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环保思想

佛教的环保思想
佛教的环保思想

第一部分

佛教的环保思想

济群法师

在开始本文的写作之前,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在这里,我不想再重复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报道和数据,相信这对于每一位真正关心环境问题的人都不是新鲜的话题。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就环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展开论述,相信在这一点上,应该也不会有人公开地表示反对。但问题是,为什么环境恶化始终得不到有效的逆转?

如果将环境污染比作地球的一场疾病,在“病来如山倒”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对它的痊愈抱有乐观态度?我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实际行动;一方面还在于治疗方案,在于所采取的措施是治标还是治本。

如果我们的环境保护仅仅是在污染出现后才设法治理,在灾难降临后才设法补救,那么,在这场环保与环境危机的赛跑中,我们永远都是被动的,注定无法获得最后胜利。事实上,真正的污染源不只是几家企业,也不只是几个伐木者,而是当今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生佛教的弘扬,正是致力于从佛法角度为民众提供健康的生活理念,以此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在环保的问题上,佛法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和帮助呢?

第二部分

一、克服欲望和贪婪

在佛法中,将贪、嗔、痴比作危害我们心灵健康的三毒。尽管它们是无形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科学仪器可以测量到它们的存在,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有形的。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所致。

所以,古今中外的宗教家和智者们都将少欲知足作为人类的美德,作为人格升华的基础。在佛教修行中,同样以此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准则。《佛遗教经》中,佛陀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馀,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如果说,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过多的欲望能够阻碍他的解脱,那么,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而言,过多的欲望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欲,主要是指盲目的物欲。因为佛教将欲分为善、恶、无记三类,并非所有

的欲望都是不合理的。

第三部分

欲望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能量”,就在于它永远都处于发展进程中,如果不从根本上对治它,铲除它,它就会无休止地驱使我们为之效力。现代人非常重视个人自由,我们总是在抱怨环境的束缚,抱怨家庭的束缚,事实上,即使外在环境没有给我们制造任何压力,我们的心灵也未必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

因为欲望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控制,将自己的主权拱手相让。欲望又是永无止境的,一个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新的欲望又会接踵而至,向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有了一千块的时候,就希望得到一万块,然后我们就必须为完成这九千块的目标努力;当我们有了一万块的时候,就会希望得到十万块,然后我们又必须为完成这九万块的目标努力。常常是,我们拥有得越多,反而感觉自己缺少得越多。一个只有一千块的人,认为自己只缺九千块;可一个有一万块的人,就会认为自己还缺九万块。既然世上已存在拥有亿万家产的人,我们希望得到的一万和十万似乎并不是过高的要求,希望得到百万和千万似乎也不是痴人说梦。且不论我们最后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向谁去索取这一切?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负担最终会落到自然的身上,因为大自然才是生产资料的唯一提供者。

第四部分

人类曾经梦想制造出永动机,其实,欲望就是我们的永动机。具体到每个人,这一生的欲望会随着色身的消亡而结束。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一方面,个人欲望正随着经济发展而飞速增长;一方面,人口递增又制造出了庞大的基数。所以,这台以欲望作为动力的机器,非但永远不会停止,还会以更强劲的功率运转。在现代社会中,习惯以数字来总结一切:人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等。如果欲望也能以相应的量化指标来进行衡量,我相信,不论是人均欲望还是世界欲望总值,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个时代。

和这急剧增长的欲望所对应的又是什么呢?是地球上日

益贫乏的资源储备,是业已失去平衡的生态环境。或许,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关心森林的减少,去关心水土的流失,去关心臭氧层的空洞。但即使再麻木的人,也不会看不见河流的污染,不会感觉不到空气的污染。长此以往,不仅我们所向往的财富会成为无本之木,即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受到致命的影响。我们还能喝什么?我们还能呼吸什么?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我们不能对欲望进行有效的节制,一味向自然索取,只能落得自掘坟墓的下场。那么,如何才能对治我们的欲望呢?佛陀接着告诉我们: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

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知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足方能常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过去的丛林中,老和尚总是告诫弟子们要惜福。现在想来,这句话的确特别有道理。

第五部分

从个人来说,一生的福报有相对的固定性;从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在过去几千年中,我们已经习惯于大自然无私的奉献和给予,似乎大自然的宝藏是无尽的,可以供我们尽情索取。但随着人类对地球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我们才发现,地球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说大自然的恩赐是人类共同的福报,那么,它不仅属于我们的祖先,属于我们,更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曾经有人说过,我们不是从祖先的手中继承了这个地球,而是从后代的手中借来了这个地球。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合理使用,而是像败家子般任性而为,那么,大自然赐予的这份福报很快就会被我们挥霍一空。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子孙又何以为生?等待人类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16世纪以来,在西方唯物论思想的指导下,人们以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高于一切。当追求物质利益成为生活的最高目

标时,人类也不知不觉地物化了。我们总以为,只要有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类就能过上幸福生活,世界就能获得和平安定。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却是: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为争夺资源而导致的争斗也始终没有停止。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物质生活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归根到底还是人类自身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人类心灵的问题。

佛教认为,心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关键力量。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只要人类的贪、嗔、痴还存在,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就不会停止,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也不会停止。如果我们希望拥有清净、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贪、嗔、痴。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第六部分

二、纠正幸福的观念

近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中国人穷了很久,但在过去那些缺乏参照的年代,我们并没有因为贫穷而失去心理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精彩。几乎在一夜之间,致富成了民众最为迫切的愿望。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化,其实就是一种西化。应

当承认,富足的生活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在这一点上,人类也的确拥有平等的权利。各行各业都在与世界接轨,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水准就不能向发达国家看齐呢?

