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专题练习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专题练习(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专题练习(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专题练习(含答案)在我家乡的田野上,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而我的父亲则是花生的大户。

很多人向他请教,父亲总是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他的声音很长,像在讲述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事实上,花生真的是一个好活。

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每年的秋天,田野上都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种作物几十年来从未让人失望过。

在我印象中,每当麦子将要熟时,父亲就开始种植花生。

他只需要一把铲子和一个三角撑子这样的简单工具。

不久,小花生种子就在土里发芽了。

等到麦子收割完毕,花生苗已经长成了一片翠绿的景象。

看着这些苗,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对它们爱不释手。

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地拉着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使它们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

我们心疼得直哭,但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果然,一段时间后,我们再次见到它们,它们都好好的,青叶之间还缀满了小黄花。

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些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

他还向我们讲述了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

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我们心里溢满了欢喜。

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人难以相信。

有一年,麦子收割完毕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

可是火势借着风力殃及了我们家的地,一片青青的景象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

父亲一向自信的表情变得煞白,他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然而,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

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花生特别容易管理。

只需要一遍除草剂,就可以让它自由生长。

在漫长的夏天里,容易干旱,但花生并不怕。

当玉米和棉花的叶片因为焦渴而耷拉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

在秋天收获时,即使碰上连绵的风雨天气,也不会有什么关系,因为果实长在下面,雨水反而滋润了它们。

每年的父亲节,班级都会开展以“感恩父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六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概括

六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概括

阅读专项训练概括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

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1)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 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 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

如:《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鲁迅的读书法鲁迅先生酷爱读书,一生手不释卷,勤读不辍。

他还非常关心青年们的读书,常撰文把自己的读书方法介绍给青年们。

鲁迅的视野极其开阔,阅读的范围很广。

他主张“博识”,认为读书人应“放开肚量,大胆地、无畏地、尽量地吸收”古今中外各类知识。

1934年,他写过一篇《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他称为消闲的读书“多翻法”。

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多翻”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概括专题训练配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概括专题训练配答案

概括专题训练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故事的情节结构。

3.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

二:怎样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内容?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1.“六要素”综合法。

2.句子摘录法。

3.段意合并法。

4.课题扩充法。

具体分析1.“六要素”综合法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答题时视具体情况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 句子摘录法。

结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内容:中心句。

3.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合并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

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 课题扩充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全面。

三:概括内容遵循的原则1.“准确”,不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

2.“简洁”,答题的语言精练,切忌罗嗦。

(一)梨一样的苹果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

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

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

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

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

“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

”“我看倒有些像梨。

”“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

”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

他的口气非常的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______________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州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健的雄鹰自由自在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

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

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

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

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

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在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拔苗助长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稻苗,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

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

他自言自语地说:“稻苗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

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 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

“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

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

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稻苗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

现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专题练习

现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专题练习

八年级下语文“概括大意”专题练习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方法一:段意合并法(任何文章适用)。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方法二:要素串连法。

(适用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法三: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如:《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方法四: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文章内容。

如《满井游记》一课,第二自然段中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二、概括自然段大意的常用方法:1、摘句法。

看自然段的开头、结尾找一找自然段有没有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提示自然段大意的句子。

如:《敬畏自然》第一自然段: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征服自然。

2、综合法。

(1)写人、事的段落我们可以从“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

”这几方面来摘取文段的关键词来概括。

(2)写景、状物的段落我们可以从“什么景、物怎么样。

”这几方面来摘取文段的关键词来概括。

如:《云南的歌会》第一自然段:来自四方的人在山野上对调子。

或“山野对歌”3、提问法。

如果段落中没有中心句,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没有这一段我就不知道什么。

”《云南的歌会》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对歌的年轻女人的外貌、性格特点、能耐。

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一)鲁迅《雪》……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六年级下册语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答案解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 0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姓名:【方法技巧】提问⽅式:请概括某⽅段(或全⽅)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第⽅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典型例题】例: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雪地烤红薯周海亮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

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

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

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

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

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

“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

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

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

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

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

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

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

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

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

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

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

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

语文阅读理解概括专题

语文阅读理解概括专题

阅读概括专题一、概括段落大意运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段落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提高这种能力,重要的是多读多练增强语感,并辅之于行之有效的方法,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抓“段眼”。

