十年的在法院工作,目睹了人世社会罪恶的阴暗面。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范文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范文琦君散文集读后感篇一我曾经读过一本散文书,名叫《齐军散文》。
我认为它的美不仅在于情感之美,还在于作者深厚的语言造诣。
我一向很少读现代人的文学作品,他们写的那些离我们太远太远了,没能达到我的欲望。
在我们刚刚开始搞这个研究性课题时,我才认识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蕴含的美。
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爱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便对她以及她的作品系以一种同乡人的情愫了。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访了许多村民,询问了很多关于齐军过去的问题。
从中,我发现,一旦人们的情绪处于一个非常真实的水平,他们就会有难忘的记忆。
齐军是在寻找自己的家乡梦,还是他的家乡梦萦绕着齐军,不断地割断,杂乱无章地离开。
令我钦佩的是,齐军仍然记得她的童年、她的家乡、她的亲戚和朋友。
我们小组在去某中学问卷调查时,一开始虽被他们拒之于门外,但后来他们还是十分认真地填好了卷子。
每到一处,我们小组都会带上笔,一遇到问题总会把它记录下来。
虽说一路过来很辛苦,也很繁忙,但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体验琦君散文中乡土风情及人情美,为了……应该是值得的。
那不像征虚无缈缈,更不象征幻灭,却给我一种踏踏实实的,永恒的美的感受,美的回忆。
酸、甜、苦、辣是人生的四大调味品,在学习齐军散文的过程中,我一个接一个地经历了这四种调味品。
虽然这四种调味品非常常见,但我也尝到了共同点中不同寻常的一面。
酸的时候有点甜,苦的时候有点辣。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感到金钱正在迷惑大家的双眼。
人们在金钱的世界里任意飞翔,却逐渐失去了人性。
朋友们,让我们换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借琦君的双眼去看世界吧!相信,我们会看到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真、善、美的世界!齐军散文集第二篇阅读后岁月已逝,岁月伊始,物依旧,人却道匆匆。
仿佛看见一个神采飞扬的小女孩在绿轿子上说书,仿佛品到那玉兰酥的醇香。
我总是在阳光不错的下午看琦君的小说,想一个真正了解生活的人一样,泡上一杯浓浓的绿茶,恬淡而静谧,品味书和茶共有的平淡而香醇。
读《琦君散文》有感2000字

读《琦君散文》有感2000字第一篇:读《琦君散文》有感2000字读《琦君散文》有感2000字于吴铭浙江省海宁中学雪的可爱,是它的悄然无声,默默地累积起来。
“这是作者对于雪的赞美,但这冬季里有着作者对故乡无限的情怀。
春节尾声,对于小春(作者幼时小名)来说还是有许多的乐趣。
例如:点喜灯、迎灯庙会、灯节、喝春酒、端阳节。
这些一幕幕的情景总会在我的脑海里游荡,这也许是孩子般的小春眼里最爽的时候。
就像是我一样,每年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之后最晚的那一对蜡烛总点的旺旺的。
大概这就是小春妈妈说的”风水烛“吧!我想故乡如此令长大的小春如此的怀念,也是因为有着自己的亲人。
小春的爸爸是一位有名的将军,在外打仗很少在家。
而妈妈、阿荣伯、阿标叔、外公、哥哥便是最好的幼时亲人。
也许在小春心里爸爸永远是那个威武的大将军,令人不敢靠近,但是妈妈的关爱却是那时最好的慰藉。
书中的每篇文章尾都会透露出一种浓浓的伤感和思念。
小春会想着妈妈做的八宝酒,包的灰汤粽,还有那越陈越香的桂花卤和桂花茶,这些个美味的故乡食物里像年轮齿一般,轮进了幽幽的母爱。
也就是这样的妈妈,小春在那个人荒马乱的时代能够茁壮成长,安心学习,最后有着自己的幸福家庭。
不过这种爱还是不能延续很久,在小春远赴他乡求学时与世长辞。
这样的爱却不能回报,让长大了的小春愧疚不已。
这是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爱的伤痛。
还有太多太多的物让小春怀念,故乡的泉水,母亲的金手表,哥哥的小闹钟,父亲的旱烟筒……不过还有的是一位恩师。
小春的启蒙师是一个半辈子已经跨进佛堂的人,他教小春背古文和诗,习大字,念佛。
十几年下来,由旧社会转型到新社会期间的小姑娘有了学习的基础。
也许小春早已将这位启蒙师当父亲那样看待,可惜终将会逝去,在小春考取了中学之后他便离去了。
中学的韦先生是将小春带进了另一种语言,她一位英语老师。
那时候要住校,且小春年纪又小。
在韦先生的教导和指导下,小春的英语越来越好,教会了小春什么是”诚实“.记得文中写了一个半工半读的”露西“为了不让公费取消而在英语考试的时候偷看了一道题目,当时韦先生在大家面前特意表扬了露西的成绩。