理论上说,这一要求是合理的。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又是什么呢?虽然我们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虽然我们向来以地大物博而引以为豪,可中国还有太多的人口,这使得我们的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走向功利社会的今天,这无法改变的现实并不能阻挡“一切向钱看”的冲动。在民众心目中,有了钱就可以脱贫,有了钱就可以达到小康,拥有财富似乎就拥有幸福。既然财富等同于幸福,只要能得到幸福,自然会不惜一切。

在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下,人们潜在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激发。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人类的创造力与破坏力是成正比的。森林被大批砍伐,矿产被过度开发,连野生动物也在劫难逃。是的,或许它们都转换成了我们梦寐以求的财富,但自然却因此更为贫瘠。钱很快就会用完,树木又需要多久才能成林?生态又需要多久才会恢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财富能否等同于幸福呢?我们在世间的生存,的确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在基本生存解决之后,财富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钱能买到药品,却买不到健康;钱能买到食物,却买不到食欲;钱能买到享乐,却买不到快乐。

第七部分

在今天,很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早已不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转向财富的积累。对于他们来说,财富的意义或许就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今天增加一个零,明天又减少一个零,如此而已。问题是,一旦陷入这样的追求,心态就会随着数字的增减而变化,似乎人生的全部意义便在于此。只要有利可图,其他一切又算得了什么?现在有句话叫做“穷得只剩下钱了”,这不仅仅是幽默,事实上,正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可悲的是,当整个社会也走向这一歧途时,道德解体了,自然破坏了。最后的结果或许就是,整个世界也穷得只剩下钱了。

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做梦都想发财的人,一天,幸运终于降临到他的头上,甚至比他想要得到的更多。因为他获得了点石成金的魔力,任何东西只要一经他的手,就会变成真正的黄金。他迫不及待地将他的屋子变成了黄金的宫殿,然后是花园、街道。当最初的狂喜渐渐平息之后,他想起应当和家人一道来分享这份奇迹,可他的妻儿也成了冷冰冰的纯金塑像。于是他开始感到孤独,只好安慰自己说:“毕竟,我有了再也用不完的黄金,虽然没有了亲人,但我还可以用金子买到我想要的一切。”结果他很快对购物也厌倦了,因为他买来的一切都变成了同样的金子。最后,他开始饿了,这时他才发现所谓的幸运已为自己带来了最大的不幸,因为所有的食物在他手中都成了无法食用

的金子。“老天呵,把我的魔力收回去吧!”他哭泣着、恳求着,在饥饿和孤独中慢慢地死去。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把自然中的一切都变成了钱,钱能够买到的或许也只是钱了,我们又将何以为生?所以说,财富决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更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幸福是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从个人生活来说,幸福离不开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此外,和睦的家庭、真诚的友谊、纯洁的情感,也都是幸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的幸福又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础上。时至今日,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为掠夺资源而爆发的争斗始终没有停止。当世界失去安宁的时候,生活在其间的每个人又何尝有幸福可言?而从生存环境来说,人类的命运又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我们的幸福来自于自然的馈赠,来自于自然的哺育。所以,保护自然也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前提。只有认识到幸福的真正内涵,我们为寻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才可能行之有效。

第八部分

三、改变生活方式

观念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生存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利益,但我们应当如何追求利益

呢?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体的,我们的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是一体的。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这与唯物主义的盛行是分不开的,既然人生是断灭的,至多也不过百年而已,所谓的人生目标自然不可能更长远,眼前的利益也自然高于一切。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人们寻找一切可能致富的捷径,丝毫不考虑这些短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乡镇企业迅速遍及中国大地,在高峰期达到了一千多万家,万元村乃至亿元村都不再是神话。但在农民们富起来了的同时,被占用的耕地有多少?被污染的河流有多少?据有关专家预测,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中国两百年后就将无地可耕。

如果说农村的致富是以丧失土地为代价,那么,都市的繁荣又是以什么换取的呢?为了满足我们日益膨胀的物欲,多少资源被无谓地消耗了?仅以包装为例,每年用于包装的材料要吞嗜多少森林?要制造多少垃圾?我们将有用的资源变成无

用的垃圾,仅仅是为了刺激一下人们的消费欲。我们是否想过,带动消费的同时,就是在鼓励我们浪费——浪费所剩无多的自然资源!

在市场经济的准则下,企业的成功在于能否制造商机,商业的繁荣在于能否带动消费。这一切,使我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彻底变化。节俭是祖先们千百年来倡导的美德,但在今天,

我们轻易地丢弃了这个传统。仅仅是几年的时间,我们甚至习惯了一次性消费。过去的人,一生也许都用不了几双筷子,但一次性筷子的推广,使我们的消耗超出了祖先的几百甚至几千倍。是的,我们已经有了支持这种消费的财力,但我们是否也有支持这种消费的资源呢?还有那些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的饭盒、一次性的杯子、一次性的宾馆用品……生活固然是多了点便利,但地球却多了难以承载的垃圾。据说,在卫星照片上,这样的白色垃圾已经和长城一样醒目了。如果这也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那么只能是文明的耻辱。

第九部分

生活观念的改变还表现在对时尚潮流的追逐。每年甚至每季度都会推出的流行时装,使服装仅仅因为款式过时就被我们舍弃。即使是耐用的电子产品,同样在以惊人的速度更新换代。我们已经有了彩电,我们的电脑也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既然厂家推出了更新的型号,为什么就不能换一个?为什么就一定要像从前那样物尽其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已然成了现代人的消费口号。需要指责的只是商家吗?事实上,我们的消费观也在决定着商家的投资取向,彼此的关系是相互的。

佛法认为,任何行为都需要有因和缘的推动,两者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市场导向其实只是一种外缘,是一种鼓动消费的增上缘,但关键因素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如

果我们懂得惜福,如果我们不是那样喜新厌旧,不是那样积极响应商家推出的每一款新品,市场的需求就不会那么大,对资源的消耗就不会那么快,制造的垃圾也就不会那么多。

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自然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实在所需无多。但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现代人,一个走在时尚前列的现代人,那么我们的需求就会永无止境,对自然的消耗也会永无止境。所以,人类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的需要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科技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但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正相反,现代人普遍都感觉活得很累,在竞争的压力下不堪重负。我们不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们的自然。

