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课本三角习题的多解和变式探究
一道解三角形试题的八种解法展示

一道解三角形试题的八种解法展示
引例(2017武汉四月调考理17)
分析:这是一道解三角形试题,
图1
解法1:
解法2:
解法1、2都面临同一个问题:AD的长度出现多解,需要进行取舍.审视△ABD和△ACD:都是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用余弦定理来做涉及到二次方程的求解,可能会出现多解,正如解法1、2出现的局面.
解法3
解法4
解法5:
解法6
解法7
解法8
纵观以上八种解法,各有千秋.有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平面向量的高中解法,也有只用到基本公式、简单结论的初中解法.相比之下,解法7、8既简单又基本,这也难怪——解三角形本身就与平面几何联系紧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也都有纯粹的几何法证明.本文章来源于解忧高中数学杂货店。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

题目:已知三角形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求证:三角形一定有两个边长之和比第三个边长要大。
方法一:利用三角形的性质
首先,我们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
根据三角形的性质,我们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因此,如果我们要证明三角形一定有两个边长之和比第三个边长要大,我们只需要找到两个边长之和大于c的边即可。
方法二:利用不等式
我们也可以利用不等式来证明这个结论。
我们知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可以转化为一个不等式形式:a+b>c。
因此,我们只需要证明任意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边满足这个不等式即可。
方法三:利用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证明方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反证法来证明。
假设任意一个三角形中所有边长都满足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那么所有三角形的三个边长都相等,这就不是一个三角形了。
这与我们的假设相矛盾。
因此,假设不成立,即任意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边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方法四:利用图形直观解释
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图来直观地解释这个结论。
首先画出一个三角形ABC,然后画出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线段。
显然,这些线段至少会构成一个三角形,而且至少有两个角大于第三个角。
因此,这些线段就是我们要找的边长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
以上就是对于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几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应该善于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还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
解三角形中的多解问题

解三角形中的多解问题解三角形中的多解问题是几何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传统的平面几何中,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度和三条边是唯一确定的,也即三个已知量可以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给定的条件并不能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而是存在多个可能的解,这就是多解问题。
多解问题主要存在于两种情况下:一是给定的条件不足以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二是在解三角形时引入了非唯一解的假设或方法。
这两种情况下,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以便获得准确的解答。
首先,让我们探讨第一种情况,即给定的条件不足以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的情况。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只给出了三个角度,而未给出任何边长的情况。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始终为180度。
因此,如果我们知道三个角度分别是60度、60度和60度,我们可以确定这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然而,如果我们只知道三个角度分别是60度、60度和120度,由于存在多个三角形可以满足这三个角度,我们就无法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
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会引入非唯一解的假设或方法来解三角形。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使用正弦定理来解直角三角形。