琦君散文集髻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琦君散文集髻读后感琦君散文集髻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琦君散文集髻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琦君散文集髻读后感篇1因为《桂花雨》,所以想要去了解琦君,资料显示琦君的散文总是透露着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思乡情。
思乡可以理解,因为1949年,她就离开江南到台湾,在司法界服务了;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她总是忧伤,名门之后,从小受着良好的教育,少年成才,忧伤到底为谁?第一遍读《髻》,没读懂,不清楚到底要表达什么。
整篇作品,没有批判,没有指责,没有好坏,只是在描述。
再读第二遍,读到了含蓄为母亲的不平。
原来母亲的髻,不是她骄傲的资本,而是姨娘甚至下人的笑料。
姨娘张扬的髻,却是母亲心中的痛。
一个妻子,远远地凝视丈夫,丈夫的眼神却停留在另一个女子的身上,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痛?琦君对母亲的心痛了然于心,笔下却不透露,只是在写髻,对母亲敌人也是满怀宽容。
一句指责都没有。
或许琦君无法指责,那样的时代,这个女子又有什么错呢?她只是做了别人的妾,那个时代,是允许有妾的。
父亲在情感上抛弃了母亲,他也无法体会到那个被抛弃的女人,内心是如何的凄凉与绝望。
这是何等的残忍,琦君不忍心深责父亲,因为父亲是个正直的人。
人性何其复杂,一个正直的人无情地伤害发妻,同在一个屋檐下,对着发妻皱眉,转身就与另一个女子笑语娓娓。
琦君描写的普通的生活场景,她记忆中的场景,读着读着心怎么也是那样的痛!姨娘与母亲背对背梳头,一言不发,这又是何等冷漠。
她们的心里都在想什么呢?不管想什么,她们都没有错,因为时间会带走一切。
琦君深深理解母亲,也同样怜悯姨娘。
在晚年,姨娘应该也会懂得另一个女了的悲哀。
爱、憎、贪、痴,都会随着岁月渐渐远去,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琦君有一颗佛心,看尽人间浮华,心存深深的怜悯,宽容一切,原谅一切。
读琦君散文集有感

读琦君散文集有感琦君散文集大多是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亲人的留恋。
读者从中读懂了什么?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读琦君散文集有感,一起来看看。
读琦君散文集有感篇1:《爱与孤独》读后感琦君是台湾文学界首屈一指的女作者。
《爱与孤独》收录了她的散文作品61篇。
琦君的散文以怀乡忆旧独树一帜。
对于琦君来说,浙江永嘉、台湾、美东纽约和纽泽西分别占了她生命的三个时期,广义说来都是“乡”,而琦君也毫无保留地写下故乡民情、台湾风情、旅美心情。
她把对故乡、亲人的缕缕情思凝于笔端,感情浓烈真挚、文风质朴、平实,笔调清丽雅洁,于平淡中见深沉。
琦君写散文从不以自己想象力丰富深远自夸,“视界”也极狭,大不了是她个人感受见闻。
但因为她的想象绝对服从“记忆的统治”,好多往事,追忆往事,给人以真切的感觉。
琦君的亲情。
琦君的文章写亲情之多,在当代作家中是无人望其项背的。
外公、父亲、母亲、叔叔、丈夫、哥哥、妹妹、儿子、媳妇,无不一一入文。
正因为她写的是身边的人和事,所以娓娓到来,倍感亲切。
人来到这个世界,血缘维系的屏障是人对这个世界的第一感性认识。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
琦君是幸运的,父母是很钟爱她的,在关爱中长大的她并没有养成惟我独尊的坏脾气,而是一视同仁的施爱与他人,所以琦君的人格是健全的。
《毛衣》一文,琦君从箱子里翻出一件藏青旧毛衣,这是廿六年前给母亲织的,母亲只穿过一年就去世了,睹物思情,回忆起了几个关于毛衣的故事。
她曾给母亲织过一件绒线背心,但是母亲舍不得穿,到她去上海读书时的那一天早上,起床时,却见一件墨绿色的的长袖套头毛衣熨得平平地放在被头上,原来是母亲把她给的背心拆了,赶着两个通晓,接上两只袖子,免得女儿两只胳膊冷,还剩下一支多线叫她带上海再织一双毛袜穿。
母爱的无私,通过母亲把女儿给她织的背心加长了袖子,又回赠给女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人们都说朱自清的《背影》,写得以情感人,在我看来,《毛衣》一篇,无论是情节,或艺术描写都远胜于朱自清的《背影》,母女情深更具有视觉和情节的冲击力。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第1篇:琦君散文集读后感《琦君散文集》读书笔记《琦君散文集》的作者琦君,是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他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如月的记忆与怀念。