第十部分

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千百年来,人类依赖自然的给予生活,与此同时,对大自然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希望以此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那么,人与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中世纪,神学占据了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对上帝的信仰,使得回归神的怀抱成为人生唯一的归宿。启蒙运动之后,随着人本思想的兴起,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类在世界的地位也得到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倾向

于二元对立,从上帝之子、自然之子转而成为地球的主人。人类不必臣服于上帝,更不必臣服于自然,正相反,万物不过是为我所用的消费品,自然不过是生产资料的提供者。人类在欲望的怂恿下,将征服自然当作理所当然的权利,从大自然中无尽地索取,以满足人类最大限度的需求。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儒家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生的真正享受,将人与自然的感应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教更进一步提出了“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谓“依正”,即依报和正报。佛教将人类称为正报,将我们生存的世界称为依报。正报和依报是息息相关的,依报败坏了,正报则无以生存。佛教认为,世界是缘起的,它的存在和毁灭来自条件的成败,来自因缘的聚散,正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那么,它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的呢?佛陀告诉我们:“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一偈颂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内在联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互相影响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破坏大自然,和大自然对立,无疑会使人类自取灭亡。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过去我们总是将自然比作母亲。尤其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万物有灵的思想曾经盛行于世界各个民族,这也使自然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的奥秘被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类开始变得狂妄,

与此同时,自然也开始失去了安宁。但无论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都无法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毕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建造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制造了现代科技的产品,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生活还是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现代化环境虽能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只有回归自然,才会使我们感到真正的放松,才会缓解紧张生活带来的压力。

第十一部分

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似乎只有财富才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和大自然的给予相比,一个人拥有的财富又算得了什么呢?是自然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资源,使人类得以延续并发展。如果没有汽车、电话,人类一样可以生存,但如果没有粮食和水,又能维持多久呢?更不必说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所以,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才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离不开太阳带来的光明,离不开江河对我们的哺育,更离不开大地对我们的负载。

现代化的生活环境需要通过劳动去创造,而大自然的给予却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我们只要懂得珍惜,懂得保护,就能永远享有。如果我们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无疑是饮鸩止渴。现在有句话叫做“年轻时以健康换金钱,年老时以金钱买健康”。我们都知道,健康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或许能以自然来换金钱,到

将来,我们还能以金钱买来大自然曾经无偿为我们提供的一切吗?或许有人会说,河流污染了,我们不是还有瓶装的矿泉水可以喝吗?那么,到大气污染得无法呼吸的那一天,我们又去哪里采集新鲜的空气出售呢?即使可能,我们为购买空气而付出的费用,又需要多少劳动才能换来呢?

尽管人类对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地球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所以,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当我们居住的房子倒了,我们可以搬家;当我们生活的城市毁了,我们可以迁徙;可当我们生存的地球趋向毁灭时,人类又到哪里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呢?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从自然的使用者、破坏者,成为自然的看护者。不论我们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毁坏自然,都等于是在谋害自己的母亲。那么,人类可能在这样的罪行中幸免于难么?所以,我们应该像对待母亲一样去对待大自然,像尊重母亲一样去尊重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继续得到自然的呵护,才会在它母亲般的怀抱中获得安宁。也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在背弃自然的任性行为中走向毁灭。

第十二部分

五、培养良好的心态

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有一颗不同于动物的心。我们的烦恼和痛苦,是来自心的感觉;我们的快乐和幸福,也

是来自心的感觉。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心灵的作用,正是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保能否见效,关键就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自然。

1.感恩心

人类总是不停地追逐,却不懂得对已经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我们能拥有明亮的眼睛就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盲人来说,绚丽多姿的彩色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能拥有清晰的听觉也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聋人来说,悦耳动听的音声世界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给予我们健全的色身,仅仅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多么富有和幸运呵!

同样,我们要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假如有一天,太阳不再如期而至,地球就会陷入黑暗;假如有一天,江河不再提供水源,人间就会成为废墟;假如有一天,空气不再充盈天地,世界就会令人窒息。我们享受着阳光和空气,却不必为此付出任何费用。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免费享受,习惯到熟视无睹的地步。滴水之恩,尚要涌泉相报,我们从自然中得到的,又岂止是滴水之恩?如果说我们有享受自然的权利,那么,我们同样有保护自然的义务。不仅是为了使用自然而珍惜它,更是为了表达一份感恩的心。

佛陀告诉我们,世界会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天文学家也告诉我们,地球会有毁灭的一天。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这一天的到来还非常遥远,其最终结果也不是人类所能左右的,但

我们的行为却能加快或减缓它毁灭的速度。尤其在今天,被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人类,破坏力已远远超过了从前。在人类生活的早期,祖先们也砍伐过森林,也捕杀过动物,但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尚不足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与自然的丰富蕴藏相比,也还是微不足道的。或许正是自然的宽容,将人类纵容到今天这种忘恩负义的地步。但自然不会永远沉默,事实上,频频发生的自然灾难,正是它向人类发出的一次又一次警报。如果我们还不能反省,而是继续随心所欲地生活,无疑是在加速自己的灭亡。工业时代到来之时,人类为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而欢呼,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搭上的只是奔向末日的列车,还会要求它快一些、再快一些吗?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更以它的宁静祥和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世上还有什么比大自然所展现的美更加丰富吗?还有什么比大自然所带来的享受更令人心旷神怡吗?遗憾的是,现代人似乎已经忽略了自然的存在。我们每天想的只是金钱、事业,想到的只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喧闹的声色刺激。我们没有闲暇去欣赏田园风光,没有心情去感受鸟语花香。电力使城市彻夜灯火通明,却使皎洁的月光变得暗淡,我们已很难理解古人对于明月的眷恋,也不再对它带来的清凉心怀感恩。当诗情画意从生活中悄悄溜走时,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又靠什么去滋润呢?

