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_2004年_兰州_顾之燕

度杂志的全部内容 、本刊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咽喉科分会联合主
办的学术会议的《资料汇编 》内容 、2个由知名专家亲手执刀的经典手术录
像及本刊的文献检索系统等 。光盘版发行以来 ,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为 了解读者的需求 ,更好地办好光盘版 ,本刊 2004年第 7期刊出了《中华耳
鼻咽喉科杂志光盘版读者调查表 》。此后得到广大关心本刊读者的积极
rhinitis) : 在 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 ,变应原皮 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 (螨 、室内尘土等 )为主 。
轻 、中重度疾病程度按照 AR IA 规定的分度标准执行 , 改变过去以记分高低作为分度标准的规定 。
三 、诊断 1. 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 ,分析症状发作的时间和诱发因 素 ,有无哮喘 ,评估症状严重程度 。具有鼻痒 、喷嚏 、鼻分泌 物和鼻塞 4项症状中至少 3项 ,常年性者在有症状的日子里 症状每日累计达 0. 5~1 h以上 。 2. 检查 :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 、水肿或充血 、肿胀 。 花粉症患者往往有明显的结膜充血 、水肿 ,严重者眼睑肿胀 。 发作期鼻分泌物涂片和 (或 )结膜刮片嗜酸粒细胞检查阳 性 。变应原 皮 肤 试 验 呈 阳 性 反 应 , 至 少 1 种 为 ( + + ) 或 ( + + )以上 。有条件者可行血清或鼻分泌物特异性 IgE检 查 。必要时行变应原鼻黏膜激发试验 。 3. 为便于观察疗效 ,制定下述记分标准 :症状计分方法 见表 1。
鼻鼽1号方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前后血清总Ig

鼻鼽1号方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前后血清总IgE水平的观察目的:观察鼻鼽1号方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前后患者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变化,来探讨中西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58例,治疗组选用鼻鼽1号方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对照组选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
采用组内比较法和组间比较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总IgE浓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四周后,血清总IgE水平治疗组、对照组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组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
标签: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型,鼻鼽1号方,布地奈德鼻喷剂,血清总IgE水平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n,AR)亦称过敏性鼻炎,本病,中医称之为“鼻鼽、鼽嚏、鼻流清水”等,鼻鼽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脉解》云:“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它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0%~25%[1],在西方国家成人中的发病率一般为10%~20%,美国发病率为15%~18%[2],甚至高达30%[3],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1.25%[4]~30.03%[5] 。
AR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已经证实是IgE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本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均与血清总IgE的水平密切相关。
我们观测了58 例肺气虚寒型AR患者血清总IgE浓度在鼻鼽1号方加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电脑和统计软件,运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以探明鼻鼽1号方加布地奈德鼻喷剂对肺气虚寒型AR血清总IgE水平的影响情况。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01 02
避免过敏原
建议患者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对 于无法避免的过敏原,可采取减少接触的措施,如佩戴口罩、使用空气 净化器等。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定期清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和窗帘等,以减少室内过敏原的积累。
03
增强免疫力
鼓励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鼻腔冲洗
使用特定溶液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过敏原和炎症介 质,缓解症状。
个体化治疗策略探索
精准医学
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阶梯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病程,制定逐步升 级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
综合治疗
结合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 手段,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
治疗手段多样性
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综合治疗手段 ,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 但具体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法存在 一定差异。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临床表现及分型
症状
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 等症状出现2个或以上,每天症状持 续或累计在1小时以上,可伴有眼痒 、流泪和眼红等眼部症状。
体征
分型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和持续 性变应性鼻炎,间歇性症状表现<4天 /周,或<连续4周;持续性症状表现 ≥4天/周,且≥连续4周。
