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
【知识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9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21课课文题目:《陈涉世家》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刘小猛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背诵精彩语段。
3、从作者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4、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1、目标1、2。
2、目标3、4。
▲▲▲积累∙欣赏《卖炭翁》唐·白居易·乐府诗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位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
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学习路径】☆☆导入课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谁的名言?出自于哪里?▲▲▲基础练习:1、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九年级第六单元导学案

九年级第六单元导学案一、单元概述九年级第六单元通常涵盖了一系列具有深度和思考性的学习内容。
本单元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科学论述、历史事件等多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目标1、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并分析复杂的文本。
2、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所读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
3、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技巧,能够进行模仿创作。
4、增强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词汇量,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重点知识1、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深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动机和行为。
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如描写、对比等。
2、议论文的结构与论证方法认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3、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复习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分析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体会其增强表达效果的功能。
4、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与单元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四、学习方法1、预习通读单元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2、课堂学习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做好笔记,记录重点知识和老师的讲解要点。
3、课后复习复习课文和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课后作业,检验学习效果。
4、拓展阅读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和文章,拓宽知识面。
五、课文详解1、《_____》文章主题:_____写作背景:_____主要内容:_____重点段落分析:_____2、《_____》文体特点:_____论证思路:_____语言特色:_____3、《_____》文学价值:_____人物形象:_____艺术手法:_____六、写作训练1、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2、针对单元主题,撰写一篇议论文,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
七、单元检测1、基础知识检测字词拼写和解释。
文学常识填空。
语文九上六单元导学案

21 陈涉世家执笔人:杜平审核人:孟丽艳【学习目标】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了解《史记》与司马迁。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4、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对司马迁和《史记》的了解。
二、【生字检测】鹄( ) 铚( ) 酂( ) 柘( ) 稷( ) 罾( ) 间( ) 祠( ) 笞( ) 闾( )左 毋( ) 蕲( ) 当行.( ) 谯( ) 以应.( ) 长吏.( ) 会.( )计事 谪戍..( )( ) 度.( )已失期陈胜王.( )忿恚.( ) 以数谏..( )( ) 宁.( )有种乎三、【疏通文意】1.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注释完成课文翻译。
(1)提炼翻译中的重点字词句。
(2)归纳文中出现的各类文言现象。
A.古今异义 B.词类活用现象 C.通假字 D.一词多义2.重点句子的理解。
(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7)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9)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10)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四、【内容分析】1.理清文章思路2.深入探讨(1)陈涉少有大志从哪体现出来?(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3)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4)陈胜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3.分析陈胜、吴广这两个人物形象。