从钢筋水泥的建筑中走向郊外吧,在自然的怀抱中放松身

心,体会一下清风带来的慰藉,泥土带来的芬芳。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享受自然的时候,才会由衷感激它的给予,才会珍惜它的一草一木。而不是去污染江河,那是自然的血脉;不是去破坏植被,那是自然的毛发;也不是去掠夺矿藏,那是自然的骨骼。如果说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那么它不仅属于今天的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后代。我们是继承者,但决不是唯一的继承者。

第十三部分

2.尊重心

佛教认为我执是人类一切烦恼的根源,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我执,我们才认为一切都要为我所用。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因为我执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烦恼,也带来了暴力和毁灭。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与自然和平相处。所以说,生态文明就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之上。

自然有它既定的运转程序,一年四季,播种有时,收获有时;世间万物,出生有时,消亡有时。与自然的存在相比,人类历史是极其短暂的。但自我中心主义的盛行,却使人类妄想成为自然的操纵者。我们随意地开发自然,试图将地球改造为一个巨大的施工现场,除了制造一个人为的机械世界,我们能制造出崇山峻岭,制造出江河湖海吗?我们可以种植草坪,但

能够种植出草原吗?我们可以发电,但能够与太阳提供的能量相比吗?

我们还根据自我需求来决定动植物的命运,尽管现在已经有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但被保护的也只是珍稀的野生动物而已,与此同时,每天又在屠杀多少家禽?我们何尝考虑过动物的生存权利?在现代化的饲养场,家禽从生到死都被固定在牢笼似的方寸之地,吞吃含有激素的饲料,只是为了让它们尽快走上人类的餐桌,结果是让人类间接吞吃那些合成饲料。为了粮食丰收,我们大量制造并使用杀虫剂,且不说由此造下的杀业,我们最后又得到了什么?粮食似乎多了,但都是被农药污染过的慢性毒药,结果是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每天服毒。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研制出越来越多的抗生素,但人类并没有在和细菌的对抗中远离疾病,事实上,新的耐药菌不断出现,无休止地与人类展开竞赛。

我们以为,有了科技的武装,就可以随意地改造自然,就可以创造出一整套崭新的发展规律。当我们陶醉于舒适的生活环境时,可曾想到,安乐只是暂时的,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如果我们不能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顺应自然的法则,最终只能将人类和自然共同推向不断毁灭的恶性循环之中。

第十四部分

3.爱心

我们懂得爱他人,才有资格接受他人的爱,也才有因缘得

到他人的爱。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父母和兄妹的爱,有妻儿和朋友的爱。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这份爱,不给予相应的回馈,这份爱就会像无源之水般逐渐枯竭。

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也是同样。大自然对人类的爱,似乎没有任何条件,又似乎无穷无尽。但如果我们对世界缺乏爱心,不去创造爱的因缘,我们拥有的一切很快就会结束。是的,自然的给予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但它需要一份爱心,一份珍惜。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是富饶的,是绿色的。千万年来,大自然无偿地哺育着人类。但它也是有血有肉的,在它的血肉被不断地榨取后,它也需要爱护,需要休养生息。

让我们停止那些釜底抽薪式的掠夺吧!让我们用行动来保护自然,用爱心来慢慢抚平自然的伤口。我们爱护河流,江河才会流淌清洁的水源;我们爱护植物,大地才会成为美丽的花园;我们爱护动物,动物才会成为人类的朋友。

在今天,地球上的物种已越来越少,不仅如此,它们还在以更快的速度消失。如果我们不停止盲目的破坏,不对此加以保护,终有一天,会成为地球上的孤家寡人。当一切生物的末日来临时,人类的末日还会远吗?佛教所提倡的不杀生,正是基于对一切有情的慈悲。现代社会提倡人权,但佛教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众生权”。慈是给予众生安乐,悲是拔除众生痛苦。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慈悲之心对待一切众生,不仅要杜绝杀生的行为,更要积极地放生,护生。如果我们对动物都能付

佛教道德及其现实意义浅析

佛教道德及其现实意义浅析 摘要:佛教本身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以追求生死解脱为核心,却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关怀。但是今天佛教面临着现代社会的诸多挑战,我们不得不承认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佛教的作用,也决定着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 关键词:佛教道德规范社会功用 佛教从创建初到传入我国至今已经历了2500多年的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佛教本身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以追求生死解脱为核心,但却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关怀。其解脱论亦是围绕着人的生、老、病、死等现世问题展开的,具有普世的价值与永恒的魅力。中国佛教更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宣扬“人间佛教”的理念,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佛教精神的观照下合理化解。“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佛教的作用,决定了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同时,佛教自身也蕴含能够为现实服务的丰富宝藏。笔者仅以佛教伦理道德为例,对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应然与必然进行阐释。 一、佛教基本道德规范 (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著名的“七佛通戒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偈在教内教外均广为流传,可视为佛教道德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准则。《增一阿含经·序品》对此进一步阐释,“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众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笔者认为,该偈从内容上来讲可理解为世俗和超世俗两个层次。首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属世俗伦理道德层次,与社会道德具有同一性,佛教藉此使人防非止恶,所以通世出、世间法,并摄一切止持和作持性戒律。佛教又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有漏善”。漏是烦恼意,因其虽讲为善去恶,但并未究竟,所以是有漏。此与儒家伦理道德“五常”“八德”等类似。其次,“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属超伦理道德

佛家说说

佛家说说 导读:说说大全佛家说说 1、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当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3、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4、永远都不要停止微笑,即使在是你难过的时候,说不定有人会因为你的微笑而爱上你。 5、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6、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7、寂静处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到处

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净土。 8、实实在在,老老实实,这就是真相,是自性,是真理,这就是佛。 9、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10、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11、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12、为爱坚持的人,记得坚持可以,但是不要为爱受伤。 13、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14、梦想总是考验寂寞,当一片一片梦落下,却来不及救起,那就只能自己默默忍受。 15、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16、人生,需要有一些时刻,慢下来,静下来,听花开的声音,观叶绽的曼妙。告诉自己,活着,真好。 17、你跌跌撞撞,落得这一身伤,就当是为青春,画下的残妆。 18、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9、一个软弱的人不可能找到坚强的理由,只能找到软弱的理由;而一个坚强的人不需要坚强的理由。 20、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21、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22、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23、总有一段路,需要一个人走,那就一个人,勇敢的走完。

