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理论马工程-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作者:秦海咪来源:《长安学刊》2019年第04期摘要: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笔者发现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进行探析是很好的角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

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间喜剧;现实主义原则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74-03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相关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现实主义为原则,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了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文论观点,这些经典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创作与评论提供了基本的准则。

恩格斯赞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

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社会环境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发展一般的理论。

它彻底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第一次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指出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2、其次,现实主义的目标是要提供一幅关于现实的完整图 画,去除现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之间的 对立。
“现实主义……每一种对现实的反映都不是停留在自然主义的直 接表面上,它是要再现对象的内涵整体、它的主要的通过现象表现出 来的感性规定,这就——有意或无意地——创造了一种世界。”


概述

(二)发展概况 1、形成 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并逐 渐走向鼎盛。

2、演化 20世纪30-6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演化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非正统马 克思主义思潮。反启蒙主义、工具理性、大众文化、分 析法西斯主义成因,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心。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一)现实主义与整体性 卢卡契 卢卡契(1885-1971,又译卢卡 奇),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 学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主要


著作有《小说理论》《历史与
阶级意识》《欧洲现实主义研 究》《现实主义问题》《历史
小说》《审美特性》等。
第一节:卢卡奇、布莱希特、詹姆逊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一)现实主义与整体性 卢卡契的物化理论

1、 在发展马克思的物化概念时,卢卡契吸收了韦伯对工 具理性的论述,由此开辟了物化批判(或曰工具理性批 判),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 2、 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一种意识结构。资本主义 建立了世界市场,把一切都纳入市场交换体系之中,形成 了一个经济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 分工和专门化,经济的各种因素和各个部分以前所未有的 方式独立出来,个人因为分工被孤立化、原子化,使资本 主义的外表显得支离破碎。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流于旁观 和碎片化直观描写的现代主义文学大行其道。

西方文化理论马工程-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文化理论马工程-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案例分析库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1.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2.知识点讲解: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西方文论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产生于广阔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从西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深广背景上研究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与巴尔扎克小说等文学现象,提出了有关艺术生产与现实主义理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念。

3.实体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不是以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去研究文学,而是以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活动家的身份进入文学领域开展文学批评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去思考文学问题,而是将其置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去考察、去揭示其意义的。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从1829到1848年所写的96部长、中、短篇小说的总称,巴尔扎克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特别喜爱和赞赏的同时代极少数的资产阶级作家之一。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或与友人的通信中,曾多次谈到巴尔扎克或巴尔扎克的作品。

根据拉法格的回忆,马克思非常推崇巴尔扎克,曾不只一次的表示,要写一篇关于评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文章。

原因就在于巴尔扎克以其非凡的艺术才华,在他的作品中,“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

至于恩格斯,他在1883年12月写给劳拉·拉法格的信中说:“在我卧床这段时间里,除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外,别的我几乎什么也没有读,我从这个卓越的老头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里有1815年至1848年的法国历史,比所有拉贝尔、卡普菲格、路易·勃朗之流的作品所包含的多得多。

多么了不起的勇气!在他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多么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 ”1888年,恩格斯在致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的信中进一步指出:“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思考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思考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
思考
巴尔扎克的戏剧作品《人间喜剧》(HumansasaComedy)传递出巴
尔扎克深厚的艺术特色和传统哲学思考,其深刻地影响着中世纪和文
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们。

此作品检视了人类生命的重要层面,涉及恩怨,利怨,权术,爱恨,生死,邪恶,良知,尊严等。

本文将讨论其
艺术特色,哲学思考。

巴尔扎克的作品《人间喜剧》在文化和社会背景调性方面具有明
显区别。

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础,以尤耶尔和普罗马家催,表现了主
人公被处决当时的社会结构以及人性表现。

通过人物之间的恩怨、诡计、情感和暴力,向观众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残酷片段。

巴尔扎克在
此作品中把喜剧与悲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及虚景的幻想与生硬的
事实的多种矛盾,使得叙述承担了丰富多彩的情感。