时间就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副副的景象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
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气息。
文中的母亲首先感动了我,有着灵巧的双手的他,会包各种各样的粽子,会酿酒,会做桂花,甚至会做玉兰酥,普普通通的东西经过他的手,总能变成美味可口的菜肴。
他的心灵手巧被邻居们津津乐道,在琦君的心里,他更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
他用一颗爱心怜悯穷人,尽他所能帮助他人,还有一颗最宽容的心,即使是曾经拐过他钱的叔叔,在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模样时,他也不计前嫌,慷慨解囊。
即使是这样一位母亲,也逃脱不了旧时代的枷锁,包办的婚宴得到的是丈夫大半生的冷落。
他用他的一生,教会了作者许多许多,更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做人。
酸甜苦辣,这四种人生的调味剂,我在看琦君散文的过程中,都一一体会到了,虽然这四种调味剂很普通,但我却在普通中尝到了不普通的一面,酸中带点甜,苦中参透着些辣。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上,我们感到金钱正在迷惑大家的双眼。
我们在金钱的世界里任意飞翔,却渐渐失去了人性,童鞋们,让我们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借琦君的双眼去看吧,相信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第2篇:琦君散文集读后感琦君散文集读后感琦君散文集读后感(一)《琦君散文集》主要写作者对儿时的回忆。
文章写了哥哥和我短暂而快乐的时光;写了做错事被妈妈罚跪的经历;写了邻居家的弟弟心灵受伤害后那敏感的童心;还写了妈妈那秀气的“三寸金莲”小脚。
但让我最有感受的是她写的《秋花远比春花净》。
文中写到:作者自幼远离家乡在上海完成了大学教育。
琦君散文读后感(通用16篇)

琦君散文读后感琦君散文读后感(通用1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琦君散文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琦君散文读后感篇1第一次读琦君的散文,有种没看够的感觉,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散文了。
对琦君其实很陌生,当初之所以买她的书,一是看到她的作品被选到初中教材里,二是这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想来应该不错就买了。
现在看来我的判断是正确的,琦君的散文值得一读,我还打算再买她的书来读,她的散文就像涓涓细流,能滋润人的心田。
《母亲的金手表》这本散文集主要是一些关于母亲、亲人、老师、家乡以及琦君自己的生活的散文,写的质朴、真挚,尤其是她写自己的母亲,勤劳善良,总为别人着想,就连自己离开人世也不愿打扰外出求学的女儿,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
好久没见姥姥了,真的很想她,元旦的时候要不是多多长病,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她的。
姥姥也是辛苦了一辈子,勤劳了一辈子,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姥爷去世后,就在三个儿女家轮着住,没有自己固定的窝,工资也早早被舅舅收走了,没什么心可操,也没什么人说话,于是早早就得了老年痴呆,再加上前两年在舅舅家摔了一跤,又瘫痪在床,所以现在生活得一点儿质量都没有,就是吃了睡、睡了吃,让我特别心疼。
有时候我甚至在想,如果姥姥没糊涂,没摔那一跤,我真希望姥姥跟我在一起生活,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刻,中午睡觉前妈妈把我骂哭了,我心里委屈的很,躺在床上睡不着,是姥姥陪在我身边一边安慰我,一边给我挖耳朵,我竟然忘记烦恼很快就睡着了。
我真的很想您,姥姥,原谅我这么长时间没去看您,我爱您,永远爱您,在我的心里您比妈妈还重,希望能早日见到您。
琦君散文读后感篇2曾经读过一本散文,书名叫《琦君散文》。
我认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优美,而且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造诣。