佛教的环保思想

第一部分 佛教的环保思想 济群法师 在开始本文的写作之前,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在这里,我不想再重复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报道和数据,相信这对于每一位真正关心环境问题的人都不是新鲜的话题。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就环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展开论述,相信在这一点上,应该也不会有人公开地表示反对。但问题是,为什么环境恶化始终得不到有效的逆转? 如果将环境污染比作地球的一场疾病,在“病来如山倒”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对它的痊愈抱有乐观态度?我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实际行动;一方面还在于治疗方案,在于所采取的措施是治标还是治本。 如果我们的环境保护仅仅是在污染出现后才设法治理,在灾难降临后才设法补救,那么,在这场环保与环境危机的赛跑中,我们永远都是被动的,注定无法获得最后胜利。事实上,真正的污染源不只是几家企业,也不只是几个伐木者,而是当今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生佛教的弘扬,正是致力于从佛法角度为民众提供健康的生活理念,以此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在环保的问题上,佛法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和帮助呢?

第二部分 一、克服欲望和贪婪 在佛法中,将贪、嗔、痴比作危害我们心灵健康的三毒。尽管它们是无形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科学仪器可以测量到它们的存在,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有形的。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所致。 所以,古今中外的宗教家和智者们都将少欲知足作为人类的美德,作为人格升华的基础。在佛教修行中,同样以此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准则。《佛遗教经》中,佛陀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馀,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如果说,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过多的欲望能够阻碍他的解脱,那么,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而言,过多的欲望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欲,主要是指盲目的物欲。因为佛教将欲分为善、恶、无记三类,并非所有

佛教思想对管理的启示2

内容摘要:佛教教义浩如烟海,其中包含很多鲜活的理念和实用性很强的思想。这些,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有着很深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诸如佛教三法印当中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都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企业的管理理念当中,以及僧团的共住的核心思想“六和敬”都可以与企业的组织很好地融合。 关键词:企业文化六和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若谈到佛教思想和企业管理的融合,就必须首先了解何谓企业文化。只有对企业文化作出准确把握,才能更好地从博大精深的佛教教义当中汲取清凉法乳。对于企业文化,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企业文化下了定义,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TerenceE?Deal(特伦斯)和AllanA?Kennedy(阿伦)在《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定义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到佛教与企业文化的许多共通点。 首先,“诸行无常”所涵盖的道理——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最真实的写照。

佛教教义当中的黄金准则之一——诸行无常,又作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略称无常印。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不能了知,反于无常中执常想,故佛说无常以破众生之常执。“诸行无常”说的是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意思是讲世界万物,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正如《杂阿含经》云:“当观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在佛教看来,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内部还是外部,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不论近处还是远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无物不变、无时不变、无处不变,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对于企业来讲,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小环境在变化、大环境也在变化。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数,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有战战兢兢地为生存和发展努力,不

佛教对宇宙生命的来源及看法

圣严法师《佛教对宇宙生命的来源及看法》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圣严法师发布时间:2010-6-14 22:20:45繁體版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熏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作的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说明这个意思。 业,有个人单独造作的,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业”两大类。 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果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着无量无数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尚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0-6-17 0:16:12 芄莈袂莂薆袁蒁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大会主席慈惠法师、各位法师、各位教授、各位嘉宾、各位发表论文的同学们: 薈葿蒂莇肀节蒂佛光山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所以刚才主席说,在1990年开始这一天,我们举办青年的学术会议,以“人间佛教”为研究的主题,这对我来说,是非常 高兴的。我最近几天都在军中说法,回来时,大会主席慈惠法师邀请我发表主题演说。学术的主题演说,必须作些研究;我也没有时间去准备资料,他们对我说:‘您已提倡人间佛教几十年了,应该说说您的心得。’“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所以,藉此机会把我心里对人间佛教的一点看法,向大家提出,谈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芁羆袅芀袀薂肆各位既然以研究“人间佛教”为主题,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应该有所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呢? 肅蚇莀蚂肅羈蚈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佛陀为 什么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间为主的。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下面六个特性: 芅薀膀膅蒆袈肃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 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蝿羁莅芈肇薁芅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 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蕿薅螅膇莂蒅肆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佛教基本概念

佛教基本概念 ---田灯燃 1、四圣谛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2、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3、四大 地、说、火、风 4、六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5、六境 色、声、香、味、触、法 6、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7、六触 根、境、识三种和合产生六触,分别为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8、六爱 眼触为缘所生爱,耳触为缘所生爱,鼻触为缘所生爱,舌触为缘所生爱、身触为缘所生爱、意触为缘所生爱。 9、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10、六界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11、十二缘起 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12、八正道 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3、三十七道品 (1)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2)四正勤:恶未生时努力防止其发生、恶已生后努力将其灭除、善未生时努力使其产生、善已生后努力使其增长 (3)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4)五根:信、勤、念、定、慧 (5)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 (6)七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舍觉支、定觉支、念觉支 (7)八正道 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4、四向 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无学向 15、四果 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无学果 16、三学 戒、定、慧

17、四无量 慈、悲、喜、舍 18、三解脱门 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 19、四无畏 说断德无畏、说智德无畏、锐障碍法无畏、说对治道德无畏20、六道 天道、人道、地狱道、恶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

14.何志平: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和谐观

佛教與中華文化的和諧觀 何志平 港澳佛教代表團名譽團長 承接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新六和(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本年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為「和諧世界,眾緣和合」。「和合」,一直以來都是佛教的核心價值和主要精神。在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佛教作為有著深刻和諧思想與和平理念的宗教,可以在緩和因快速發展引起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其崇尚和平和諧和慈悲濟世的佛教精神,無疑會在中國佛教徒,乃至主張社會和諧發展的其他人群中形成巨大的推動力量,從精神層面將中國和世界和諧的步伐推向前進。 一、「和」在中華文化價值觀中的深厚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人思想離不開「和」,而中國的「和諧」觀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鑒了作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的「和合」思想。所謂「和諧」,就是不相同的事物能在一起,不僅是能夠和平共處,而且可以彼此相濟互相促進。而和諧社會的核心就是人的和諧,即人與人之間,不同團體、不同階層之間的和諧。 孔子有一句話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是一種硬性追求統一、完全一致的概念,但「和」是追求一種多元的、允許不同的意見,不同的看法融合在一起的,構成和諧的局面,產生新的事物,甚至它決定事物的生存和發展。我們這個文化追求的應該是「和」,而不是「同」。要追求和就需要允許多元的存在,允許求同存異的大家庭,不同因素的綜合調和,最後才能產生更好的意見,這個就是「和」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意義。 崇尚「和諧」的文化價值觀,在中國已經綿延幾千年,深深地影響 - 135 -