段眼就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或能涵盖大意的一句话。

段眼作为一段的中心句,该段中其他句子的表达都围绕此句展开,因此找准中心句有助于培养概括能力,也便于概括段落的内容,或直接用中心句,或对中心句稍加整理即可。

就结构而言,中心句一般用在段首,个别的用在段中,少数的到段尾才抖搂。

练习1:概括下段文字的段意“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总结: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只要抓住首句这个中心句就可以了。

2)抓占中心位置的人、事、物、情、理。

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但往往有占中心地位的人、事、物、情、理,整个段落都是紧紧围绕这些来写的,抓住他们,概括段落内容就较容易了。

练习2:概括下段文字的段意“他就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

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的肌肉产生一种细腻的光泽。

老人的手指活泼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

‘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几处地方,再退一步,细细观察。

又把架子转过背来,喉咙里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

有时他欣然微笑,有时他眉头紧皱,有时捏一点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轻轻抓掉一些。

”总结:这段文字中占中心位置的是“他”,全段都是围绕“他”写的。

对这样写人的段落可按“谁+怎样+干什么”来概括。

该段可概括为“他聚精会神地塑像”。

3)课题扩充。

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

往事依依:写了作者对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

练习3:一顿午餐我收到了婶婶的信:“亲爱的孩子,我将于下周四抵达你那里,如果到时你能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将不胜感激。

概括主要内容阅读训练题

概括主要内容阅读训练题

阅读训练之概括主要内容一、阅读训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一)、题目扩充法:一般来说,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选择“题目扩充法”归纳主要内容比较适宜。

(二)、段意合并法(写景写物)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句子摘录法: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要素串联法针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找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个基本要素。

二、实战演练阅读概括一:那盆水仙花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

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

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

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

“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

一看,又是那老头。

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

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

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

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

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语文“概括大意”专题练习班别:姓名:学号: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方法一:段意合并法(任何文章适用)。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方法二:要素串连法。

(适用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法三: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如:《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方法四: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文章内容。

如《满井游记》一课,第二自然段中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二、概括自然段大意的常用方法:1、摘句法。

看自然段的开头、结尾找一找自然段有没有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提示自然段大意的句子。

如:《敬畏自然》第一自然段: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征服自然。

2、综合法。

(1)写人、事的段落我们可以从“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

”这几方面来摘取文段的关键词来概括。

(2)写景、状物的段落我们可以从“什么景、物怎么样。

”这几方面来摘取文段的关键词来概括。

如:《云南的歌会》第一自然段:来自四方的人在山野上对调子。

或“山野对歌”3、提问法。

如果段落中没有中心句,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没有这一段我就不知道什么。

”《云南的歌会》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对歌的年轻女人的外貌、性格特点、能耐。

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一)鲁迅《雪》……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1)请概括选文第②、③段的主要内容?选文表现出江南的雪怎样的特点?(3分)(二)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须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②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1)选文第①、②自然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托尔斯泰的肖像,突出托尔斯泰外貌的怎么的特点?(3分)(三)节选自《喂—出来》……村里人砍来了许多树枝,用绳子一道一道地缠绕着做成了栅栏,把这个洞围了起来。

然后,他们就暂时先回到村庄里去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还是在这个洞上面按照原来的样子建造一座庙吧。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消息灵通的报社记者们很快就打听到了这件事,争先恐后地开着小汽车赶了来。

不一会儿,科学家和学者也都闻风而来了。

并且,每个人都显示出一副极其渊博、无所不知的神色,镇定自若地朝洞里张望着。

随后,陆陆续续地又来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

有的人反反复复地打量着这个洞,眼睛里露出贪婪的目光,心里不住地盘算着:是否可以从中牟取什么利润,要不要趁早出高价买下这个洞的专利权?派出所的警察们寸步不离地守卫在洞口周围,以防有人不慎跌落下去。

一位新闻记者拿来一根很长的细绳子,把只秤砣缚在一端,小心翼翼地往下放,渐渐地,绳子一尺一尺地放了下去。

可是,等到绳子全部放完之后却拉不上来了。

他叫了两三个人过来帮忙。

大家齐心协力地使劲一拉,绳子居然在洞里的什么地方断掉了。

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记者见到了这番情形,一声不响地解掉了扎在自己腰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