我一向很少读现代人的文学作品,他们写的那些离我们太远太远了,没能达到我的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琦君散文读后感
导语:以下是聘才本人搜集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
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
笔下的故乡,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余光中剪不断的乡愁浓得声声撕心裂肺,琦君的乡愁也浓,却如浓郁的桂花香,多了份从容多了份暖心,所以她的乡愁悠悠如桂花香浓郁过后的余香缭绕。
喜欢琦君,喜欢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乡愁被她用邻家女孩固执的“但我宁愿俗,就是爱桂花”挥洒出来。
琦君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美。
善于从中发掘并表现出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在人们共同的思想感情中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正如我们一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就会判断这是苏东坡所作;读"杨柳岸晓凤残月”,就认为是柳永所为。
我们也可以从“等国奉比,又惹轻愁起”,看出是琦君笔法。
琦君作品的独特风格是跟她独特的艺术思考和艺术追求分不开的——那是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最近对长篇小说有些厌烦。
冗长的情节像迷宫般曲折。
有时提着的心还未放下,又一次声势浩荡的生死离别赫然摆在眼前。
这些大起大伏大悲大喜不断冲击着我,受不了。
我需要一些宁静淡雅的文章,于是理所当然的,睡前读物定为《琦君散文》。
初次接触这个作家是在小学课文《桂花雨》里,如今具体内容已记不真切,却仍然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画面,闭上眼睛就能嗅到扑面而来的桂花香,是淡淡的,朴素且不张扬,一如琦君的文字。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圆润似光滑的碗底。
就像是和你对面而坐,用一种温婉的语气将人生的酸甜苦辣细细道来。
我看了太多人的文章,他们以为好的文章,就必须要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和华丽的词汇,于是读下来一路跌跌撞撞手足无措,有些甚至都不能把握其中的情感。
琦君的文章多写童年、故乡、亲人,有人说她的选题范围太过狭隘,但是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不再写。
”
独孤的时候,难过失意的时候,如果脑海里没有那些美好的过去,会不会更加心灰意冷,觉得明亮的月光也是冷的刺骨。
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经过光反射后到达眼睛的,也就是在零点零零零一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后。
所以,所有人都活在过去。
如果有一天面不改色地谈起自己的故乡、童年,用一种
高高在上事不关己的语气,这是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读着琦君的文章,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对家乡亲人深沉的爱。
她用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将这些眷恋精心雕琢,使其成为一件艺术品,随着时光的打磨沉淀出一种独特的美。
她的童年,温馨而美好。
《春酒》中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善良能干的母亲,每每想起总是让人会心一笑。
在这里,看不到气势恢宏的大场面,看不到撕心裂肺的爱恨情仇,所有的一切都与我们近在咫尺。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亲情,友情,这些都是我们伸出手就能触摸到的,也正是因为对它们捻熟于心,开始司空见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然后置之不理。
当周围的人都在为金钱、名利拼的你死我活时,琦君捧着茶,坐在摇椅上,回忆着过去的一点一滴,领悟着身边的一草一木,内心如一汪平静的湖,风起却不见半点波纹。
她的语言精致而优美,描写细致入微,手法是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却如涓涓溪流从不枯竭。