另外,《人间喜剧》也涉及到哲学思考。

作品中囊括了古希腊,
文艺复兴时期等历史文化,以及古典神学,基督教和马丁•路德的思想,
为阐述人性深层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特别是巴尔扎克的天主论,
多次地告诉人们要感恩,祈求天主的安慰和宽恕,同时回到自然界中
去找寻真理和正义,正是通过巴尔扎克的思考理念,才让《人间喜剧》的情感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巴尔扎克的作品《人间喜剧》在社会背景和文化层面
上都有着独树一帜的特点,既有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融合了喜剧和悲
剧的戏剧性,又涉及多种哲学思考,包括古希腊神话,古典神学,基
督教,以及马丁•路德的理论,以达到传达出人性深处真正的层面和深
刻的哲学思考。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 7 (2)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 7 (2)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 7概述西方文学理论是指在西方文化中对文学进行分析、解释和评判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探讨文学作品的创作、结构、意义以及与社会、历史、个人经验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西方文学理论,包括传统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是一种重视文学作品内在结构和形式的文学理论。

它关注作品的语言、节奏、韵律、句法等元素,认为这些元素是作品的核心,并决定了作品的意义。

形式主义代表人物有俄国学者普洛普詹金和奈叶季洛夫,他们通过对韵律、音韵、形式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对西方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构主义是在形式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理论。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含义是通过作品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的。

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学者巴特和布洛克,他们提出了结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模糊”和语言符号的“语言游戏”,并将其应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文化哲学和文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强调了一种对权威性、真实性和统一性的怀疑态度。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福柯、德里达和巴特等学者,他们通过对权力、知识、历史、文化等问题的反思,提出了一种对以往认识方式的颠覆和突破。

在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提倡自由表达和多样性,强调个体经验的重要性,启发了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实验性质的作品。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是一种关注女性经验、女性权利和性别问题的文学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中存在着种族、阶级、性别等多重压迫,并试图解构和批判这些压迫结构。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沃尔夫、德莱尔和克里斯蒂娜等学者,她们提出了“女性的文化”和“女性写作”的概念,倡导女性在文学中发声,探索女性的独特视角和经验。

总结西方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的重要工具。

导言-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导言-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案例分析库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1.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2.知识点讲解: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西方文论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产生于广阔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从西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深广背景上研究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与巴尔扎克小说等文学现象,提出了有关艺术生产与现实主义理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念。

3.实体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不是以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去研究文学,而是以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活动家的身份进入文学领域开展文学批评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去思考文学问题,而是将其置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去考察、去揭示其意义的。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从1829到1848年所写的96部长、中、短篇小说的总称,巴尔扎克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特别喜爱和赞赏的同时代极少数的资产阶级作家之一。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或与友人的通信中,曾多次谈到巴尔扎克或巴尔扎克的作品。

根据拉法格的回忆,马克思非常推崇巴尔扎克,曾不只一次的表示,要写一篇关于评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文章。

原因就在于巴尔扎克以其非凡的艺术才华,在他的作品中,“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

至于恩格斯,他在1883年12月写给劳拉·拉法格的信中说:“在我卧床这段时间里,除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外,别的我几乎什么也没有读,我从这个卓越的老头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里有1815年至1848年的法国历史,比所有拉贝尔、卡普菲格、路易·勃朗之流的作品所包含的多得多。

多么了不起的勇气!在他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多么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 ”1888年,恩格斯在致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的信中进一步指出:“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

第10卷第4期Vol.10,No.4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9年7月Jul.,2019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秦海咪(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笔者发现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进行探析是很好的角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

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间喜剧;现实主义原则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74-0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相关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现实主义为原则,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了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文论观点,这些经典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创作与评论提供了基本的准则。

恩格斯赞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

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社会环境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发展一般的理论。

它彻底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书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书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书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xx特里.伊格尔顿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左派”。