正弦定理表明,在一个任意的三角形ABC中,边长a、b、c和其相对应的角A、B、C之间满足以下关系:a/sin(A) = b/sin(B) = c/sin(C)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我们可以使用正弦定理来解决未知的边长或角度。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得到两个可能的解。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边长分别为3和4,我们可以使用正弦定理求解第三个边长。
根据正弦定理,我们有:3/sin(A) = 4/sin(90°) = 5/sin(B)通过求解这个方程,我们得到两个可能的解:角A可以是30度或150度,角B可以是60度或120度。
这就是多解问题在解直角三角形时的一个常见情况。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多解问题还可以出现在其他几何学问题中,例如解二次曲线与直线的交点或解三维几何体的重心等。
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

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摘要:一、问题引入二、三角形解法一1.利用勾股定理2.解法步骤三、三角形解法二1.利用相似三角形2.解法步骤四、三角形解法三1.利用面积法2.解法步骤五、解法比较与总结正文:一、问题引入在初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三角形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才能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道初二三角形问题,看看如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它。
二、三角形解法一1.利用勾股定理首先,我们来介绍第一种解法。
这道题目中,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求解。
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边长求出未知的边长。
2.解法步骤(1)确定已知和未知边长。
(2)根据勾股定理,计算未知的边长。
(3)得出答案。
三、三角形解法二1.利用相似三角形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种解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相似三角形来求解。
当两个三角形对应角度相等,且对应边成比例时,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求解出未知的边长。
2.解法步骤(1)观察题目,找出相似三角形。
(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
(3)求解未知边长。
(4)得出答案。
四、三角形解法三1.利用面积法最后,我们来介绍第三种解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面积来求解。
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边长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公式求解出未知的边长。
2.解法步骤(1)计算已知三角形的面积。
(2)根据面积公式,列出等式。
(3)求解未知边长。
(4)得出答案。
五、解法比较与总结在这道题目中,我们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求解。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优点。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一道课本习题的多种变式

一道课本习题的多种变式一道课本习题原题再现:如图,在△ABC中,∠ABC=80°,∠ACB=50°,BP平分∠ABC,CP平分∠ACB,求∠BPC的度数.【简析】:本题是学生在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外角性质之后,课本出现的一道习题。
我们通过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得:∠PBC=40°,∠PCB=25°,从而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PC=115°.下面就是这道课本习题的多种变式:【变式1】:如图1,在△ABC中,BP平分∠ABC,CP平分∠ACB,求∠BPC与∠A的数量关系。
小结:本题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外角性质探究两条内角的平分线所夹的角与三角形第三个角的关系。
【变式2】如图5,在△ABC中,BP平分∠ABC,CP平分∠ACB的外角∠ACD,求∠P与∠A的数量关系。
【思考】:一条内角平分线和一条外角平分线,他们的数量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不仿先通过量角器大胆发现,果然,我们发现他们存在倍数关系,即:∠P=0.5∠A.借助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本题不难证明。
(当然也可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进行证明)【简析】:如图5,因为BP平分∠ABC,CP平分∠ACD所以:∠ACD=2∠4,∠ABC=2∠1由外角性质得:∠P=∠4-∠1所以:∠A=∠ACD-∠ABC=2∠4-2∠1=2(∠4-∠1)=2∠P即:∠P=0.5∠A.小结:当三角形的一条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有交点时,我们不难发现第三个角和这个夹角存在倍数关系。