有一位学者叫人从研究所里搬来了一台大功率的扩音机,准备对洞底传上来的回声作频率分析。

可是,他把扩音机摆弄了好久,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试过了,却连半点回声也没听到。

这位学者感到挺纳闷。

他苦苦地思索着,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然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哂笑。

他把扩音机紧靠住洞口,把音量开到最大限度,震耳欲聋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从扩音机里传了出来,经久不息。

如果是在地面上的话,数十公里以外的人都可以听到这种声音。

可是,这个洞却来者不拒,把所有的声音都一古脑儿地吞了下去。

学者不禁心里有些发虚了,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道:“赶快把它填掉!”虽说事情还没弄清楚,但还是赶快处理掉为妙,免得堂堂学者当众出丑。

(1)请给选段拟一个小标题。

(8字以内)(3分)(2)选段中写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分)(四)那些雪,那些暖丁立梅南方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雪在南方成灾的时候,她所在的城,也被大雪所困,全城停电停水。

一到夜晚,整个城,黑得让人恐慌。

那晚,朋友下班回家,曾经灯光活泼的窗口,变得黑沉沉一片。

一个城,寂静如荒岛。

朋友家在五楼,黑暗中,楼梯充满恐怖地对着她。

她迈着沉重的步子上楼,想着那长长的楼梯,她该如何一步一步走到头,心里顿时凄凉暗生,一漫一大片。

这时,朋友突然听到身后的门,“吱嘎”一声开了,一束手电筒的光亮照过来,暗黑的楼梯上,霎时跳跃着温暖的光芒。

朋友回过头去,灯光处,隐约看见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身影。

孩子举着手电筒,温暖的光芒,一直把她送至五楼。

朋友说,这辈子,她都不会忘记那束灯光,于漆黑寒冷中,把她无助的心,焐得温热潮湿。

我的另一个朋友,也给我讲了一个有关雪有关温暖的故事。

那是春节返家的途中,她所乘的中巴车,被大雪困在一座桥上。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一车的人,又冷又饿。

大家焦虑不已,一边抱怨着,一边诅咒着外面的雪。

突然,雪地里,一个农民,远远地来了。

肩上担着副担子,担子两头,挑着两只铅桶。

扁担头上,挂着一些白瓷缸,随着他的走动,白瓷缸叮当作响。

车上有人苦笑说,这个农民真精明,知道趁火打劫呢,准是高价来卖什么吃的了。

近了。

一张黑脸庞,笑吟吟贴在车窗外。

大雪的天,他的额上,居然沁出细密的汗。

司机打开车门跳下车,他跟司机嘀咕了两句,司机一脸是笑,赶紧把他让上车。

他歇下担子,揭开挑来的铅桶,里面热腾腾的,竟全是生姜红糖水。

他舀了满满一瓷缸,端上,憨憨地笑着对车上人说,冻坏了吧?生姜茶驱寒,你们将就着喝点,暖暖身子吧。

一车人,都喝了他的生姜茶。

一车人的心,都被他的生姜茶烫暖了。

大家要给他钱,他吓得双手直摇,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一点生姜茶,哪能要钱呢。

赶紧挑起他的空担子,走了。

一车人目送着他走远,眼前困住他们的雪,也变得可爱起来。

一瓷缸姜茶的温暖,从此留在他们心上。

看报,看到河北唐山市13个农民的事迹。

南方雪灾,让他们坐立不安。

他们自掏腰包,自发组成一支抗灾抢险队伍,于大年三十这天,千里迢迢奔赴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冲到抗灾最前线,吃尽辛苦。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年龄最小的,仅19岁。

他们的理由,简单而朴素:当年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帮了他们,现在,是他们回报的时候了。

这世上,真诚地付出,从来不会落空。

当你送出了你的温暖,总有一天,它会带着他人的体香,重又回到你身边,慰藉你的寒冷和困厄。

1、文章记叙了“有关雪有关温暖”的三个故事,请你概括。

(6分)2、试结合第⑥⑦两段内容,具体分析那位送生姜茶农民的性格特征。

(6分)(五)弱种子也要发芽刘克升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

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

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

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

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

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

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

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

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

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