著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融化于中國人的血液中和骨髓裏,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品質和中國人的國民性。在政治上,漢唐時期在西域征戰主要是為了制止和根除匈奴人的侵掠。唐代以後歷朝歷代漢族統治者在對外關係上主張協和萬邦,表正萬邦,尊重小國,救助鄰國,不得己而用兵,用兵要以正義為本,反對以兵強天下。蒙古族和滿族入主中原,也不得不沿襲漢族統治者創立的這種對外戰略。因此,中國與周邊小國形成了一種禮儀上的「朝貢關係」。中國不是用武力和強制力來征服周邊國家,而是以文化之光向周邊輻射。 二、天人關係的「和諧」構成中華文化價值觀 華人社會中崇尚「和」,從「以和為貴」、「琴瑟和諧」等,到「和而不同」,既追求社會整體和諧,又保留個性發展。已故「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對於「和」有一個嶄新的闡釋和體會。他認為中華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西方人喜歡把「天」與「人」分開來講,換句話說是離開了人來講天。這一觀念的發展,在今天,科學愈發達,愈易顯出它對人類生存的不良影響。但是,中國人是把「天」「人」合起來看的。「天即是人,人即是天」。違背天命,即無人文可言。人生之所以異於萬物者,在其能獨近於天命,能與天命和合為一。「天」「人」和諧的核心價值取向,不僅是與以「和合」為佛教核心思想吻合非常,更是構成中華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思想。 先秦諸子把天人之「和」作為哲學思想的價值取向:道家講天與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老子曰:「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說,「天和將至。」老子的道家學說教人們做事適可而止,不要走極端,要把握好「度」。這實質上也是一種「和」的思想,而《莊子?齊物論篇》中:「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道家認為精神世界的普遍規律是與物質世界的基本法則相通的。天、地、人等宇宙萬物,在「道」之中實現了生態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人亦應該遵循自然(天) 規律,順應自然,協調陰陽,保持和諧,這才是人們應該追求的「天人合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是北印度人,他的故乡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境内。佛教的思想,吸收了婆罗门教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认为世间充满了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它宣扬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任何人只要依照佛教教义修行就能获得解脱。 佛教发源于印度,正式传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更早一些。有说法说,佛教正是传入实在后汉的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自汉代至今,佛教的传入已近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源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历史上,宗教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一向息息相关,佛教也不例外。 佛教传入是在汉代,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在这一段时期内,佛教主要是被统治者用来追求长生不老,成佛成仙,并期望以达到自己的统治的永恒,而其在社会上还未产生强大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此时期各族统治者大都以佛教为其加强统治的工具(例)。虽然如此,但这个时期也发生了运用政权毁灭佛教的事件。中古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四次大规模灭佛的前二次就发生在此时期的北朝。引起北朝二武灭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势力膨胀,影响政府的兵源、财税收入、土地和劳力。灭佛导致了佛教在短时期内出现极大萎缩。 唐代也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唐高祖武德二年,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管理一般僧尼。太宗即位之后,重兴译经的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像、佛经等,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佛教的兴盛武则天利用佛教徒怀义等伪造《大云经》,她将夺取政权说成符合弥勒的授记,随后在全国各州建造了大云寺,又造了白司马坂的大铜佛像,并封沙门法朗等为县公,又授怀义为行军总管等,这使佛教和政治的关系益加密切。其后,玄宗时,虽曾一度沙汰僧尼,但由于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密教,有助于巩固统治政权,得到帝王的信任,又促使密宗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佛教的广为传播,使百姓的生活有了精神的依靠,因而造就了唐代的盛世之景。同时,在文化上,佛教也丰富了唐代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的多元性,也造就了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不过不久之后,安史之乱起,禅家的南宗由于神会的努力,渐在北方取得地位。神会又帮助政府征收度僧税钱,以为军费的补助,

佛家文化

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及至西汉末年,它始由西域传入我国。佛法东传后,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善恶观、人生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由于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对现实生活至善的追求并与传统伦理的不断融合,使得中国佛教善恶观及劝善理论特别丰富。正缘于此,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它的社会功能也就趋向一种劝善化俗之道,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佛教寺院的慈善活动乃应时而起,至唐达到兴盛。 (一)修善功德观 善恶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关于心性论的一对范畴。在印度佛教中,它原指心性的净染。《大乘义章》卷十二有言:“顺理为善,违理为恶。”《成唯识论》卷五也说:“能为此世他世顺益,

