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传之李时珍doc资料
作文素材李时珍事迹

作文素材李时珍事迹回答1:Li Shizhen (1518-1593), also known as the "Medicine King," was a renowned Chinese physician and pharmacologis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His monumental work,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As a young boy, Li Shizhen showed a keen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he began studying herbs and their medicinal properties from a very early age. His passion and dedication to the field led him to become a prominent fig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李时珍(1518-1593),也被称为“药王”,是明朝时期著名的中医和药理学家。
他的巨著《本草纲目》被视为中国医药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在他还是个年轻的少年时,李时珍就展现出对传统中医的浓厚兴趣,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研究草药及其药用特性。
他对这一领域的热情和专注使他成为了中国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Li Shizhen's meticulous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of thousands of materia medica, as well as his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ir properties and uses, revolutionized the study of pharmacology in China. His work not only 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pharmacology.李时珍对成千上万种药材的细致研究和系统分类以及对它们性能和用途的详细描述,彻底改变了中国药理学研究的局面。
李时珍的主要事迹

李时珍的主要事迹李时珍是中国著名的医药学家、药物学家、植物学家和博物学家,他的著作《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巅峰之作,对于中国和世界医学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李时珍的一生中,他不仅为医学和药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事迹。
李时珍的早年经历李时珍出生于1518年,他的家乡在今天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
他的家庭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但是他的父亲非常重视教育,让李时珍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李时珍年幼时,他的父亲就开始给他讲解《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这对于他后来成为一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李时珍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学识,他非常喜欢阅读和研究各种书籍,特别是关于医学和药物学的书籍。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在当地的一家药店工作,负责磨药和配方,这让他对药物的性质和功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时珍的医学成就李时珍在医学和药学方面的成就是非常显著的。
他的著作《本草纲目》是一部关于草药的百科全书,收录了中国草药的种类、功效、用途、配伍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巅峰之作。
《本草纲目》的问世,填补了中国药物学史上的空白,对于推动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对草药的分类、性质和功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草药的生长环境、采摘方法、制药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李时珍的医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上,他还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就。
他精通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治疗技术,曾经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
他的医德医风也非常高尚,他注重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对病人的关怀和照顾。
李时珍的植物学成就李时珍不仅是一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植物学家和博物学家。
他对于草药的研究,让他对于植物的种类和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在《本草纲目》中对于草药的形态、花果、叶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些描述都非常准确和精细。
李时珍的资料

李时珍的资料李时珍(1518—1593年)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与张仲景一起被人称为医林二圣。
李时珍1518年出生在蕲州(今湖北蕲县)东门外的瓦硝坝,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
受家庭影响,他自幼爱好医学,24岁开始跟父正式行医。
经由父亲(当地名医)李言闻的亲授和实践,李时珍的医术日益精进,逐渐名闻遐迩,明嘉靖年间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聘他为王府奉祠正,不久又推荐到京城,在太医院当御医。
太医院是岐黄名家聚集之地,通过与各名医的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同时,浩瀚的皇家藏书,道地的御用药材,更开拓了他的视野,增长了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以往的本草书有不少错误,而且有些用药经验已不切实际,于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愿。
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访问,采集药物标本,行程达一万余里。
他倾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着,在将近三十年期间,前后三易其稿,当他最终编定完稿时,已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了(61岁)。
李时珍在医理方面受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的影响。
他对脉学、经络也有研究,着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而《五脏图论》《命门考》等医着已佚。
李时珍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为了深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自己吞服了一些作用剧烈的药。
他吞服了曼陀罗,体验这种药的麻醉作用,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痛觉的程度。
经过他自己多次亲自尝试,才发现大豆要加上甘草,解毒效力才显出来。
《本草纲目》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着作。
它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所有药物成就,全书近二百万字,共五十二卷。
一共记载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卷一卷二为本草序列,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药,从卷五到卷五十二,将所收集的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划归十六部,六十类分述,书中附方一万一千余个,药物形态图一千一百余幅。
李时珍事例