22 唐雎不辱使命执笔人:杜平审核人:孟丽艳【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同步作文辅导优秀教案及范文10篇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同步作文辅导优秀教案及范文10篇九年级上同步作文指导: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第六单元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目的】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风流”,树立正确的偶像观、英雄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唯物史观;(2)激起对风流人物的景仰、渴慕之情,培植理想主义信念和远大抱负。
2、一般知识与能力方面:(1)通过讲述和评价风流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2)通过对各种丰功伟绩进行分类,锻炼思维能力;(3)通过搜集相关资料,练习信息的搜集、筛选和整理能力;(4)尝试运用“调查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3、语文能力方面:(1)通过“风流人物诗文朗诵”,不断提高朗诵水平;(2)通过讲述、评价、辩论风流人物及其业绩,练习口语表达能力;(3)练习写作。
【训练要求】1、“风流人物”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写作时应扩展思维,任意捕捉不同时空的“风流人物”,可以叙写他们的功绩,点出他们的历史作用,也可以抒写对他们的人物评价,体现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议论文要做到有理有据,道理力求深刻易懂,事实做到真实可信,条理清晰,主旨鲜明。
3、叙写历史人物,不仅写他的历史功绩,而且要体现作者对人物的见解、评价,以及从人物身上获得的精神品质与道德意志。
【思路提示】文题1:莫以成败论英雄提示:1、观点深刻、独到。
每个人都会有心目中的评价英雄的标准,所以,既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以偏概全。
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2、事实论据恰当、充分。
恰当,论据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要选择那些能恰如其分地证明观点的论据,针对本文来说就是要选择那些“失败”的“英雄”;充分,虽然说不可能把所有的“失败的英雄”的事例都列举出来,但是要让自己的文章有理有据还是多举出几个事例来更好。
3、理论论据有理有力。
理论论据可以是科学原理、定理、公理、定律、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谚语、俗语。
理论根据可以使文章具有深度,提高文章质量。
选择的论据要注意典型,精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 学习改写 教案

写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棋辰学校陈慧兰学习改写1.初步了解改写的写作方法,能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及周围环境进行创造性描写。
2.培养写作兴趣,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导入新课改写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能力。
这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既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又有助于培养思维、联想和想象能力。
它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不少学生对改写比较陌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改写写作训练。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概念,整体感知1.改写就是按一定的要求,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或部分内容,是一种创新作文。
就像“插花艺术”,将自然界中现成的花朵、枝叶、果实,重新组合、加工,展现出美妙的观赏插花。
2.改写有哪些常见的形式呢?一是可以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二是可以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把书面语改成口语;三是可以改变叙述方式,比如将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或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
总之,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改写。
目标导学二:明确要求,深入理解1.遵照原文。
改写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造。
在改写前,要认真研读原文,理解原文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改写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此基础上认真构思,根据改写的目的,确定内容增删和结构安排。
改写时不能不顾原文内容而另起炉灶。
2.确定改写点。
在研读原文、准确理解改写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改写点,即在体现原文主旨的地方扩充、展开,使内容更加具体形象。
3.保持两个“一致”。
一是文章风格要一致,不要各种文体、语体混杂。
比如,文章主体部分是现代书面语,中间就不要随意夹杂文言或半文半白的句子,也不要随意混入口语。
二是叙述方式要一致,避免人称不统一和叙述上的混乱。
比如,改写后的文章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就要避免混入第一人称的叙述;如果改变了原作的记事顺序,就要精心安排叙事结构,还要有适当的过渡。
4.展开合理的想象。
根据改写的实际需要,融入个人风格,避免千人一面,展示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行文风格。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第1-2课时 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学习改写——改变文体【学习目标】1.了解改写的定义、形式、原则。
2.学习文体改写的方法。
