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红楼梦诗词翻译评析

红楼梦诗词翻译评析《红楼梦》诗词翻译评析《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巨著,它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诗词作为《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反映出人物性格和命运,以及时代的风貌和情感。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诗词进行评析,并探讨其翻译的难点和方法。
首先,我们来探讨《红楼梦》中诗词的翻译。
由于古诗词的特殊形式和表达方式,翻译起来十分困难。
《红楼梦》中的诗词更是如此,它们不仅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与小说情节紧密相连。
在翻译《红楼梦》诗词时,需要充分考虑原作的艺术风格、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同时还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语言的表达。
《红楼梦》诗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在翻译中需要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葬花吟》中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句话,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可能会失去原有的韵味。
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是文化的传递。
《红楼梦》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典故、历史事件等等。
这些元素在翻译中需要得到充分的传递,以保证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这些诗词。
例如,《桃花扇》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可能会让译文读者感到困惑。
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注释和解释的方式,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接下来是翻译方法的探讨。
对于《红楼梦》诗词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在直译中,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诗的词汇、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同时还需要保证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在意译中,则需要更加注重诗词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表达,通过灵活运用译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让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
例如,《红楼梦》中的《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这首诗,就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
最后是评析。
《红楼梦》诗词的评析需要从艺术和思想两个角度入手。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翻译策略分析——以霍克斯译本第一回为例

152《名家名作》·翻译一、 引言目的论理论是弗米尔于1978年在其《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提出,是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原文和译文的互动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
译者需要使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目的语文本要达到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
翻译过程需要遵守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信原则,而目的原则为最高原则。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文备众体”的最优秀文学经典。
自清乾隆中叶成书以来,备受学者与读者关注。
嘉庆末年《京都竹枝词》中有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自出版以后,很快有多种译本问世并传至海外。
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即为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所译,1974年由英国企鹅出版有限公司陆续出版。
另一个全译本为中国的杨宪益夫妇所译,1978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
这些不同译本对推动《红楼梦》走出去,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并欣赏这部经典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就以霍克斯译本的第一回为例,从诗歌层面、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探讨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让西方读者理解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特色和艺术价值。
二、诗歌层面诗歌在《红楼梦》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诗歌或阐发主旨,或描述人物命运,或描述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因此,译者为了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方便和有效,除了做跨语言的转换之外,还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大量注释,在客观上极大地消除了西方读者在跨语言和跨文化方面造成的诸多障碍,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头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Found unfit to repair the azure sky,Long years a foolish and mortal man was I.My life in both worlds on this stone is writ,Pray who will copy out and publish it?此为小说开篇第一首诗。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以《红楼梦》第28回两种译本为例

智库时代智者论道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周天达(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222)摘要: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共同构成了目的论三个方面。
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对《红楼梦》第28回宝黛二人从赌气,互诉衷肠,最终和好如初的片段进行分析,总结半白话的翻译难点,希望对跨文化翻译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文学翻译;目的论;《红楼梦》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8-0226-002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共 100多个译本,其中全译本有26个。
其众多英译本中,有两个不得不提,一个是由杨宪益携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个是由英国人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s。
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两大译本各具特色,可谓是各有千秋。
二、目的论在《红楼梦》第28回中的具体应用(一)目的原则目的原则下,翻译不再是单纯地从一种语言机械地“输出”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而是一种立足原文,有目的和预定结果的行为。
换句话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纵观文学翻译历史,“文学翻译+目的论”的踪影比比皆是。
1853年,苏格兰长老会来华宣教士宾惠廉将约翰·班杨的寓言故事《天路历程》译成厦门话和官话,希望借此向东方各阶层传播福音;1909年,周氏兄弟共同完成发表了《域外小说集》,希望能够开发明智,唤醒国人。
那么霍克斯为什么要翻译《红楼梦》呢?26岁时,他来到北大学习中文,也就是这漂洋过海的学习经历,开启了他新世界的大门。
受到同事的鼓励,加之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当时西方暂时还没有一个《红楼梦》完整英文译本的遗憾,霍克斯开始着手进行翻译。
而他接受企鹅出版社的原因便是,他想要将这一巨著的魅力传至西方,正如序言中所写的 “It makes my life meaningful providing that I can share some of my pleasure from this book with my readers, even just a little,that’s enough.” 霍克斯十分注重行文的叙事性和文学性,希望能够将最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带给西方读者,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巨著中所蕴含的魅力。
目的论对《红楼梦》对话中仿词翻译的启示