李时珍事例
李时珍深知,要编纂一部融汇古今药物精华的巨著,仅凭博览群书远远不够,更需亲身实践,深入观察、采集并验证。
因此,他毅然决定辞官归乡,四处奔波,实地考察,广泛收集资料。
他交了许多朋友,大多是捕鱼的渔民、砍柴的樵夫、种地的农民、打猎的猎人。
大家给了他许多十分珍贵的资料。
在湖北省境内的武当山里,有一大片没有被砍伐的深山老林,李时珍一头扎进了这天然的巨大宝库,每天在悬崖峭壁之间活动,十分危险。
晚上,只有住在药农沿着山壁搭起的小木板房中,木板房没有瓦房、泥房、水泥房那么坚固。
每天晚上,大风吹来,木板房总是摇摇晃晃的,好像要掉下悬崖,又好象要坍塌一样。
李时珍每天晚上,在猿啸狼嚎中入睡;白天,又在树叶的“沙沙沙”声中起来。
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那猿啸狼嚎总是不绝于耳。
木板房不保暖,所以睡觉很冷,而且房子摇摇摇欲坠,更是让人提心吊胆;猿啸狼嚎,不绝于耳,让人不寒而栗;更别说那一片漆黑的深夜,只有虫和鸟的歌声,有时还是死一般的寂静,就连呼吸的声音都听得见,这真是可怕呀!大家来想一想吧!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地方,李时珍却坚持了下来,他不怕困难、不辞辛苦,终于搜集了许多动、植、矿物标本。
他发现了许多名贵药物。
什么九仙子呀!朱砂根呀!千年艾呀!隔山消呀!等等,还有白花蛇呀等等一些动物。
李时珍把它们都采集起来,带回自己家中做成一个个标本。
这些标本就记载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
从这些,我们知道了李时珍是一个不怕困难、不辞劳苦的人。
李时珍01坎坷从医路

皇帝带头胡闹,闹得天怒人怨,老天爷提出了警告,在炼丹炉散发出的袅袅青烟下,一场来势凶猛的瘟疫突然发生了,李时珍老家蓟州是重灾区。那一年蓟州是旱灾,紧接着是水灾,大旱以后大涝,最容易导致大规模的瘟疫发生。
万幸中躲过天灾的百姓,又被瘟疫夺取了性命,为了逃避灾害和瘟疫,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
平并不高,不少中医不会写方子,而是唱方子。把药名唱出来,旁边有专人记录下来。有的记录方子的人也不识字,只好听到唱什么药名,直接去抓药。李时珍跟他们不同,他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中了秀才,至少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参加科举考试必须阅读大量的中国典籍,其中好多是关于医药学方面的知识。这一切,对李时珍从医,无疑都是非常有用的。
皇帝想,我只要炼出一颗灵丹妙药,就能羽化登仙。大奸臣严嵩,借着这股妖风,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炼丹的道士当上了大官,在威严的皇宫里,架起了炼丹炉,建起了大坛,老百姓被官员们驱赶着去捉梅花鹿,砍檀香木,采老灵芝,进贡给皇帝炼丹所用。炼丹成了全社会的头等大事,可谓全民炼丹。
您也许会问,这不是发生在北京的事吗?这跟身在湖北蓟州的李时珍有什么关系?说起来,还真有点关系。原来李家父子
特约讲稿提供: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一)坎坷从医路
李时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之一。 1956年,郭沫若先生曾经在李时珍的墓前题词,开头4个字是:医中之圣。最后一句是: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存。
在当地开了一个诊所,开在最热闹的玄妙观里,生意红火,前往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
玄妙观是道观,理应响应嘉靖皇帝的号召,积极参与炼丹。玄妙观的道士,开始了大规模的炼丹行动,希望有朝一日能炼出丹药,进贡皇上,帮助皇上完成成仙的伟大梦想。这样就把李氏父子的诊所从道观里赶了出来。失去开业的地方,李时珍非常生气。终其一生,李时珍对炼丹这一套愚昧的迷信的东西,嗤之以鼻,恨之入骨。
李时珍的事迹