【变式3】如图6,在△ABC中,BP,CP分别平分∠ABC和∠ACB的外角,求∠P与∠A的数量关系.【思考】:三角形的两条外角平分线所夹的角和∠A又有何关系呢,会不会和上面两题的结论有什么联系?我们发现:∠P=90°-0.5∠A.具体方法同学们可以模仿变式1的3种证明方法,这里不再具体证明。
总之,在一个三角形中,两条角平分线所夹的角,与三角形的第三个角之间隐藏的关系,我们探索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发散自己的思维,这样就能举一反三,快乐地遨游在数学的海洋里.。
例谈解三角形中的一题多解和变式训练

211
数|学|研|究
例谈解三角形中的一题多解和变式训练
杨文武
(深圳市华侨城中学高中部 广东·深圳 518053)
摘 要 下面以一道解三角形的题目为例,阐述如何在解题时暴露思维过程,然后通过常规的思想和方法求解。
关键词 解三角形 最值 变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题 目:在 如 图 所 示 的 平 面 四 边 形
当且仅当 、、三点共线时, 取得最大值,
此时
。
读者可以尝试在变式 1 中使用建系的方法,在变式 2 中
使用正余弦定理结合函数思想。
作者简介:杨文武(1984.9-),男,汉族,内蒙古赤峰市 人,硕士,高中数学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 年第 14 期/5 月(中)—
或共线向量,用坐标来描述 的长度, 最后再依几何意义得到结论。
解:以 为坐标原点,以 为 轴建
立坐标系如图,设
,由
为等
腰直角三角形,易知
,从
而
,故可得
,则
因
,故
满足
。
表示单位圆上动点
到点
的距离,
的最小值为
到原点的距离与半径之和
解法三:考虑到
,故可用初中学过的旋转重合
的思想将
绕点 顺时针旋转 ,因
是等腰直角三
中,
,
,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求 长
的最大值。
此题与 2015 年新课标 1 卷的第 16
题有相似之处,解法自然也颇多,本文分
别从不同的知识角度给出三种比较有代
表性的解法,前两种解法属于常见解法,
第三种天马行空,简洁明快,供读者参考。文末附了两个相应
解三角形一题多解举例

解三角形一题多解举例例1:△ABC 的三边,,a b c 满足2a b c +≥,求证:60C ≤ .证法一:由余弦定理,222222()2cos 22a b a b a b c C ab ab++-+-=≥ 2233()214242222ab ab a b ab ab ab +-⨯-=≥=,又0180C << ,所以60C ≤ .证法二:由正弦定理,sin sin 2sin a b c A B C +≥⇒+≥2sin cos 22sin cos 2222A B A B C C +-⇒≥⨯,又sincos 022A B C +=>, 所以1cos 2sin 22A B C -≥≥, 所以1sin 22C ≤,又0902C << , 所以302C ≤ ,所以60C ≤ . 例2:在△ABC 中,2AB AC =,AD 是角平分线,且AD kAC =,求k 的取值范围.解法一:几何法,构造直角三角形设E 为AB 的中点,因为AB=2AC ,所以AE=AC ,连接CE 交AD 于F . 因为AD 平分∠BAC ,所以AD ⊥CE ,且F 为CE 的中点,过E 作EG ∥AD 交BC 于G ,则D 为CG 的中点,于是11DF=GE GE=AD 22,,所以1DF=AD 4,所以33k AF=AD=44AC ,又△ACF 为直角三角形, 则3,4k AF AC AC =<于是403k <<,所以k 的取值范围是4(0,)3. 解法二:利用余弦定理设,AC x =2AB x =,AD kx =,设12A θ∠=,由余弦定理 22222(2)()22cos (44cos )BD x kx x kx x k k θθ=+-=+- ,22222()2cos (12cos )DC x kx x kx x k k θθ=+-=+- ,又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2BD DC AB AC ==,所以224BD DC =,即2222(44cos )4(12cos )x k k x k k θθ+-=+-,所以4cos 3k θ=,又(0,)2πθ∈,所以4(0,)3k ∈.: 例3:已知ABC ∆,2()a b b c =+,求证:2A B =.证明:法一(直接化角,充分利用角変换):因为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所以2222()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b c A B B C A B B C =+⇒=+⇒=+ 1cos 21cos 2sin sin cos 2cos 22sin sin 22A B B C A B B C --⇒=+⇒-=-+cos 2cos 22sin sin B A B C⇒-=cos[()()]cos[()()]2sin sin A B A B A B A B B C ⇒+---++-=cos[()()]cos[()()]2sin sin A B A B A B A B B C ⇒+---++-=2sin()sin()2sin sin A B A B B C ⇒+-=,因为sin()sin 0A B C +=≠,所以sin()sin A B B -=,又,0,A B B πππ-<-<<<所以A B B -=,即2.A B =法二:(分析法)考虑先证明sin sin 2A B =,只要证明sin 2sin cos A B B =,只要证明22222a c b a b ac+-= , 只要证2222()a c b a c b =+-,注意到由已知22a b bc -=,只要证22()a c b bc c =+, 只要证2()a b b c =+,由已知此式成立,所以sin sin 2A B =成立,所以2A B =或2A B π+=,由2A B π+=结合A B C π++=可得B C b c =⇒=,又2()a b b c =+,所以222a b c =+, 所以2A π=,4B C π==,所以2A B =,综上2A B =.法三:可以把法二的分析法改为综合法,但是稍微变通一下,就是从角B 的余弦定理写起:因为2()a b b c =+, 所以2222sin cos 22222sin a c b c bc b c a A B ac ac a b B+-++=====, 所以sin sin 2A B =,所以2A B =或2A B π+=,由2A B π+=结合A B C π++=可得B C b c =⇒=,又2()a b b c =+,所以222a b c =+, 所以2A π=,4B C π==,所以2A B =,综上2A B =.。