关键 词 : 目的论 ; 红楼 梦》 对话 仿 词 ; 译 《 ; 翻 中 图分 类 号 :7 2 G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7 6 6 (00 0 1 3— 0 0 2 1 )9一o7 6 04一o 3
李素 慧: 目的论 对 《 楼 梦》 话 中仿 词 翻 译 的启 示 红 对
仿 词 ( 拟 修 辞 格 的一 种 ) 指在 特 定 的语境 仿 是 中把现成 的合成词 或成语 中的一个 语素换 成 意义相
出现 的 不 完 全 对 等 现 象 , 米 威
反或相对 的词素 , 临时仿 造 出一 个新 的 “ 义词 ” 反 或 尔 在 与 导 师赖 斯 ( e s 合著 的《 Ri) s 普通 翻译 理 论 基 “ 相对 的词 ” l, 而 表 达 新 的 思 想 内 容 和 情 趣 意 础 》 书 中详 细 阐述 J“日的论 ” _ 从 一 , 的基 本 原 则 。他 境 , 由本 体 ( 是 被仿体 ) 和仿体 ( 仿效 者 ) 相关 联 构成 认 为 翻译 活动 是 有 目的 、 意 图 的行 为 。其 预 期 有 的, 仿体靠本 体 的衬 托 、 对照 而存 在 J 。人 物对话 中 目的是 整个 翻译 活 动 的 出 发 点并 决 定 翻 译 的方 法 的仿词 可 以使语 言表达生 动活 泼 , 比鲜 明 , 对 新颖 而 和 策 略 。 富有表 现力 , 语 言精 练 概括 , 格 明快 犀 利 , 使 风 富有 较强 的幽默感 和讽 刺色彩 。
景 , 着 不 同 的 翻译 目的 , 人 物 对 话 中 的 仿 词 工 具性 翻译 。前 者的重 点 是 “ 本 对 用译 文语 言再 现 源 文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金陵判词中典故的英译