李时珍的事迹李时珍,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是著名的医书《本草纲目》的作者之一。
他具有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切身体验过民间疾病,对中药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认识。
他的杰出成就在中医药史上堪称一绝。
李时珍出生在中国江西省的南昌市,于1518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善于钻研各种医学知识,并且十分勤奋,不畏艰苦。
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仍能够借助巧妙的方法获得了许多有用的医学知识。
李时珍在少年时期就开始收集有关药材的资料,对中药方面的知识有着浓厚兴趣。
在他16岁时,他到山西的一家药店学徒,并在那里学习了许多中药的知识。
他在20岁时离开了药店,到宣城(今安徽宣城市)当牛郎,期间探访一些名医,继续学习各种医学知识。
李时珍在25岁时回到了南昌,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
他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草药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和知识,这为他后来的医学著作和药用植物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李时珍的生活中,有两个环境为他的学术事业奠定了关键的基础。
第一个环境就是他的父亲李茂贞和哥哥李在莹。
李茂贞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和药草学家,而李在莹则是一位文学家和古籍研究者。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时珍对华夏文化和医学文化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激烈的兴趣。
第二个环境就是他所生活的环境。
南昌自古以来就是草药之乡,草药肆于市尤为盛名。
李时珍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大半生,他从小就对这里的草药非常熟悉,对中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
这样的生活环境为他的医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30岁的时候,李时珍开始着手撰写《本草纲目》。
这本著作以“物种论”为主题,收集整理了5000多种草药和其他治疗方法。
对中华医学药物和草本产业的贡献长久而深远,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该书的影响极为广泛,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医药的重要文献之一,对后人的中药研究贡献至今仍为人所称道。
在李时珍的著作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药物资料,还对每一种药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它们的生长环境、生长条件和药物成分。
《李时珍》综合资料之一

《李时珍》综合资料之一《李时珍》综合资料之一一、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立志学医和编写《本草纲目》的事。
李时珍是我国有杰出贡献的古代科学家代表之一,他撰写的《本草纲目》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的事迹和成就为世人所传颂。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过程,充分体现了重实践、重调查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事业而忘我探索、不辞劳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课文开篇点明李时珍在我国医学史上的地位,接着讲李时珍立志学医,然后讲他编写《本草纲目》,最后讲《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著作以及它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于立志学医,课文侧重叙述了李时珍学医的目的。
关于撰写《本草纲目》,则是本文叙述的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发现旧药物书中的缺点——上山采药、调查研究——用27年写成《本草纲目》。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清楚明了、重点突出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要使学生感受到李时珍刻苦钻研、勤于实践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忘我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和积极性;同时,继续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作准备是教学的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李时珍的事迹、言行来表现李时珍性格、品质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诊费、职业、救死扶伤、病症、有效、情况、严寒酷暑、拜访、品尝、判断、纲目、书籍、译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病人解除痛苦立志学医,不怕艰辛编写《本草纲目》的坚定意志及刻苦钻研、勤于实践、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4.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例析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作准备;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读懂自然段。
为了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李时珍花了几年时间作了充分的准备。
名医传之李时珍