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

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摘要:1.题目概述2.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3.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4.举例说明5.总结正文:1.题目概述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是指在初中二年级数学课程中,关于三角形题目的解答有多种方法。
三角形作为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其相关题目在数学考试中占有很大比重,熟练掌握三角形的解题技巧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平面几何图形。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包括: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度。
掌握这些基本性质,对于解决三角形题目至关重要。
3.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直接法:通过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利用已知条件直接求解。
(2)间接法:通过辅助线、角平分线、中线等构造新的图形,从而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
(3)代数法:利用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列方程求解。
(4)几何法: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勾股定理等几何公式求解。
4.举例说明例如,一个初二三角形题目:已知三角形ABC 的两边长分别为5 和9,角BAC 的大小为60 度,求第三边长和角ACB 的大小。
(1)直接法:根据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度,可求得角ACB 的大小为60 度。
再利用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求得第三边长为7。
(2)间接法:通过作辅助线,将三角形ABC 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解,最后得出相同的结果。
(3)代数法: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得到第三边长为7。
(4)几何法: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得到第三边长为7。
5.总结初二三角形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决三角形题目,提高解题能力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课本三角习题的多解和变式探究
罗文军 刘娟娟
(甘肃省秦安县第二中学,741600)(甘肃省秦安县郭嘉镇槐川中学,741609) 在历年高考真题中,有部分解三角形试题以对角互补的四边形为载体(例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文科第17题和2015年四川卷理科19题).主要考查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和三角恒等变换等知识,考查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和化归与转化的思想,考查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从源头来看,这类试题可以看成如下的源自苏教版课本必修5第11章解三角形第17页习题11.2的第13题.
题目、如图1,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 的边长分别为2AB =,
6BC =,4AD CD ==,如何求出四边形ABCD 的面积?
本文对这道课本习题探究和变式探究,以期达到对学生解答这
类以对边互补的四边形为载体的解三角形问题求解起引导作用.
一、解法探究
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是所有解法探求的关键,在已知四边形四条边长的基础上,求某个内角大小是解题的主攻方向,掌握这两点,问题可迎刃而解.
分析1、连对角线BD ,将四边形分解成ABD ∆和BCD ∆.注意对角互补关系180A C +=o ,分别运用余弦定理表示出公共边BD ,解方程组可得cos A ,从而得到A 和C 的度数.明确了ABD ∆和BCD ∆的两边一角之和,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解. 解法1、如图2,连结BD .在ABD ∆、BCD ∆中分别应用余弦定理,可得
22222224224cos 64264cos BD A BD C
⎧=+-⨯⨯⎪⎨=+-⨯⨯⎪⎩ 因为四边形ABCD 为圆内接四边形,有180A C +=o
,从而
222016cos 5248cos BD A BD A ⎧=-⎪⎨=+⎪⎩,可得1cos 2A =-,120A =o ,所以60C =o . 于是1124sin12064sin 608322
ABD BCD ABCD S S S ∆∆=+=⨯⨯⨯+⨯⨯⨯=o o 四边形. 解法2、如图3,在BC 边上取点E ,使得BE BA =,连结DE 合BD .
由4CD DA ==,得2ABC ABD ∠=∠,从而ABD EBD ∠=∠,
易得ABD ∆≌EBD ∆.
所以4DE DA CE ===,CDE ∆为等边三角形,得60C ∠=o .