故名为善”;反之,违损此世他世则恶。由此看来,佛教最初的善恶观是以能否契合佛理为标准,凭染净来作为善恶的尺度。具体而言,顺应佛法、佛理是善,心地清净无染是善;违理背法是恶,烦恼痴迷是恶。“善恶是根,皆因心起。”于是佛教就制定了一系列戒律约束众徒,以断恶修善。佛门认为,只有不断改过,心地才能恢复清净,才能修成善果。因此,佛门中有“十善十恶”之说。所谓“十恶: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欲、瞋恚、愚痴,此名十恶。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这样,佛教徒以十善十恶为准尺,明善辨恶并求改过积德,产生一种崇贤尚善的力量。佛法对于修行实践的佛教徒在修善方面还有更高的要求:即“修三福”、“持五戒”。修“三福”的具体内容有:一是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是受持众戒,不犯众仪;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行善事。“五戒”是指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饮酒,戒妄语,这与十善颇有相通之处,只是佛门中人将其奉为戒律并身体力行视作功德无量。这种佛教的伦理道德观推动了南北朝以来中国慈善活动的开展。后世人们不杀生而行放生,建放生池、立放生会,不偷盗而行施舍,设善堂、建义局,凡此种种善行就是佛教教义中三福、五戒、十善中蕴涵着的慈善思想外在的具体表现。 至于行善的方法,佛家也有其特别的论述,诸如“修福田”、“布施”等。所谓福田,就是行善有如农民播种于田,必有秋收之获,多行善事于前,将会受诸报于后。“福田说”即以此为譬,劝导世人多行善举,多积功德。这成为佛教教义中最有影响力的慈善思想内容。唐宋时的悲田养病坊、福田院之名就直接源于此。至于布施,大乘佛教就认为,“以己财事分与他,名之为布;己惠人,名之为施”。它还将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财布施是施舍财物,济人贫匮之苦;法布施是讲授正法,破迷开悟;无畏布施是帮助他人免除畏惧,使之身心安乐。除布施外,佛教还讲爱语与利行,以此度众生。爱语是以善言相劝谕,并以众生平等之心,亲近众生,随机教化;利行则是笃行诸种善举,以利众生。这就是说,佛教徒应该与众生结缘,同舟共济,同甘共苦,逐渐指引他们修德行善,劝勉佛教众徒“诸恶莫作、

佛家思想

佛家十大经典禅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这首《天真的预言》翻译过来,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诗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天真的预言,参悟千年的偈语。 意义: 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我信仰这个)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家禅语: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佛家禅语: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佛家禅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佛家禅语:禅师讲经:小鱼被熊捕到,求其放生,并称几年后自动送上门,熊说它不会为大而无望的机会抛掉既得利益。人真切地过着现在才是拥有人生 佛家禅语: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佛家禅语: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佛家禅语: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佛、众生皆空,无悟、无施、无受。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佛家禅语:《传心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佛家禅语: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法句经》释义:贪婪淫乱使人衰老,愤怒使人患病,痴迷会夺去生命,消除三毒能得佛法真谛 佛家禅语: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佛家禅语: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佛家禅语: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佛家禅语:莲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飘四海,一生若能服务于大众,那这一生定是幸福的。把自己的安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种罪过。

佛教的环保思想

佛教的环保思想 在开始本文的写作之前,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在这里,我不想再重复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报道和数据,相信这对于每一位真正关心环境问题的人都不是新鲜的话题。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就环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展开论述,相信在这一点上,应该也不会有人公开地表示反对。但问题是,为什么环境恶化始终得不到有效的逆转? 如果将环境污染比作地球的一场疾病,在“病来如山倒”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对它的痊愈抱有乐观的态度?我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实际行动;一方面还在于治疗方案,在于所采取的措施是治标还是治本。 如果我们的环境保护仅仅是在污染出现后才设法治理,在灾难降临后才设法补救,那么,在这场环保与环境危机的赛跑中,我们永远都是被动的,注定无法获得最后胜利。事实上,真正的污染源不只是几家企业,也不只是几个伐木者,而是当今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生佛教的弘扬,正是致力于从佛法的角度为民众提供健康的生活理念,并以此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在环保的问题上,佛法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和帮助呢? 一、克服欲望与贪婪 在佛法中,将贪、嗔、痴比作危害我们心灵健康的三毒。尽管它们是无形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科学仪器可以测量到它们的存在,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有形的。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所致。 所以,古今中外的宗教家和智者们都将少欲知足作为人类的美德,作为人格升华的基础。在佛教的修行中,同样以此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准则。在《佛遗教经》中,佛陀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如果说,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过多的欲望能够阻碍他的解脱,那么,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而言,过多的欲望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欲,主要是指盲目的物欲。因为佛教将欲分为善、恶、无记三类,并非所有的欲望都是不合理的。 欲望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能量”,就在于它永远都处于发展的进程中,如果不从根本上对治它,铲除它,它就会无休止地驱使我们为之效力。现代人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我们总是在抱怨环境的束缚,抱怨家庭的束缚,事实上,即使外在环境没有给我们制造任何压力,我们的心灵也未必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 因为欲望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控制,将自己的主权拱手相让。欲望又是永无止境的,一个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新的欲望又会接踵而至,向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有了一千块的时候,就希望得到一万块,然后我们就必须为完成这九千块的目标努力;当我们有了一万块的时候,就会希望得到十万块,然后我们又必须为完成这九万块的目标努力。常常是我们拥有得越多,反而感觉自己缺少得越多。一个只有一千块的人,认为自己只缺九千块;可一个有一万块的人,就会认为自己还缺九万块。既然世上已存在拥有亿万家产的人,我们希望得到的一万和十万似乎并不是过高的要求,希望得到百万和千万似乎也不是痴人说梦。且不论我们最后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向谁去索取这一切?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负担最终会落到自然的身上,因为大自然才是

佛教基本观点

佛教基本观点 一、教主佛教教主释迦牟尼,2500年前出生于现今尼泊尔,与中国孔子同时期人。他诞生时,天地震动、百鸟朝鸣、九龙吐水、彩霞纷飞,一从母体落地便独自行走七步,步步脚底莲花,且指天划地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成语唯我独尊就来自这里。在佛教里,唯我独尊并非贬意,而是一种自信的象征。他当太子时,有享不尽安乐富贵,但这些他都不留恋,而是喜欢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一次在他出城时,看到步履艰难的老人,痛苦万状的病人,僵硬可怕的死人,以及烈日炎炎下干活的农夫,颈上勒着粗绳不断受鞭打的耕牛以及小鸟吃虫等境象后,感到人生无常、凄凉,动物界苦痛、残酷,为此,他想出家,他想寻找这些缺陷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既为了拯救自己,也为了拯救他人,拯救世界。释迦牟尼25岁时(一说是19岁时),入山求道,少吃少穿少睡,做了六年的苦行修炼者,以致瘦骨如柴,但没有获得成就。他体会到,靠苦行和折磨身体是不能解脱的。明白到,修道贵在修心,克服心理的缺陷,才是解脱的上策。于是,他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牛奶供养。身体复原后,于一个星光灿烂、圆月当空的夜晚,即十五月圆日,禅坐于一棵菩提树下,并发下誓愿说:不证悟解脱,不起此座。经过一段强有力的禅定观照,于黎明时分,石破天惊、天地浮沉,