名医传之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世医之家。
祖父为铃医。
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当地名医,曾封太医院吏目,着有《四诊发明》、《奇经八脉考》、《蕲艾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
兄名果珍。
李氏14岁中秀才,三次赴武昌乡试未中,遂专志于医。
李氏博学多艺,乡试失利后,从理学家顾日岩处学过经学。
上自经典,下及子史百家,靡不阅览,对理学有很深造诣。
李氏承家学,阅读医书,教授生徒,为贫民治病,多不取值。
1548年,治愈富顾王朱厚之子,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掌管良医所,被荐为太医院判。
1552年,李氏开始搜集材料,为编著《本草纲目》作准备。
李氏编著《本草纲目》,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我国本草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把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李氏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达到一个新水平。
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
李氏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
观察和试验是本草药研究的基本方法。
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法,获得很大成功。
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分类使药物研究体系化,关键还是如何确立分类的标准。
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
除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他还在陶弘景主治药分类法基础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六项不等。
实际上是对每味药既作出系统分析,又进行了全面综合,而在分析基础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综合。
批判继承和调查研究是李时珍研究的重要方法。
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考核诸家异同,用自己观察试验结果,加以参证:《本草经》中只载枸杞之名,未言明药用部位;《名医别录》指出根大寒,子微寒;《药性论》谓枸杞甘平、子、叶皆同,《本草衍义》说枸杞是梗皮,李时珍说:“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医传之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世医之家。
祖父为铃医。
父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当地名医,曾封太医院吏目,着有《四诊发明》、《奇经八脉考》、《蕲艾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
兄名果珍。
李氏14岁中秀才,三次赴武昌乡试未中,遂专志于医。
李氏博学多艺,乡试失利后,从理学家顾日岩处学过经学。
上自经典,下及子史百家,靡不阅览,对理学有很深造诣。
李氏承家学,阅读医书,教授生徒,为贫民治病,多不取值。
1548年,治愈富顾王朱厚之子,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掌管良医所,被荐为太医院判。
1552年,李氏开始搜集材料,为编著《本草纲目》作准备。
李氏编著《本草纲目》,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我国本草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把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李氏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达到一个新水平。
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
李氏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
观察和试验是本草药研究的基本方法。
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法,获得很大成功。
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分类使药物研究体系化,关键还是如何确立分类的标准。
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
除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他还在陶弘景主治药分类法基础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六项不等。
实际上是对每味药既作出系统分析,又进行了全面综合,而在分析基础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综合。
批判继承和调查研究是李时珍研究的重要方法。
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考核诸家异同,用自己观察试验结果,加以参证:《本草经》中只载枸杞之名,未言明药用部位;《名医别录》指出根大寒,子微寒;《药性论》谓枸杞甘平、子、叶皆同,《本草衍义》说枸杞是梗皮,李时珍说:“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
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也”。
李氏经过研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前
人未到之处”,这种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研究活动中。
李氏躬亲实践,广泛向劳动人民学习,注意调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
莶一药,众说纷坛,有谓似酸浆,有说为苍耳,有曰即地菘;李氏经过广泛征询,聚诸草谛视,得出莶即猪膏母之确论,他从京师还,见车夫用旋复花治跌打损伤,遂肯定其益气续筋,补劳损之功。
邻家小儿食积,偶取羊食之,归而大吐愈,李氏因此首载此品种入本草。
他从猎户口中知虎骨强志壮神之功能;从菜农处明确芸苔即油菜,从工人处学得防止采矿中毒之法,山人、渔翁、农夫、皮匠、猎户,都是他的老师,使他从调查研究中获益非浅。
历史考证方法是李氏常用的科学方法。
通过文献考柬,《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来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经中得到的医药知识。
经过历史考证,指出“按《本经》胡麻亦名巨胜,《抱朴子》云,巨胜一名胡麻,以黄麻于及大藜子伪为胡麻,误而又误矣,不可不辨”。
李氏主张人定胜天,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使他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
药性下沉者,用酒引之使其升;升浮者以咸寒药引之使降,李氏昭示迷信神仙说之误,批判服食飞升举之谬,服金银,为赖水谷血肉之躯所不堪,“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
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说;服食成仙“误食之罪,通乎天下”,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李氏治学严谨,对未知事物,常用“未审然否”?“亦无所询征,妨附于子,以俟博识”,作为结语。
1578年,《本草纲目》撰成。
1580年,李氏赴太仓访王世贞求序。
李氏殁后,方得刊行。
书印行后,节译成全译成日、朝、拉丁、德、英、法、俄诸种文字,流行全世界。
英·李约瑟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濒湖脉学》1卷,撰于1564年。
李氏强调四诊合参,反对单以脉诊决病。
至于论脉,将24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把浮、大、数、动、滑划为阳,沉、短、涩、弱、微划为阴。
《奇经八脉考》,约撰于1577年,1卷。
本书考证历代文献,对奇经循行和主病,详加说明,且附已见。
李氏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
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
李氏提出命门在两肾之间,为赵献可所发挥;指出“脑为元神之府”,肯定脑为全身中枢的功能。
尚著有《命门考》、《集简方》、《白花蛇传》、《脉诀考证》等,已佚。
《纲目》一书,乃父乃子及弟子庞鹿门均参与编写,次子建元为书绘图,可谓以李时珍为主的集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