这和我喜爱的作家落落很像。
可能最初读时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但是回想起来,仿佛被电流击中,惊叹于自己的心情竟然被对方完完整整地述说出来,仿佛前世有缘。
有时也会疑惑,为什么她总是放不下过去,一味地沉浸在回忆里,现在恍然大悟,承载这一切的,都是爱啊。
琦君的文是美的,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胭脂,是一种洗净铅华的美。
读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不舒畅。
她没有
刻意去描写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字字句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如此波澜不惊的平静叙述下是汹涌澎湃的感情。
我有幸窥见这么高超的写作技巧。
她得心应手地驾驭着文字,一个个人物在她笔下纷纷鲜活起来。
也许在她心中,他们一直是有血有肉的吧。
放下书,我沉沉睡去。
梦里有一个女人,她眺望着远方,继而低头,抚摸着相片上家人的笑脸,眼角沁出大颗的泪。
读琦君散文的第一印象就是通俗,我特讨厌华丽的词藻来修饰散文,不过这似乎避免不了的,她的散文散发的是引人入胜的味道。
她主要以她母亲为主线,写出她真挚的情感,琦君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纳妾娶小,使得“乡下女人”的母亲在情感心灵上备受冷落和打击。
她从小就接受虔诚信佛的母亲的身教言传,到台湾曾有十年的在法院工作,目睹了人世社会罪恶的阴暗面。
这正反两个方面对她创作活动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
琦君为人为文始终一贯低调、低姿态,这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坛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不过琦君的低调、低姿态并不是装出来遮人眼目的人格面具,而不折不扣地是她人格的底色,是她历练修身养性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与她同辈作家中那种伟岸不逊、慷慨激昂、舍我是谁的霸气,几乎是绝然是泾渭分明的,她与某些闺秀作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同样程度的沾染或是张扬乖巧,或是媚世作态的做派,也是同样格哥不入的。
琦君的平易谦卑不时自卑,
而是一种伦理学和美学领域内的自信和明主作风。
对琦君来说低调、低姿态是使一份免遭玷污进入红尘俗世、尔虞我诈社会的解毒剂,同时它又是一张步入圣洁审美殿堂的入场券。
低调低姿态在艺术上就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有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推心置腹、披肝沥胆,也就有了可能。
低调低姿态也就是虚怀若谷,为琦君赢得了进行艺术创造所必不可少的广阔精神空间。
夏志清先生说,琦君的《看戏》、《一对金手镯》等作品,列入世界名作之林,也是当之无愧的。
我很赞同这个建议。
琦君的这两篇作品,在题材上与鲁迅的名篇《社戏》、《故乡》如出一辙,但写法上个有千秋,而在艺术境界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上,则完全是同一个水平线上。
至写母爱、写童心、民胞节,琦君在一定意义上超过她孺慕的前辈,这是因为她的母爱没有丝毫显示出普泛的缺陷,笔触所及均到了实处,旧制度压在中国妇女头上的沉重枷锁,未曾扭曲母亲的人性;慈悲为怀的佛家气度,淡化和弱化了强加在妇女头上的苦难,不是苦难已不再存在,而是母亲那坚韧的性格、博大的母爱惟有在苦难和屈辱中才能放大光芒。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母亲的小脚》,,比较有同感。
琦君的母亲是一个农家妇女,对她们来说有一双三寸金莲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母亲是家里的长女,要一边在农田里干活一边带着年幼的弟弟,所以脚缠得比较晚,她成婚的时候还怕新
郎嫌她的脚不够秀气,没想到一结婚后,她父亲就劝母亲把裹脚布解开,免得走路很吃力。
可是布解开后,因为脚趾骨已经断了,再也恢复不了原来的样子了,母亲走路任是一副要跌到的样子。
母亲的一双小脚却撑起了一家。
是啊,脚已经裹了,再也恢复不了了,旧社会对妇女的毒害犹如那三尺长的裹脚布,虽然把它解开了,但是已经有了那样的后果了。
她的父亲后来又娶了一格女人,母亲看到那女人的脚很大,感叹的说那时候不裹脚就好了。
总之在琦君的笔下,只有被扭曲的社会,没有被扭曲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