终于证道开悟,获得解脱,成为一个圆满的觉悟者即佛陀。以后,他在印度大陆等地走南闯北,宣扬他的主张,共49年,80岁时去世。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并无经典,他去世以后,弟子们集结他说过的教法,这便是现存的佛经。二、基本教义(1)因缘法则:佛教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皆遵循因缘法则而生灭。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什么是因,即事物的内部原因,什么是缘,即事物的外部条件。佛陀认为,内因和外缘的和合,便产生了万事万物,如氢气与氧气在某一条件下一合和,便成了水。而内因和外缘,一旦离散,万事万物便消灭,如水在某种条件下一分离便又成了氢和氧。(2)无常法则:这世界,既然因缘而成,佛陀又推理出无常法则,即世间事物无法恒常。自然界的沧海桑田,人类的生老病死,一切都在生住异灭中。果子看似不动,实际上,时刻在腐朽之中。地球,亿万年后,也有毁灭的一天。佛教本身,到一定时候,也将不复存在。名利、地位、金钱,何不如此。因此,存在是暂时的现象,变化和运动才是事物永恒的本质。(3)空的法则:从无常原则,佛陀又推出空的法则,万物无常,不能久远,终归灭亡,因此是空的。佛家的空,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能永恒地存在。不能把空,理解为空空如也的空,什么也没有的空。有人以为,四大皆空,是指财、色、名、利空,这是误解,实际是指地、水、火、风空。佛家的空,实际上是一种妙有,说空,又有形式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地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地.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地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地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地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地目地. ,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地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地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地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地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地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地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地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地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地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地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北方地魏国和南方地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地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地僧人来华,从事佛经地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地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地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地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地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地汉人,作为求佛地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地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地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地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地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地发展总需要一定地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地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地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地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地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地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地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地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地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地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地作用,因为当时佛学地不成熟,在民众地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地高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地佛教仍是天竺西域地佛教,而非中国自己地佛教.佛教在中国地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地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地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地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地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地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地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地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地发展.其中后赵地石勒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多将佛描绘成为头顶金光、轻举飞升的神仙。例如“明帝感梦”的记载即是如此:“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为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帝于是遗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明帝梦见金人,形象高大,头顶有日月一样的光芒。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在人们头脑中有很深的印象;明帝以此询问群臣,就有人将明帝梦中的形象与佛联系起来,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佛教的三论宗主张“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空宗。该宗以真俗二谛为纲,以“无得正观”为基本思想,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以假名说有,这就是“中道”。该宗通过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表明佛所说任何言教不过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体悟佛说的真理。而佛教的其它体系还有“性具实相”、“三谛圆融”等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道教和儒教在很多方面也学习了佛教的一些思想。而在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之时,道教也逐步形成,双方同时面临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传播的问题,造成了佛、道互争高下的局面;魏晋以后,佛教的发展逐渐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程度,于是导致了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上与儒、道的争辩。西晋道士王浮与僧人帛法祖争辩屡败,遂编造《老子化胡经》以贬损佛教。它称佛教是老子西行为教化凶顽的胡人而设,这也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说;到东晋时佛教方面侧出现了《清净法行经》予以回应,它提出“三圣东行”说,即老子、孔子和颜回分别是佛的三个弟子摩诃迦叶、儒童菩萨、光净菩萨所化现,以证明佛教高于道教。在其后更是进一步将道教中的伏羲、女娲也看作是宝应声菩萨和宝吉祥菩萨。《清净法行经》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与道教之争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更是激烈。尽管它们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但作为在同一地区发展的宗教,必将趋于融合。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提出了三点:一是区别了“在家”、“出家”修行所应遵循的不同规范;二是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摘要: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源远流长,它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并不是单一、孤立着发展的,而是与我们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斗争。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佛教也逐步成为了中国式的宗教,并且尽情地在中国的文学领域里绽放异彩.。佛教教义借助文学的形式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生了根,而中国文学也受其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而呈现出了佛教融入文学之中的一种发展态势。 关键词:佛教;文学作品;文人思想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学里面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自东晋以后,佛经在中国的翻译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而使中国文学的内在思维和表现形式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佛经中很多富有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故事也都大大地开阔了中国文人之士的眼界,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而与之相伴着的,则是文学体裁在某种程度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比如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 在我国古代留下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学作品中,尤其被人们所熟悉的就是《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的结构宏阔精美,语言也诙谐幽默,充满了各种神奇丰富的想象,在中国小说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西游记》还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思想,它的故事情节、主要角色等都包含着大量的宗教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佛教与道教之间既合作交融又暗争正统的微妙关系.因而,从宗教发展和融合的角度研究《西游记》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解读其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对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佛家讲求的是因果报应以及六道轮回等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正是《西游记》的主旨之一,这是佛教对名著本身内在影响的又一体现。而具体说来,比如书中最主要的角色孙悟空,他本乃天地之生灵,却因大闹天宫而犯下弥天大错,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本以为从此结下厄运,但之后又因护送师傅西天取经有功而最终修成正果;再比如唐僧,只因一次没有认真听取佛祖讲法而被罚轮回转世,但最后却也成了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得以去西天求取真经。另外还有猪八戒、沙僧,他们的前世皆为天神,只因犯了天条而被罚下界,又因他们心中还是有善念的存在所以佛祖又给了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帮助唐僧西天取经。如此种种,即是佛教中所谓的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则得恶果。 不仅仅是《西游记》,再比如《红楼梦》最后人亡家败的结局,以空梦一场来譬喻人生一世;《三国演义》开篇即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为题词;元曲中的《西厢记》也更是以一场惊梦为终结,这些都是佛教中“人生无常”观念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