【课前学习任务】学生阅读教材136页有关改写的内容。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请同学们勾画教材136页有关改写的定义、形式、原则的内容。
学习任务二:阅读下面例文,边读边做旁批,总结古诗改写的方法。
天涯行秋风瑟瑟,一棵枝干早已腐朽的老树上,一簇枯藤缠绕出了岁月的印痕,一片枯叶划过了那有气无力地挂在枝头的残阳,在这萧瑟的秋风中无依地漂泊、漂泊,落在了他的肩上。
夕阳西下。
一声长叹,一阵忧愁,他望向自己心中的那个故乡,骑着一匹瘦马踽踽独行在古道上。
啼叫声划破了死寂,提醒着他这悲凉是真实的。
黄昏时分,归巢的乌鸦顶着沉重的夕阳,飞向那棵老树,它的双翅疲倦地摆动着,仿佛若不是此刻将要归巢,与或许它忍受不了这秋日的萧条,亦或是它早已因长时间的飞行而精疲力竭,那啼鸣声如此喑哑凄厉,把他的心撕扯得千疮百孔。
家人团聚,它便早已没了力气,垂死在这片荒凉之中。
可是,哪怕是在寂寞的悲秋中,老树仍有枯藤相伴,乌鸦亦有巢穴可归,但在这茫茫天地间,唯有他远在天边,无可归依,怎能不心生愁绪?荒山仍旧侵蚀着残存的落日。
怜惜身下那羸弱的马儿,他翻身下马,缓步前行。
这一路唯一的伙伴也好似感染了他的愁绪,无精打采。
天色已近傍晚,一座古朴的木桥跨过了凄凉的秋映入眼帘。
孩童的欢笑、鸡犬的鸣吠、农夫的闲聊,都在这乡户间的袅袅炊烟中越过流水,行过小桥,升到秋日中。
他恍惚间回到了自己记忆中那美好的梦境,在那里,他在外忙碌了一天,傍晚归家,眼前是早已准备好的美味,耳畔是妻儿的问候与邻里的喧闹,热气腾腾。
他一天的劳累就会顿时化为乌有,他与家人们闲聊,与朋友们痛饮,他在畅谈,他在欢笑!那缕笑还挂在嘴角,顷刻间这一切又都暗淡了下来,沦为泡影,眼前这人间烟火带给他片刻的安慰,又把他狠狠甩向更深更深的孤独深渊中。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陈涉世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了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4.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学习重点】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学习难点】1.了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知识链接】1.关于《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原名《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关于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3.对《史记》和司马迁的评价:(1)鲁迅认为《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2)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自主学习】1.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阳夏.人()辍.耕()点缀.()掇.()啜.泣()怅.恨()苟.富贵()嗟.乎()鸿鹄.之志()闾.左()谪.戍()戊.()戌.()当行.()度.已失期()以数谏.故()罾.()丛祠.()篝.火()陈胜王.()忿恚..()佐.()毋.斩()鞭笞.()袒.右()攻蕲.()询.()徇.()殉.()社稷.()谯.()憔.()樵.()又间.令吴广()行.收兵()车六七百乘.()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九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21《陈涉世家》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背诵精彩语段。
3、从作者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4、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背诵精彩语段。
学习难点:1、从作者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2、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学习课时:4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朝家、家和。
字子长,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篇,包括(帝王传记)12篇,(记诸侯本系)30篇,(序列人臣事迹)70篇,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后人赞曰:“,”1、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人辍.耕点缀.掇.啜.泣怅.恨苟.富贵嗟.乎鸿鹄.之志闾.左谪戍..当行.度.已失期..戊戌以数谏..故罾.丛祠.篝.火陈胜王.忿恚.佐.毋.斩鞭笞.袒.右攻蕲.询.徇.殉.社稷.2、熟课文,以读准字音、句读,朗读流畅为目标。
二、自主学习:1、掌握下列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者……也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苟.富贵若.为佣耕太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试译课文同桌结成学习小组,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作文指导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拟题时能准确扣准话题。
2. 能简洁、新颖的拟题。
【体验学习】
基础知识
拟题要遵守的原则
1.拟题首先要审清题意。
文题应符合话题作文的命题要求,这是拟题的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文题符合话题在内涵、范围、重点等方面的限制。
拿到作文试题,一定要三五分钟的时间把表述话题的“文字”、“有关提示”、“注意”等认认真真读两遍,把试题的内涵、范围、重点等理清楚,特别要搞清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2.拟题要符合文体。
文中体裁是文中行文的内在规范,对整个文章的结构、语言、题目等都有相应的要求。
因此,所拟的文题要与文章的体裁协调一致。
这是拟题的另一个原则。
当然,在拟题当中,还有几个误区需要回避,否则就会弄出弄巧成拙的笑话了。
1.表意不明如雾里看花;
2.题目太大,不便驾御;
3.脱离话题,另起炉灶;
4.俗不可耐,了无新意;
5.千人一面,千篇一“题”;
6.冗长繁杂,没有个性,缺乏文采。
新知探究
探究一请以“信念”为话题,自拟题目。
学生独立写,小组展示,然后组内派优秀代表展示。
展示后归纳拟题方法。
探究二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拟题。