一
、
导 论
主义 。N d 认 为 功 能 对 等就 是 要 让 译 文 和 原文 在 语 ia
典故是语 言 的精 华 , 书 面 写 作 或 口语 交 际 中引 是 用 的有来历 出处 的历 代故事 或词 语 。典 故 主要来 源于 历史 事件 、 神话 、 宗教 、 文学 作 品 、 间传说 、 民 名人 话 语
简单地 建议或分 析译 者 如何 采 取 直 译 、 译或 二 者 结 意 合 的方法 来处理典 故 , 于 为 什 么在 一 种 情况 下 使用 至
这 种译法 而在另一 种情 况 下 使 用其 他 译 法 , 从 未讲 却 清楚 过 , 典故英 译 中 的决 定 性 因 素是 什 么 也仍 未 而且
文 的风格 。 当时人们 也逐 渐意识 到 了为达到 翻译 目的 而调 整译文 以适 应 译人 语 环 境 的重要 性 。V r er em e 的 目的性 理 论 (k p ster s 正 好 解 决 了这 个 问题 。 so o h o e ) i 目的论是功 能翻译 理论 中最 重要 的理论 , 早是 由德 最
一
的语读者往 往Leabharlann 少这 种 中文原 文作者 和原 文读者 之 间
共 有 的 文 化 背 景 , 就 造 成 了 “ 化 空 白 ” c l rl 这 文 ( ut a u
gp) 给理解原文带来 了困难 。虽 然讨论《 as , 红楼梦》 中典 故英译 问题 的文 章 不 计其 数 , 这 些 文 章无 外 乎 但
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一直是历史上文化的瑰宝,《红楼梦》尤为特殊。
它是一部充满神秘的叙事作品,描绘了一个民族记忆中所有的沉沦、华美、悲剧、快乐和失落等核心意象。
尽管《红楼梦》彰显出四千多年文化历史的传统文化形象,它仍然有持久的影响力。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文化意象以恰当的形式在源语和译语之间传输,从而实现翻译的成功。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应该在语境中保留源文的真实性和原始内容,从而准确传达原始文本的文化信息。
在《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中,应着重强调语言文字本身以及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差异。
《红楼梦》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文化意象,如“姊妹一片心”,“想象篇”,“梦篇”等。
翻译《红楼梦》中的文化意象时,翻译者必须保留文本消息的真实性,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多样性,尊重译入语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习俗,并使译文信息恰当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信息。
例如,《红楼梦》中提到的“姊妹一片心”,在汉语中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强调亲情的交流及家庭间的紧密关系,这一文化内涵完全不适用于西方文化背景。
因此,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跨文化交流,将这一文化意象翻译成西方文化背景下受接受的形式,如“像姐妹一样互相信任”。
这样,译者既能够保留源文的本意,又能够尊重目标语的文化惯例,使原文的信息得到正确、彻底地表达和传达。
此外,改写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文化意象时,译者可以使用改写法,通过改变源文词语的形式,改变表达方式,将源语文化理解与目标语文化理解融合起来。
如“梦篇”,源文文字直译成英语时,会显得生涩,无法表达源语中的文化信息。
因此,翻译者应该将其表达为“彩色的梦想”,通过改写,成功表达出源文的文化意。
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本文旨在研究茅盾翻译英国文学家马克·霍克斯译本《红楼梦》中的诗词。
以下用三个例子来说明马克·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运用的意象。
第一例:在第三十二回里,紫钗把她的诗句送给林黛玉:“愿天长地久有无穷,不及汝一笑,何须生死别。
”在马克·霍克斯的译本里,这首诗的意象是“May eternal Heaven and immeasurable Earth/Endure as long as your laughing mirth。
”在这句诗中,“Heaven and Earth” 的意象是把人的生命和永恒的宇宙连接起来,表达了人们对永恒的渴望,“Laughing mirth” 则说明林黛玉在美好生活中体会到了欢乐、美、和谐,把自然界和精神追求挂钩了起来。
第二例:“分别两情灿若繁星”,马克·霍克斯在其译本中将其意象化成“Like stars outshining O,/ Bereft of pleasure be our plight忒”。
在这句诗中,“Like stars” 意在把相思之情与“繁星”呈现出相似之象,透过宇宙的美丽诉说着这种难以言表的悲伤,而“Bereft” 着重表现了因此分离而带来的对家园和爱情的失落之心。
第三例:“人生难得是会几回颜如玉”,马克·霍克斯在其译本中将其意象化成“But rarely are we blessed with such a sight/As in those faces glowsa jade-like light. ”在这句诗中,“Jade-like light” 的意象是指一种美好的完美熠熠发光,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认识,它象征着对可能的拯救的期望,也是人们对波折生活的归宿。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马克·霍克斯译本《红楼梦》的诗词意象,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无穷的宇宙和美好的生活融为一体,以叙述如何拯救我们的精神世界,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英译意象再现研究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英译意象再现研究林黛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曾多次在小说中提到以自己为主题的诗词,诗词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林黛玉自身的感情、思想和态度。
在诗词中,林黛玉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而通过诗词的英译,又能更深入的挖掘出诗意的内涵,发现更多潜藏在其中的意象,从而对林黛玉的角色进行详尽的研究。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翻译的发展与之也息息相关,尤其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更是给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些经典作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红楼梦》也是其中之一,其中林黛玉的诗词成为了英译的对象。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具特色的文体,也是最困难的文体。
在进行英译时,译者需要注重表达双方文化精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要把握住正确的语言表达,使得原作的意义可以一一传达出来,并留住原作的精髓。
因此,英译过程的艰苦度和复杂度越来越大,林黛玉的诗词英译及其意象再现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
林黛玉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佳人歌》、《夏日颂》、《咏梅诗》、《憔悴口号》和《落花引》等。
这些诗词均以林黛玉的情感和思想为主体,表达了她的悲哀情绪,深沉的思考以及毅然的决心,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怀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同时,林黛玉的诗词也对外围的环境有着独特的把握,在其中可以看到自然的景色的再现。
例如《佳人歌》中写道:“一室玉梯花木多,山形流水静韵佳,春色满园无边,忽逢扬子总笑家。
”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林黛玉内心的感叹,更体现了一种自然与文明景观的融合。
在进行林黛玉诗词英译时,译者还需要注意文化上的差异问题。
例如,林黛玉在《咏梅诗》中写到:“春风十里,梅花三分白、黄、紫,爷把酒倒,娘泼茶开。
”在此诗歌中,提到了中国传统场景“酒倒、茶开”,而在英译中,译者需要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以保证文本的准确性,体现出原文的古典美感。
此外,在英译过程中,诗词的意象也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进一步深化原文的内涵。
在林黛玉诗词中,常用到比喻、拟人、对比和反复等手法,使得原文中的内涵更加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作者:乔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富含意象。
伟大的诗人总能凭借意象的各种组合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本文选取“意象”这一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概念作为研究《红楼梦》诗词英译的切入点,以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分析框架,对两个英译本意象转换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了《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的另一蹊径。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
引言
众所周知,《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可谓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书中,作者曹雪芹透过薛王贾史四家的兴衰描绘了没落王朝各个阶层的人生百态,后人常常将其奉为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不管是对于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红楼梦》都有着无法忽视的深远影响,它独特而恒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研究者,随着《红楼梦》研究课题的蓬勃发展,“红学”也应运而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开始着手翻译《红楼
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翻译工作由他的女婿约翰·阂福德完成。
这部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译本由企鹅出版集团发行。
同年代末期,翻译家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也完成了整个巨著的翻译工作。
这本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的译作由外文出版社发行。
诗词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
尽管穿插诗词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创作的一大传统,但其他作品中常常用于开头和结尾,起总领或是总结作用,或是作者用以感慨评价。
《红楼梦》诗词一部分具有相似的功能,另一部分则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按头制帽,诗即其人”的特色为其他章回小说诗词所不具有。
在霍克思之前,从未有译者能完整译出《红楼梦》的诗词。
针对《红楼梦》诗词翻译这一问题己有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在前,赵雨柔以《石头记》诗词意象翻译为中心,通过分析霍克思针对不同语境下意象的翻译方法,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的文化起源,她从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出发,将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按直译、转换、增译和减译四种翻译方法分类,并选取代表性的意象分别在中西两个文化语境下对其进行文化溯源。
她指出评价一部译作,应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文本语境、译者个人动机、目标受众群体等因素评价一部译作的真正价值。
武华慧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词翻译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霍克斯版《红楼梦》力求将原作带给他的快乐传达给西方读者,因此他更多地采取了归化的策略。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跨文化交际,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却实现了作者最初的翻译目的;而杨宪益的版本主要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他的翻译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留中国传统元素,将中国文化内涵忠实地传达给西方读者。
张蕾讨论了“红诗”译作的意境美和情趣美,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