指南的制定和解读有助于推动相 关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提升医生 的专业素养。
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保障患 者的诊疗权益,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国内外相关指南比较
诊疗理念差异
国内外指南在诊疗理念上存在一 定差异,如国内指南更注重中医 药治疗的应用。
鼻鼽变应性鼻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鼻鼽变应性鼻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其病因主要与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有关。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般包括辨证施治、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临床诊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方案。
首先,中医辨证施治对于鼻鼽(变应性)鼻炎的诊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肺热咳嗽、湿热痰饮、脾胃虚弱等。
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辨病因、辨病机、辨病位、辨病证,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证,可以采取祛风散寒,开窍通窍的药物治疗,如葛根汤、麻黄汤等;对于湿热痰饮证,可以采用清热化痰、利湿排脓的药物治疗,如黄芩汤、半夏厚朴汤等。
中药治疗也是中医临床诊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进行组方,并根据辨证施治的要求进行配伍,达到调整病理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连翘、地龙、白花蛇舌草等。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以选择单味药或复方制剂,一般采用中药内服的方式治疗。
针灸是中医临床诊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另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通过针刺穴位,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迎香、鼻翼、印堂、攒竹等,一般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持续一段时间,可以缓解鼻鼽(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此外,推拿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通过手法压迫、揉搓、捏拿等手法,刺激身体局部的经络和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拇指推、揉捻法、托举摇动等,一般持续一段时间,可以改善鼻鼽(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耳鼻喉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涉及耳、鼻、喉及头颈部的各种疾病。
本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诊疗流程,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诊疗方案1.1 问诊问诊是诊疗过程中的首要步骤,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既往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
1.1.1 病史采集- 全身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等。
- 现病史:发病情况、病程、症状的演变、伴随症状等。
- 既往史:包括全身性疾病、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 家族史:关注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病史。
1.1.2 症状询问- 耳部: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溢液等。
- 鼻部:鼻塞、鼻出血、鼻涕、嗅觉减退等。
- 喉部:声音嘶哑、咳嗽、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 头颈部:疼痛、肿块等。
1.2 体格检查耳鼻喉科体格检查主要包括望、触、听、嗅四诊。
1.2.1 望诊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面色等。
重点观察耳、鼻、喉及头颈部的外观,如耳廓、鼻翼、鼻涕、喉咙等。
1.2.2 触诊- 耳部:检查耳郭、外耳道、乳突等。
- 鼻部:检查鼻腔、鼻窦、鼻中隔等。
- 喉部:检查喉部、甲状腺等。
- 头颈部:检查淋巴结、血管、肌肉等。
1.2.3 听诊听诊主要包括喉部、气管、肺部等,注意呼吸音、咳嗽音、哮鸣音等。
1.2.4 嗅诊评估患者的嗅觉功能。
1.3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手段,如听力测试、鼻内镜检查、喉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1.4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二、操作规范2.1 术前准备- 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
- 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 药物准备:根据患者情况,准备相应的抗生素、止血药物等。
2.2 手术操作规范-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手术步骤。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概要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患病率高且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国际关注的全球性疾病。
我国针对中心城市人群的初步研究表明,平均自报患病率约为11.1%,不同地区间差异很大[1]。
为提高我国变应性鼻炎诊疗的总体水平,自1990年开始,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共同制订了变应性鼻炎诊疗的相关标准,至2004年已经完成了3个版本。
2008年底启动了新版的修订工作,经过学科同道近1年的共同努力,重点参考国外现有指南的疾病分型、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经过专家起草、专题讨论、全国巡讲、修改完善和大会通过等五个阶段的工作,最终形成了2009年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指南》。
与国外同类文件相比,《指南》省略了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遵从“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的指导原则,主要目的是方便临床推广应用。