当幼鹰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被树枝上的会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
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
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
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综合提升:写作
以“风流人物”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作文要求】
1、针对故事,扣准此题,进行议论,重在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质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2、在横线上题写一个词语,使标题完整;
3、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完成作文】
范文欣赏:
逆境中显风流
踏上红色的旅程,我听到了咆哮的土地上高亢激越的洪波曲,看到了黄河冰封图上东北抗日四连长悲壮的故事。
乱世出英雄,逆境显风流。
为改变为奴隶的母亲的命运,柔石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坚持创作;面对雪山草地,红军队伍凭着坚定的信念,用双脚为历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二十八年的红色旅程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了无数的风流人物。
历史的风云已经过去,和平岁月中困难、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直面一切艰难困苦的准备,用自己的行动迎接明天的太阳。
朋友,当你面对失败的时候,不要灰心,不要气馁,请振奋起来吧,要相信,成功的花儿不久将要绽放。
当你发现岁月蹉跎,时光虚度的时候,请不要懊丧,因为“时间对于谁都是奔着走的。
”当你与别人因小事发生冲突的时候,请你想一想“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当你被别人误解的时候,请不要只顾埋怨对方,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你因某种原因而辍学,请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能沐浴理想的春风和朝阳。
如果你为听不懂课而烦躁,请你镇静下来“以心静创心智”,要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你更不要认为自己无能,因为拿破仑曾经说过“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
”如果你报怨自己生活缺少乐趣,你就刻苦创造吧,人们不是常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吗?如果你为自己不够聪明而苦恼,要知道“聪明出于勤奋”,笨鸟先飞终究会落林的。
求学的道路上困难总是有的,但只要你“为之”,“难者亦易矣”。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只要我们真正做个“有心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张海迪姐姐不就是在与病魔的搏斗中,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吗?史铁生先生不正是在瘫痪的绝望中用心灵去感悟地坛、谱写青春的吗?杨绿野姐姐虽然自幼失聪,但是她为了理想坚持不懈,不也用坚定的毅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吗?他们不都是和平岁月中涌现出来的风流人物吗?他们的事迹,同样感人至深,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朋友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让我们一起在时代的浪潮中,驾起理想的风帆,长风破浪,勇往直前!
简评:小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毋庸臵疑是要肯定的,她在文中提到的勇气、坚持、惜时、坚强以及努力正是当今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普遍缺乏的品格。
另外,小作者在文章中举出了大量的例子,为自己的观点给出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我在读完此文以后,也不免随着文中的句子感叹起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但首段与文章后面的内容略有些脱节。
【学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之处:
【知识链接】
拟题的方法: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为考生,如何能赢得阅卷老师“深情”的第一眼呢?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招式一:大胆运用增删法
增删法以增为多,即先找出话题中心,将与话题中心有关的各种信息,加注在话题中心前后,与话题中心无关的内容删除,构成一个新题。
就上面的这道题来说,可拟题为“让信念生根”、“信念——一座不朽的丰碑”“带着信念上路”等。
招式二:创新拟题法
(1)引用诗歌词句透气息。
诗词名句,脍炙人口;流行歌曲,清新明快。
引用诗歌拟题,警醒传神,使文题具有优雅的古典韵律之美或浓烈的时代气息。
如《隐形的翅膀》、《爱拼才会赢》等。
(2)化用名著标题。
名著“德高望重”,知名度高,富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
(3)运用常见修辞增形象。
运用修辞拟题,能增强文题的形象性和艺术魅力,使之更加准确贴切,生动鲜明,往往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
如《给信念加点盐》(比喻)等。
(5)逆向思维标新意。
运用逆向思维,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与传统的一般人的“大众思维”完全相反,提出别具一格的见解,反向拟题,这样,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振聋发聩之功效。
如《“弄斧”必到“班门”》、《向挫折致敬》等。
(6)试用“悬念”激情趣。
这种文题看似违背正常的逻辑思维,悖于常理,甚至有些“出乎意料”,实则活用了词语,活用了逻辑,等到把文章读完之后方知个中之妙,意味深长。
用此法拟题往往有“画龙点睛”、“先声夺人”之功效,能吸引读者满怀疑惑地把文章通读下去,以揭开悬念谜底。
如《丢了信念之后……》、《我与“信念”的一次邂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