所以,180120A C ∠=-∠=o o . 于是有1124sin12064sin 608322ABD BCD ABCD S S S ∆∆=+=⨯⨯⨯+⨯⨯⨯=o o 四边形. 评注、本解法作辅助线DE 后,根据圆的弦长相等时所对应圆周角相等得出ABD EBD ∠=∠,进而得到ABD ∆和EBD ∆全等,推算出CDE ∆为等边三角形,得出角A 和C 的度数,着眼于用几何方法确定角的大小.然后同解法1求出四边形ABCD 的面积.
解法3、如图4,分别延长BA 与CD 交于点E .
由180BAD EAD ∠+∠=o ,180BAD C ∠+∠=o ,得
C EA
D ∠=∠;又AED CEB ∠=∠,所以AED ∆∽CEB ∆.
于是,23
EA ED EA AD EC EB EC BC ====. 设EA x =,ED y =,则有2432
23
x y y x ⎧=⎪+⎪⎨⎪=⎪+⎩,解得325285x y ⎧=⎪⎪⎨⎪=⎪⎩.
在EAD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2221cos 22
EA AD ED EAD EA AD +-∠==•,所以60EAD C ∠=∠=o .
所以,11sin sin 8322
EBC EBC ABCD S S S BC CE C EA AD EAD ∆∆=-=•-•∠=四边形. 评注、本解法运用了割补法的思想.作辅助线后,先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线段
EA 、ED 、EB 、
EC 的长度,再由余弦定理得出EAD ∠、C ∠的度数,最后将四边形ABCD 的面积化归为EBC ∆和EAD ∆的面积的差.
二、变式探究
变更课本习题的数据,可得
变式1、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 中,6AB =,3BC =,4CD =,5AD =,求对角线BD 的长度和四边形ABCD 的面积.
解:连结BD ,由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可得180A C +=o
.在ABD ∆和BCD ∆中,由余弦
定理,可得2222222cos 2cos BD AB AD AB AD A BD BC CD BC CD C ⎧=+-•⎪⎨=+-•⎪⎩,即226160cos 2524cos BD A BD A
⎧=-⎪⎨=+⎪⎩, 解得3cos 7
A =. 所以
,sin sin 7C A ===,进而
ABD BCD ABCD S S S ∆∆=+四边形11sin sin 22
AB AD A BC CD C =•+
•11653427277
=⨯⨯⨯+⨯⨯⨯=. 变更课本习题的条件与结论,得
变式2、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 中,1AB =,3BC =,2CD DA ==,求圆的半径R .
解:连结BD ,由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可得180A C +=o
.由余弦定理,可得2222222cos 2cos BD AB AD AB AD A BD BC CD BC CD C ⎧=+-•⎪⎨=+-•⎪⎩,即2254cos 1312cos BD A BD A ⎧=-⎪⎨=+⎪⎩, 解得1cos 2A =-
,BD =因为0180A <<o o ,所以120A =o .
在ABD ∆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2sin 32
BD R A ===
,所以3R =. 变式3、已知四边形ABCD 内角A 与C 互补,且1AB =,2BC =,3CD =,4DA =,试求tan tan tan tan 2222
A B C D +++的值. 解;由题意,可得180C A =-o ,180D B =-o . 一方面,由2sin
2sin 1cos 22tan 2sin cos 2sin cos 222A A A A A A A A
-===. 可知
1cos 1cos 1cos(180)1cos(180)tan tan tan tan 2222sin sin sin(180)sin(180)
A B C D A B A B A B A B ------+++=+++--o o o o
22sin sin A B
=+. 另一方面,连结BD 、AC ,在ABD ∆和BCD ∆中,分别用余弦定理,可得
2222222cos 2cos BD AB AD AB AD A BD BC CD BC CD C ⎧=+-•⎪⎨=+-•⎪⎩,即22178cos 1312cos BD A BD A
⎧=-⎪⎨=+⎪⎩, 解得1cos 5
A =.
所以,sin A ==同理,在ABC ∆和ACD ∆中,分别运用余弦定理,
可解得5cos 7B =-,所以sin 7B ==.
于是,22tan tan tan tan 2222sin sin A B C D A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