由于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方兴未艾,《指南》制订中直接参考的国内文献不多。
随着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愈来愈多的符合国人疾病特征的科学数据。
临床定义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AR ,即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 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分类与分度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2]。
间歇性: 症状< 4 天/周,或<连续4 周;持续性: 症状≥4 天/周,且≥连续4周。
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将变应性鼻炎分为轻度和中- 重度[2]。
轻度: 症状较轻,对生活质量尚未产生影响;中-重度:症状明显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诊断1.临床症状: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 ,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小时以上。
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2.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鼻鼽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儿鼻鼽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鼻鼽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鼻鼽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耳鼻喉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1-4]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鼻鼽allergic rhinitis in children小儿鼻鼽是常见的小儿鼻部疾病。
临床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为特征。
常伴发过敏性结膜炎、湿疹、哮喘、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出血、中耳炎及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
本病的发病具有以下特点:同年龄段男性儿童发病率高于女性;6~18岁儿童青少年中,年幼儿童发病率高于年长儿童;城镇儿童比农村儿童更易罹患变应性鼻炎。
本病还有鼽、鼽嚏等别名。
本病包含西医学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疾病。
3 诊断3.1 病史[2,3]本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春、秋、冬三季多发。
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
3.2 临床表现[3]症状: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症状出现2项及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约1小时以上。
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症状严重的患儿可有所谓“变应性敬礼”动作,即为减轻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
体征:在发作期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少数鼻黏膜充血,鼻甲肿大,鼻腔水样分泌物。
症状严重的患儿可出现:①变应性黑眼圈:由于下眼睑肿胀而出现的下睑暗影;②变应性皱褶:由于经常向上揉搓鼻尖而在鼻梁皮肤表面出现横行皱纹。
在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
3.3 实验室检查[2,3]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可呈阳性,鼻腔分泌物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可呈阳性。
皮肤点刺试验、血清总IgE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3.4 需与小儿鼻鼽鉴别的病种[1,2,5]伤风鼻塞,鼻窒,鼻渊,鼻息肉。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香格里拉协和医院二0一九年十月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临床医疗事业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
但由于人类疾病纷繁复杂,病人的病情千变万化,探求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转归、康复的规律,是广大医务人员任重道远的责任。
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医疗技术操作能力、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医德、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才能适应现代临床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为规范我院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上级的要求,参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关专业主要病种的《临床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操作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希望相关专业科室的的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学习、领会及应用,为人民群众提高更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服务。