按照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他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认为形式与内容要辩证统一、文学艺术是一种商品(艺术生产理论)。

这本书从几个部分阐述了他的文学理论观点。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文学和历史,第二部分是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第三部分是作家和他们的使命,第四部分是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第一章文学和历史在第一部分,特里.伊格尔顿阐述了普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认为文学是无意义的,相反除了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的本质无情地揭露以外,他们也对文学做了深入的探究。

马克思本身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并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的创作。

比如创作过抒情诗,写过戏剧和喜剧小说,筹划办一本戏剧批评期刊,而且还研究过欧洲的美学。

马克思对文学的研究并不是仅仅局限在所谓的“sociology of literature 不仅”, 仅关注文学在特殊的社会中,其生产方式,流通,交换,出版,作家和读者的社会构成,文学水平,社会品味等方面的内容;还审视了文本中与阶级社会有关的文学成分,从而提炼出社会历史学家感兴趣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并不仅仅是社会学的批评,它不仅关注小说如何被出版的,作品中是否提到了工人阶级;它的目的是要全面的解释文学作品,关注文学的形式,风格,意义。

马克思提出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概念。

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的意识形态,反之则不成立。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由物质生产的方式决定的。

封建社会的地主和雇农,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一系列的社会意识形式(政治、宗教、伦理、美学等等)这就是马克思说的“ideology它”赋.予了统治阶级的合法权利,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便是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

1/ 5,这并不能说马克思主义批评机械地从文本转移到意识形态,社会关系和生产力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库
从评《人间喜剧》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1.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2.知识点讲解: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西方文论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产生于广阔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从西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深广背景上研究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与巴尔扎克小说等文学现象,提出了有关艺术生产与现实主义理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念。

3.实体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不是以文学批评家的身份去研究文学,而是以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活动家的身份进入文学领域开展文学批评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是从纯文学的角度去思考文学问题,而是将其置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去考察、去揭示其意义的。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从1829到1848年所写的96部长、中、短篇小说的总称,巴尔扎克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特别喜爱和赞赏的同时代极少数的资产阶级作家之一。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或与友人的通信中,曾多次谈到巴尔扎克或巴尔扎克的作品。

根据拉法格的回忆,马克思非常推崇巴尔扎克,曾不只一次的表示,要写一篇关于评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文章。

原因就在于巴尔扎克以其非凡的艺术才华,在他的作品中,“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

至于恩格斯,他在1883年12月写给劳拉·拉法格的信中说:“在我卧床这段时间里,除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外,别的我几乎什么也没有读,我从这个卓越的老头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里有1815年至1848年的法国历史,比所有拉贝尔、卡普菲格、路易·勃朗之流的作品所包含的多得多。

多么了不起的勇气!在他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多么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 ”1888年,恩格斯在致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的信中进一步指出:“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汇集了法国
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可见,在两位马克思主义导师看来,《人间喜剧》已不再是纯文学的存在,他们从中看到了“时代”、“历史”、“社会”、“经济”,甚至看到了“革命辩证法”。

相较而言,马克思与恩格斯更注重《人间喜剧》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丰富性及其巨大的认识价值。

从《人间喜剧》的一部小说——《农民》中同样可以看出这种批评倾向。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称赞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有深刻理解”,评价巴尔扎克的小说《农民》切当地描写了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内的农民生活。

他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内,非资本主义的生产者也受资本主义观念的支配。

以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而著名的巴尔扎克,在他最后的一部小说《农民》里,切当地描写了一个小农为了保持住一个高利贷者对自己的厚待,如何情愿白白地替高利贷者干各种活,并且认为,他这样做,并没有向高利贷者献出什么东西,因为他自己的劳动不需要花费他自己的现金。

这样一来,高利贷者却可以一箭双雕。

他既节省了工资的现金支出,同时又使那个由于不在自有土地上劳动而日趋没落的农民,越来越深地陷入高利贷的蜘蛛网中。

”马克思的文学批评着眼与文本中的社会关系,并以此来作为思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