由于时间仓促,《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仍存在不尽完善之处,但相信随着医院的持续发展,本书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香格里拉协和医院2019年10月目录第一章鼻科学 (1)第一节鼻骨骨折 (1)第二节脑脊液鼻漏 (1)第三节鼻前庭炎 (2)第四节鼻疖 (3)第五节急性鼻炎 (3)第六节慢性单纯性鼻炎 (4)第七节慢性肥厚性鼻炎 (4)第八节萎缩性鼻炎 (5)第九节变应性鼻炎 (6)第十节鼻硬结病 (7)第十一节鼻结核 (8)第十二节急性鼻窦炎 (8)第十三节慢性鼻窦炎 (9)第十四节鼻息肉 (10)第十五节鼻腔异物 (11)第十六节鼻中隔偏曲 (11)第十七节鼻出血 (12)第十八节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 (13)第十九节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13)第二十节鼻恶性肉芽肿 (14)第二十一节鼻前庭囊肿 (15)第二十二节鼻窦粘液囊肿及牙源性上颌窦囊肿 (16)第二章咽科学 (17)第一节急性扁桃体炎 (17)第二节慢性扁桃体炎 (18)第三节腺样体肥大 (20)第四节扁桃体周脓肿 (21)第五节鼻咽血管纤维瘤 (22)第六节鼻咽癌 (24)第七节喉咽肿瘤 (25)第八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7)第三章喉科学 (29)第一节急性会厌炎 (29)第二节急性喉炎 (30)第三节慢性喉炎 (30)第四节声带小结 (31)第五节声带息肉 (32)第六节喉乳头状瘤 (33)第七节喉癌 (34)第八节喉阻塞 (39)第九节喉狭窄 (41)第四章气管食管科学 (42)第一节气管、支气管异物 (42)第二节食管异物 (44)第五章耳科学 (47)第一节先天性外耳及中耳畸形 (47)第二节先天性耳前瘘管 (48)第三节耳廓外伤 (49)第四节鼓膜外伤 (50)第五节颞骨骨折 (51)第六节耳廓假性囊肿 (53)第七节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 (54)第八节外耳道耵聍栓塞 (55)第九节外耳道异物 (56)第十节外耳道疖肿 (57)第十一节外耳道胆脂瘤 (58)第十二节外耳道乳头状瘤 (59)第十三节大疱性鼓膜炎 (59)第十四节分泌性中耳炎 (60)第十五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62)第十六节急性乳突炎 (64)第十七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65)第十八节耳后骨膜下脓肿 (67)第十九节颈部贝佐尔德脓肿 (68)第二十节迷路炎 (69)第二十一节硬脑膜外及硬脑膜下脓肿 (71)第二十二节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72)第二十三节耳源性脑膜炎 (73)第二十四节耳源性脑脓肿 (74)第二十五节周围性面瘫 (76)第二十六节面肌痉挛 (78)第二十七节听神经瘤 (79)第二十八节中耳癌 (81)第二十九节梅尼埃病 (82)第三十节老年性聋 (84)第三十一节药物中毒性聋 (85)第三十二节突发性聋 (86)第三十三节聋哑症 (87)第六章颈部科学 (89)第一节甲状舌管囊肿及瘘 (89)第二节鳃裂囊肿及瘘 (90)第三节颈部囊状水瘤 (91)第四节颈动脉体瘤 (92)第五节颈部淋巴结结核 (93)第六节甲状腺腺瘤 (94)第七节甲状腺癌 (95)第八节颈部转移癌 (96)第一章鼻科学第一节鼻骨骨折一、定义外鼻突出于面部中央,易遭受撞击发生骨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主要症状: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
主要体征:鼻黏膜肿胀,色淡白或色红,鼻腔可有清稀分泌物。
病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变应性鼻炎包括: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1.病史及症状: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间具有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
2.检查: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
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
有条件者可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外变应原(花粉)为主;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螨、室内尘土等)为主。
(二)证候诊断
1.肺气虚寒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鼻黏膜肿胀淡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2.脾气虚弱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困倦;鼻黏膜色淡,肿胀明显;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弱。
3.肾阳不足证
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样;伴有形寒肢冷,夜尿清长,神疲乏力,腰膝痠软;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4.肺经伏热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咽痒,咳嗽,口干烦热;鼻黏膜充血肿胀;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气虚寒证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桂枝、芍药、麻黄、干姜、细辛、炙甘草、半夏、五味子、葛根、黄芪。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等。
2.脾气虚弱证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苍耳子、辛夷花、白芷。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3.肾阳不足证
治法:温补肾阳,通利鼻窍。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茱萸、怀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熟附子、桂枝、麻黄。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4.肺经伏热证
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推荐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黄芩、栀子、石膏、知母、桑白皮、辛夷花、枇杷叶、升麻、麦冬、麻黄。
中成药:辛夷鼻炎丸等。
(二)外治法
滴鼻法:应用具有芳香通窍功效的滴鼻剂。
(三)针灸疗法
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体针:选用迎香、鼻通、合谷、百会、足三里等穴。
肺气虚加肺俞,脾气虚加脾俞,肾阳虚加肾俞。
2.穴位敷贴:用生白芥子等研粉,用生姜汁调和,取少许放在胶布上,敷贴于百劳、大椎等穴上。
3.耳穴贴压:选神门、内鼻、外鼻、肺、脾、肾、过敏点等穴,以王不留行贴压。
4.穴位注射:可选取迎香、合谷等穴,药物可选黄芪注射液等。
5.穴位埋线:取迎香、肺俞、坛中、上星、大椎、至阳等。
脾虚者加脾俞;肾虚者加肾俞、太溪;阳气虚者加大椎、至阳、手三里、足三里。
6.灸法:选迎香、风池、印堂、百会、大椎、足三里等穴,悬灸、隔姜灸或热敏灸。
(四)其他疗法
1.局部按摩:用手指于鼻梁两侧上下摩擦。
2.理疗:激光、微波等。
(五)预防与护理
1.避免接触变应原。
2.避免过食生冷发物。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制定)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疗效指数≥66%
有效:疗效指数 26%~66%
无效:疗效指数﹤26%。
(二)评价方法
1.主要症状和体征的量化分级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
2.兼症量化分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